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采用多种光谱技术对喜树碱和牛血清白蛋白的相互作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喜树碱和牛血清白蛋白可形成基态复合物,引起牛血清白蛋白内源荧光猝灭.通过计算获得了二者在不同温度下的结合常数及结合位点数.根据喜树碱和牛血清白蛋白结合的热力学参数,确定了二者之间主要为疏水作用力.根据F(o)rster非辐射能量转移理论确定了喜树碱和牛血清白蛋白的作用距离.同步荧光光谱显示喜树碱主要与蛋白中色氨酸残基发生相互作用,改变其周围的局部构象.红外光谱提示喜树碱可引起蛋白的构象发生改变,α-螺旋二级结构减少.  相似文献   

2.
利用模板辅助合成的方法合成了一个环形双锌卟啉1,该分子具有灵活的空腔且能扩张到足够的大小以容纳5,15-双吡啶卟啉客体3,包合物13通过Zn—N弱作用力连接,因为笼子效应的存在而构筑成非常稳定的实体(Kassoc=1.45×10^6L/mol).对于主一客体之间作用力较小的包合物,笼子效应对它们的稳定性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这样的主.客体包合物体系具有类似于分子陀螺仪的特点,即主客体两构件之间能灵活地实现相对运动.研究中用1H NMR,UV-vis和荧光光谱滴定的手段对包合物的形成和组装特点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同时通过比较它们包合常数(Kassoc)的差异来定量地评价笼子效应在包合物形成中的贡献.  相似文献   

3.
用研磨法制备了羟丙基-β-环糊精(Hp-β-CD)与α-山竹黄酮(α-MAG)的包合物,由紫外和红外吸收光谱、差示扫描量热分析和1H NMR对包合物进行了表征,并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了包合物的溶解度、表观包合稳定常数和包合反应的热力学参数△G,△H和△S.结果表明,Hp-β-CD能与α-MAG形成稳定的1:1包合物,表观包合稳定常数K为2.11 × 103L/mol,加入Hp-β-cD后,α-MAG溶解度大大增加.包合反应主要由焙变控制,驱动力为范德华力和疏水作用力.  相似文献   

4.
β-环糊精与水杨醛缩间氨基苯酚包合物的微环境效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微波促进法首次制备了以β-环糊精(CDs)为主体、水杨醛缩间氨基苯酚(SMA)为客体的超分子包合物,通过多种谱学方法对固体包合物进行了表征.研究表明二者形成摩尔比为1∶1的包合物,并且求得包合物的结合常数Ka为4.4×103L/mol.包合物在水溶液中具有更好的溶解性能和稳定性.同时,从微环境的角度比较研究了不同溶剂对SMA包合前后的UV光谱的影响以及不同pH值的变化对SMA和包合物的影响特征.结果表明溶液中微环境的不同对客体及超分子包合物的电子光谱有着显著而不同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以水溶性磷酸盐柱[6]芳烃(WP6P)为主体, 天然药物甘松新酮(ND)为客体, 采用饱和溶液法构筑了一种新的ND/WP6P主客体包合物. 通过紫外光谱滴定法研究了主客体之间的络合行为, 结果表明, ND和WP6P以摩尔比1∶1形成主客体包合物, 其络合常数为5.160×104 L/mol. 利用红外吸收光谱、 X射线粉末衍射、 热重分析(TG)、 示差扫描量热分析(DSC)和扫描电子显微镜对形成的包合物进行了表征. 通过一维和二维核磁共振氢谱及分子对接模拟等方法进一步验证了ND与WP6P之间形成主客体包合物的包合模式. 本文为水溶性柱芳烃在天然药物方面的应用提供了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6.
γ-环糊精与溴甲酚绿的包合作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和等摩尔连续变化法研究了γ-环糊精与溴甲酚绿的包合作用, 确定了包合物形成的化学计量比为1∶2; 采用热力学方法分析了温度与包合常数之间的关系, 计算了包合过程的焓变、熵变及自由能变化分别为-39.988 kJ/mol, 86.400 J/(K·mol)和-14.245 kJ/mol, 这表明疏水作用力为主要驱动力; 采用核磁共振、分子模拟和红外光谱法对包合物进行了研究, 确定了包合物的形成, 分析认为这可能是基团进入γ-环糊精腔内导致增色效应.  相似文献   

