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孙延春 《化学研究》2008,19(1):95-97
通过荧光光谱法和^1HNMR研究了水溶液中β-环糊精(β-CD)与TritonX-100形成的超分子包络物.结果表明,在溶液中β-CD与TritonX-100形成了1:1二元包络物.25℃时超分子包络物的表观稳定常数为(3.04±0.22)×10^4L/mol.TritonX-100疏水性端包结在β-CD空腔内.  相似文献   

2.
石健  张其平  王南平 《电化学》2011,(4):433-437
研究了阿霉素(ADM)在β-环糊精(β-CD)修饰金电极上(β-CD/Au)的电化学行为.结果表明,ADM在β-CD/Au电极上发生表面包络反应.25℃,pH=7.0时,该电极表面包络常数为9.54×104 L·mol^-1,并随温度呈规律性变化,最适宜反应温度为30℃.该电极ADM包络呈准可逆的电化学反应,速率常数为...  相似文献   

3.
采用荧光光谱、差热扫描和核磁共振法研究了不同酸度和温度下β-环糊精(β-CD)、羟丙基β-环糊精(HP-β-CD)和磺丁醚β-环糊精(SBE-β-CD)对氯诺昔康(LX)的包合特性。 结果表明,3种环糊精与氯诺昔康均形成1∶1的包合物。 以包合常数作为包合稳定性的量度,包合稳定性为SBE-β-CD>HP-β-CD>β-CD。  相似文献   

4.
阿托伐他汀钙与β-环糊精相互作用的研究及应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采用线性扫描伏安法和循环伏安法并结合紫外分光光度法研究了新型抗血脂紊乱药物阿托伐他汀钙(AC)与β-环糊精(-βCD)的相互作用.探讨了-βCD对AC的峰电流及AC对-βCD吸附峰电流的影响,测得在0.06mol/LKH2PO4-Na2HPO4(pH=7.17)缓冲溶液中,AC与-βCD包结比为1:1,用电流法测得包结物的形成常数为9.09×104L/mol.根据碱性介质条件下β-CD分子与AC形成包结物而使β-CD吸附峰电流减小的特性,建立了一种利用β-CD间接测定AC的伏安方法.  相似文献   

5.
利用光谱法研究了β-环糊精(β-CD)与杀鼠剂溴敌隆(BRD)的超分子作用, 结果发现二者可形成1∶1的超分子包络物, 室温下包络常数为357.7 L/mol. 通过相关数据和对4-羟基香豆素的对比试验初步探索了溴敌隆和β-环糊精的包络模式, 应该是溴敌隆结构中的疏水基团4-羟基香豆素母环或者溴代联苯基进入了β-环糊精的疏水空腔之中从而形成超分子包络物. 实验还观察到这种包络作用可以大大增敏溴敌隆的荧光. 据此, 建立了水溶液中测定溴敌隆的荧光光度法并考察了影响二者包络作用的因素. 在优化的条件下, 线性范围为8.0×10-8~1.0×10-5 mol/L, 检出限2.5×10-8 mol/L. 该方法用于渠水中微量溴敌隆的测定, 回收率为92.2%~109.4%.  相似文献   

6.
采用荧光光谱、差热扫描和核磁共振法,研究了不同酸度下吡罗昔康(PX)与β-环糊精(β-CD)、羟丙基-β-环糊精(HP-β-CD)和磺丁醚-β-环糊精(SBE-β-CD)的包合特性。 结果表明,吡罗昔康与3种环糊精均形成了1∶2.5的包合物。 以包合常数为包合能力的量度,中性条件下,包合平衡常数分别为1.2×106、1.8×106、2.0×106,3种环糊精的包合能力为SBE-β-CD>HP-β-CD>β-CD。  相似文献   

7.
用荧光光谱研究了羟丙基-β-环糊精(HP-β-CD)与大黄素间的相互作用,发现两者可形成1∶1的超分子包合物,大黄素包合物在λex/λem=467/547 nm处发射荧光,包合常数为85.18 L/mol.据此建立了羟丙基-β-环糊精增敏测定大黄素的荧光分析新方法.在0.32~3.24μ-g/mL浓度范围内,大黄素的荧...  相似文献   

