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针对已有文献研究城镇化时忽视的服务业的空间集聚效应以及经济增长对人口城镇化的非线性关系的问题,文章根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利用半参数空间滞后模型实证研究了我国人口城镇化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服务业的发展大力推动了我国区域人口城镇化发展,且它的影响强度明显高于工业化发展所带来的影响。服务业集聚效应对该省的人口城镇化具有促进作用,第二产业集聚对该省的人口城镇化的作用不显著。(2)经济欠发达地区(云贵川等)的经济增长对人口城镇化的促进作用较小。而多数位于中部和沿海经济较发达地区(福建、广州等)的经济增长显著促进了人口城镇化的发展。然而,在经济发达地区(如上海、北京、浙江)的经济增长对人口城镇化的促进效果明显开始减弱,甚至是负向的关系。(3)半参数空间滞后模型比普通参数模型具有更高的拟合优度和更丰富的结论,它能够有效刻画城镇化过程中空间相关性与非线性特征。  相似文献   

2.
为探究江苏地区职业女性生育二孩意愿的影响因素,对江苏地区1个副省级市,12个地级市,22个县级市,19个县地区发放1000份问卷进行调查,收回有效问卷921份.对职业女性生育二孩有意愿、无意愿、不确定的情况作单因素方差分析,筛选出影响因素,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户籍、年龄、学历文化程度、婚育情况、家庭人口数、家庭经济状况、父母态度是职业女性生育二孩意愿的影响因素.再以职业女性生育二孩意愿为因变量,有意愿为对照组,作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得到各个影响因素之间对职业女性生育二孩无意愿结果的影响回归方程.分析结果表明家庭人口情况和父母态度对职业女性生育二孩的意愿有着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引入城镇化及居民消费等因素拓展LMDI模型,解构中国能源消费碳排放变动为碳排放因子、能源强度、消费抑制因子、城镇化、居民消费和人口规模六大效应,并探讨上述六种效应变动对中国能源消费碳排放量变动的贡献率及其作用机理。然后,选择中国30个省份,2003-2012年的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人口结构变动对区域能源消费碳排放量变动及其分解效应的影响。结果表明:2003 2012年中国碳排放总量增加42.1167亿吨,消费抑制因子效应、城镇化效应、居民消费效应和人口规模效应对碳排放量的影响呈现为正效应,而碳排放因子效应和能源强度效应对碳排放量的影响整体上呈现为负效应,并且居民消费效应对碳排放量变动的影响最大。人口城镇化已成为影响中国碳排放量变动的主要人口因素。较之中、西部地区,东部地区的人口规模效应明显较高,但其能源强度效应则相反,中部地区碳排放因子效应明显高于东、西部地区。现阶段,人口年龄结构、人口教育结构和人口职业结构变动减缓了中国碳排放量的增长,而人口城乡结构、区域经济水平和人口规模变动的影响方向则相反,最后,人口性别结构变动对碳排放量变动无显著地影响。  相似文献   

4.
基于新经济增长理论构建技术创新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多元分析框架,借助面板分位数回归模型研究技术创新水平、城镇化水平、人口变动、政府财政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在实证过程中,采用核密度和空间分析软件揭示近年来新疆城乡收入差距时空特征;借助分位数回归模型探讨技术创新、城镇化、人口增长和政府财政支出等的不同水平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实证结果显示:对于西部少数民族聚居区,以城市创新驱动发展、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农业机械化水平提升为特征的新型城镇化发展对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具有显著性作用,同时过高的农村人口增长率不利于城乡收入差距的缩小,政府财政支出没有表现出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显著作用,此外,这些因素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在其不同水平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是不同的.  相似文献   

5.
《数理统计与管理》2018,(1):146-154
利用熵权法构建新型城镇化的评价指标,基于2004到2014年的30个省域数据,在增长模型的基础上引入新城镇化指标,选取短面板动态空间误差模型对新型城镇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及区域差异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新型城镇化对经济增长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且存在区域差异,对中部及西部的影响比东部更大;初期收入对全国以及区域经济增长符合收敛水平,且对东部区域的影响更大;人口增长率对全国及中部地区经济增长有显著促进作用;储蓄率对全国及东部区域的经济增长存在显著的正影响;基于研究结果给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辽宁省农户参与农业保险意愿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辽宁省位于中国的东北地区,主要生产粮食和饲料.对辽宁省农户的保险意愿调查问卷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性别、受教育程度、收入、灾害损失和对保险的了解程度对农户在农业保险意愿上有影响.女性相对于男性,更不愿意参加农业保险;教育程度高和贫穷的农户不愿意参保.以往受灾损失大的农户也不愿意参保,这样,如果政府不能合理的设定保险品种和保险价格可能会出现逆向选择问题.  相似文献   

