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采用高分辨核磁共振方法研究聚醚聚氨酯脲反应体系中四氢呋喃/环氧乙烷共聚醚和固化剂N-100及催化剂之间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共聚醚的羟基和N-100的异氰酸酯基团之间存在相互作用,能够形成一种相对稳定的络合物。催化剂二月桂酸二丁基锡(DBTDL)能与共聚醚的羟基氧络合,从而使羟基氢活化;催化剂三苯基铋(TPB)及其乙氧基取代的衍生物与共聚醚羟基氢之间存在弱氢键作用。其强度随TPB乙氧基衍生物的碱性增  相似文献   

2.
7-羟基黄酮与过量1,2-二溴乙烷反应得到7-溴乙氧基黄酮,将其与水杨醛反应得到7-水杨醛乙氧基黄酮,然后与酰肼类化合物反应得到14个相应的含酰腙结构的苯氧乙氧基黄酮衍生物,该类化合物与乙酸酐作用分别得到三种类型的产物,其中有8个为含1,3,4-噁二唑啉杂环结构的苯氧乙氧基黄酮环合衍生物.用红外(IR)、核磁共振氢谱(1H NMR)、质谱(ESI-MS)和高分辨质谱(HR-MS)对化合物的结构进行了确证.对所合成的化合物进行了初步抗菌活性测定,结果表明,在0.5 mg/m L浓度时,多数化合物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芽孢杆菌具有抑制作用,而对黑曲霉抑制作用较弱,其中7-(2-对硝基苯甲酰腙基)-苯氧乙氧基黄酮(4i)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枯草芽孢杆菌作用与对照氯霉素相近.  相似文献   

3.
以碘化钠为催化剂,在氢氧化钠存在下2-氯乙氧基乙醇分别与2-巯基芳香杂环化合物反应制得相应的芳香杂环衍生物1a~1e.以三乙胺为缚酸剂,其与对甲苯磺酰氯反应,生成了活化羟基的衍生物2a~2e.在碳酸钾存在下,对叔丁基杯[4]芳烃分别与2a~2e反应生成醚键连接的杂环功能基杯[4]芳烃衍生物3a~3e,并通过1HNMR,13CNMR,IR,MS和元素分析的确证.同时,X射线分析确定了杯[4]芳烃3a,3b和3d的晶体结构.  相似文献   

4.
以甲胺为催化剂、醋酸为溶剂, 微波促进下芳香醛与两分子4,6-二羟基嘧啶反应得到6-羟基-5-[(4-羟基-6-氧代-1,6-二氢嘧啶-5-基)芳甲基]嘧啶-4(3H)-酮衍生物.  相似文献   

5.
短链羟基甲基咪唑离子液体的合成与电化学性能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赵艳青  王宏宇  高桂天  齐力 《应用化学》2012,29(12):1457-1462
通过2-(2-氯乙氧基)乙醇和2-溴乙醇分别与1-甲基咪唑反应,合成乙醇基甲基咪唑溴(EMIMBr)和乙氧基乙醇基甲基咪唑氯(EEMIMCl)2种羟基咪唑离子液体,用1H NMR和FT-IR表征结构,TG和DSC进行热性能测试,并研究了其电化学性能.结果表明,羟基类咪唑离子液体具有高的热稳定性,这种含醚氧键和羟基的短链离子液体有利于电导率的提高,导电机理符合Vogel-Tmman-Fulcher (VTF)方程.乙醇基甲基咪唑溴和乙氧基乙醇基甲基咪唑氯的室温电导率分别为1.2×10-4和1.7×10-4 S/cm.对于碳酸丙二醇酯、乙氧基乙醇基甲基咪唑氯和钾盐体系,室温电导率最高可达3.82×10-3 S/cm.乙氧基乙醇基甲基咪唑氯的电化学窗口为3.4V.  相似文献   

6.
苯并咪唑稠合二氢苯并唑是一类复杂的氮氧杂环,在生物医药和功能性材料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本文在空气氛围中以苯并咪唑和2-溴苯酚为原料、廉价Cu(Ⅱ)为催化剂,采用"一锅法"合成了苯并咪唑稠合二氢苯并唑类化合物,反应经历了N-芳基化、sp~2 C-H活化、C-O环化的串联过程.研究表明,该反应对于苯并咪唑类衍生物,以及其他反应底物(如2-碘苯酚和2-羟基苯硼酸)均具有一定的官能团耐受性.本文为高效合成苯并咪唑稠合二氢苯并唑类化合物提供了一种简便方法.  相似文献   