7.
采用荧光光谱法、分光光度法研究7-乙基喜树碱(7-ECPT)和10-羟基喜树碱(10-HCPT)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相互结合反应.实验表明,喜树碱类药物与BSA的相互结合作用为单一的静态猝灭过程,在溶液中二者以摩尔比11牢固结合,其结合反应的平衡常数K0分别为K0,7-ECPT=3.69×105 L·mol-1、K0,10-HCPT=8.00×105 L·mol-1.根据F(o)rster非辐射能量转移机理,求算了给体(BSA)与受体(喜树碱类药物)间距离r和能量转移效率E分别为r7-ECPT=3.03nm、r10-HCPT=3.27 nm、E7-ECPT=0.48、E10-HCPT =0.31.并推测了二者之间的主要作用力.  相似文献   

8.
水溶液中几种苯衍生物与β-环糊精包合物的热力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β 环糊精 (β Cyclodextrin ,β CD)是由 7个葡萄糖残基以α 1 ,4 糖苷键连接而成的环状化合物 ,具有疏水的空腔和亲水的外表面。这种特殊的结构使它可以作为宿主 (主体 )而依疏水作用力、范德华力或氢键包合多种客体分子形成包合物[1~ 3] ,并可增强客体分子对光、热、氧化等的稳定性[4,5] 。有机物质与 β CD形成包合物后通常会发生光谱等特征的变化 ,因此可用光谱等方法研究包合物的稳定常数[4] ,并进而获得水溶液中包合体系的热力学参数[6 ] 。本文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 ,研究水溶液中几种苯衍生物与β CD包合物的稳定…  相似文献   

9.
采用元素分析、1H核磁共振谱(1H NMR)和电喷雾电离质谱研究了两个大环主体分子β-环糊精(β-CD)和18-冠-6 (18C6), 结果显示, 二者通过简单地混合形成了计量比为1:1的超分子包合物18C6-β-CD. 基于二维核磁共振谱(ROESY)的分析, 提出了分子间相互作用的可能位点: 18C6更倾向于驻留在β-CD的小口端. 用热重分析和气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比较了包合作用前后热降解过程包括降解度和降解产物的差异性, 研究表明, 18C6的存在促使β-CD提前分解, 同时, 由于分子间相互作用, 导致二者分解产物中大碎片的相对含量大幅减小. 这些结果显示, 一个柔性大环分子18C6和一个刚性大环分子β-CD之间通过分子组装可以形成超分子包合物.  相似文献   

10.
孙得志  王世兵  魏西莲  尹宝霖  李林尉 《化学学报》2004,62(13):1247-1251,J004
在 2 98 .15K下用微量热法研究了 β 环糊精与 3 烷氧基 2 羟丙基三甲基溴化铵在水溶液中的包结作用 .实验表明 ,随着疏水链CnH2n + 1O中碳原子数目n的增加 (n =8,12 ,14 ) ,主 -客体包合物的化学计量比由 1∶1为主变为 2∶1为主 .各包合物都比较稳定 ,对应于n =8,12 ,14所得实验稳定常数分别为 :β1=1.0 8× 10 -3 dm3 ·mol-1,β1=2 8.66× 10 3 dm3 ·mol-1,β2 =14 1.9× 10 3 dm6·mol-2 .形成包合物的过程都是焓、熵共同驱动的过程 .包合物标准形成焓 (ΔH )和标准形成熵(ΔS )随着CnH2n+ 1O中碳原子数目n的增加而减小 .从主、客体的微观结构及包合物形成前后表面活性剂离子周围溶剂分子排列结构的变化出发对实验结果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1.
采用荧光光谱研究了不同酸度下美洛昔康(ME)与4-磺化杯[4]芳烃(SCX4)的包合作用.结果表明,在酸性和中性条件下,美洛昔康与4-磺化杯[4]芳烃均形成1∶1的包合物;以包合形成常数为包合物稳定性的量度,不同酸度下形成的包合物的稳定性排序为碱性>中性>酸性.  相似文献   

