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本文通过P(OEt)~3亲核取代(RC~2R')Co~2(CO)~6的CO得到通式为(RC~2R')C~2(CO)~6~-~Ln的配合物, (L=P(OE)~3,和=1,2)。该法条件温和, 方法简单, 产率高, 在波谱分析的基础上讨论了该类配合物的结构。  相似文献   

2.
合成了具有一定空阻的配体α-萘硫酚及其铜的配合物[α-C~1~0H~7SCu]~n。它在PPh~3存在下与CS~2反应,获得了CS~2在其Cu-S键中的插入产物,用X射线衍射法测得其晶体结构为[Ph~3P)~2Cu(α-C~1~0H~7SCS~2)]·CS~2(1)。由此单核插入产物与混合溶剂CH~2Cl~2/CH~3OH反应,培养出产物的晶体,测定结构为(Ph~3P)~2Cu(α-C~1~0H~7S)~2Cu(PPh~3)(2)。化合物(1)是以铜原子为中心的配合物,铜原子以变形四面体与硫代黄原酸α-C~1~0H~7SCS~2^-的两个S原子和两个Ph~3的P原子配位。化合物(2)为中性双核铜配合物,2个萘硫酚配体的硫原子桥连2个铜原子,组成了四边形。2个铜原子配位情况不同,Cu(1)采用平面三配位构型,分别与2个桥连的硫原子和1个PPh~3的磷原子配位,而Cu(2)则与2个桥连的硫原子和2个PPh~3的磷原子形成变形四面体配位。  相似文献   

3.
本文报道二价铜与叠氮、大环穴醚(C~1~6H~3~8N~6)配合物的合成和晶体结构。配合物组成为[Cu~2(N~3)~2(C~1~6H~3~8N~6)](ClO~4)~2,晶体属于空间群C~i^1-P1,晶胞参数a=17.669(10),b=13.355(5),c=6.414(3)︿;α=103.85(4),β=100.40(4),γ=71.30(3)ⅲ;对1870个反射精修的最后一致性因子R=0.088。此配合物中Cu(II)呈平面正方四配位结构形式,这在类似饱和大环穴醚双铜配合物中,还是首次发现。每个配位多面体由大环穴醚配体提供三个氮原子,叠氮离子提供一个氮原子,两个Cu(II)离子之间不存在叠氮桥,间距为5.12︿。  相似文献   

4.
本文合成了含μ~3-O的三核铁甲酸配合物[Fe~3(μ~3-O)(μ-O~2CH)~6(H~2O)~2(O~2CH)].2H~2O进行了元素分析、红外与Raman光谱、核磁与顺磁共振波谱分析和磁化率测定, 并作了配合物的X射线单晶结构分析。比较了同系物的结构, 且讨论了波谱及其它性能的研究结果。  相似文献   

5.
从均相Ziegler-Natta催化剂分离出有催化聚合活性的[Al~3Nd~6(μ-Cl~6(μ~2-Cl)~6(μ~2-Et)~9Et~4OPr)~2单晶,并用X光衍射法测得其晶体结构.结果表明,该单晶是由多核Nd-Al双金属配合物的二聚体组成,属三斜晶系;晶体的空间群为PI.晶胞参数α=1.5196(6),b=15.263(5),c=13.749(4)A;α=90.01(2),β=95.12(3),γ =82.65(3);V=3149.5A^3;Z=1.Nd原子的配位数是7,构型为单帽三棱柱.Nd原子由三重和二重氯桥连成分子骨架.本文对双金属配合物的催化活性中心也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6.
通过(CF~3CO~2)~3Ln(Ln=Nd、Y和Eu)和R^1AlR~2(R^1=H, R=i-C~4H~9;R^1=R=C~2H~5), 反应首次合成和培养出Nd-Al、Y-Al和Eu-Al三种新的双金属稀土配合物和晶体, 并用X射线衍射法测定出它们的晶体结构, 然后再用二维波谱技术, 进一步证实和完善了晶体结构中的价态和非共面现象。由此确定这三种稀土配合物分子式的通式为: [(μ-CF~3CO~2)~2Ln(μ-CF~3CHO~2)AlR~2.2THF]~2。根据实验结果还提出了通过烷基化、β-消除(或氢化)、氢转移、键合及缔合等五个步骤生成这些配合物的反应机理。这些配合物单独可使MMA和ECH催化聚合, 前者可获得主要以间同结构聚合物, 后者聚合催化活性较高, 在极少量的ECH存在下,还可使THF开环聚合, 并通过PTHF端基分析, 提出了羊离子聚合反应机理。  相似文献   

