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4 毫秒
1.
通过Tyndal效应,电镜观察,电导率测定,结合聚合实验,发现铁体系催化剂在加氢汽油介质中为胶体催化剂,而且是聚结不稳定胶体体系.催化剂各组分配比,加入顺序影响胶粒的形态,因而影响到催化活性与聚合物微观结构.其中较佳配比,较佳加入顺序(Fe)∶(Cl)∶(Al)=1∶2.5∶20,催化剂颗粒比较小,均匀,因而比表面积大,催化活性高,相反其他配比的颗粒大,不均匀,催化活性低.陈化使胶粒聚集变大,故催化活性降低.  相似文献   

2.
研究了在25℃加氢汽油介质中,铁系胶体催化剂[Fe(naph)2Al(i Bu)3—CH2CHCH2Cl]单组分、多组分按不同配比混合,非水体系电导率与浓度的关系,结合Tyndal效应,聚合实验结果,得出Al(i Bu)3以缔合状态存在并解离成离子对;它同环烷酸亚铁的作用是形成胶核的主要反应,与氯丙烯反应生成的氯化异丁基铝,在胶核表面参与形成活性中心;由过量Al(i Bu)3解离的离子对形成的双电层结构,使胶粒保持相对稳定.催化剂各组分较佳配比对应稳定胶粒的形成;它具有颗粒小、均匀、较高的催化活性.催化体系加入丁二烯引起电导率下降表明活性中心是正离子性的.  相似文献   

3.
研究了Co(naph) 2 Al(i Bu) 2 Cl催化体系的相态 .通过Tyndall效应、电镜观察和超过滤实验 ,证明了Co(naph) 2 Al(i Bu) 2 Cl催化体系在溶有丁二烯的苯溶剂中以纳米级小颗粒分散 ,在较佳配比时 ,粒径在 1~10 0nm之间 ,为胶体催化剂 ,属于高度分散的多相催化体系 .催化剂的活性位位于胶粒表面 ,催化剂颗粒是无定形的 .以较佳配比得到的催化剂颗粒较小、分布均匀 ,催化丁二烯聚合反应活性高 .归纳出胶体催化剂的制备特点为外观类似于均相催化体系 ,但是制备方法 (各组分配比、加入顺序、陈化等 )对催化活性有明显的影响 .并给出将胶体催化动力学作均相动力学近似的条件 ,在聚合反应初期 ,且单体浓度比烷基铝以及其他填加物浓度大 2~ 3数量级  相似文献   

4.
已知在加氢汽油介质中Ni(naph)~2-Al(i-Bu)~3-(BF~3·OEt~2+n-C~8H~1~7OH)体系为胶体催化剂。本文应用FT-IR谱结合Tyndall效应,电导率,UV-Vis,ESR谱对催化剂各组分的相互作用进行研究。得出Ni(naph)~2被Al(i-Bu)~3还原的主要产物是Ni^0;被(i-Bu)~2AlO(i-Bu)还原的主要产物Ni^+(naph)^-,Ni^0聚结成胶粒(Ni^0)~n,胶粒表面的Ni^0或吸附的Ni^+是活性中心组分,与(i-Bu)~2AlBF~4形成配合物,给出了活性中心模型。丁二烯对形成活性中心无影响,仅起稳定胶粒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在亚乙基双( 茚基) 二胺化茂铪(rac C2H4(Ind)2Hf(NMe2)2 ,简称1 ,Ind = 茚基,Me= 甲基) 催化作用下,对乙烯(E) 与1 辛烯(O) 无规共聚合进行了研究.作为比较,利用异亚丙基( 环戊二烯基)(1 芴基) 二甲基锆茂催化体系((CH3)2C(Fluo)(Cp)ZrMe2 ,简称2 ,Fluo = 芴基,Cp = 环戊二烯基) 对乙烯/1 辛烯在相同共聚合条件下进行了共聚合.结果表明,在单体浓度比[O]/[E] 较小时共聚合速率随单体浓度比增加而增加,进一步增加单体浓度比则导致共聚合速率降低.催化体系1/Al(iBu)2H/[Ph3C][B(C6F5)4](3) 催化共聚活性比2/ MAO高得多.共聚物中辛烯含量随反应单体1 辛烯含量的增加而增加,两单体竞聚率乘积( rE×ro) 小于1 ,表明聚合物为无规共聚物.相同共聚单体浓度比下1/Al(iBu)2H/3 催化共聚物中辛烯含量比2/ MAO 共聚物中辛烯含量高,表明前者具有更强的共聚合能力.所得无规共聚物熔点温度、结晶度、本体粘度及密度随共聚物中辛烯含量的增加而显著降低.辛烯含量较高时共聚物呈现明显无结晶行为.差示扫描量热分析显示,同乙烯均聚?  相似文献   

