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在Becker时间配置模型基础上,构建农村居民在城镇化进程中的行为决策模型,农村入口时间资源分配在农村活动、城市活动、教育活动和闲暇上,根据福利水平最大化的基本原则,分析农村人口城市化决策中影响因素.解释了农村人口城镇化和逆城镇化现象,发现城乡差异、教育影响、时间间接成本等因素是影响人们时间效率的主要因素,为提高全民福利水平,政府的农村政策应以增加农民收入为主,城市政策集中于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布局合理性方面.  相似文献   

2.
基于新经济增长理论构建技术创新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多元分析框架,借助面板分位数回归模型研究技术创新水平、城镇化水平、人口变动、政府财政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在实证过程中,采用核密度和空间分析软件揭示近年来新疆城乡收入差距时空特征;借助分位数回归模型探讨技术创新、城镇化、人口增长和政府财政支出等的不同水平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实证结果显示:对于西部少数民族聚居区,以城市创新驱动发展、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农业机械化水平提升为特征的新型城镇化发展对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具有显著性作用,同时过高的农村人口增长率不利于城乡收入差距的缩小,政府财政支出没有表现出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显著作用,此外,这些因素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在其不同水平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是不同的.  相似文献   

3.
采用1997-2007年我国城乡收入差距的省际面板数据,通过构建空间动态模型,采用SCBB估计方法,分析了市场化和城镇化进程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效应.实证结果表明,现阶段城镇化、市场化有利于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对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作用明显.研究结论认为市场化、城镇化对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有积极意义,相邻省份城乡收入差距在空间关系作用下有趋同发展之势.在实证研究基础上本文对十八大以来政府主导城镇化进程提出方向性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针对城镇化进程中洛阳市的人口发展规律,建立了人口发展的一元线性回归模型、指数增长模型以及阻滞增长的Logistic模型来预测洛阳市人口的发展,并与ARIMA模型进行了对比,为城镇化进程中人口发展趋势提供参考,为政策的制定者提供理论指导和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1994―2005年男、女出生人口性别比的变化和2001―2005年城镇化趋势的分析,建立了我国人口发展总量的中长期预测模型,并针对在总和生育率四种不同情况下2006-2100年的人口发展状况进行了长期预测和详细分析.在目前人口结构状况下,将总和生育率控制在更替水平左右,既可保证总人口不超过15亿,又能降低人口老龄化程度,可为人口控制、决策提供较为科学的依据.  相似文献   

6.
针对已有文献研究城镇化时忽视的服务业的空间集聚效应以及经济增长对人口城镇化的非线性关系的问题,文章根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利用半参数空间滞后模型实证研究了我国人口城镇化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服务业的发展大力推动了我国区域人口城镇化发展,且它的影响强度明显高于工业化发展所带来的影响。服务业集聚效应对该省的人口城镇化具有促进作用,第二产业集聚对该省的人口城镇化的作用不显著。(2)经济欠发达地区(云贵川等)的经济增长对人口城镇化的促进作用较小。而多数位于中部和沿海经济较发达地区(福建、广州等)的经济增长显著促进了人口城镇化的发展。然而,在经济发达地区(如上海、北京、浙江)的经济增长对人口城镇化的促进效果明显开始减弱,甚至是负向的关系。(3)半参数空间滞后模型比普通参数模型具有更高的拟合优度和更丰富的结论,它能够有效刻画城镇化过程中空间相关性与非线性特征。  相似文献   

7.
新疆兵团,地理区位重要,行政体制特殊,其新型城镇化发展对我国具有重要的不可替代性意义.通过构建兵团新型城镇化发展质量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权法对近10来兵团新型城镇化发展质量进行综合评价,得出各个指标的权重、近10年来兵团新型城镇化发展质量评分和各驱动因素发展变化情况及其贡献度,并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兵团新型城镇化最主要是由社会和人口带动的城镇化,最主要特点是人口的增加和集聚;2)兵团新型城镇化质量在过去10年间稳定增长,国家的各项兵团优惠政策措施对其城镇化质量的带动短期内还没有显现出来;3)兵团城镇化发展消耗了过多资源,兵团现有行政体制对其城镇化发展形成了阻碍.  相似文献   