7.
合成了两个在空气中稳定的Au(I)和Cu(I)配合物,并运用元素分析、红外 光谱、荧光光谱和X射线单晶衍射结构表征,[Au_2(PPh_3)_2(μ-4,4'-bpy)] (ClO_4)_2(1)(4,4'-bpy为4,4'-联吡啶),单斜晶系,空间群P2_1 c,晶胞参 数a = 1.2255(4) nm,b = 0.9973(3) nm,c = 1.8506(6) nm,β = 101.732(5) °,V = 2.2145(11) nm~3,Z = 4,最终偏离因子R = 0.0430,wR = 0.0937。 [Cu_2(PPh_3)_4(CH_3CN)_2(μ-4,4'-bpy)](BF_4)_2(2),单斜晶系,空间群 P2_1 c,晶胞参数a = 1.3463(3) nm,b = 1.4681(3) nm,c = 2.0608(4) nm,β = 100.387(4)°,V = 4.0066(13) nm~3,Z = 2,最终偏离因子R = 0.0450,wR = 0.1163。两个双核配合物都是利用4,4'-联吡啶桥联配体,形成直线结构,直线 的两端以PPh_3或CH_3CN为端基。Au(I)为2配位,Cu(I)为4配位。两个配合物 均具有光致发光特性,其中配合物1发光来自MLCT激发态,而配合物2则是受配位金 属影响的配体内部发光。  相似文献   

8.
以2-甲基喹 啉为配体合成了五种含有阴离子ClO~4^-或BF~4^-的铜(II)配合物, 利用元素分析、红外光谱、电子光谱、电导、热重谱、ESR谱及变温磁化率的测定推测了配合物的结构, 提出双核铜配合物中含有直线型单氧桥Cu(II)-O-Cu(II)键的可能构型。  相似文献   

9.
合成了以5-氨基四唑为配体的镉配合物[Cd(ATZ)~4(H~2O)~2](PA)~2·2H~2O,并对其进行了晶体结构测定。测定结果表明,该配合物分子具有中心对称性,每个Cd^2^+分别与2个水分子中的氧原子和4个5-氨基四唑(ATZ)分子中的4-位氮原子配位,形成六配位畸变八面体结构;在配合物分子间存在大量氢键,增加了整个晶体结构的稳定性。通过DSC和TG-DTG分析,提出了标题化合物的热分解机理。  相似文献   

10.
本文合成了组成为(LaCl)DME(u~2-Cl)~5(u~3-Cl)(La.DME)-Li(THF)~2的新型桥式链状配合物, 并测定了晶体结构。  相似文献   

11.
新型二维七核簇合物[WS~4Cu~6Br~4(Py)~4]的合成及晶体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标题化合物是通过(NH~4)~2WS~4,CuBr和(n-Bu)~4NBr的低热固相反应,其固相产物的乙腈溶液和吡啶发生取代反应来合成的。此簇合物为四方晶系,空间群I4 2d,晶胞参数:α=1.4612(2)nm,c=1.5125(3)nm,V=3.2300(3)nm^3,Z=4,μ=126.90cm^-^1,D~c=2.73g/cm^3,F(000)=2479,最终偏差因子R=0.040。X射线单晶衍射法证实由六个Cu原子所组成的稍畸变的八面体,包围着近似正四面体的WS~4核,形成WS~4Cu~6单元,通过-Cu~e~q-Br-Cu~e~q-桥,此单元连接其最近的另一个单元,形成一个二维网络结构。  相似文献   

