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我国城镇居民消费与收入关系的空间自回归模型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利用我国31个省市2005年的城镇居民消费和收入统计数据,对我国城镇居民的消费与收入关系进行了空间自回归模型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城镇居民的消费存在显著的空间相关性.在此基础上,对所建立的空间自回归模型进行了比较、选择和评价.  相似文献   

2.
以中国20个省市的21年的城镇居民人均年生活费支出,城镇居民人均年可支配收入的平行数据为样本,建立消费函数模型.利用固定效应模型设定的假设检验方法,检验出中国20个省市之间不能建立统一的消费函数模型,将数据按消费倾向大分成三组分别建立消费函数模型.再利用LL平行数据单位根检验方法对三组消费、收入的平行数据进行单位根俭验,结果表明已建立的回归模型中不存在伪回归现象.  相似文献   

3.
以1993-2007年数据为根据,采用逐步回归方法,建立中国城镇居民消费支出的多元非线性回归模型.结果表明:影响居民消费支出的主要因素有收入、消费意愿、居住面积、商品零售价格.消费支出随着收入、消费意愿、商品零售价格的提高而提高,随着人均居住面积的增加而先增后减.而且多元非线性回归模型比线性回归模型更能准确描述客观实际结果.  相似文献   

4.
当前我国消费存在着明显的结构性转变特征,且居民收入分布上不同收入层次人群的消费偏好具有显著的差异。由此选取CHIP数据并运用门限回归模型,根据城镇居民收入与消费(关系)的非线性特征划分出不同的收入组群,来对居民消费进行更为细致的分析。结果表明,城镇居民消费存在显著的收入组群差异,同时各类消费市场的发展阶段也存在区别,收入分布变迁正促使城镇居民消费结构由生存型消费向更高一级的享受发展型消费转变。可见当前我国经济中,居民收入水平对消费的影响与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都已不再具有明显的整体效应。因此,拉动消费以促进经济增长就需要关注重点的收入组群以及具有显著成长性的消费市场。  相似文献   

5.
运用时变参数状态空间模型对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物价、利率与收入对农村和城镇居民消费需求影响的动态特征进行了研究。发现物价、收入对农村和城镇居民的消费需求弹性不同,农村消费需求受收入影响较大,而城市居民消费需求受物价影响较大;利率对农村和城镇居民消费需求影响不显著,利率机制目前还不是调解中国消费需求的理想工具。在此基础上给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根据2008年广东省不同收入等级城镇居民的人均消费构成的统计数据,采用对应分析法,并结合可支配收入、平均消费倾向分析不同收入等级城镇居民的消费特征.针对不同的收入人群提出了不同的扩大内需措施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基于动态面板模型的中国城镇居民消费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设定和估计动态面板数据模型,考察我国城镇不同收入阶层居民在食品、医疗保健、交通通讯、娱乐教育文化和居住方面消费的差异性,得出如下结论:城镇居民总消费变动表现出对收入变动的"过度敏感性",但不同收入阶层居民的敏感性是不同的,基本上是呈现"V"型的趋势,但上升的趋势不是特别明显,在各个层面的消费也表现出了不同的趋势。在总消费上不具有消费习惯,但低收入户在医疗保健上具有消费习惯,中等偏上户、高收入户、最高收入户在交通通讯方面具有消费习惯。  相似文献   

8.
本文运用面板数据,通过建立静态与动态面板数据模型,对影响我国城镇居民消费水平的三大因素作了深入地分析。研究发现:收入、前期消费、价格指数对于城镇居民的本期消费有着正面影响;城镇居民的前期消费影响着消费者的本期消费,城镇居民本期消费存在很强的"棘轮效应";消费对前期消费的弹性系数与消费对收入的弹性系数大小相当;收入对消费的影响存在乏力的可能;利率对本期消费虽然存在负面影响,但影响程度有限。最后,本文根据研究结果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重庆直辖以来,社会经济得到快速发展,城镇居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其消费水平、消费结构和消费观念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为了进一步改善消费结构,提高城镇居民的消费水平和生活质量,有针对性的对建设城乡统筹发展的直辖市提供科学的依据,根据2009年重庆市不同收入等级的城镇居民人均消费结构的数据,运用对应分析方法,分析不同收入等级的城镇居民的消费特征、消费支出结构的特点,并针对不同收入等级的城镇居民提出了分层引导促进消费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
基于分位数回归及其变量选择模型,利用2011年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数据(CHNS)实证分析了医疗消费的影响因素.通过Lasso方法从多个影响因素中选取出了对医疗消费影响较大的因素,发现个人收入、年龄、受教育程度、患病程度和地区变量对医疗消费的影响较大,通过分位数回归模型,对影响医疗消费诸因素的作用方式与程度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1.
杨帆  蔡东汉  陈忠斌 《数学杂志》2016,36(5):1019-1027
本文研究遗赠动机对个人消费与储蓄的影响.利用解优化问题的一阶条件,得出在给定的条件下个人存在最优的消费流和遗产使得个人的终身效用达到最大化,当个人获得的收入或遗产增加时,个人将消费更多并留下更多的遗产.进一步,文中在四种具体的遗赠动机函数下研究了遗赠动机对个人消费与储蓄行为的影响,证明在后三种遗赠动机下,储蓄与遗产随遗赠动机的强度增加而赠加;在门槛动机下,随着门槛的提高,个人的消费上升,储蓄下降.  相似文献   

