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7篇
化学   9篇
晶体学   1篇
物理学   6篇
  2021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1年   2篇
  199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非透明材料冲击温度测量是通过对界面光辐射历史的观察实现的,因此对界面光辐射历史的研究是非透明材料冲击温度测量的基础。但由于冲击阻抗的失配导致界面上出现波的反射而引起温度的变化与界面热流动产生的温度变化交杂在一起,以及过程的瞬时性,使得对这一过程的实验研究显得非常困难,设计了一种界面波阻抗近似相同的特殊实验装置,用光辐射测量技术研究了在冲击压缩下CHBr3/NaCl界面的热弛豫过程,实验结果和理论分析表明CHBr3/NaCl界面的热弛豫时间在纳秒量级,与Grover等人的理论预估一致。  相似文献   
2.
用膨胀计法研究了西氯苯醌(CA)、苯醌(BQ)与受阻胺二异丙胺(DIPA)、2,2,6,6-四甲基-4-羟基哌啶(TMP)形成的电荷转移络合物(CTC)对偶氮二异丁腈(AIBN)引发的甲基丙烯酸甲酯(MMA)自由基聚合阻聚效应。结果表明,CA-DIPA、CA-TMP、BQ-DIPA和BQ-TMP对MMA的自由基聚合均产生较单独的醌或胺更显著的阻聚能力。其中以CA-DIPA阻聚效果更佳。比较了MMA在苯或乙腈中的溶液聚合,得类似结果。初步讨论了受阻胺-醌电荷转移络合物对MMA自由基聚合的阻聚反应机理。  相似文献   
3.
农药丁吡吗啉与腐殖酸作用机理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探讨农药丁吡吗啉与腐殖酸的作用机理, 可进一步了解农药在土壤中腐殖酸催化下降解的行为过程。将市售腐殖酸进行逐级分离,获得黄腐酸、棕腐酸和黑腐酸的固态或溶液状态,而后分别与农药丁吡吗啉进行作用,利用红外,荧光两种分析方法对其作用机理进行了解释。结果表明,三组分与丁吡吗啉之间广泛存在范德华力、次级键等弱作用力。黄腐酸与丁吡吗啉之间存在氢键和电荷转移吸附等作用力,棕腐酸与丁吡吗啉存在电荷转移吸附等作用力,黑腐酸与丁吡吗啉之间的作用力最弱,即依照黄腐酸、棕腐酸、黑腐酸三组分平均分子量依次递增的顺序,与农药丁吡吗啉之间的作用力依次降低。  相似文献   
4.
The structural, anisotropic elastic properties and the ideal compressive and tensile strengths of titanium diboride(TiB_2) were investigated using first-principles calculations based on density functional theory. The stress–strain relationships of TiB_2 under 1010, 1210, and 0001 compressive loads were calculated. Our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ideal uniaxial compressive strengths are |σ _(1210)| = 142.96 GPa, |σ_(0001)| = 188.75 GPa, and |σ_(1010)| = 245.33 GPa, at strains -0.16,-0.32, and-0.24, respectively. The variational trend is just the opposite to that of the ideal tensile strength withσ 1010 = 44.13 GPa, σ_(0001)= 47.03 GPa, and σ_(1210)= 56.09 GPa, at strains 0.14, 0.28, and 0.22, respectively. Furthermore, it was found that TiB_2 is much stronger under compression than in tension. The ratios of the ideal compressive to tensile strengths are 5.56, 2.55, and 4.01 for crystallographic directions 1010, 1210, and 0001, respectively. The present results are in excellent agreement with the most recent experimental data and should be helpful to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compressive property of TiB_2.  相似文献   
5.
非透明材料冲击温度测量是通过对界面光辐射历史的观察实现的 ,因此对界面光辐射历史的研究是非透明材料冲击温度测量的基础。但由于冲击阻抗的失配导致界面上出现波的反射而引起温度的变化与界面热流动产生的温度变化交杂在一起 ,以及过程的瞬时性 ,使得对这一过程的实验研究显得非常困难。设计了一种界面波阻抗近似相同的特殊实验装置 ,用光辐射测量技术研究了在冲击压缩下CHBr3/NaCl界面的热弛豫过程。实验结果和理论分析表明CHBr3/NaCl界面的热弛豫时间在纳秒量级 ,与Grover等人的理论预估一致。  相似文献   
6.
