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64篇
  免费   245篇
  国内免费   336篇
化学   399篇
晶体学   29篇
力学   642篇
综合类   25篇
数学   158篇
物理学   492篇
  2024年   10篇
  2023年   46篇
  2022年   71篇
  2021年   64篇
  2020年   48篇
  2019年   54篇
  2018年   40篇
  2017年   43篇
  2016年   38篇
  2015年   51篇
  2014年   103篇
  2013年   73篇
  2012年   66篇
  2011年   73篇
  2010年   79篇
  2009年   62篇
  2008年   77篇
  2007年   49篇
  2006年   89篇
  2005年   76篇
  2004年   61篇
  2003年   73篇
  2002年   61篇
  2001年   48篇
  2000年   40篇
  1999年   19篇
  1998年   41篇
  1997年   16篇
  1996年   36篇
  1995年   35篇
  1994年   15篇
  1993年   17篇
  1992年   16篇
  1991年   20篇
  1990年   15篇
  1989年   8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1篇
  1982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4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荧光增白剂28(F-28)为欧盟标准EN 648-2006《与食品接触的纸和纸板-荧光增白剂牢度的测定》中判断食品接触材料所含荧光增白剂是否向食品中迁移的标样。我们发现,在规定的波长365nm紫外光激发下,F-28所制成的标样会出现光漂白现象。因此,本文对F-28的光漂白特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紫外辐照时间为60s时,四级(3mg/L)、三级(8mg/L)、二级(31mg/L)、一级(125mg/L)滤纸和玻纤的最大荧光值衰减率分别为0.16%、0.29%、0.92%、0.44%和2.59%、1.99%、0.49%、3.14%;当辐照时间延长到1800 s时,最大荧光值衰减率分别增加为4.67%、4.22%、5.51%、2.75%和35.37%、39.78%、28.09%、39.38%。因此,在对食品接触材料是否含有荧光增白剂以及是否迁移的测试中,必须考虑光漂白因素。同时,滤纸作为迁移实验载体,在降低光漂白和稳定性方面比玻纤更具优势。  相似文献   
42.
建立了同位素稀释-气相色谱-质谱法(GC-MS)同时测定食品接触纸制品中3-氯-1,2-丙二醇(3-MCPD)和1,3-二氯-2-丙醇(1,3-DCP)迁移量的方法。以4%(体积分数,下同)乙酸溶液、10%(体积分数,下同)乙醇溶液、50%(体积分数,下同)乙醇溶液和橄榄油为食品模拟物,根据GB 5009.156-2016和GB 31604.1-2015对样品进行迁移试验。称取迁移后的样品溶液10.00 g,经5 mL异辛烷(4%乙酸溶液、10%乙醇溶液、50%乙醇溶液)或2 mL甲醇(橄榄油)萃取,离心,氮吹至近干后,再加入含100μg·L-1 3-MCPD-d5和1,3-DCP-d5的内标溶液1.0 mL,得到样品浓缩液。用气密针向样品浓缩液中加入20μL衍生试剂[含1%(质量分数)三甲基氯硅烷的N,O-双(三甲基硅烷基)三氟乙酰胺溶液],于80℃衍生60 min。采用GC-MS分析,内标法定量。结果显示:3-MCPD、1,3-DCP标准曲线的线性范围均为5~100μg·L-1,检出限(3s)均...  相似文献   
43.
取糯米类制品5 g,经中温淀粉酶(2 000~7 000 U·g^(-1)) 150 mg于60℃水浴中酶解6 h,得到酶解待测液。在上述溶液中加入调成粥状的聚酰胺粉(0.075~0.15 mm) 1 g,经G3垂溶漏斗抽滤,滤饼依次经60℃水(10 mL×3)淋洗,体积比7∶2∶1的乙醇-氨水-水混合液(15 mL×3)洗脱,所得洗脱液加热浓缩至5 mL左右,浓缩液用水定容至20 mL,离心。所得上清液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其中10种合成着色剂的含量,以C_(18)色谱柱为固定相,以不同体积比的甲醇和20 mmol·L^(-1)乙酸铵溶液的混合液为流动相梯度洗脱,二极管阵列检测器在430 nm(检测柠檬黄),500 nm(检测日落黄、新红、胭脂红、苋菜红、诱惑红、偶氮玉红、赤藓红),600 nm(检测靛蓝、亮蓝)等3个波长条件下检测。结果表明:10种合成着色剂的质量浓度均在0.2~20.0 mg·L^(-1)内与其对应的峰面积呈线性关系,检出限(3S/N)为0.19~0.43 mg·kg^(-1)。按标准加入法进行回收试验,回收率为76.9%~94.0%,测定值的相对标准偏差(n=6)均小于4.0%。方法用于分析市售的10批糯米类制品,3批样品检出合成着色剂,分别为柠檬黄、日落黄、亮蓝。本法与国家标准GB 5009.35-2016测定结果相比,有效克服该类食品的假阴性结果。  相似文献   
44.
