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本文研究了退火后的a-SixC1-x:H薄膜的光致发光光谱,采用发光光谱的峰值能量与测量温度之间的关系判别带尾宽度的大小。实验表明,发光峰值能量随退火温度的升高而移向低能。用指数带尾模型计算了带尾宽度。结果表明,随着退火温度的上升带尾变小。文中对这些结果进行了讨论。 关键词:  相似文献   

2.
多孔硅光致发光的温度效应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对多孔硅光致发光峰随测量温度变化的研究,发现随测量温度的下降,光致发光峰位有两种截然不同的移动方向:发光峰中心波长较长的样品,主峰向低能方向移动(即红移);而发光峰位波长较短的样品则向高能方向移动(即蓝移).根据多孔硅光致发光峰的温度效应,定性地给出了发光效率随波长变化的模拟曲线,并由此能较好地解释多孔硅光致发光峰位随温度变化而移动的实验现象. 关键词:  相似文献   

3.
仇猛淋  王广甫  褚莹洁  郑力  胥密  殷鹏 《物理学报》2017,66(20):207801-207801
在北京师范大学GIC4117串列加速器原有离子激发发光(ion beam induced luminescence,IBIL)分析靶室基础上,安装了可实现80—900 K温度范围内精确控温的冷热样品台,实现高低温条件下IBIL光谱的测量.添加金硅面垒探测器,在离子辐照材料样品过程中同步采集背散射离子的计数,实现束流的在线监测.在不同温度下,利用2 MeV H~+束轰击氟化锂样品,获得的IBIL光谱中可明显观察到温度对不同发光中心发光效果的影响:激子峰和杂质峰发光在低温条件下更为清晰;高温时各类型F色心的发光强度在较小的注量下即可达到饱和值或开始衰减.辐照初期受扰激子峰(296 nm)发光强度的上升过程表明不能排除受扰激子峰与点缺陷发光中心相关的可能性,激子峰强度的上升源自低注量时核弹性碰撞产生的应变键;温度对空位迁徙速率及非辐射复合的影响是造成发光强度随注量演变差异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4.
在ZnS中分别掺杂质量分数为5%、7%、10%、15%、20%的CdS,得到一系列(Zn,Cd)S∶Cu,Cl粉末电致发光材料样品。测量样品材料的热释发光曲线,发现五个样品在温度-180~-20℃范围内均有两个明显的热释发光峰。CdS含量的变化对材料中陷阱的种类和陷阱深度没有明显的影响,两个峰值温度在-150℃和-50℃附近。Cd离子的掺入改变了材料较深陷阱中载流子的浓度,随着CdS量的增加,使得在-50℃的热释发光峰的相对强度增大。通过测量样品的发光光谱和发光亮度,发现随着CdS含量的增加,样品材料的发射光谱向长波方向移动,发光亮度呈下降的趋势。  相似文献   

5.
(Zn,Cd)S:Cu,Cl发光材料的热释发光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ZnS中分别掺杂质量分数为5%、7%、10%、15%、20%的CdS,得到一系列(Zn,Cd)S:Cu,Cl粉末电致发光材料样品。测量样品材料的热释发光曲线,发现五个样品在温度-180~-20℃范围内均有两个明显的热释发光峰。CdS含量的变化对材料中陷阱的种类和陷阱深度没有明显的影响,两个峰值温度在-150℃和-50℃附近。Cd离子的掺入改变了材料较深陷阱中载流子的浓度,随着CdS量的增加,使得在-50℃的热释发光峰的相对强度增大。通过测量样品的发光光谱和发光亮度,发现随着CdS含量的增加,样品材料的发射光谱向长波方向移动,发光亮度呈下降的趋势。  相似文献   

6.
在室温下,二价稀土离了 杂的LiBaF3:Eu^2 粉末样品中,Eu^2 的发射呈现双峰结构,有一峰值波长约为410nm的宽峰,对应于Eu^2 的5d-4f跃迁,以及另一峰值波长约为360nm的窄峰,对应于Eu^2 的4f-4f跃迁。在50-400nm波长范围,测量了样品的反射光谱,并利用Kramers-Kroenig关系,计算了吸收光谱。从吸收光谱中,可以看到在102nm处有明显的吸收边,得到LiBaF3材料的禁带宽度Eg约为12.1eV。在高能端有53.4,59.4,65.3,69.2和76.5nm的吸收峰,它们对应于Ba^2 的5p电子和F的2p电子芯能级之间的跃迁,在低能量的183.4nm处,有很明显的吸收峰,推测这对应于本征缺陷的吸收。更低能量的吸收峰,则对应于禁带中的一些杂质能级,在未经紫外光或X射线辐照之前,用长波长(>450nm)光激发LiBaF3:Eu^2 粉末样品,可以观测到Eu^2 离子的360nm和410m发光,亦表现出光激励发光特性。  相似文献   

