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2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综合类   2篇
数学   105篇
物理学   7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5篇
  2011年   26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3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41.
方程是数学中的重要知识,特别地,一元二次方程是最基础、最重要的知识.而判别式和韦达定理是它的两大法宝,很多数学问题若用构造方程法来解决,则可以降低计算量,问题迎刃而解.本文就其几方面的应用举例如下.  相似文献   
42.
大家都知道,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a≠0)根的判别式是b2-4ac,用符号Δ表示,当Δ>0时,方程有两个不相同的实数根;当Δ=0时,方程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当Δ<0时,方程没有实数根.反过来也正确.在一些具体问题中如果依条件枃造一元二次方程再运用根的判别式,可以巧妙地解决问题.  相似文献   
43.
构造二次函数巧用判别式解一类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田辉 《数学通讯》2009,(12):17-19
判别式△=b^2-4ac是二次函数f(x)=ax^2+bx+c(a≠0)的一个重要的特征数字,其一条性质:若f(x)=ax^2+bx+c且a〉0,则f(x)≥0对x∈R恒成立 △≤0,为我们利用二次函数解决一些数学问题提供了突破IZl.本文将利用这一性质,构造适当二次函数,灵活解决一类问题.  相似文献   
44.
一、构造二次函数,利用判别式证不等式例1已知A+B+C=π,x、y、z∈R,求证:x^2+y^2+z^2≥2yzcosA+2xzcosB+2xycosC。分析此题直接证明有一定难度,不易看出x、y、z之间与A、B、C的关系,若视x为主元(y或z都行),构造二次函数,利用判别式去证,则显得简易可行。  相似文献   
45.
对二阶常系数线性非齐次微分方程.本文给出了其通解的一种积分表达式,所用方法不同于常数交易法。  相似文献   
46.
In this paper, we establish some new oscillation criteria for second order difference equations of neutral type with mixed arguments. We extend some known oscillation criteria for second order difference equations.  相似文献   
47.
在高二解析几何中,有一类问题是关于二次曲线表示直线的,传统解法有待定系数法和判别式法.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可以用曲线的方程的解和方程的曲线上的点的对应关系来求解.对于直线来说,特殊点莫过于直线与坐标轴的交点,以下通过例题给出这类问题的解法,供大家参考.  相似文献   
48.
Galois环上的本原多项式的一个判别准则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祝跃飞 《数学学报》1996,39(6):783-788
本文给出Galois环R上的基本不可约多项式f(x)的根的具体表达式和其阶的联系;由此,对本原多项式和次本原多项式分别推导出代数判别式,其主要部分分别由f(x)modp和f(x)modp2的系数所确定.  相似文献   
49.
在求直线和圆锥曲线的交点时,二次方程根的判别式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根据判别式△的符号,我们可以判定直线和圆锥曲线交点的个数,进而可以判定直线和二次曲线的位置关系.有些同学便将这种方法迁移到求圆锥曲线和圆锥曲线的交点,并试图运用它来判定曲线之间的一些特殊关系.下面是一位同学给出的一道习题的解答.  相似文献   
50.
关于"判别式法"的探究式学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瞿国华 《数学通报》2007,46(9):31-34
判别式法”乃数学解题之重要方法.初涉此法于函数学习中,为求某些函数的值域,不可回避要谈及此法.然而教学的现实却是:教者普遍认为“判别式法”的教学是难点,学生无能力通过自主学习与探究发现这一方法,因而常通过一两个例题毫无遮掩地将方法“抛售”给学生,只教给他们“如何去做”而“为何可以这样做”、“何时可以这样做”又“何时不能这样做”等,则采取了一种“蜻蜓点水”或“隔靴挠痒”式的教学,致使学生“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错过了难得的“再创造”历程.[第一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