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NO^—2离子的光催化反应研究(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贵彬  孙晓冬 《催化学报》1999,20(2):150-154
研究了NO^-2离子在TiO2表面的光催化反应,结果表明,体系pH值升高及Cr,Cl^-,SO^2-4离了的加入均对NO^-2离子在TiO2表面的暗态吸附产生抑制作用,而NO^-2在TiO2表面的光照反应转化率则随pH值的升高出现先减小后增大的总体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2.
NO在Cu-ZSM-5分子筛上程序升温脱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用等温动态吸附和程序升温脱附技术研究了NO与Cu-ZSM-5的相互作用,并根据还原预处理样品上NO吸、脱附循环的研究探讨了全过程样品所经历的氧化还原循环,在25℃等温吸附时,NO与Cu ̄+和/或Cu ̄0反应产生了N_2、N_2O和Cu ̄(2+)以及超晶格氧,同时在Cu ̄+上有许多可逆吸附的NO.NO吸附在Cu ̄(2+)上是稳定的,升高温度时,NO分为三种状态脱附,分别位于约100,180和400℃.后两种可能以Cu ̄(2+)-NO_2和Cu ̄(2+)-NO_3为中间态.第三种NO脱附同时伴随着O_2脱附,对于还原预处理的样品,吸附和脱附的一个循环总体上会使样品部分氧化。  相似文献   

3.
氧化铝基表层镁铝尖晶石的研究──Ⅲ.Pd/MgAl_2O_4-γ-Al_2O_3上NO的吸附态及其与CO的反应刘希尧(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北京100083)关键词钯催化剂,表层镁铝尖晶石,一氧化氮吸附态,一氧化氮还原氧化铝载耙催化剂上的CO还原NO反...  相似文献   

4.
NO与Ag(110)表面的相互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包信和  Wild.U  Muhler  Pettin  Schlog  Ertl.G 《催化学报》1998,19(1):18-23
采用X射线光电子能谱、紫外光电子能谱和原位Raman光谱研究了NO和O2在Ag(110)表面的吸附和反应。结果表明,室温条件下,NO在银表面不发生明显的吸附和分解,氧的加入导致了NO在角表面的氧化反应生成吸附态的氮氧化物和原子态氧。  相似文献   

5.
应用量子化学从头算方法对NO在TiO2表面发生吸附的四种吸附模型进行了榴型优化,能量计算及Mulliken布居分析。计算结果表明,吸附模型M2-2是NO在TiO2表面发生吸附分解最为有利的模型。据此提出了NO在TiO2表面吸附分解形成N2O的可能机理,认为吸附NO发生该分解反应的反应势垒较自由NO大大降低,从而催化该反应的发生。该机理与实验的推测一致。  相似文献   

6.
CO2部分氧化乙烷制乙烯Pd—Cu/MoO3—SiO2催化剂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李青  钟顺和 《应用化学》1998,15(6):49-52
用化学吸附-红外光谱、化学吸附-程序升温脱附(TPD)和微型反应技术研究了Pd-Cu/MoO3-SiO2(MoSO)催化剂对CO2和乙烷的吸附活化和部分氧化反应性能.结果表明,乙烷以C—H键中的H吸附于MoSO载体表面MoO键的端基氧上;Pd-Cu/MoSO催化剂对CO2有良好的化学吸附活化性能,CO2的吸附除有线式吸附态和剪式吸附态外,还有一种新的卧式吸附态;Pd-Cu/MoSO催化剂的晶格氧参与了化学反应.探讨了在Pd-Cu/MoSO催化剂上CO2的部分氧化乙烷反应机理  相似文献   

7.
NO和O2在Pt(110)面上吸附的TDS和PEEM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采用热脱附和光电子发射普微镜研究了O2和NO在Pt(110)面上的吸附和共吸附。结果表明,室温条件下,NO在Pt(110)面上有端式和桥式两种不同的吸附方式。Pt(110)表面预吸附的原子态氧占据了NO进入了桥式吸附的活性粒,从而阻遏了NO在Pt表面发生解离反应必须经过的桥式吸附中间态的形式,进而降低了NO在Pt表面直接分散的能力。  相似文献   

