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49篇
  免费   670篇
  国内免费   1973篇
化学   3649篇
晶体学   129篇
力学   224篇
综合类   114篇
数学   910篇
物理学   1566篇
  2024年   32篇
  2023年   122篇
  2022年   124篇
  2021年   114篇
  2020年   116篇
  2019年   132篇
  2018年   88篇
  2017年   132篇
  2016年   195篇
  2015年   197篇
  2014年   329篇
  2013年   280篇
  2012年   291篇
  2011年   271篇
  2010年   245篇
  2009年   284篇
  2008年   300篇
  2007年   249篇
  2006年   280篇
  2005年   244篇
  2004年   285篇
  2003年   238篇
  2002年   219篇
  2001年   220篇
  2000年   127篇
  1999年   176篇
  1998年   180篇
  1997年   164篇
  1996年   131篇
  1995年   176篇
  1994年   124篇
  1993年   103篇
  1992年   113篇
  1991年   104篇
  1990年   68篇
  1989年   63篇
  1988年   23篇
  1987年   22篇
  1986年   9篇
  1985年   10篇
  1984年   6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1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59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22 毫秒
101.
The title compound (C30H27NO3) was synthesized via a one-pot procedure starting from β-benzoylthioacetanilide, benzaldehyde and 5,5-dimethyl-1,3-cyclohexanedione, and its struc- ture was determined by single-crystal X-ray diffraction analysis. The crystal belongs to triclinic system, space group P, with a = 6.325(2), b = 11.243(3), c = 17.553(4) , α = 87.306(4), β = 80.822(4), γ = 77.798(4)°, V = 1204.2(5) 3, Z = 2, Mr = 449.53, Dc = 1.240 g/cm3, μ = 0.080 mm-1, F(000) = 476, the final R = 0.0459 and wR = 0.0970 for 2301 observed reflections with I > 2σ(I).  相似文献   
102.
报道了新型配合物(NH4)3[Dy(TTHA)]*5H2O(TTHA=三乙四胺六乙酸)的分子结构和晶体结构. 配合物晶体参数为 单斜晶系, P2(1)/c空间群, a=1.0353(3) nm, b=1.2746(4) nm, c=2.3141(7) nm, β=91.005(5)°, V=3.053(15 nm3), Z=4, M=795.10, Dc=1.730 g*cm-3, μ= 2.532 mm-1, F(000)=1620. 其R和Rw值分别为0.0332和0.0924(对5390个独立的衍射点), R和Rw值分别为0.0460和0.1012(对所有12395个衍射点). 配合物(NH4)3[Dy(TTHA)]*5H2O中的[Dy(TTHA)]3- 部分是一个九配位的非标准单帽四方反棱柱体结构. 十齿TTHA配体提供四个胺基氮原子和五个羧基氧原子与中心金属Dy(Ⅲ)离子配位. 为使[Dy(TTHA)]3-部分在体内具定向功能, 结构中未参与配位的自由羧酸基(-CH2COO-)可采用某些生物分子修饰.  相似文献   
103.
在4-二甲胺基吡啶的存在下,1,6-二氢-S-四嗪重排成3,6-二氢-S-四嗪,与双光气反应后再与不同的胺反应,合成了11种1,4-二取代产物,产物经元素分析、IR和^1H NMR确证。用UV和^1H NMR分析结果对反应机理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04.
利用还原偶联方法合成出新化合物四 (4,4′ ,4″ ,4 N ,N 二乙氨基 )四苯乙烯 (TDETE) .通过测定该化合物在溶液、掺杂聚合物中及晶体粉末的稳态 -瞬态荧光光谱、荧光量子产率和辐射衰变速率常数等 ,讨论了分子的构象效应等因素对TDETE光致发光行为的影响 .在一定浓度下TDETE溶液存在着三个发光带 ,分别为全扭曲构象分子 (位于 3 4 5nm附近的发光I带 )、半扭曲构象分子 (位于 43 0nm附近的发光II带 )和激基缔合物 (53 0nm发光III带 )的辐射衰变所致 .在聚合物(PMMA)中 ,一方面由于分子单键的自由旋转扭曲受到遏制 ,表现为II带的辐射衰变速率常数 (kf 值 )增大、同时非辐射衰变速率常数 (knf值 )减小 ;另一方面 ,TDETE分子之间相互作用得到加强而有利于缔合物形成 ,结果 ,使发光II带和III带合二为一出现了强而宽的发射峰 ,荧光量子产率从溶液中的 0 0 55提高到 0 855.此外 ,在PMMA介质中观测到TDETE分子聚集体在 62 6nm处的发光带 (IV) ,粉末态中聚集体IV带的强度骤增 ,峰值波长红移至 650nm  相似文献   
105.