7.
行蓄洪区是淮河防洪工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区内人口安置不仅关系到其及时运用,更关系到区域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以单退适度集中农业就近安置为例,系统分析人口安置点选择的影响因素,据此构建了外迁安置点评价指标体系,用AHP确定指标的权重,建立基于公民意愿的评价队伍结构,运用模糊数学方法建立单指标评价向量,通过模糊综合评价法给出方案的综合评价结果,从而形成了完备的安置点优选模型.用该优选模型进行了实证应用分析.  相似文献   

8.
本文基于2009-2020年我国东中西部地区的面板数据,利用系统广义矩估计法分析了产业结构升级受职业教育层次结构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我国产业结构升级受职业教育的影响较大,并且不同地区对人力资本的需求不同;中等职业教育师资力量对西部地区产业结构升级有显著正向影响,高等职业教育师资力量对东中部地区产业结构升级有显著正向影响,东中西部地区在职业教育方面的投入对产业结构升级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而不同层次结构的职业教育规模对东中西部地区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不同。  相似文献   

9.
水价是调节水资源供给与需求的重要手段之一,而农民的支付能力和支付意愿是干旱区水价改革的关键点.为此,选取典型干旱区民勤为例,采用该地区的实际调查数据,利用多元排序选择模型对民勤绿洲灌区农民支付的实际灌溉水价和意愿灌溉水价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农民支付的不同农作物平均实际灌溉水价为每公顷2700元,占其平均净收益的56.2%. 2)农民的意愿灌溉水价为每公顷75元-675元,占农业平均净收益的比重为1.2%-11.1%. 3)影响农民意愿灌溉水价在统计学上显著的因素有:受访者的年龄、文化程度,家庭劳动力的平均文化程度,家庭耕地的集中程度,家庭的年人均纯收入、农业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受访者对生态环境保护知识的了解程度、对生态保护紧迫性的认知度,水资源管理政策满意度、节水技术支持.农民实际支付的不同农作物平均灌溉水价高于水利部发展研究中心得出的水费占农业净收益的比重10%-20%的合理范围这一结论,而农民的意愿灌溉水价远低于这一适宜范围,最后,提出了提升农民意愿灌溉水价的四点建议.  相似文献   

10.
本文使用2007年中国家庭收入项目(CHIPS)调查数据,在考虑家庭消费影响因素的线性和非线性效应的前提下,采用可加的半参数分位数回归模型,在不同消费水平上研究家庭经济因素和家庭人口特征是否影响消费.结果表明,消费水平较高的家庭的收入弹性也比较大.户主受教育年限和家庭子女数量对消费具有正向影响,尤其对低收入家庭影响显著.家庭消费在地区上存在明显差异,地区效应对中部低消费家庭的影响尤其显著.户主年龄、户主健康状况和家庭规模也是家庭消费的显著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1.
构建了一个三期的入口政策与经济增长的理论模型框架,使用1995-2012年中国部分的30个省际面板数据,分别从全国、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建立面板模型和误差修正模型,分析出生率、受教育程度、适龄劳动参与率三个因素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结果表明:从全国来看出生率对经济增长并没有显著的影响,对于经济繁荣的东部地区出生率与经济增长表现出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中部地区出生率对经济增长并没有显著的作用,而对于相对落后西部地区出生率的增加反而会阻碍经济的增长.无论对于全国还是东、中、西三地区,受教育程度、适龄劳动参与率对经济增长均呈现出显著的正相关性,并且受教育程度从东向西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逐渐减弱,而适龄劳动参与率从东向西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逐渐递增.  相似文献   