8.
新疆城镇化水平综合评价模型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城镇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产物,受地理、环境、资源等因素的影响,我国不同区域以及新疆各地的城镇化进程存在很大差异.因此,对城镇化发展进行客观而综合评价就显得十分必要.使用主成分分析法对新疆统计年鉴提供的相关数据进行了降维处理,得到了与新疆城镇化水平相关的三个主成分(经济城镇化、生活城镇化和资源城镇化),给出了新疆20个城市的三个主成分得分,并对此加权得到了各城市城镇化水平的综合得分.据此,总结了新疆各城市城镇化发展的特点,并提出了各个城市应认清自身优势和劣势,充分把握对口支援和全国科技支疆机遇,推进新疆城镇化建设.  相似文献   

9.
伴随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民工大量涌入城市,如何安置这些农民工、促进其就业,进而实现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已成为政府和学术界迫切需要解决的课题.鉴于此,针对农民工就业匹配问题,利用双边匹配理论,以企业、农民工、政府三方主体满意度最大为目标,构建了农民工城镇就业匹配模型,并以案例验证了模型的有效性与适用性,给出促进农民工城镇就业匹配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0.
将城镇化、居民消费和碳排放视作碳排放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进行深入研究,分析了三者之间的作用机理并提出了四个假设.运用1978-2013年的时间序列数据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城镇化和居民消费均是碳排放的Granger原因;城镇化并不直接产生碳排放,并且对居民消费与碳排放的关系不具有调节作用;城镇化通过影响居民消费而影响碳排放.针对分析结果,探讨了有序推进中国城镇化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应对之策.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通过引入城镇化及居民消费等因素拓展LMDI模型,解构中国能源消费碳排放变动为碳排放因子、能源强度、消费抑制因子、城镇化、居民消费和人口规模六大效应,并探讨上述六种效应变动对中国能源消费碳排放量变动的贡献率及其作用机理。然后,选择中国30个省份,2003-2012年的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人口结构变动对区域能源消费碳排放量变动及其分解效应的影响。结果表明:2003 2012年中国碳排放总量增加42.1167亿吨,消费抑制因子效应、城镇化效应、居民消费效应和人口规模效应对碳排放量的影响呈现为正效应,而碳排放因子效应和能源强度效应对碳排放量的影响整体上呈现为负效应,并且居民消费效应对碳排放量变动的影响最大。人口城镇化已成为影响中国碳排放量变动的主要人口因素。较之中、西部地区,东部地区的人口规模效应明显较高,但其能源强度效应则相反,中部地区碳排放因子效应明显高于东、西部地区。现阶段,人口年龄结构、人口教育结构和人口职业结构变动减缓了中国碳排放量的增长,而人口城乡结构、区域经济水平和人口规模变动的影响方向则相反,最后,人口性别结构变动对碳排放量变动无显著地影响。  相似文献   

12.
基于对中西部地区15个省市农业转移人口就近城镇化意愿的问卷调查数据,以社会认同度为研究视角,构建多群组结构方程模型分析中西部地区人口就近城镇化的受教育程度差异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个人特征差异性对中西部地区不同受教育程度的农业转移人口的就近城镇化意愿影响显著;中西部地区不同受教育程度的农业转移人口的社会认同度与其就近城镇化意愿显著正相关,且社会认同度对中西部地区小学及以下学历的农业转移人口就近城镇化意愿的影响最显著,大专及以上学历的农业转移人口的就近城镇化意愿受社会认同度的影响最小。  相似文献   

13.
分析了以入园毛入学率指标作为衡量学前教育发展水平在实证分析中的局限性,然后利用辽宁省2000-2012年的统计数据,建立面板数据模型实证检验学前教育发展水平与财政投入、城镇化水平、适龄学前教育儿童规模及当地经济发展水平的相依关系.研究发现:除了适龄学前儿童人口因素之外,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城镇化水平对学前教育发展水平影响统计显著,是促进学前教育发展的重要力量,而教育财政投入对学前教育发展的影响并不显著.最后根据分析结果提出了规划学前教育财政投入水平、尝试建立补偿学前教育需求方的财政直接补贴机制、取消"公(办)民(办)"的公共财政资助歧视和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形成有效的市场进出机制等措施.  相似文献   