12.
铜(II)化合物作用下2-綦胺的氧化偶合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萘胺(1)在甲醇中与铜胺络合物[x(CuCl_2):x(苄胺或乙醇胺)=2:1]室温 下反应得到产率为74%的1,1'-联-2-萘胺(2)。在醋酸铜、硝酸铜或高氯酸铜的催 化下,1在甲醇中被氢气氧化为2-氨基-1,4-萘醌-4-2'-萘亚胺(3),产率86%。 用X-ray单晶衍射证实3的乙酰化产物结构为2-乙酰氨基-1,4-萘醌-E-4-2'-萘亚胺 (4)。循环伏安研究表明,铜(II)化合物的氧化反应选择性与其还原峰电位有 关。电喷雾质谱的分析表明1,2-萘醌-2-亚胺(6)是生成3的中间体。  相似文献   

13.
用4,5-二氮芴-9-酮(dafo)、邻苯二甲酸和硝酸铜合成了二价铜的一维链状超 分子化合物[Cu(dafo)_2(H_2O)_2]-(OPA)_2(OPA=邻苯二甲酸一价阴离子),其结构 通过单晶X射线衍射法确定。该化合物是单斜晶系,空间群为P2(1)/c。晶胞参数: a = 0.71093(16)nm, b = 1.5724(4)nm, c = 1.5357(3)nm, α=90.000(5) °, β =102.220(4) °,γ=90.000(5) °, V = 1.6778(6)nm~3, Z = 2, F(000) = 814, M_r = 794.17, D_c = 1.527 g/cm~3, μ = 0.727 mm~(-1), R_1 = 0.0406, wR_2 = 0.0930.单晶结构分析表明该化合物具有一维链状结构,该结构是通过氢 键这种弱相互作用形成的。  相似文献   

14.
采用[2+1+1]的设计合成模式, 以二核化合物[Mo~2S~4(TDT)~2](Me~4N)~2(1,TDT=S~2C~6H~3CH~3^2^-)为起始物,与Ag(PPh~3)~3(NO~3)反应,首次合成[Mo~2Ag~2S~4](TDT)~2(PPh~3)~2·CH~2Cl~2(2)的类立方烷异四核簇合物.文中报道了该化合物的晶体结构,红外光谱,紫外可见光谱和电化学研究结果, 以此簇合物和过量的Cu(PPh~3)~2dtp[dtp=S~2P(OEt)~2]反应发现金属Ag可被Cu取代,形成其同系物[Mo~2Cu~2S~4](TDT)~2(PPh~3)~2.这是迄今研究较少的原子簇反应类型.化合物的结晶学参数如下:单斜晶系,空间群:P2~1/n,晶胞参数:a=1.7202(4)nm,b=1.7632(3)nm,c=1.9033(8)nm.β=99.24(3)°,V=5.698(3)nm^3,Z=4,D~c=1.69g/cm^3.对于6158个衍射,最终结构偏离因子R=0.040,R~W=0.048  相似文献   

15.
李晓燕  杨兆荷 《化学学报》1995,53(6):583-589
本文制备了二(N,N-二甲基甲酰胺)合高氯酸N,N,N',N"-四[(1'-正丁基-2'-苯并咪唑)甲基]-1,2-环己二胺合铜(Ⅱ), [Cu(NBUOCTB)](ClO~4)~2.2DMF。测定表明其晶体属正交晶系, 空间群为Pban, a=1.2553(2), b=2.0022(8),c=2.5687(5)nm, V=6.456(4)nm^3, Mr=1267.84, Z=4, Dx=1.304g/cm^3,μ=4.81cm^-^1, F(000)=2684。利用TG-DTG技术研究了配合物的热分解过程。采用积分法和微分法相结合方案, 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推断第一步热分解过程为成核和生长机理(n=1), 符合Avrami-Erofeev方程; 第二步热分解过程为二级化学反应机理。  相似文献   