12.
本文使用2007年中国家庭收入项目(CHIPS)调查数据,在考虑家庭消费影响因素的线性和非线性效应的前提下,采用可加的半参数分位数回归模型,在不同消费水平上研究家庭经济因素和家庭人口特征是否影响消费.结果表明,消费水平较高的家庭的收入弹性也比较大.户主受教育年限和家庭子女数量对消费具有正向影响,尤其对低收入家庭影响显著.家庭消费在地区上存在明显差异,地区效应对中部低消费家庭的影响尤其显著.户主年龄、户主健康状况和家庭规模也是家庭消费的显著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通过对长沙、武汉2001-2007年房地产投资额的历史数据进行分析,分别建立了两市的灰色线性回归组合模型.模型较好地拟合了长沙、武汉的房地产投资情况,运用该模型得到了两市2008、2009年的预测值,并对其房地产投资发展趋势的异同进行比较分析,对房地产市场的发展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是长沙市近年的奋斗目标.长沙市怎样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可以从与国内其他国家中心城市的全面比照当中得到建设方案.一是从经济实力、产业结构、科教实力、金融行业发展、对外开放等代表城市综合实力的5个方面,二是从引领和辐射功能、集聚功能、物流枢纽功能等代表城市功能的3个方面,对长沙与国内5个国家中心城市(天津、重庆、成都、武汉、郑州)进行对比研究.通过对比,从国内5个国家中心城市的城市功能差别当中找准长沙的城市功能定位,从长沙市城市综合实力的差距和优劣势当中发现长沙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所要解决的问题,为此提出长沙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建设对策.  相似文献   

15.
随着线上零售业的快速发展,线上零售策略优化研究对提高线上零售商决策水平,维持线上零售业继续健康发展具有积极意义.在概述关于线上零售策略优化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利用数学方法严格解析了两种常用销售策略之间的联系和差异,在考虑冲量(市场份额)对消费者线上购买行为和销售量的影响的条件下,建立了线上零售商销售策略组合优化问题的非线性混合整数规划模型,并基于模型分析了零售商应该采用的销售策略优化方案.  相似文献   

16.
选取了我国30个省市2006~2015年的面板数据,应用面板数据计量模型回归的方法,基于R语言对影响商品房价格的因素进行实证研究.首先,经过Hausman检验与F检验确定面板数据的模型为混合估计模型;模型可以通过十折交叉验证法、残差正太性的检验、Q-Q图检验、变量间共线性的检验;最后经过逐步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土地价格、商品房销售面积、居民可支配收入、人均国内总产值财政收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汇率这6个指标对商品房价格都有显著性的影响.其中,土地价格和居民可支配收入对商品房价格的影响最为突出.  相似文献   

17.
利用面板数据对中国城镇居民生活用能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能源消费总量对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弹性最大,人口对城镇居民用能具有广义的规模效应,居民用能对能源价格很敏感.此外,夏季与冬季的温差每上升一摄氏度,城镇居民生活用能总量会上升3%.如果一个地区有集体供暖,其城镇居民部门能源消费总量会比没有集体供暖时减少19%.  相似文献   

18.
随着中国全面小康的逐步实现,乘客下飞机后乘坐出租车回市区已经成为大多数人的选择.着眼出租车送客至机场后的情景,以出租车司机的盈利最大化为目标,讨论出租车司机的两种决策选择——决策A是留在机场蓄车池等待回城区的乘客,决策B是空载回城找生意.控制时间相同的条件下,用机场接客的订单金额来估计决策A的收益,用司机单位时间内平均收益乘以经营时长来衡量决策B的收益.以北京市首都国际机场为例,从数学模型的角度为出租车司机提供决策条件,有效实现司机利润最大化.  相似文献   

19.
The aim of this research is to study and develop models for driver's lane-changing behaviour in an urban area using the logistic regression method. A pilot study was conducted using a videotape recording technique to film an approach road leading to a signalised intersection in an urban road during the morning off-peak period. Inter-related coding methods were designed to describe and verify the driver's lane-changing manoeuvre. A questionnaires study to analyse the driver's background, experience, attitudes, lane-changing practices and their driving behaviour on the road was carried out in order to develop lane-changing behaviour models using the logistic regression method. (© 2008 WILEY-VCH Verlag GmbH & Co. KGaA, Weinhei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