14.
三十年来,中国的人口总量得到了有效的控制,人口结构出现了许多新的特点,人口数量和结构的这些变化对中国旅游业发生了怎样的影响呢,对此,本研究做了些初步的探讨.基于1995年-2014年间的我国旅游产业和人口的两组指标数据,采用典型相关分析法,进行了中国人口因素对旅游产业的影响分析.在典型相关变量的解释方面,充分利用了典型载荷和交叉典型载荷,对旅游产业和人口这两个经济现象的整体之间以及整体与个别之间的相关信息进行了全面挖掘和解读.结果显示,劳动力在产业间的转移、人口规模和结构的变化均与旅游业的发展高度相关,它们之间的变化趋势表现为相互之间的正影响关系,中国老龄化进程与旅游业的发展高度正相关.  相似文献   

15.
以状态空间模型为工具,研究农村劳动力就业的影响因素,从深层次分析农村劳动力就业发展的长期性、动态性、阶段性和互动性.研究得到,在所有因素之中乡村劳动力人数是长期内影响劳动力就业的主要因素,且始终为正向影响,地区生产总值、农村居民消费水平、农村固定资产投资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等四个因素均经历了正相关、负相关的波动过程.由此将为人口与经济的健康发展提供理论依据,为政府部门的科学规划和政策调整提供可行性建议,同时对于人口城镇化的有效推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针对目前城镇化状态评估中"非此即彼"的问题,在全方位理解新型城镇化"内涵式发展"的基础上,建立了"人口-生态-空间-经济-社会"五维评价指标体系;综合模糊集理论与隶属度函数,将城镇化状态划分为最高、较高、中等、较低和最低五个等级,并完成基本概率赋值;在对证据源修正的基础上,对经典证据理论合成公式进行改进.以新疆为例,验证了方法的正确性、有效性及良好的泛化能力,为城镇化状态评估提供一个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7.
分析养老地产的发展过程,从其服务功能、供应端、需求端三方面分析养老地产发展,构建养老地产发展的结构方程模型(SEM),研究其发展动力机制,结合沿海养老地产状况收集数据,对模型进行实证分析,明确了沿海经济带养老地产发展的关键路径.结果表明,功能服务中开发商的开发计划对发展影响较大;养老地产供应方面政府鼓励性政策对发展作用较明显;养老地产需求方面消费者满意度对发展推动作用最大.这三个方面作为影响沿海养老地产发展的主要动力,养老地产企业和相关政府可配合调整姿态,提高发展动力.  相似文献   

18.
湖南省企业生命周期测度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运用生命表方法对湖南省1980年-2007年期间新成立企业的生存状况进行了测度和分析,通过考察企业生存时间的分位数、在指定时间的平均剩余寿命和在指定时间内的平均存活时间等指标,对不同城、行业、资本规模、所有制类型和成立时间的企业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城市、行业、资本规模、所有制类型和成立时间的企业生存时间存在较大差异,我国企业生存状况不仅受到西方传统产业组织理论中企业所在地域、行业和规模的影响,还受到由中国国情所决定的所有制性质和成立时间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基于我国30个省区12年的面板数据,构建了包含人口、资源、环境等多个自然、社会因素在内的个体固定效应模型,以研究人口、资源、环境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实证分析结果表明,高素质健康人口、节约型发展方式有助于推动经济发展.现阶段我国的经济增长伴随着环境污染的持续恶化,是以破坏环境为代价的,因此必须重视调控环境与经济之间的平衡.解决好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的矛盾,坚持可持续发展道路是我国经济健康稳定发展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20.
邸晓东  张园 《经济数学》2019,36(3):79-83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不断加重,养老金短缺状况日益严重.通过构建城镇化建设对养老金的影响机制,并采用31个省市自治区2009-2018年的统计数据,采用系统广义矩估计方法,分析新型城镇化建设对养老金收支水平的影响作用,发现城镇化对养老金收入的促进作用大于对养老金支出的影响,说明新型城镇化的建设可以有效缓解养老金缺口,实现养老金的累积效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