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合成了1种含四氯合钴配阴离子的苄基取代吡啶季铵盐[BzNO2Py]2[CoCl4][(BzNO2Py)+为苄基-2-硝基吡啶鎓离子];利用元素分析仪、红外光谱仪和X射线衍射仪表征了其组成和结构.结果表明,标题化合物为单斜晶系,空间群P21/c,晶胞参数为a=0.779 3(1)nm,b=1.849 3(2)nm,c=1.881 4(2)nm,β=97.56(1)°,V=2.688 0(5)nm3,Z=4,Dc=1.560g/cm3,GOOF=1.036,R1=0.055 9,wR2=0.151 5.标题化合物分子由1个四面体形的[CoCl4]2-阴离子和2个[BzNO2Py]+阳离子组成,[BzNO2Py]+阳离子之间存在C-H…O氢键和p…π作用,而阳离子和阴离子通过C-H…Cl氢键相连;标题化合物分子经由这些弱的氢键而形成二维网状结构.  相似文献   

2.
设计并合成了1,8-二(2-吡咯酰胺)-3,6-二氯咔唑化合物(1), 利用X射线单晶衍射研究了该化合物的固态结构. 利用荧光和紫外-可见光谱技术及1H NMR滴定法研究了其对阴离子的识别. 研究结果表明, 化合物1对H2PO4-离子有较强的识别能力, 且对H2PO4-离子有明显的荧光增强效应, 可用来识别H2PO4-离子. 同时1H NMR滴定结果显示, 化合物1在阴离子识别过程中发生了构型转化.  相似文献   

3.
合成了通式为[M(Py)m][TCNQ]n(M=Mn,m=4;M=Co,Ni,Cu,m=2;TCNQ=7,7,8,8-四氰基对苯醌二甲烷,n=2,3)的8个过渡金属吡啶配离子的TCNQ电荷转移盐,通过元素分析、红外光谱、顺磁共振谱、光电子能谱、磁化率和电导率对这些电荷转移盐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在这些电荷转移盐分子中存在TCNQ-和TCNQ0,且TCNQ-与TCNQ0相互作用形成结构单元[TCNQ]n2-(n=2,3),各个结构单元沿一维方向堆积形成分子柱,部分电荷从[TCNQ]n2-向[M(Py)m]2+转移,导致化合物中的金属表现为混合价态.其中3个电荷转移盐具有良好的导电性.  相似文献   

4.
对6种带羟基的分子内电荷转移化合物(其中化合物1,4,5,6含氰基基团)及与不同阴离子间的相互作用及其分子识别进行了研究.发现化合物2,3,5,6均对F-离子有优良的检测能力,并对H2PO4-有一定的响应能力,其中化合物2对AcO-离子也有一定的响应.对实验结果进行了初步讨论,并对提高敏感化合物的灵敏度和选择性提出了看法.  相似文献   

5.
在[(Py)4Co(HCrO4)2]存在下,吡啶叶立德、喹啉叶立德或异喹啉叶立德分别和1,4,4a,8a-四氢-1,4-桥亚甲基萘-5,8-二酮反应,一步法合成了中氮茚类多环化合物(1a~1c,2a~2b,3).该方法原料易得,反应条件容易控制,为合成这类化合物提供了新方法.  相似文献   

6.
合成了9种N,O-配体化合物L1~L9.化合物L1~L4分别与0.5 equiv.Co2(CO)8发生氧化还原配位反应生成中性单核钴化合物1~4;L5~L7分别与1 equiv.Co2(CO)8发生歧化和氧化还原配位反应;L8与5/6 equiv.Co2(CO)8以及1.2equiv.MeOH和0.4 equiv.H2O发生歧化和氧化还原配位反应;L9与0.5 equiv.Co2(CO)8发生歧化配位反应生成同钴核离子对化合物5~9.这些化合物中的阴离子均为[Co(CO)4]-.相应地,化合物8中的阳离子是三核钴簇,其它化合物中的阳离子都是单核钴.化合物1~9通过FT-IR谱...  相似文献   

7.
匡敏  张莹  杨芃原  陆豪杰 《化学学报》2013,71(7):1007-1010
本研究发展了四种基于三羟基苯乙酮(THAP)的新型离子液体基质, 即2',3',4'-THAP/二甲基苯胺(DMA)、2',4',6'-THAP/DMA、2',3',4'-THAP/吡啶(Py)及2',4',6'-THAP/Py, 用于提高寡糖/糖肽在MALDI-TOF MS中的离子化效率. 与传统的固体基质2,5-二羟基苯甲酸(DHB)和2',4',6'-三羟基苯乙酮(2',4',6'-THAP)相比, 新型离子液体体系分析不同类型的寡糖链, 均可获得更高的检测灵敏度. 可使葡聚糖(dextran 1000)和环状寡聚糖β-环糊精在MALDI质谱中的信噪比提高10倍以上, RNase B的复杂寡糖链也实现了高灵敏度的检测. 在糖肽分析中, 2',3',4'-THAP/DMA离子液体高灵敏度地检测到辣根过氧化酶的7条糖肽, 而2',3',4'-THAP作为基质时却无法检测到任何信号.  相似文献   