12.
李勇军  江莹 《运筹与管理》2021,30(11):60-64
小学教育是教育阶段的基础,也是我国强制教育的一部分。但如何在各省份性别比例相差较大的情况下,更加有效的提高各省份小学教育资源配置效率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为了避免性别带来的影响,可以通过平行结构DEA模型根据学生性别分为两个平行子系统,来衡量我国2012~2018年各省份小学教育的资源配置情况。研究发现大部分省份小学教育资源配置的总系统效率未达到有效边界,仍有需要改进的地方。男学生在小学教育阶段的效率通常优于女学生在小学教育阶段的效率,但随着近些年我国教育体制的日益完善,女学生在小学教育阶段的效率呈上升趋势。此外,我国西部地区的小学教育资源配置效率在一些年份普遍优于东部和中部地区,而中部地区和东部地区小学教育总系统效率相对稳定,西部地区小学教育总系统效率波动较大。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1994―2005年男、女出生人口性别比的变化和2001―2005年城镇化趋势的分析,建立了我国人口发展总量的中长期预测模型,并针对在总和生育率四种不同情况下2006-2100年的人口发展状况进行了长期预测和详细分析.在目前人口结构状况下,将总和生育率控制在更替水平左右,既可保证总人口不超过15亿,又能降低人口老龄化程度,可为人口控制、决策提供较为科学的依据.  相似文献   

14.
选取2009-2018年中国30个省(市、自治区)的数据,运用区位商相对差异指数和熵权TOPSIS法分别测算其产业协同集聚度和区域创新水平,研究二三产业协同集聚对区域创新的影响.研究表明:产业集聚通过"知识技术、劳动力、物力"等外部规模经济增加创新产出;2009-2018年,两产业协同集聚水平由中西部向东部递减,区域创新水平东部明显高于中西部,空间溢出效应显著;两产业协同集聚对创新的影响呈现"倒U型"特征;最后基于计量结果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5.
我国东西部高等教育布局结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关于我国东西部高等教育布局均衡性问题,目前国内的研究观点和结论大相径庭,研究方法各不相同.一种观点认为,东西部高等教育无论从规模还是从质量上都有相当大的差距;另一种观点认为,在某种意义下,高等教育并不存在东西部分布的不均衡.本文针对我国高等学校地理(空间)布局的不平衡问题及目前研究方法的缺陷,采用国际上通用的衡量分布不平衡的G IN I模型,对基本衡量指标作相对化处理,分析了东西部高等教育的差异及变化趋势;提出西部高等教育发展的对策及建议.  相似文献   

16.
郭春娜 《运筹与管理》2020,29(2):205-211
本文构建了技术进步内生的生产函数,并根据企业微观面板数据,采用OP模型和收敛模型测算了中国制造业全国层面及区域层面的全要素生产率,并分析了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地区差异和收敛性。结果显示:2002~2011年中国制造业全国层面全要素生产率年均增长2.36%,受金融危机的影响,2008~2011年仅为-2.14%;在地区差异上,东部地区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要低于中西部地区;收敛分析显示,全域的全要素生产率既不存在β收敛也不存在σ收敛,但却存在“俱乐部”收敛,即中西部地区和东部地区内部各自收敛;同时,本文的分析还显示,资本增长率和研发投入都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有显著正影响。  相似文献   

17.
运用面板数据模型(Panel-data Model)分析了直辖市、东中西部三大产业的就业结构对区域收入差异的影响,不同区域的就业结构对区域的收入差异影响不同,针对不同区域情况,提出了协调发展产业,调整产业就业结构.促使区域差异缩小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基于面板数据模型研究了新产品经济产出、税收优惠、人力资本等因素对我国东中西部地区医药制造业研发资金投入强度影响.研究发现:1)东中西部地区在R&D投入影响因素上存在差异,其中人力资本、企业内部研发资金投入、税收优惠因素对东部地区R&D投入的显著作用依次增强;2)政府研发资金投入、人力资本、税收优惠、盈利能力对中部地区R&D投入的显著作用依次增强,而新产品经济产出呈现负向作用;3)企业内部研发资金投入对西部地区R&D投入显著作用强于人力资本因素,企业规模、税收优惠呈现出负向作用.建议我国应因地制宜采取相应对策,有效提高东中西部地区医药制造业R&D研发投入,进一步促进我国医药制造业创新能力和水平.  相似文献   

19.
因子分析在我国东西部发展差异分析中的应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改革开放以来,由于政策和区域的因素,我国东西部地区的发展速度和规模产生了巨大的差异。我们将利用多元统计中的因子分析法对其进行分析,提取了地区发展的三个因子:工业发展因子、效益发展因子和农业发展因子。利用因子得分对不同地区进行排序,解释其原因,分析我国东西部地区的发展差异,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