7.
李清山  李鹏 《发光学报》1995,16(4):325-329
在微秒范围内测量了多孔硅的光致发光衰减,研究了衰减参数与发光波长、样品制备条件的关系,发现衰减参数与发射波长有关,但不依赖于样品制备条件。用发光三层模型解释了实验结果。  相似文献   

8.
本文分别在室温和低温下测定了氟磷酸盐玻璃中用不同波长激发Cu~+的分时荧光光谱以及不同发光波长的荧光寿命.随延迟时间增加,发光峰值移向长波.当采用长波长激发时,在发光主峰两边出现多个子峰结构,展现了激活离子之间的能量转移.  相似文献   

9.
非掺杂ZnO薄膜中紫外与绿色发光中心   总被引:29,自引:2,他引:27       下载免费PDF全文
林碧霞  傅竹西  贾云波  廖桂红 《物理学报》2001,50(11):2208-2211
用直流反应溅射方法在硅衬底上淀积了ZnO薄膜,测量它们的光致发光(PL)光谱,观察到两个发光峰,峰值能量分别为3.18(紫外峰,UV)和2.38eV(绿峰).样品用不同温度分别在氧气、氮气和空气中热处理后,测量了PL光谱中绿峰和紫外峰强度随热处理温度和气氛的变化,同时比较了用FP-LMT方法计算的ZnO中几种本征缺陷的能级位置.根据实验和能级计算的结果,推测出ZnO薄膜中的紫外峰与ZnO带边激子跃迁有关,而绿色发光主要来源于导带底到氧错位缺陷(OZn)能级的跃迁,而不是通常认为的氧空 关键词: ZnO薄膜 热处理 光致发光光谱 缺陷能级  相似文献   

10.
唐桦明  唐强  毛日华  谢建才 《发光学报》2018,39(12):1807-1813
为了分析材料在低温下的陷阱能级,获得更多有关缺陷结构的信息,研制了一套由STM32微控制器为核心的低温热释光发光谱测量系统。设计了低温样品室,采用液氮冷却样品;STM32通过控制加热电流,实现样品以恒定速率升温,从而获得低温热释光发光曲线或三维热释光谱。温度测量范围为85~400 K,升温速率范围为0.1~10 K/s。设计了由STM32控制X射线及紫外光源的驱动电路,用于样品的激发。采用高灵敏度CCD实现对三维热释光谱的测量,采用单光子计数器获取二维热释光发光曲线。利用该系统测试了(Lu,Y)2SiO5:Ce3+(LYSO:Ce3+)单晶闪烁体与SrSO4:Dy3+粉末样品的热释光谱及辐射发光光谱。观察到LYSO:Ce3+在108,200,380 K左右的热释光峰,发光波长位于390~450 nm之间,是明显的宽带峰。在低温下由于基质的自陷激子(STE)发射所形成的发射峰在166 K时发生猝灭。在309 K时,Ce3+发射峰展宽为单一发射峰;SrSO4:Dy3+发光峰温度为178,385 K,发光波长由Dy3+离子的能级跃迁决定,在480,575,660,750 nm处呈现窄带发光峰。结果表明,系统人机交互界面友好,实验数据可靠,智能化程度高,操作简单。  相似文献   

11.
多孔硅在30~180℃温区光致发光谱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兰燕娜  杜银霄  朱会丽  董华  高影  莫育俊 《光子学报》2004,33(12):1461-1464
对长期存放在空气中的多孔硅样品和即时制备的多孔硅样品分别在室温~180℃下进行了光致发光(PL)温度效应的研究.两类样品的PL呈现不同的变化规律.前者的PL还表现为双峰,且长波PL峰随温度升高蓝移;后者的PL表现为单峰,且PL峰位随温度升高红移.基于量子限制效应对后者进行了解释;而前者难以用分立的量子限制和表面发光中心模型来解释,实验结果表明两种机制之间可能有较复杂的耦合效应发生.  相似文献   