16.
在水溶液中合成了二乙三胺五乙酸与镧铜异核配合物兰色棱柱状晶体, 用X射线衍射方法测定了配合物的晶体结构, 其结构式为{[La4Cu9(DTPA)6(H2O)16].26H2O}n, DTPA为二乙三胺五乙酸根。晶体属三斜晶系, 空间群为P1, 每一晶胞中有1个配合单元, 形成网状结构, 晶胞参数如下:a=1.5635(5), b=1.6496(6), c=1.7116(3)nm, α=89.07(2), β=73.91(2),γ=65.82(3)°V, V=3.839nm^3, Z=1, Dcalc=1.822g/cm^3, Dex=1.831g/cm^3。配合物中镧离子有两种配位方式, 配位数一种是8, 另一种是9, 其配位多面体分别为双冠和三冠三角棱柱体; 铜离子也有两种配位方式, 配位数一种是6, 另一种是5, 分别形成八面体和四方锥型配位多面体。  相似文献   

17.
18-冠-6与Na2[M(mnt)2](M=Cu,Ni)配合物的合成与结构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研究了18-冠-6分别与Na2[M(mnt)2][M=Cu,Ni;mnt=丁二腈烯二硫醇阴离子,C2S2(CN)^2^-~2]的反应,得到的配合物{[Na(18-C-6)][Na(18-C-6)(H2O)]}[Cu(mnt)2](1),[Na(18-C-6)(H2O)]2[Ni(mnt)2].(18-C-6)(2)通过元素分析、红外光谱、X射线单晶衍射进行了表征。两个配合物均为三斜晶系,空间群P1。1的晶体学结构数据:a=1.22697(19)nm,b=1.22780(19)nm,c=1.5665(3)nm,α=95.083(3)°,β=101.534(3)°,Υ=91.007(3)°,V=2.3016(6)nm^3,Z=2,Dcalcd=1.350g/cm^3,F(000)=976,R1=0.0726,wR2=0.1843.2的晶体学结构数据:a=1.11620(17)nm,b=1.22054(18)nm,c=1.27939(18)nm,α=111.647(2)°,β=29.792(3)°,Υ=103.201(2)°,V=2.5461(4)nm^3,Z=1,Dcalcd=1.304g/cm^3,F(000)=642,R1=0.0459,wR2=0.1003.1中的[Cu(mnt)2]^2^-通过mnt的氮原子与[Na(18-C-6)]^+中的钠原子成键,形成了一维链状结构;[Na(18-C-6)(H2O)]^+只起平衡电荷的作用。2中的[Ni(mnt)2]^2^-也通过配体的mnt氮原子与两个[Na(18-C-6)(H2O)]^+中的钠原子成键,形成稳定的中性配合物。  相似文献   

18.
余秀芬  郑发鲲 《化学学报》1995,53(8):775-780
以(NH4)3VS4为起始原料, 用低温固相法合成了标题簇合物, 并测定其晶体结构。晶体属空间群P1, 单胞参数a=1.3139(10), b=2.5113(170, c=1.1800(8)nm,α=93.04(6), β=114.86(5), γ=96.71(7)°, Z=2, μ=21.4cm^-^1, R=0.084。在簇合物中, VS4^3^-保持较严格的四面体构型, 并螯合四个Cu(I)离子连同桥Br^-离子形成具有额外面的立方烷簇骼[VS4Cu4Br]。  相似文献   

19.
李晓燕  王娅娟 《化学学报》1996,54(5):431-439
本文制备了水合四硝基合铜(Ⅱ)酸N, N, N', N'-四[(1'-苄基-2'-苯并咪唑)甲基]-反式-1, 2-环己二胺合铜(Ⅱ), [Cu(NBOCTB)][Cu(NO3)4].H2O。X射线衍射实验表明, 其晶体属三斜晶系, 空间群P1, a=1.4723(3), b=1.5089(4),c=1.7157(6)nm; α=99.35(2), β=110.68(3), γ=103.66(2)°, Z=2,Dc=1.38g/cm^3。用TG-DTG技术对配合物的热分解过程进行了初步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