12.
在298.15 K下用微量热法研究了α-环糊精与3-烷氧基-2-羟丙基三甲基溴化铵在水溶液中的包结作用.实验结果表明,随着疏水链CnH2n+1O中碳原子数目n的增加(n=7、8、12、14), 主-客体包合物的化学计量比由1 :1为主变为2 :1为主. 各包合物都相当稳定,对应于n=7、8、12、14所得实验稳定常数分别为,β1=1.95×103 dm3•mol-1、β1=2.62×103 dm3•mol-1、β2=3.06×106 dm6•mol-2、β2=13.75×106 dm6•mol-2.包合物的形成均是焓驱动过程.包合物的平衡常数随烷氧基(CnH2n+1O)中碳原子数目n的增加而增大,而包合物生成过程的标准反应焓(ΔHΘ)和标准反应熵(ΔSΘ)都随n的增加而减小.从主、客体的微观结构及包合物形成前后表面活性剂离子憎水基团周围溶剂分子排列结构的变化出发对实验结果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3.
虫草素与羟丙基-β-环糊精的包合行为及性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饱和溶液方法制备了虫草素(COR)与羟丙基-β-环糊精(HPβCD)形成的包合物.采用紫外-可见光谱法对水溶液中HPβCD与虫草素(COR)的包合行为进行研究,利用Job曲线法确定COR/HPβCD包合物的包合比,通过1 H NMR和2D NMR、DSC、TG、XRD、FTIR和SEM对COR/HPβCD包合物进行表征和性能测定.结果表明,COR/HPβCD包合物的包合比为1:1,虫草素与HPβCD形成包合物后,其水溶性、热稳定性及生物环境稳定性都得到明显提高.COR/HPβCD包合物在医药领域具有潜在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4.
采用饱和水溶液法制备了大豆苷元分别与两种氨基修饰β-环糊精(ACD) 即单-6-氨基-β-环糊精(NCD) 和单-6-乙二胺基-β-环糊精(ENCD) 的固体包合物,并获得最佳包合条件:大豆苷元与环糊精投料比为3∶1(n/n) ,搅拌时间为72 h,分别获得83%和67%的产率.利用X-射线粉末衍射和热重分析对其进行了表征,证实了两种包合物的形成.利用Job′s曲线法确定了主客体的包合比为1∶1,并利用荧光光谱滴定分析测得其包合稳定常数KS分别为899.2和203.8 L/mol.水溶性实验表明,通过与NCD和ENCD形成包合物,25℃下大豆苷元在水中的溶解度由原来的8.31 μg/mL增至15.2和13.2 mg/mL,分别提高了约1800和1500倍.  相似文献   

15.
利用甲氧基柱[5]芳烃(DMP5)作为主体分别与中性苯并噁唑(G2)、苯并咪唑(G3)和苯并噻唑(G1,G4,G5和G6)等6种客体分子成功地构筑了一种主客体包合物,该包合物是基于苯并唑类杂环化合物穿入到柱[5]芳烃的空腔中形成1∶1主客体包结构型.此外,甲氧基柱[5]芳烃(DMP5)与不同的苯并唑类杂环客体都能形成稳定的新型主客体包结物,且与原主客体化合物相比较,主客体包结物的形成可以导致强的荧光强度的改变.对该主客体系统作用通过高分辨质谱和核磁氢谱等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6.
采用紫外可见吸收、红外、荧光等多种光谱学方法研究了抗癌药物喜树碱和溶菌酶及过氧化氢酶两种蛋白之间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喜树碱与之均形成基态复合物并引起蛋白内源荧光猝灭。通过计算确定了喜树碱和蛋白相互作用的结合常数、结合位点数、主要作用力类型以及与蛋白中色氨酸的结合距离。喜树碱对过氧化氢酶具有较高的结合能力,这主要是由于喜树碱不仅与过氧化氢酶中的色氨酸存在相互作用,也与酶中的酪氨酸及血红素产生相互作用。喜树碱的存在可引起蛋白构象发生变化,使α-螺旋二级结构减少。  相似文献   