8.
采用高分辨电喷雾串联质谱技术研究了15种大戟二萜的二级质谱裂解行为,总结了这些化合物的基本裂解规律并归纳了其诊断离子。所研究的二萜均为多酯类化合物,根据其二萜骨架的不同分为曼西烷型(化合物1~9)和前曼西烷型(化合物10~15)。研究结果发现,这些化合物先断裂酰氧基和/或脱水等得到二萜骨架离子,接着在骨架上发生裂解生成一系列特征的诊断离子,这些离子集中在m/z 200~320区域。化合物1~7的骨架离子为m/z 311(离子A)和m/z 293(离子B),化合物8~9的骨架离子为m/z 295(离子C)和m/z277(离子D),而化合物10~15的骨架离子为m/z 313(离子E)和m/z 295(离子F)。根据这些关键的诊断离子可以鉴别化合物的结构类型。此外,关键诊断离子丢失H2O、HCHO、CO、C3H4和/或丙酮等中性分子,可分别证明前体离子存在羟基、四氢呋喃环、羰基、异丙烯基和/或CH3C(OH)CH3片段或官能团。上述诊断离子和特征的中性丢失既可表征这些化合物的化学结...  相似文献   

9.
NaSn2(PO4)3的水热合成与结构性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水热合成技术制备了具有NASICON型结构的NaSn2(PO4)3离子导体.研究了其结构与电导性能.结果表明,水热合成制备NaSn2(PO4)3离子导体化合物,是一条新的途径,它比传统的高温固相反应方法更加方便有效,尤其容易获得较纯的物相及单晶,并且水热晶化产物与固相反应产物具有相同的结构和性能.  相似文献   

10.
3,5-吡啶二羧酸镍配位聚合物的合成与晶体结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水热法合成了3个新的3,5-吡啶二羧酸镍配位聚合物[Ni(3,5-Pydc)(H2O)4·H2O]n(1), [Ni2(3,5-Pydc)2(H2O)8·(H2O)2]n(2)和[Ni(3,5-Pydc)(H2O)2]n(3), 并通过X射线单晶衍射、FTIR及热重分析对其结构和组成进行了表征. 单晶衍射结果表明, 化合物1和2是一维折线型链状结构, 而化合物3是二维层状结构. 化合物1是由3,5-Pydc配体将中心镍离子连接起来形成的折线型一维链. 在化合物2中存在着两条各自独立的折线型一维链, 但它们的配位方式却完全相同, 每一条链都是由3,5-Pydc配体将镍离子连接而成. 而化合物3则是由3个镍离子和3个3,5-Pydc配体形成的二十元环构成的二维网格. 3个化合物分别通过链间或层间氢键作用(O-H…O)形成三维超分子结构, 化合物1和2中的客体水分子被氢键限域在超分子结构之中.  相似文献   

11.
利用CuCl2和[4′-FBz-2-NO2Py]Cl([4′-FBz-2-NO2Py]+为1-(4′-氟苄基)-2-硝基吡啶鎓离子,其中Py为吡啶)在含盐酸的甲醇中直接反应,得到了一种新的离子对配合物[4′-FBz-2-NO2Py]2[CuCl4].利用元素分析、红外光谱、电子喷雾质谱、X射线衍射等表征了其组成和结构....  相似文献   

12.
利用LB (Langmuir-Blodgett)技术将含不同链长的卟啉化合物(C4Py, C6Py和C8Py)单层膜转移到ITO (indium-tin oxide)导电玻璃上, 发现其具有良好的光电转换性质. 卟啉化合物修饰后的紫外吸收光谱与光电流工作谱重叠, 表明卟啉化合物起到了敏化光电流产生的效果; 而且电子给体、电子受体和偏压对其敏化效果的实验结果表明: 光诱导电子转移是产生光电响应的主要原因. 而且, 这三个卟啉化合物的光电响应性质与碳链长度相关, 其中含有六个碳链的C6Py表现出最佳的光电转化效果.  相似文献   

13.
利用四[1-(1, 2, 4-三氮唑基)甲基]间苯二酚杯[4]芳烃配体(TTR4A)在溶剂热的条件下合成了两个配位聚合物,[[Zn2(TTR4A)(L)2]·DMF·4H2O]n(化合物1) (DMF = N, N-二甲基甲酰胺)和[[Co(TTR4A)Cl2]·DMA·H2O]n (化合物2) (H2L = 4, 4’-联苯二甲酸) (DMA = N, N-二甲基乙酰胺)。通过单晶X射线衍射方法对这两个配位聚合物的结构进行了确定。利用红外、元素分析、粉末X射线衍射(PXRD)和热重表征手段对化合物1和2进行了表征。在化合物1中,四个L配体连接着四个Zn(Ⅱ)离子形成了环状的Zn4L4结构单元,该结构单元进一步地被TTR4A链接形成了一维链状结构。在化合物2中,TTR4A的四个三氮唑基团各连接一个Co(Ⅱ)离子形成二维层状结构。此外,我们对化合物1的荧光性能进行了研究,荧光测定表明固态条件下化合物1发出很强的荧光,并能够选择性地对Fe3+、Cr2O72−和硝基苯分子产生响应。  相似文献   