6.
纳米二氧化钛催化苯乙烯环氧化反应的研究(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烯烃的环氧化反应可制得一系列活泼的有机中间体--环氧化物,再通过选择性开环或功能团转化可方便地合成多种有价值的化合物.含钛催化剂对烯烃环氧化催化效果较好,如Ti-ZSM-5、Ti-ZSM-11、α-和β-[SiW9Ti3O40]10-.  相似文献   

7.
关喆  郑莹  焦书科 《高分子学报》2001,27(6):779-782
以Al(i Bu) 3 为活化剂 ,对球形MgCl2 负载的MAO Et[Ind]2 ZrCl2 催化剂用于乙烯淤浆聚合的动力学进行了研究 .确定了动力学控制条件后 ,测定了聚合反应级数和表观活化能 ,用动力学外推法计算出活性中心浓度和链增长速率常数 ,用扫描电镜观察了聚合过程中聚合物形态的变化 ,发现聚合是在催化剂的次级粒子上进行 ,催化剂粒子无明显破碎  相似文献   

8.
卢江  梁晖 《高分子学报》2001,30(6):755-759
分别使用苯乙烯 HCl加成物 (a)和 2 氯乙基乙烯基醚 HCl加成物 (b)作为引发剂 ,TiCl4 Ti(OiPr) 4(3∶1mol mol)为活化剂 ,在nBu4NCl存在下 ,- 40℃、CH2 Cl2 中 ,通过顺序活性阳离子聚合 ,合成了 β 蒎烯与苯乙烯、对甲基苯乙烯的嵌段共聚物 .又用带丙烯酰氧功能基的引发剂c [CH3CH (OCH2 CH2 X )Cl,X =OCOC(CH3)CH2 ]引发 β 蒎烯活性阳离子聚合 ,合成了 β 蒎烯大分子单体 .该大分子单体在AIBN引发下与甲基丙烯酸甲酯进行自由基共聚 ,获得主链为聚甲基丙烯酸甲酯、侧链为聚 β 蒎烯的接枝共聚物  相似文献   

9.
几种环状多肽的几何构型特征及其自组装的理论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运用半经验分子轨道AM1方法优化了6种环状多肽的结构,并进行了振动分析的确认.通过对它们的能量、结构特征和正则振动模式的分析研究,揭示了这类分子具有能够进行自组装过程的结构特征,详细讨论了取代基对结构和自组装过程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Ni(OCH3)2/SiO2催化剂的制备及其合成碳酸二甲酯的反应性能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表面改性和离子交换相结合的方法,制备了负载型单核金属甲氧基配合物Ni(OCH3)2/SiO2催化剂。利用IR、TPD、TPSR和微反技术,考察了催化剂的表面结构以及CO2、CH3OH在催化剂表面上的化学吸附和反应性能。结果表明,负载型单核金属甲氧基配合物Ni(OCH3)2/SiO2中,Ni^2 与载体SiO2表面的O^2-以双齿形式配位;在催化剂表面存在CO2的桥式吸附态和甲氧碳酸酯基物种两种吸附态,CH3OH则只有一种分子吸附态。在373-473K条件下,CO2和CH3OH在催化剂上的反应物主要是DMC、H2O以及少量的CO、CH4和CH2O,催化剂的活性由表面甲氧碳酸酯基物种与分子吸附态甲醇的反应决定的。讨论了催化剂上CO2和CH3OH的活化过程及吸附态的形成机理。  相似文献   

11.
铁系胶体催化剂各组分相互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已知催化剂 FeCl3 Al(i Bu)3 Phen(邻菲罗啉 )在加氢汽油介质中对丁二烯聚合有较高的活 性 [1- 2],作者曾研究了 FeCl3 Al(i Bu)3 Phen体系催化剂的相态,证明该体系为胶体催化剂 [3].   Bushick[4]较早地使用电导率研究烷基铝氯化钛体系离子特性与聚合速率的关系 .至今尚未见从胶体角度研究本体系各组分之间相互作用的报导 .   本文是把电导率作为胶体的电学性质之一进行研究的 .主要研究了 FeCl3 Al(i Bu)3 Phen胶体催化剂体系单、多组分溶液的电导率与浓度的关系,结合相应的紫外可见光谱分析结果,…  相似文献   

12.
三头季铵盐表面活性剂导向合成新型立方相介孔二氧化硅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介孔分子筛因具有大而均一的孔道、高比表面积及相对良好的热稳定性而在精细化学品催化剂[1,2 ] 、生物大分子分离 [3] 和功能材料的主体 [4 ] 等领域有十分广阔的应用前景 .自 1 992年 Mobil公司合成 M41 S[5,6 ] 系列介孔材料以来 ,HMS[7] ,MSU[8] 和 SBA[9~ 12 ] 系列以及 FDU- 1 [13] 等不同结构的介孔分子筛材料相继被合成 .立方相介孔分子筛因具有三维网状结构和可通性较高的孔道而在反应中不易堵塞 ,相对于一维孔道结构的六角相 MCM- 41和 SBA- 1 5 ,其应用前途更加广阔 .迄今 ,人们已经合成了 MCM- 48[14~ 16 ]( Ia3d) …  相似文献   