17.
毛晓明  胡杰  周志平 《合成化学》2011,19(2):241-244
采用溶液法制备了甲基化β-环糊精(Me-β-CD)/丙烯酸丁酯(BA)包合物(1).用UV-Vis,H NMR,IR及TG-DSC对1的结构和性能进行了表征和分析.结果表明,Me-β-CD与BA能形成1:1的包合物,Me-β-CD与BA只是部分包合.  相似文献   

18.
本文采用冷冻干燥法制备获得二丁基羟基甲苯(BHT)的羟丙基-β-环糊精包合物(HP-β-CD IC)、二甲基-β-环糊精包合物(DM-β-CD IC)和磺丁基-β-环糊精包合物(SBE-β-CD IC)。相溶解度法确定了二者形成化学计量比为1:1的包合模型;粉末X射线衍射、差示扫描量热、核磁共振氢谱及扫描电镜等技术给出其可能的结合模式,并通过AutoDock分子模拟对接理论研究佐证了实验结果的可靠性;实验结果证明,三种包合物稳定性顺序为SBE-β-CD/BHT ICDM-β-CD/BHT ICHP-β-CD/BHT IC,其中SBE-β-CD/BHT包合物增溶效果最显著。1,1-二苯基-2-苦肼基(DPPH)法考察BHT三种包合物抗氧化活性的结果是:三种包合物均表现出良好的清除效果,且与BHT相当。利用β-CD衍生物的包合技术改善BHT的水溶性,是一种拓展BHT应用领域的有效策略。  相似文献   

19.
树脂吸附层析法分离喜树果中的喜果甙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自 1 96 6年 Wall等 [1] 首次从喜树植物中分离出喜树碱后 ,至今已有 2 0多种化学成分从中分离出来 ,包括喜树碱 (Camptothecine,CPT)、 1 0 -羟基喜树碱、 1 1 -羟基喜树碱、 1 0 -甲氧基喜树碱、喜树次碱、白桦脂酸及喜果甙 (Vincoside- lactam,VCS- LT)等 [2 ] .研究表明 ,喜树碱类化合物和喜果甙均具有抗癌活性 [3~ 5] .从喜树果中分离喜果甙对充分利用我国丰富的喜树资源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文献报道的分离提取喜果甙方法主要是溶剂萃取和氧化铝柱层析法 [6] ,过程复杂 ,收率很低 .本文采用树脂吸附法对喜果甙进行分离纯化 ,再经…  相似文献   

20.
采用溶液包结法利用α-环糊精(α-CD)对1-甲基环丙烯(1-MCP)进行包合,将气态的1-MCP固态化形成白色粉末状的1-MCP/α-CD稳定包合物,使之便于保存和应用。利用拉曼光谱(Raman)、X射线粉末衍射光谱(XRD)、气质联用测试仪(GC-MS)、核磁谱仪(NMR)等测试技术对所得包合物的结构和组成进行表征,证明了包合物的形成,同时提出了1-MCP/α-CD包合物中1-MCP含量的快速测定方法,以该法测定的包合物中1-MCP的有效质量分数约为3.6%。对1-MCP和α-CD的包合机理进行了探讨,认为1-MCP和α-CD按摩尔比1∶1进行包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