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双奇核176Ir转动带的旋称反转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149Sm(31P,4nγ)反应,通过γ射线的激发函数测量、X-γ和γ-γ符合测量研究了双奇核176Ir的高自旋态.首次建立了双奇核176Ir由4个转动带构成的能级纲图.依据从实验数据中提取出的带内B(M1)/B(E2)值与理论计算值的比较,以及相邻双奇核的带结构特征,给出了转动带的准粒子组态.基于本实验建立起的带间跃迁和在I=18h处观测到的旋称交叉,指出176Ir核基于πh9/2⊙νi13/2和πi13/2⊙νi13/2组态的两个转动带在低自旋时出现旋称反转现象.  相似文献   

2.
桑建平  刘庸 《中国物理 C》1994,18(12):1102-1106
从壳模型组态及核子-核子有效相互作用出发,借助于一种描述偶偶核高自旋态的微观理论方案,对同位素126Ba,128Ba和130Ba的低能态及质子拆对占据h11/2侵入轨道所出现的回夸现象作了研究.得到了与实验定性符合较好的结果.对Yrast带,进一步探讨了带间相互作用强度与耦合算子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超形变带Staggering现象的SUq(2)描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SUq(2)转动谱公式分析了149Gd(1),148Gd(6)和148Eu(1)超形变带的staggering现象.当选择合适的带首自旋,计算的ΔI=4的分岔和实验提取的结果惊人地吻合,表明q形变或许是产生原子核超形变带staggering现象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4.
利用在束γ谱学实验技术, 通过173Yb(19F,4nγ)反应 布居了188Au的高自旋态, 并对其准粒子带结构进行了研究. 基于实验测量结果, 对原有的双奇核188Au能级纲图做了较大的修改. 通过系统性比较, 对15+以上的能级结构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5.
通过束流能量为97MeV的152Sm(19F,5n)166Lu熔合蒸发反应,用在束γ(谱学方法研究了166的高自旋态,建立了5条转动带,其中3条带是本实验中首次确定的.发现了π1/2[541]⊙ν5/2+[642]带的低自旋旋称反转现象,该带的反转点自旋值17.5h同A=170区奇奇核的π1/2[541]⊙νi13/2带的反转点变化趋势非常相符.  相似文献   

6.
在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H13串列加速器上,通过重离子核反应122Sn(16O,4n)对A=130缺中子核区的134Ce核的高自旋态进行了研究,建立了134Ce的新的能级纲图,最高自旋态扩展到22.然而实验结果与近期发表的134Ce核的高自旋态结果不同,所谓在134Ce核中存在的磁转动带结构不能被实验证实.对实验结果的分析表明,134Ce核的高自旋态结构呈现出重要的形状共存特性在基带以上的回弯处的10+态起源于两个中子组态,基于此10+态的转动带具有γ≈–60°的扁椭形变;另一个10+同质异能态为yrast陷阱,也起源于两中子组态,为具有γ≈–120°的长椭形状;而由两个signature伙伴带组成的强耦合带,则起源于h11/2与g7/2质子组态,为具有γ≈0°的长椭形变带.  相似文献   

7.
利用在束γ谱学方法,通过反应144Sm(16O,3n)157Yb研究了157Yb的激发态能级结构.实验中使用的16O束流能量为90MeV.基于实验得到的γγ符合关系、γ射线的各向异性度和DCO系数,建议了157Yb的高自旋能级纲图.157Yb的能级纲图主要由两串跃迁性质明显不同的级联能级组成,它们分别对应于νi13/2转动带和单粒子激发态.着重讨论了157Yb的形状共存和νi13/2转动带随角动量的结构演化.  相似文献   

8.
用双参数量子群Uqp(u2)理论模型公式对A~190区47条超形变(SD)转动带进行了系统分析.计算得到的Eγ跃迁谱与实验较好地吻合;按转动带自旋指定的3种方案确定194Hg(1),194Pb(1)的带首自旋,结果与实验一致.此外,进一步讨论了核软度参数σ1的物理意义,发现一对旋称对偶带的σ1几乎全等.  相似文献   

9.
形变双奇核178Ir转动带能级的旋称反转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152Sm(31P,5nγ)178Ir反应产生并研究了双奇核178Ir的高自旋态.实验中进行了178Ir核的在束γ测量,包括γ射线的激发函数测量、X–γ和γ–γ符合测量.首次建立了双奇核178Ir基于πh9/2νi13/2和πh11/2νi13/2准粒子组态上的转动带能级纲图.发现在低自旋区,两个转动带能级均出现旋称反转.对此核区半退耦带的旋称反转作了简要的分析和讨论.  相似文献   

10.
92Mo(28Si,2Pn)反应,束流能量为115MeV,布居了117Xe核的激发态. 用在束γ谱实验技术探测了117Xe核瞬发的退激γ射线. 已鉴别出了117Xe核的五个集体带,其中两个为首次发现,三个已知的带均被延伸到了更高的自旋态.  相似文献   

11.
本文利用最近研制的低温离子阱-离子速度成像谱仪在冷离子束中研究了同位素质量分辨的79Br2+分子离子的[1+1]双光子激光解离动力学. 借助其14Σ-u,3/2态为中间态使79Br2+共振吸收两个光子至4∽5 eV区域的高激发态并发生解离. 利用离子速度成像技术获得了光解产物79Br+的二维速度分布和平动能释放谱. 通过平动能释放谱确定了不同解离能量处量子态分辨的解离产物通道分支比. 光碎片产物的角分布表明79Br2+分子离子的双光子解离是14Σ-u,3/2态的ΔΩ=0平行跃迁至一个Ω=3/2高解离态发生的. 由于分子激发态中的强自旋-轨道耦合作用,高激发的四重态很可能参与到实验观测的光解过程.  相似文献   