8.
方书农  伏义路 《分子催化》1995,9(2):118-124
本文用等温动态吸附和程序升温脱附技术研究了NO与Cu-ZSM-5的相互作用,并根据还原预处理样品上NO吸、脱附循环的研究探讨了全过程样品所经历的氧化还原循环。在25℃等温吸附时,NO与Cu^+和/或Cu^0反应产生了N2、N2O和Cu^2+以及超晶格氧,同时在Cu^+上有许多可逆吸附的NO.NO吸附在Cu^2+上是稳定的。升高温度时,NO分为三种状态脱附,分别位于约100,180和400℃。后两种  相似文献   

9.
CO2在Cu-Ni/ZrO2-SiO2催化剂上的吸附与反应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9  
采用表面反应改性法,制备了ZrO2-SiO2(ZrSiO)表面复合物,用等体积浸渍法制备了ZrSiO担载的Cu-Ni双金属催化剂,用IR和TPD技术,研究了CO2在其表面上的化学吸附与反应性能。实验结果表明:在Cu-Ni/ZrSiO催化剂CO2可形成线式吸附态、剪式吸附态和卧式吸附态;催化剂表面金属位M上的剪式吸附态CO2可与邻近的lewis酸位Zr^n+作用,形成CO2卧式吸附态M-(CO)-  相似文献   

10.
CO2在Cu-Pd/MoO3-SiO2催化剂上的吸附与表面反应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王建伟  邵宇  钟顺和 《催化学报》1998,19(4):305-308
用表面反应改性法制备了MoO3-SiO2表面复合物,用等体积浸渍法制备了MoO3-SiO2担载Cu-Pd金属催化剂,用IR和TPD研究了C类其上的吸附,考察了CO2吸附产生CO和O的TPD-MS结果,讨论了CO2在Cu-Pd/MoO3-SiO2上的表面反应机理。结果表明:CO2在催化剂上具有良好的化学吸附性能,形成线式吸附态、剪式吸附态和卧式吸附态;CO2卧式吸附态具有良好的表面反应活性,一定温度  相似文献   

11.
郭建昌  朱俊发 《分子催化》1999,13(4):259-264
利用高分辨子能量人谱和热脱附谱,研究了在Mo(100)-c(2*2)N表面上的吸附态及其随温度的变化,120K时,在Mo(100)-c(2*2)N表面低暴露的^15NO发生解度和分子吸附,解离生成的^15N在1230K与另一^15N原子或氮化钼中的^14N原子并合,脱附,在升温时大部分分子吸附的^15NO发生解离和反应,解离生成的^15N原子与另一^15N原子生成^15N2而脱附,与表面残存^15  相似文献   

12.
Cu, Zn─SOD酶模型化合物催化O2歧化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为了解Cu,Zn-SOD酶结构和功能关系,尤其是Cu周围配位构型对催化O^-2歧化活性的影响,本文用NBT法测定了Cu,Zn-SOD酶和两个Cu-im-Zn模型配合及相应单核配合物催化O^_2歧化的活性,结果表明不同咪唑桥联方式和不同配位构型的化合物催化O^-2歧化的活性明显不同。  相似文献   

13.
李文  钟顺和 《分子催化》1994,8(3):163-172
利用红外光谱、程序升温脱附、程序升温表面反应和激光表面反应技术研究了固体NiSO_4表面上CO、H_2和C_2H_4的化学吸附性能及激光促进CO加氢合成乙烯的反应机理。实验结果表明:在硫酸镍固体表面上卧式吸附于S-O-Ni键S位和Ni位的CO是激光合成乙烯的有效吸附态;解离吸附于硫氧双键氧位上的H参与CO加氢反应;激光选择激发表面S-O键,通过能量传递和驰豫使卧式吸附态C=O键活化并与吸附态H反应生成CH_2物种和H_2O,继而邻近的CH_2结合形成产物C_2H_4。  相似文献   

14.
利用TP-IR动态方法研究了CO和NO在Rh/Al2O3上吸附性能和相互作用的动态行为,结果表明,Rh/Al2O3的孪生中心对CO的吸附强于对NO的吸会,线式和桥式中心则对NO的吸附强于对CO的吸附,CO和NO共吸附-TP(CO和NO中)-IR动态过程结果揭示出2224cm^-1谱带的出现和强度的增加与孪生CO谱带以及吸附的NO谱带的强度减弱同时发生,表明是由吸附的NO和孪生CO形成Rh-NCO。  相似文献   