7.
N,N—双(β—乙硫乙基)γ—(三乙氧硅基)丙胺单独或与十二烷基三乙氧基硅烷或与苯丙基三乙氧基硅烷共同以气相法二氧化硅固定化,再与氯亚铂酸钾反应,合成三种含双(β—乙硫乙基)胺基的高分子配体及其铂配合物。它们都是烯烃与三乙氧基硅烷的硅氢加成反应的有效催化剂。  相似文献   

8.
 利用1H MAS NMR技术,在甲烷部分氧化(POM)制合成气反应条件下研究了Rh/SiO2催化剂上氢与金属的相互作用及反应机理. 结果发现,氢气在Rh/SiO2上解离吸附后可能有四种存在形式: 化学位移为δ=-100~-120的可逆(αM)和不可逆(αI)吸附氢物种,δ=0~-100的“氢云”或“氢雾”形式的氢物种和δ=3.0的溢流氢物种. 溢流氢物种是由可逆吸附的氢物种和“氢云”或“氢雾”状态的氢物种溢流到SiO2上并弱吸附在桥式氧(Si-O-Si)附近而形成的. 溢流氢物种活化晶格氧,形成一种POM反应的活性氧物种OH-. 活性氧物种OH-反溢流到Rh上,并与CH4解离吸附在Rh上的CHx物种反应生成含氧中间物种CHxO. CHxO物种的化学位移为5~7. O2参与CHxO物种的进一步氧化,或补充溢流氢夺取桥式氧后形成的缺陷位上的晶格氧,在高温(973 K)反应条件下,O2可能优先补充缺陷位上的晶格氧,使CHx的氧化按表面反应机理进行.  相似文献   

9.
通过4-羟基香豆素与苯甲醛、甲醛和戊醛缩合产生的quinone methide与烯醇硅醚的Diels-Alder反应, 以较高产率合成了一系列含有硅氧基的3,4-二氢-2H,5H-吡喃并[3,2-c][1]苯并吡喃-5-酮衍生物. 用X射线单晶衍射确定了其中5个化合物的空间构型. 利用密度泛函(DFT)方法计算反应物之间的前线分子轨道相互作用, 对反应的区域选择性进行了研究, 计算结果与实验值相符.  相似文献   

10.
金鸡纳硅醚衍生物用于有机催化不同吲哚和靛红的不对称Friedel-Crafts反应.筛选出最佳的催化剂体系,以78%~96%的产率和最高达99%的对映选择性获得了手性3-羟基-2-吲哚酮.拓宽了该反应的催化剂类型和底物范围.  相似文献   

11.
甲醇在CeO2担载Pd催化剂上分解机理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采用原位红外(in-situFTIR)技术对甲醇在CeO2和Pd/CeO2催化剂上的吸附和反应进行了研究,提出一个新的甲醇分解反应机理模型.甲醇在CeO2上容易吸附并结合其晶格氧生成甲酸盐物种,而甲醇分解的产物氢被Pd活化后,溢流到CeO2上促进了甲酸盐物种的分解.Cl-的存在加强了Pd/CeO2催化剂与氢的相互作用,Pd和CeO2通过对氢和氧物种的作用对甲醇分解反应的过程表现出协同效应.  相似文献   

12.
综述了直接法合成三乙氧基硅烷的研究进展,着重对直接法的反应机理和催化剂组分的筛选进行了分析讨论.同时介绍了以三乙氧基硅烷为原料,合成烯丙基三乙氧基硅烷、γ-(2,3-环氧丙氧)丙基三乙氧基硅烷、苯乙基三乙氧基硅烷、五乙氧基二硅烷等衍生物的工艺,提出了催化剂制备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3.
同时含有末端乙氧基醚支链和末端三甲基硅聚乙氧基醚支链的邻苯二甲酰亚胺衍生物1在高氯酸的甲醇溶液中发生光诱导单电子转移(SET)反应,以很高的反应区域选择性和很好的产率得到由末端三甲基硅聚乙氧基醚链环合构成的环状化合物.所有新化合物均经NMR和EI-MS确定其结构.  相似文献   