12.
用脉冲激光沉积(PLD)法在不同温度的Si(111)衬底上成功制备了c轴择优取向的Mg005Zn095O薄膜.通过X射线衍射(XRD)和光致发光谱(PL)研究了衬底温度对Mg005Zn095O薄膜结构和发光特性的影响,探讨了薄膜的结晶质量与发光特性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在衬底温度为450℃时生长的Mg005Zn095O薄膜具有很好的c轴取向和较强的光致发光峰.室温下分别用激发波长为240,300和325nm的氙灯作为激发光源得到不同样品的PL谱,分析表明紫外发光峰和紫峰来源于自由激子的复合辐射且发光强度与薄膜的结晶质量密切相关,蓝绿发光峰与氧空位有关.此外,探讨了衬底温度影响紫外光致发光峰红移和蓝移的可能机理. 关键词: 005Zn095O薄膜')" href="#">Mg005Zn095O薄膜 PLD 衬底温度 光致发光  相似文献   

13.
We have investigated the temperature dependence of the photoluminescence (PL) spectrum of self-organized InAs/GaAs quantum dots. A distinctive double-peak feature of the PL spectra from quantum dots has been observed, and a bimodal distribution of dot sizes has also been confirmed by scanning tunneling microscopy image for uncapped sample. The power-dependent PL study demonstrates that the distinctive PL emission peaks are associated with the ground-state emission of islands in different size branches. The temperature-dependent PL study shows that the PL quenching temperature for different dot families is different. Due to lacking of the couple between quantum dots, an unusual temperature dependence of the linewidth and peak energy of the dot ensemble photoluminescence has not been observed. In addition, we have tuned the emission wavelength of InAs QDs to 1.3 μm at room temperature.  相似文献   

14.
利用MOCVD方法在蓝宝石衬底上生长了InxGa1-xN/InyGa1-yN多量子阱结构外延层,并用变温光致发光(PL)光谱、选择激发光谱以及激发(PLE)光谱等手段研究了该结构的量子效率、多峰效应的起源以及峰位随温度变化等信息。变温PL光谱的结果表明:在温度从30 K变化到300 K时,其峰值强度只下降了1.36倍且发光波长发生了蓝移。通过选择激发光谱证明了其发光峰位的独立性。PLE结果表明了GaN和势垒层的Stokes位移很小,但是InxGa1-xN阱层的Stokes位移变化很大。同时,提出了一种可同时获得多个吸收边的数据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15.
SiO2 thin films containing Si1-xGex quantum dots (QDs) are prepared by ion implantation and annealing treatment. The photoluminescence (PL) and microstructural properties of thin films are investigated. The samples exhibit strong PL in the wavelength range of 400-470 nm and relatively weak PL peaks at 730 and 780 nm at room temperature. Blue shift is found for the 400-nm PL peak, and the intensity increases initially and then decreases with the increase of Ge-doping dose. We propose that the 400-470 nm PL band originates from multiple luminescence centers, and the 730- and 780-nm PL peaks are ascribed to the Si=O and GeO luminescence centers.  相似文献   

16.
利用变温和变激发功率分别研究了不同厚度CdSe阱层的自组织CdSe量子点的发光。稳态变温光谱表明:低温下CdSe量子阱有很强的发光,高温猝灭,而其表面上的量子点发光可持续到室温,原因归结于量子点的三维量子尺寸限制效应;变激发功率光谱表明:量子点激子发光是典型的自由激子发光,且在功率增加时。宽阱层表面上的CdSe量子点有明显的带填充效应。通过比较不同CdSe阱层厚度的样品的发光,发现其表面上量子点的发光差异较大,这可以归结为阱层厚度不同导致应变弛豫的程度不同,直接决定了所形成量子点的大小与空间分布[1]。  相似文献   

17.
张学兵  郭常新 《发光学报》1996,17(2):111-115
通过高温氧化处理得到的多孔硅,其阴极射线发光谱呈现明显的三峰结构。峰强随电子束辐照时间而下降。对光致发光很弱的样品,电子束辐照后光致发光明显地增强。红外透射谱及Raman谱分析表明样品基本上成为SiOx.进一步分析指出三峰可能来源于SiOx中的缺陷中心发光。电子束辐照在SiOx禁带中引进了一些缺陷能级,通过这些能级使得紫外线可激发样品发光,出现光致发光增强的现象。  相似文献   

18.
用磁控溅射方法在玻璃基底上制备了非晶Si/SiO2超晶格.利用透射电子显微镜 (TEM) 和X射线衍射技术对其结构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超晶格中Si层大部分区域为非晶相,局域微区呈现有序结构,其厚度由1.8—3.2nm变化,SiO2层厚度为4.0nm.并采用多种光谱测量技术,如吸收光谱、光致发光光谱和Raman光谱技术,对该结构的光学性质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随纳米Si层厚度的减小,光学吸收边以及光致荧光峰发生明显蓝移,Raman峰发生展宽,即观测到明显的量 关键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