8.
基于芘的单体荧光光谱振动结构与其所处环境极性的相关性, 研究了碱金属氯化物对β-环糊精(β-CD)空腔微环境的影响。盐类的引入导致β-CD空腔极性减小, 芘/β-CD包络物形成常数增大。结果表明疏水相互作用是包络物形成动力之一; 盐类的引入除改变溶液的离子强度, 还与β-CD分子间存在着特殊的相互作用, 后者是导致环糊精空腔性质变化的根本原因。详细探讨了盐与β-CD分子间的作用本质。  相似文献   

9.
无机盐对β-环糊精空腔微环境影响的荧光探针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芘的单体荧光光谱振动结构与其所处环境极性的相关性, 研究了碱金属氯化物对β-环糊精(β-CD)空腔微环境的影响。盐类的引入导致β-CD空腔极性减小, 芘/β-CD包络物形成常数增大。结果表明疏水相互作用是包络物形成动力之一; 盐类的引入除改变溶液的离子强度, 还与β-CD分子间存在着特殊的相互作用, 后者是导致环糊精空腔性质变化的根本原因。详细探讨了盐与β-CD分子间的作用本质。  相似文献   

10.
采用紫外吸收光谱法测定了乙醇、环已烷与β-环糊精包合反应稳定常数及自由能变化, 确定乙醇与β-环糊精的包合反应稳定常数Ks=4.71 L/mol, ΔG=-3.84 kJ/mol; 环己烷与β-环糊精包合反应的Ks=19.56 L/mol, ΔG=-7.37 kJ/mol. 环己烷与β-环糊精的结合能力大大高于乙醇, 故用乙醇提高其产率的机理不同于传统工艺中所添加的环己烷. 通过测定乙醇对环糊精葡萄糖基转移酶催化作用的影响进一步探究其作用机理. 结果表明, 乙醇不仅能提高环糊精葡萄糖基转移酶环化作用的活力, 并在一定程度上阻止对转化环糊精有抑制作用的小分子糖的形成, 还可以减轻环糊精葡萄糖基转移酶对环糊精的水解及偶合作用, 从而提高环糊精的产率.  相似文献   

11.
β-环糊精与维生素E包合物的制备及其光谱特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别用溶液法、超声波法、微波辐射法制备了β-环糊精与维生素E的包合物,研究了温度、包合时间、β-环糊精与维生素E的摩尔比对包合率的影响,并用荧光光谱法测定了包合物的包合常数Kf为2.84×103 L/mol,用紫外光谱、红外光谱及荧光光谱对包合物进行了表征。  相似文献   

12.
利用紫外-可见吸收和荧光发射光谱, 结合非线性最小二乘法拟合曲线以及分子力学(MM2)模拟系统地研究了手性分子N-[4-(1-芘基)]丁酰-D/L-苯丙氨酸(PDP和PLP, 总称PPs)与β-环糊精(β-CD)、 2-位硒桥联双β-CD(2-SeCD)和2-位碲桥联双β-CD(2-TeCD)的包结能力大小及这3个环糊精对PPs手性识别能力的差异和识别机理. 研究结果表明, PPs不能与单疏水空腔的β-CD形成很好的包结复合物, 与具有较长桥联链的2-TeCD结合能力最强. 2-TeCD与PDP和PLP的结合常数分别为2.33×104和6.07×103 L/mol, 对PPs的手性识别比达到KD/KL=3.84, 高于2-SeCD(KD/KL=2.61). 用MM2模拟得出了PPs与这两个双环糊精形成复合物的三维结构: PPs的绝大部分位于双环糊精两个空腔之间, 但是在这两个复合物中, 苯环与芘环所成的二面角不同. 此外, PPs与这两个双环糊精作用时均存在明显的氢键相互作用, 且2-TeCD强于2-SeCD.  相似文献   

13.
β-环糊精对丁吡吗啉的包合作用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采用紫外光谱定量研究了β-环糊精(β-CD)对新型杀菌剂丁吡吗啉的包结行为, 结果表明, β-CD与丁吡吗啉形成包结比为1∶1的包结物, 其包结常数随温度升高而减小, 表明包结是一个放热过程; 包结反应热力学参数ΔH, ΔS和ΔG均为负值, 说明包结反应是焓变驱动的自发过程.相溶解度实验表明, β-CD能显著提高丁吡吗啉在水中的溶解度, 有助于该产品剂型的水基化, 且包合对其杀菌活性没有明显影响. 对固态包结物的IR和2D ROESY分析表征表明, 丁吡吗啉以其苯环端从β-CD的窄端进入其空腔, 叔丁基进入到β-CD的阔端, 而分子中的其它部分位于空腔的窄端外.  相似文献   