14.
目前为了有效地利用好CO_2,主要策略有以下几种:(1)"水平途径"——无价态及能量变化,譬如生成尿素、环状碳酸酯、聚碳酸酯及噁唑烷酮类衍生物等;(2)"垂直途径"——有价态及能量变化,譬如直接加氢转化成碳一产品(甲酸、甲醛、甲醇、甲烷)等;(3)"对角线途径"——有价态及能量变化,即结合石油化工原料将CO_2还原生成醇、醚、羧酸、亚胺、酰胺、酯等系列高附加值的精细有机化工产品.其中以二氧化碳和含氢硅烷为原料,通过有机胺的N-甲酰化反应合成甲酰胺类衍生物符合绿色化学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基于仿生催化CO_2分子活化的基本理论,我们借鉴强极性的有机溶剂可有效活化硅氢键的性质,创新性地将廉价易得的酞菁锌(Zn Pc)作为类酶催化剂,并以化学计量的N,N’-二甲基甲酰胺(DMF)为添加剂,构成组分新颖并高效绿色的类酶协同催化体系,实现了在温和反应条件下高效高选择性地合成甲酰胺类衍生物.研究发现:以苯硅烷作为还原剂,当加入0.5mol%Zn Pc和2 mmol DMF,在25 ℃和0.5 MPa下仅需反应6 h,可得到收率为99%的N-甲基甲酰苯胺.更值得注意的是,当以更易得的聚甲基氢硅烷(PMHS)为还原剂时,加入5 mol%Zn Pc和1 mL DMF,在80 ℃和1 MPa下反应8 h,N-甲基甲酰苯胺的收率也高达99%.实验结果表明:添加剂DMF可以通过溶剂化和强极性作用高效活化含氢硅烷中的Si-H键,然后具有亲电性的金属活性中心能够稳定氢负离子生成高活性锌氢中间体.即Zn Pc/DMF之间的协同催化作用能够促进氢化物从含氢硅烷转移到CO_2分子,进而有利于CO_2分子的高效活化.综上所述,利用类酶催化剂反应专一性的特点,通过有机胺的N-甲酰化反应,实现了以CO_2和含氢硅烷为原料在温和条件下甲酰胺类衍生物的绿色高效合成.这对于设计和开发更加高效的催化体系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以2-(6-氧化-6-氢-二苯基(c,e)<1,2>氧杂膦酰基)-1,4-二羟基苯(ODOPB)结构单元为中心,在两侧通过酯化反应分别引入4-(4-戊炔氧基)苯甲酰基和4-丁氧基苯甲酰基,得到了1-戊炔衍生物单体M-34,同时合成了不含9,10-二氢-9-氧杂-10-膦杂菲-10-氧化物(简称膦酰杂菲,DOPO)基元的M-34模型化合物M-0.分别以[Rh(nbd)Cl]2和Rh(nbd)B(C6H5)4为催化剂,研究了催化剂浓度和聚合时间对M-34和M-0聚合反应收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由于DOPO存在较大π共轭结构和较强极性效应,降低了催化剂的活性,使得聚合产物P-34分子量较低,但改善了P-34的溶解性,并诱导P-34主链基本采取全反式构型,从而有利于增强侧基之间的相互作用,使这种含有DOPO的聚1-戊炔衍生物呈现良好的热稳定性,且优于其不含DOPO模型聚合物P-0的热稳定性.但同时DOPO的引入也增加侧基的体积,为链段运动提供了较大的自由体积,使得P-34的Tg低于不含DOPO模型聚合物P-0的Tg.  相似文献   

16.
环氧乙烷环氧丙烷共聚醚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综述了环氧乙烷环氧丙烷共聚醚的聚合机理聚合工艺及其应用.环氧乙烷环氧丙烷共聚醚的聚合按其催化剂体系的机理可以分为阴离子聚合、阳离子聚合和配位聚合三类,其中阳离子聚合应用较少.在环氧乙烷和环氧丙烷开环聚合生成共聚醚的反应中,不同的反应工艺条件对生成的聚醚有着很大的影响.同样比例的环氧乙烷和环氧丙烷,因聚合反应器设计、反应器种类、起使剂种类催化剂种类与用量温度加料方式端基结构等的不同,所合成的共聚醚会产生不同的结构和性能.环氧乙烷环氧丙烷共聚形成的聚醚可以分为嵌段共聚醚和无规共聚醚两类.其中,嵌段共聚醚可以分为EPE和PEP两类.  相似文献   