13.
顺1,4-聚丁二烯在不同溶剂中的环化反应及其机理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烯丙基氯 一氯二乙基铝 (CH2 CHCH2 Cl AlEt2 Cl)催化体系研究了顺 1 ,4 聚丁二烯在不同溶剂(三甲苯、二甲苯、甲苯、苯和环己烷 )中的环化反应 .结合环化产物红外光谱的测定 ,提出芳烃溶剂分子经受阳碳离子亲电取代作用而参与环化的机理 ,以此解释了若干实验事实 ,并对已有文献报道进行了讨论 .  相似文献   

14.
Fe-Al络合催化苯乙烯-马来酸酐交替共聚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应用Fe(acac)3 Al(i Bu)3(acac=乙酰丙酮)催化苯乙烯 马来酸酐共聚,制得富于交替的白色粉末共聚物.共聚反应动力学研究表明,共聚反应与单体浓度呈一级关系,表观活化能为486kJ/mol.  相似文献   

15.
异丙醇铝改进的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催化体系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以α 溴代异丁酸乙酯[2 (EiB) Br] 为引发剂,溴化亚铜(CuBr)/ 联二吡啶(bpy)/ 异丙醇铝[Al(OiPr)3] 为复合催化剂,在环己酮溶液中进行了甲基丙烯酸正丁酯(BMA) 的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ATRP) .研究了异丙醇铝对聚合速率及产物分子量分布的影响.异丙醇铝可与引发剂和聚合物中的羰基配位,使相邻的C—Br 键活化,ATRP 反应可以在较低温度下进行.适量溴化铜的加入,可调节ATRP 活性,可得到分子量可控且分子量分布窄的PBMA( MWD= 1-3 ~1-5) .  相似文献   

16.
载体化Et(Ind)2ZrCl2催化乙烯-苯乙烯共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均相亚乙基二(1-茚基)二氯化锆(Et(Ind)2ZrCl2)催化乙烯和苯乙烯共聚时,所得共聚物中苯乙烯链节含量和聚合活性不能同时满足聚乙烯功能化的要求[1,2].因此我们用SiO2对Et(Ind)2ZrCl2进行载体化.  相似文献   

17.
用邻二苯基膦苯甲醛与不同的手性二胺缩合,高产率地制备了一系列手性双胺双膦配体。这些配体分别与Ru(DMSO)4Cl2或[Rh(COD)Cl]2等反应,可制备相应的手性双胺双膦钌、铑配合物。在异丙醇溶液中,该C2-对称的手性双胺双膦钌、铑配合物是多种芳香酮不对称转移氢化的优化催化剂,反应产物手性芳香醇的转华裔经和对映选择性分别高达99%和98ee。  相似文献   

18.
MgCl_2负载双金属复合催化剂制备宽分子量分布聚乙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聚乙烯的分子量和分子量分布对其熔体的流变性能和产品的力学性能有显著影响.分子量分布的变化,尤其是分子量分布末端部位的变化,都会对材料的注塑行为产生大的影响[1].为了控制Ziegler催化剂制备的聚乙烯分子量分布而改善聚合工艺的报道很多[2~4],工业生产中可利用多步聚合工艺来获得宽分子量分布的聚乙烯[5,6],但这种方法工艺复杂,成本高.美国UCC公司利用复合的TiV和ZrV催化剂在气相法Unipol工艺装置上首次成功的合成出了双峰高分子量聚乙烯产品[7,8],由于采用Unipol生产工艺…  相似文献   

19.
尹传奇  张海宁 《分子催化》2002,16(4):247-252
在氢气压力下,钌配合物[^MeCnRuCl(dppe)](O3SCF3)与AgO3SC3在CH2Cl2中反应生成分子氢配合物[^MeCnRu(H2)(dppe)](O3SCF3)2,该分子氢配合物具有催化烯烃离子氢化的活性。原位高压核磁共振研究显示,这种催化离子氢化反应可能是由分子氢配合物向烯烃转移氢质子形成碳正离子引起的。  相似文献   

20.
碳电极表面的修饰在电化学和材料科学中很重要 .最近 ,通过层与层电子间的相互作用来自组装修饰玻碳电极已引起人们的关注 [1] .运用这种方法可将一些功能团修饰到电极表面 ,赋予电极一些新的功能 [2 ] .过渡金属取代的多金属氧酸盐不仅在配位环境 ,而且在催化活性方面都类似于金属卟啉和其它大环配体金属配合物 [3] .将其修饰到玻碳电极表面已有文献报道 [4 ] .由于修饰电极的厚度可控、成分可调及具有良好的电催化活性 ,在生物传感器和电子器件等方面具有潜在的应用前景 .取代型夹心型多金属氧酸盐具有大摩尔质量和高电荷密度 ,表现出优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