14.
张雪  龚晓娜  朱若华 《应用化学》2011,28(11):1298-1304
合成了α-环糊精(α-CD)修饰的有机聚合整体材料,对合成的材料进行了表征,研究比较了α-CD修饰整体材料作为室温磷光固体基质的效果以及14种有机化合物在其上的室温磷光分析(RTP)行为。 α-CD修饰的有机聚合整体材料背景干扰低, 对二环芳烃类物质有较好的选择性和富集能力。 在α-CD修饰膜上,萘和7,8苯并喹啉的分配常数分别为5.03×103和2.94×102,表明修饰材料对萘有较好的选择性。 萘酚也能与修饰材料形成包络物。 但是由于较强的极性和在水中的溶解性,不能被有效富集。 对5.0×10-11 mol/mL萘,最大富集体积为300 mL。 采用SPE-RTP,萘和7,8苯并喹啉的检出限分别为9.80×10-12和4.60×10-11 mol/mL,RSD小于3.7%;线性范围分别为5.00×10-11~8.00×10-9 mol/mL和6.00×10-11~5.00×10-10 mol/mL。 应用修饰的膜片对土样中的萘进行选择性富集和测定,结果由GC-MS进一步确认。 用环己烷一步提取和SPE-RTP测定,萘可以被选择性富集。 在土壤样品中加萘标准0.012 8 mg,测得回收率(104.9±6.5)%。 土样中萘的浓度为(5.61±0.12) mg/kg,与GC-MS的较为吻合。  相似文献   

15.
抗抑郁化合物SIPI5358与环糊精形成的非共价复合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电喷雾电离质谱(ESI-MS)和串级质谱(MS/MS),并结合紫外光谱、荧光光谱等方法,研究一种芳烷醇哌嗪类抗抑郁化合物SIPI5358与α-、β-、γ-环糊精(CD)制备得到的非共价复合物.质谱分析结果显示,SIPI5358分子可以和α-CD生成配合比为1∶1的非共价复合物,而与β-、γ-CD生成不同配合比的非共价复合物.串级质谱的结果进一步验证β-CD与SIPI5358非共价复合物的组成.用紫外光谱和荧光光谱实验对液相中非共价复合物的形成进行了辅助研究,结果均再次验证了非共价复合物的生成.荧光光谱实验测得SIPI5358与β-CD反应的生成常数Kf=3.45×103 mol.L-1.  相似文献   

16.
徐鹏  宋乐新 《物理化学学报》2008,24(12):2214-2220
采用双外推法确定了丁香油-β-环糊精(CD)包合物中残存态β-CD最可能的热分解机制. 基于Flynn-Wall-Ozawa方法对残存态β-CD热分解反应过程的计算结果发现, 活化能(Ea)变化曲线可划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和第三阶段的曲线轮廓近似平行, 并且都被推定为按照Avrami-Erofe’ev A1.5模型发生热分解反应. 但是在曲线的第二阶段, 出现了一个Ea值近似相等的平台. 为此, 采用确定反应级数的方法考察了该阶段的热分解过程. 研究表明, 反应级数随着温度升高呈现规律性的降低, 表明在这个阶段残存态β-CD分解反应的复杂性. 最后, 比较了游离态β-CD和残存态β-CD在分解过程中红外光谱的变化情况. 结果显示, 它们在1000 cm-1以下的谱图轮廓存在明显差异, 这与计算给出的二者具有不同Ea值的结果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17.
环糊精与表面活性剂的相互作用已有许多研究,但多局限于β-环糊精(β-CD),而修饰的β-环糊精与表面活性剂的相互作用研究较少[1-3].分子内扭转电荷转移(TICT)激发态对介质极性高度敏感性,已成功地用于探针环糊精与表面活性剂的相互作用[4].研究表明,β-CD能够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