以环十二酮为原料合成了cis-2-苯磺酰基-12-苄基环十二酮、2-苯磺酰基-12-溴代环十二酮和2,12-二苄基环十二酮,它们的结构通过1H NMR,13C NMR和元素分析表征.化合物4的晶体结构参数:C25H32O3S,Mr=412.57,三斜晶系,空间群P1,a=0.96531(4)nm,b=1.12703(5)nm,c=1.17486(5)nm,α=89.278(2)°,β=75.582(2)°,γ=65.385(2)°,V=1.11938(8)nm3,Dc=1.224 g/cm3,Z=2,F(000)=444,μ(Mo Kα)=0.167 mm-1,S=1.038.化合物6的晶体结构参数:C18H25BrO3S,Mr=401.35,三斜晶系,空间群P1,a=0.77771(16)nm,b=1.0143(2)nm,c=1.2040(2)nm,α=89.46(3)°,β=80.13(3)°,γ=75.27(3)°,V=0.9044(3)nm3,Dc=1.474 g/cm3,Z=2,F(000)=416和μ(Mo Kα)=2.400 mm-1,S=1.042.cis-2-苯磺酰基-12-苄基环十二酮和cis-2-苯磺酰基-12-溴代环十二酮的X射线衍射结果表明,环十二酮母体骨架采取[3333]-2-酮构象,较小的取代基位于角顺位,较大的取代基位于边外向位.  相似文献   
7.
含2,4-咪唑啉二酮的环十二酮衍生物的合成及杀菌活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环十二酮为原料合成α-取代环十二酮和α-取代环十二二酮,再与2,4-咪唑啉二酮膦酸酯和2-硫代-2,4-咪唑啉二酮分别发生Wittig-Horner反应和Knoevenagel缩合反应,合成了一系列目标化合物,它们的化学结构通过IR,1HNMR,13C NMR和元素分析进行了表征.初步生物活性测试结果表明,部分化合物10,11A,11B,12A,12B,13A,14B和16在50μg/mL浓度时对芦笋茎枯、茄绵疫以及油菜菌核病菌均有优良的抑制活性,抑制率在70%~98%之间,进一步的生物测试结果表明,化合物12B,13A和14B对芦笋茎枯的EC50值分别为15.80,31.34和44.26 μg/mL.  相似文献   
8.
聚苯基磷酸间苯二酚酯的合成、表征及热性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熔融聚合法, 以间苯二酚、 三氯氧磷和苯酚为原料, 通过两步合成, 制备了阻燃剂聚苯基磷酸间苯二酚酯(PRPP). 用红外光谱(FTIR)、 1H, 13C和31P核磁共振(NMR)、 凝胶色谱(GPC)及热重分析(TGA)等对聚合物的结构、 分子量、 热性能进行了表征. 结果表明, PRPP具有与液态商品间苯二酚双(二苯基)磷酸酯(RDP)相同的组成单元, 其数均分子量为3227, 分子量分布系数Mw/Mn=1.31, 聚合度n≈12; PRPP的起始分解温度与液态RDP相同, 但在高温下PRPP的热稳定性优于RDP, 其分解50%质量的温度提高了235 ℃, 在高温阶段表现出优良的成炭性能.  相似文献   
9.
恐怖袭击是当今世界安全的重大隐患之一,过氧化物炸药因其难以被常规手段检测的特点常被不法分子使用,其中过氧化丙酮类炸药是恐怖分子常用的爆炸物质。本文主要简述了近20年来关于过氧化丙酮类炸药的不同检测方法,主要包括传统检测技术如荧光检测技术和质谱、色谱、拉曼光谱等波谱技术以及基于电化学法、化学比色法、物理传感器和生物免疫的新型检测技术在过氧化丙酮类炸药检测领域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0.
以硝基胍、醛和卤代烷烃为原料,通过肼解、缩合、烷基化和酸催化分子内环化等反应,合成了一系列结构新颖的1,3-二取代-1H-1,2,4-三唑-5-胺类化合物,其结构经~1H NMR、~(13)C NMR、IR以及HRMS等方法确证.初步离体抑菌活性测定表明,在50 mg/L药剂浓度下,大部分化合物均具有一定的抑菌活性.相对于其他目标化合物,1-正丁基-3-(4-氯苯基)-1H-1,2,4-三唑-5-胺(6y)表现出较广谱的抑菌活性,对五种病原菌的抑菌活性均在53%以上.该类化合物合成简单,易于衍生化,可作为抑菌先导化合物进行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