15.
激光促进乙醇氧化偶联反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XRD、IR和脉冲CO2激光,研究了在固体Cu2(PO4)(OH)t Pb3(PO4)2表面上激光促进乙醇氧化偶联的反应性能。实验结果表明:乙醇的定位化学吸附态决定着反应产物的选择性,甲基吸附态(〉P=0…H-CH2CH2OH)反应生成1,4-丁二醇,而羟基吸附态(〉Pb…OHCH2CH3)则生成乙烯;固体表面构造基元的振动结构是影响激光能量利用率的主要因素,Cu2(PO4)(OH)表面P=O键  相似文献   

16.
采用红外光谱表征了含不同阳离子的Y分子筛上Co(CO)3NO的吸附和分解及其和阳离子的作用.结果表明,Co(CO)3NO吸附后主要形成Co(CO)xNO(x=2,3),并出现热稳定性较高的Co(NO)2+2.产生Co(NO)2+2的机制和最终分解产物与分子筛阳离子的性质有关.NaY上Co(CO)xNO歧化产生少量Co(NO)2+2,分解产物主要为Co(0);CoY中Co2+的存在部分避免了Co(CO)xNO的歧化,分解得到的Co(0)含量较高;NiY,尤其CuY阳离子和吸附物种发生电子转移,形成NO+中间物种,氧化Co(0)产生Co(NO)2+2,分解产物为Co(0)和Co(Ⅱ)的混合物.  相似文献   

17.
NO、CO和O_2在铜离子分子筛上吸附的理论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Cu-ZSM-5离子交换分子筛为例,利用Hartree-Fock和DFT理论,对小分子(NO,CO和O2)在Cu+上吸附的空间立体模型进行了优化计算 结果表明,CU+与小分子之间形成直线形吸附最为稳定,也存在其他成一定角度的吸附,但是不稳定.计算了吸附过程的势能曲线和温度对吸附的影响,在500-800 K的反应温度下,温度越低吸附越稳定.NO在 Cu表面能够形成 Cu+(NO)(ON)双分子吸附.最后,比较了价态的变化对金属吸附性质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Ni-Cu和MgO-SiO_2间的相互作用及其对催化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用TPR,IR,TPD和TPSR等技术研究了以表面改性法制备的MgO-SiO2(MSO)表面复合物担载的Ni-CU合金间的相互作用及其对CO加氢反应催化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NiO-CuO与MSO间的相互作用导致部分MO与MSO形成表面物种从而使金属组分氧化物还原温度明显升高;还原后的Ni-Cu/MSO表面上存在着两类活性中心,即合金相中的Ni与载体相中的Mg2+(或Mg2+-O);在两类活性中心的协同作用下,CO吸附除有孪生、线式和桥式吸附态物种外,还有一种新的卧式吸附态(Ni...C=O→Mg2+).这种吸附态的活化程度较高,易在表面上发生裂解形成Ni-C和Mg2+-O,其中Ni-C是加氢反应的碳源;H2在催化剂表面上发生解离吸附形成Ni-H和Mg2+-OH,前者比较活泼,是加氢反应的氢原.CO加氢生成烃类的反应在Ni中心上按"表面碳"机理进行,其生成CZH4的选择性高于80%;H2O的生成反应按2(Mg2+-OH)-→Mg2++(Mg2+-O)+H2O方式进行.  相似文献   

19.
利用原位红外光谱技术研究了常压下CO和CH3ONO多相催化合成草酸二甲酯的反应,发现在草酸二甲酯生成的同时还存在副反应,副产物NO继续与CO反应生成CO2和N2O铜在合金催化剂中辅助作用,铜分散钯,使CO桥式吸附减少,线式吸附增多,主反应与CO桥式吸附无关,而副反应却依赖于CO的桥式吸附,CO线式吸附具有更高的反应活性。  相似文献   

20.
利用TPIR动态方法研究了Rh2Co2/Al2O3上CO吸附态的动态行为和CO歧化反应.结果表明,在CO吸附TPD(真空中)IR动态过程中,Rh上的孪生CO谱带强度逐渐同步减弱,Co上的线式CO谱带和Rh上的桥式CO谱带强度逐渐减弱的同时向低频位移.完全脱附的顺序为:桥式(150℃),孪生(350℃)和Co上的线式(400℃).该结果明显不同于Rh4/Al2O3上相同动态过程的结果,表明RhCo相互作用导致各吸附中心上CO吸附强度的改变.在CO吸附TP(CO中)IR动态过程中,三种吸附的CO谱带250℃以上才发生强度减弱直到消失.表明CO歧化在250℃以上才发生.并且Rh上桥式中心上的歧化速率与孪生中心上相等,Co上的线式中心上的CO歧化速率则大于Rh4/Al2O3的Rh线式中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