为评估食品接触用塑料中添加剂的迁移风险,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UPLC-QTOF MS)建立了同时测定食品接触用塑料中50种添加剂迁移量的方法。以甲醇和0.01%(体积分数)甲酸-5 mmol/L乙酸铵溶液为流动相进行洗脱,采用目标离子采集(Target MS/MS)模式对目标物的一级离子与二级离子进行监测。结果表明,各物质在0.02~5 mg/L质量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方法检出限为0.01~0.1 mg/kg,加标回收率为92.6%~104%,相对标准偏差(RSD)为0.60%~8.4%。在20款实际样品中有12个样品检出塑料添加剂,其中2个样品检出壬基酚,迁移量为0.033~0.071 mg/kg;6个样品检出抗氧化剂1076和抗氧化剂168,迁移量为0.12~3.3 mg/kg;4个样品检出光引发剂369、光引发剂ITX和光引发剂TPO,迁移量为0.054~4.0 mg/kg。该方法简单、灵敏、准确,适用于食品接触用塑料中50种添加剂迁移量的检测。  相似文献   
45.
该文建立了苯酚、甲酚类、二甲酚类等9种酚类物质迁移量同时测定的高效液相色谱(HPLC)检测方法。采用Agilent ZORBAX SB-Aq色谱柱进行分离,以甲醇-水为流动相梯度洗脱,流速1.0 mL/min,荧光检测器测定,激发波长为214 nm,发射波长为315 nm。优化了含油脂食品模拟物中9种酚类物质的提取方式,并考察了线性范围、准确度及精密度等方法性能参数。研究结果表明,含油脂食品模拟物中9种酚类物质的最佳提取溶剂为67%甲醇溶液,9种酚类物质在水基及油脂类食品模拟物中的线性相关系数(r2)均高于0.999,回收率为90.7%~99.8%,相对标准偏差均低于6.0%。5种水基食品模拟物中9种酚类物质的定量下限为0.07~0.10 mg/L,橄榄油中9种酚类物质的定量下限为0.15~0.20 mg/kg。方法成功应用于11批食品接触用聚碳酸酯(PC)塑料制品、15批涂层制品中9种酚类物质迁移量的测定。该方法灵敏度高、精密度好,可为食品接触材料及制品中9种酚类物质迁移量的分析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46.
张威  胡林  张兴刚 《物理学报》2016,65(2):24502-024502
堵塞行为是颗粒体系中一种常见的现象,其力学性质与堆积结构的关联非常复杂.本文采用离散元法研究了由两种不同半径颗粒组成的二维双分散无摩擦球形颗粒体系在临界堵塞态所呈现的结构特征,讨论了大小颗粒粒径比与大颗粒百分比对临界堵塞态的影响.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当粒径比小于1.4时,临界平均接触数与大颗粒百分比关系不大,当粒径比大于1.4时随着大颗粒百分比的增大临界平均接触数先减小再增大.而临界体积分数在粒径比小于1.8时随着大颗粒百分比的增加先减小后增大,大于1.8时又基本不随大颗粒百分比而变化.大颗粒百分比在接近0或1时,系统近似为单分散体系,临界平均接触数与体积分数基本不随半径比的增大而变化;在接近0.5时,临界平均接触数随着半径比的增大逐渐减小,而临界体积分数则是先减小后增大.文中对大-小颗粒这一接触类型的百分比也进行了探讨,其值随着大颗粒百分比的增大呈二次函数的变化趋势,粒径比对这一变化趋势只有较小的影响.  相似文献   
47.