0 IntroductionMetallosupramolecular oligomers and polymerscan result from the interaction of metal ions with ap-propriate multidentate ligands designed for multinucle-ar binding[1,2], and there are considerable interests in thedesign of species containing known numbers of metalions in defined spatial arrangements. The electronic andphotophysical properties of oligopyridine complexes oftransition-metal ions make their incorporation particu-larlyattractive and the possibilityofinter-metallic ele…  相似文献   
106.
四氯化锡催化合成癸二酸二丁酯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在五水四氯化锡作用下,用癸二酸和正丁醇合成了癸二酸二丁酯。当癸二酸、正丁醇和四氯化锡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8∶0.114,回流分水60 min,酯收率达96.2%。并比较了几种Lewis酸合成癸二酸二丁酯的催化活性。  相似文献   
107.
用X射线单晶衍射分析法研究主体分子六次甲基四胺与客体分子二氯化六水合钴(Ⅱ)和结晶水包结物晶体结构。其分子式为[(CH2)6N4]2·[(Co(H2O)6]Cl2·4H2O,Mr=59038。晶体属三斜晶系,空间群为P1。晶胞参数:3341个衍射点,其中3148个独立衍射点,2754(F0>6σ(F0))为可观察反射点。在晶胞内,客体分子和结晶水形成氢键:,客体分子与主体分子形成氢键晶胞之间形成氢键晶胞之内和晶胞之间主体分子和客体分子以及结晶水以氢键和范德华力相联系形成稳定的晶格。  相似文献   
108.
本文研究了在Cd(Ⅱ)和TritonX-100存在下,meso-四(4-乙酰氧基苯)卟啉[T(4-AOP)P]与钌(Ⅲ)的显色反应。结果表明,在pH9.7~10.3介质中,Ru(Ⅲ)与T(4-AOP)P形成了灵敏度很高的稳定络合物,其表观摩尔吸光系数为7.04×105L·mol-1·cm-1。钌浓度在0~1.2μg/10mL范围内服从比尔定律。络合物的摩尔比为Ru(Ⅲ)∶T(4-AOP)P=1∶1。在掩蔽剂存在下,方法有一定的选择性,应用于合成试样中钌的测定,结果满意。  相似文献   
109.
报道了6-O-对甲苯磺酰基-1,2:3,4-二-O-异亚丙基-α-D吡喃型半 乳糖(3)与取代的3-巯基三唑或5-巯基四唑4a-4c或5a-5f的亲核取代反应,合 成了9个6-S-(取代的三或四唑杂环基)-1,2:3,4-二-O-异亚丙基-α- D吡喃型半乳糖(6a-6i),通过元素分析,IR,NMR和MS确证了上述化合物的结构 ,并经分子模型计算进行了其构象分析。  相似文献   
110.
利用电动势法得到了牛血清白蛋白(BSA)与十二烷基硫酸钠(SDS)相互作用的结合等温线. 通过四阶导数紫外光谱法和荧光光谱法研究了相互作用过程中芳香族氨基酸残基微环境极性的变化. 通过研究发现, 随着SDS浓度的逐渐增大, SDS在BSA上的平均结合数(v)逐渐增大, 色氨酸(Trp)残基所处微环境的极性在减弱后保持基本不变, 酪氨酸残基所处微环境的极性在明显增强后稍有减弱, 苯丙氨酸残基所处微环境的极性略有增强. 结果表明, 当v由0增大到14时, SDS主要结合在BSA的Trp-213附近并逐渐形成聚集体, 从而诱导BSA由结构域ⅡA 开始逐渐展开. 此后, SDS呈正协同作用的特点与BSA 结合, v急剧增大. 当v约为302 时, SDS在BSA上的结合基本达到饱和, BSA的构象趋于稳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