17.
报道了一种利用价廉易得的邻苯二胺衍生物与α-酮酸酯经环化/钌催化的亚胺和酰胺氢化串联反应一锅法制备1,2,3,4-四氢喹喔啉的方法. 该方法使用原位生成的Ru(acac)3/Triphos配合物和HBF4共催化剂组成的催化体系, 高效制备了一系列2-取代的1,2,3,4-四氢喹喔啉, 官能团耐受性良好. 在较低的氢气压力和不使用助催化剂的条件下, 反应可停留在只生成3,4-二氢喹喔啉酮产物阶段. 反应机理研究表明, 钌催化剂仅用于还原亚胺和酰胺部分, 而布朗斯台德酸助催化剂的选择对于酰胺部分去氧氢化至关重要. 研究表明, 布朗斯台德酸助催化剂通过活化酰胺部分参与催化过程.  相似文献   

18.
陈建  翁玲玲  郑虎 《有机化学》1999,19(4):401-404
报道了Cascade(树状分枝化合物)分子四方向核心四-(ω-羟基聚乙氧基)-季戊四醇醚及四-(ω-对甲苯磺酰氧聚乙氧基)-季戊四醇醚的合成,其结构经元素分析、IR、NMR和MS图谱确证。  相似文献   

19.
柯方  许建华  刘彩琴  黎迁  吴雯  李鹏 《有机化学》2014,(9):1900-1904
报道了一种简便、高效地构建苯并咪唑衍生物的催化体系.实验发现以廉价的CuI作为催化剂,价廉、易得的8-羟基喹啉为配体,运用微波辅助催化手段,在N,N-二甲基甲酰胺(DMF)中100℃下2-卤代芳胺与脒盐能顺利发生反应生成相应的目标产物,得到中等到优良的产率.  相似文献   

20.
目前为了有效地利用好CO2,主要策略有以下几种:(1)"水平途径"——无价态及能量变化,譬如生成尿素、环状碳酸酯、聚碳酸酯及噁唑烷酮类衍生物等;(2)"垂直途径"——有价态及能量变化,譬如直接加氢转化成碳一产品(甲酸、甲醛、甲醇、甲烷)等;(3)"对角线途径"——有价态及能量变化,即结合石油化工原料将CO2还原生成醇、醚、羧酸、亚胺、酰胺、酯等系列高附加值的精细有机化工产品.其中以二氧化碳和含氢硅烷为原料,通过有机胺的N-甲酰化反应合成甲酰胺类衍生物符合绿色化学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基于仿生催化CO2分子活化的基本理论,我们借鉴强极性的有机溶剂可有效活化硅氢键的性质,创新性地将廉价易得的酞菁锌(ZnPc)作为类酶催化剂,并以化学计量的N,N'-二甲基甲酰胺(DMF)为添加剂,构成组分新颖并高效绿色的类酶协同催化体系,实现了在温和反应条件下高效高选择性地合成甲酰胺类衍生物.研究发现:以苯硅烷作为还原剂,当加入0.5 mol%ZnPc和2 mmol DMF,在25℃和0.5 MPa下仅需反应6 h,可得到收率为99%的N-甲基甲酰苯胺.更值得注意的是,当以更易得的聚甲基氢硅烷(PMHS)为还原剂时,加入5 mol%ZnPc和1 mL DMF,在80℃和1 MPa下反应8 h,N-甲基甲酰苯胺的收率也高达99%.实验结果表明:添加剂DMF可以通过溶剂化和强极性作用高效活化含氢硅烷中的Si?H键,然后具有亲电性的金属活性中心能够稳定氢负离子生成高活性锌氢中间体.即ZnPc/DMF之间的协同催化作用能够促进氢化物从含氢硅烷转移到CO2分子,进而有利于CO2分子的高效活化.综上所述,利用类酶催化剂反应专一性的特点,通过有机胺的N-甲酰化反应,实现了以CO2和含氢硅烷为原料在温和条件下甲酰胺类衍生物的绿色高效合成.这对于设计和开发更加高效的催化体系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