12.
在对28Si轰击92Mo靶反应进行的在束γ测量中,观测到一个全新的转动带,通过对其跃迁强度、结构特性的分析,认定它可能是建立在117Cs核的h11/2质子能级上的转动带.  相似文献   

13.
在在束实验条件下用γ-γ符合方法研究了具有β+/EC衰变性质的核素176,178Ir的衰变γ射线. 另外借助氦喷嘴快速带传输系统在排除在束干扰的条件下, 进一步对176Ir的β+/EC衰变进行了研究, 在确认在束测量新γ射线的同时建议了176Ir的一个低自旋同核异能态. 从衰变系统性方面对176,178Ir核中存在同核异能态的合理性和可能性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4.
丰中子核145,147La的八极形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对252Cf自发裂变产生的瞬发γ谱的实验研究,建立与扩展了丰中子核145,147La的高自旋态能级图,最高自旋态达到(41/2+)与(43/2).测得的交叉相联的相反宇称带及带间的强化E1跃迁说明在145,147La中形成强的八极形变.对145La的研究表明,具有轴对称形状的四极形变与具有反演不对称形状的八极形变在同一核中产生共存与竞争.在πh11/2带中观测到的带交叉位于ω≈0.26—0.30MeV附近,由推转壳模型计算表明,它是由一对i13/2中子的顺排所引起的.  相似文献   

15.
桑建平  刘庸 《中国物理 C》1994,18(11):1020-1026
从包括对力、四极对力及四极力的核子-核子有效相互作用出发,依据以广义的Dyson展开方法所建立的微观理论方案,对同中子异荷素154Dy、156Er和158Yb的低能态及高自旋态进行了研究.实际计算时,低能态及高自旋态分别用(sd)N组态及(sd)N-1加两中子组态描述,且取用了统一的参数值.计算结果与实验符合较好,特别是理论较好地复现了原子核的第一个回弯.  相似文献   

16.
在210MeV的束流能量下, 利用重离子熔合蒸发反应146Nd(35Cl, 5nγ)176Ir产生具有β+/EC衰变性质的核素176Ir,由氦喷嘴快速带传输系统将反应产物传送到低本底区进行测量. 经过实验数据的离线处理分析,对早先发表的176Ir衰变γ跃迁进行确认的同时又发现了3个新能级和10条新的γ射线, 丰富了176Os核的低位激发态能级纲图. 并根据典型γ射线的衰变时间谱建议了176Ir核的一个长寿命的低自旋同核异能态.  相似文献   

17.
利用TOF-ΔE和0°注入探测器的方法,鉴别并测量了23Al β+延发质子衰变能谱,通过精密脉冲发生器和计数器测得23Al的半衰期T1/2=(476±45)ms.实验中重现了能量为0.216,0.278,0.438,0.479MeV的低能衰变质子.另外,还观察到了一个新的β+延发衰变能级Ex=8.916MeV,并给出了它们的相对强度.  相似文献   

18.
利用在束γ谱实验技术,通过128Te(10B,3n)135La反应研究了135La的高自旋态.基于γγ符合关系、γ射线的相对强度和各向异性度的测量结果,建立了135La的能级纲图.在hω≈0.40MeV附近,观测到基于πh11/2质子轨道上的负宇称带的带交叉.比较N=78同中子素链能级结构的系统性,认为该带交叉是由一对h11/2准质子发生转动顺排造成的.在高自旋态处,观测到具有很强M1跃迁、Signature劈裂很小的ΔI=1负宇称带,根据系统性认为该带是建立在πh11/2(νh11/2)2组态上的γ≈–60°的扁椭球形变带.  相似文献   

19.
转动诱发原子核量子相变的一种可能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基于微观IBM理论,提出转动诱导出玻色子量子相变的一种可能途径:一旦原子核在受到高能激发或作快速旋转时,假如外界提供的能量足以使玻色子完成拆对顺排,则核处于集体相与单粒子态的共存相,其特征是出现较密集的能谱;假如能量不足以完成拆对或顺排,可能发生两种情况之一,当核旋转达到某个临界转动频率ωc时,或者一个高角动量的玻色子脱离“集体”而“游离”出来,或者发生一个高角动量的玻色子转变为一个低角动量的玻色子,核仍旧处于集体相;均会伴随出现光辐射,产生基态带的一条能级——相变信号.正是这类玻色子相变导致了原子核的量子相变.本物理图像统一了玻色子拆对顺排相变和退耦释放光子相变的描述.以100Pd核的14+1,14+2和14+3态的产生机理为例,对模型作了仔细说明.  相似文献   

20.
通过融合蒸发反应144Nd(19F,5n)E=108, 112MeV对双奇核158Tm的高自旋态进行了研究. 扩展了原已建立的带结构, 并建立了2条新转动带. 获得了γ射线的相对强度和耦合带的B(M1)/B(E2)比值.观测到了πh11/2⊙νi13/2组态带的旋称反转点. 对新建立的转动带进行了自旋-宇称以及组态的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