赵斌 《物理学报》2016,65(5):52401-052401
本文在空间格点上利用虚时间步长方法求解了球形Dirac方程, 着重研究了出现的假态问题. 利用三点数值导数公式离散方程中一阶导数项, 可以证明对于量子数为 κ 和 -κ的单粒子能级能量是完全相同的, 其中一个为物理解, 另一个为假态. 通过在径向Dirac方程中引入Wilson 项, 可以解决假态问题, 得到全部物理解. 文章以 Woods-Saxon 势为例, 考虑 Wilson 项后, 得到与打靶法一致的结果.  相似文献   
48.
固体核磁共振Multiple-CP定量技术可实现对不同体系、 不同定量信息的检测. 然而, Multiple-CP对样品属性的宽容度较低, 其中有关样品属性的核磁共振参数包括氢的自旋晶格弛豫时间(T1,H)、 交叉弛豫时 间(TCH)和自旋锁定场下氢的自旋晶格弛豫时间(T1ρ?H)等. 因而需要系统地掌握Multiple-CP各种实验参数与样品上述特性参数之间的关系, 从而确定Multiple-CP技术可适用的体系范围以及最优的实验参数范围. 基于此, 首先以L-丙氨酸为模型样品, 探讨在Multiple-CP实验中弛豫恢复时间(td)、 交叉极化接触时间(tp)和交叉极化次数(n) 3种实验参数对分子中基团比例测量结果的影响规律. 并以L-缬氨酸、 L-丙氨酸/L-缬氨酸的混合物为模型样品, 探讨样品特性参数的差异性对Multiple-CP实验参数范围的影响. 实验结果表明, tpTCH?T1ρ?H的影响较大. 对于纯净物或均相体系, TCH是影响tp参数设置的关键. 依据实验数据发现, 当样品中各基团TCH差异度小于8%时, 实验对tp的宽容度较高; 对于混合物体系, 需同时考虑混合物中组分?T1ρ?H?差异度的影响. 当组分?T1ρ?H?差异度为32%、 各基团TCH差异度为21%时, Multiple-CP对tp的宽容度高, 可在较宽的参数范围内实现定量检测. 而当TCH差异度较大时, 获取定量结果时tp的参数范围较小, 实验条件较苛刻. Multiple-CP定量方法更适用于TCH?T1ρ?H?差异度较小的样品体系的定量研究. 通过研究样品TCH?T1ρ?H?对实验参数的影响, 总结了Multiple-CP方法所适用的样品体系特征, 为使用Multiple-CP进行定量检测提供可参考的参数设置方案.  相似文献   
49.
《分析试验室》2021,40(5):513-517
建立了顶空自动进样-气相色谱/质谱联用(HS-GC/MS)同时测定食品接触用润滑油中11种痕量苯系物(苯、甲苯、乙苯、对二甲苯、间二甲苯、邻二甲苯、氯苯、1,3,5-三甲苯、1,2,4-三甲苯、苯乙烯、α-甲基苯乙烯)的方法。在优化的检测条件下,11种苯系物在10~100μg/kg范围内具有良好的线性,检出限为2~5μg/kg,加标回收率为73.8%~100%,RSD为3.3%~9.9%。方法满足食品接触用润滑油中苯系物高通量及痕量检测的要求。  相似文献   
50.
提出用带有非接触电导检测的微芯片毛细管电泳法快速测定片剂中盐酸二甲双胍的含量。取盐酸二甲双胍片20片,剥除糖衣后混匀研细,称取0.100 0g,用水超声溶解、过滤,滤液定容至100mL供毛细管电泳分析。十字通道芯片使用前按规定进行清洗。试验中采用含5%(体积分数)乙醇和0.1mmol·L-1十二烷基磺酸钠的2.0mmol·L-1柠檬酸缓冲溶液作为分离介质,进时间为10.0s,分离电压为1.3kV,可在1min内实现分离和测定。盐酸二甲双胍的质量浓度在10.0~110.0mg·L-1范围内与相应峰高呈线性关系,检出限(3S/N)为1.0mg·L-1。应用此方法分析了3个片剂样品,并用标准加入法做回收试验,测得回收率在94.5%~103%之间,测定值的相对标准偏差(n=6)在0.63%~1.1%之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