14.
合成与表征了两类14种烷基钴Schiff碱配合物RCo(chel)L(R=CH3,C2H5,n-C3H7,n-C4H9,i-C4H9;chel=salen,SB;L=Py,γ-pic,PPh3),其中RCo(SB)L是一类新的辅酶B12模型化合物,五配位的C2H5Co(SB)也是首次报道。研究了在固态和溶液中配合物的性质,并讨论了影响配合物中Co─C键稳定性的因素。  相似文献   

15.
制备了金属框架MOF-199(Cu-BTC),并将[Hnmp][H2PO4]离子液体负载到MOF-199上合成了离子液体负载的金属框架Py/MOF-199。对吸附剂进行了X射线衍射、红外光谱、扫描电镜、比表面积表征。考察了MOF-199预处理条件、离子液体负载方式、负载量、负载温度、负载时间对噻吩吸附脱除性能的影响,通过正交实验优化了吸附剂的制备条件和吸附脱硫条件。结果表明,离子液体改性得到的Py/MOF-199保持了MOF-199的规则的八面体结构。Py/MOF-199的适宜制备条件为:采用二氯甲烷索氏提取并真空干燥法进行预处理MOF-199后,再用溶剂热法负载[Hnmp][H_2PO_4],负载温度为50℃,负载时间为8 h,负载量为7%。各因素对吸附剂脱硫性能影响大小顺序为:负载温度负载时间离子液体负载量。适宜Py/M OF-199吸附脱硫条件为:模拟油为10 mL,吸附剂用量0.2 g,吸附温度70℃,吸附时间1 h。在此条件下,噻吩脱除率可达到96.7%。  相似文献   

16.
本文应用反相纸色层法和静态吸附平衡法检测了王冠化合物与稀土离子之间的络合能力和水相阴离子类型对络合能力的影响。所用的王冠化合物有:B-15-C-5,DB-18-C-6,四氢呋喃丙酮四聚体,DB-18-C-6-甲醛缩聚物和B-15-C-5-甲醛缩聚物。得到如下主要结果:1.不同王冠化合物的络合能力顺序是;B-15-C-5>DB-18-C-6》四氢呋喃丙酮吗聚体,另B-15-C-5-甲醛缩聚物>DB-18-C-6-甲醛缩聚物。2.稀土离子络合能力的顺序是:Sm3+Er3+=La3+(反相纸色层法),Er3+>Eu3+>La3+(吸附平衡法)。3.与不同阴离子缔合的离子对的稳定性顺序是:苦味酸根>三氯代乙酸根>磺基水杨酸根》Cl-、NO3-、ClO4-及SO4=。  相似文献   

17.
新型吡啶基修饰的尾式卟啉的合成及性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报道了一种新型尾式锌卟啉(o-PyOC6H12OTPPZn)的合成及表征, 采用紫外-可见光谱滴定法对该化合物与5种吡啶类小分子间的轴向配位反应的热力学性质进行了研究. 轴配体系的热力学数据显示, 5种吡啶类配体的平衡常数按K(4-MePy)>K(Py)>K(3-MePy)>K(2,4,6-triMePy)>K(2-MePy)依次减小, 吡啶类小分子对主体的配位能力按4-MePy>Py>3-MePy>2,4,6-triMePy>2-MePy依次减弱, 同时分子模拟的理论研究得到了与实验完全一致的结果. 通过Z-扫描实验对该化合物的非线性光学性质的研究表明, 该样品具有较强的反饱和吸收特征.  相似文献   

18.
本文合成了一个含Cu(Ⅱ)离子和氮氧自由基自旋支链的新颖杂自旋-维链状化合物{[Cu(tcph)(H20)4][cu(tcph)(NIT3Py)2]·2H2O}n(1)(tcph=四氯令K苯二甲酸,NIT3Py=2.(3’-吡啶基)-4,4,5,5-四甲基咪唑啉-3-氧化-1-氧基自由基).对其结构分析表明,该配合物是一个由四氯邻苯二甲酸连接Cu(Ⅱ)离子构成的一维链状化合物,其中自由基作为自旋支链与水分子分别交替与链上的Cu(Ⅱ)离子进行配位.磁性研究中我们采用了计入自旋态布居的一维链近似模型对其磁性数据进行了合理的拟合,得到以下耦合参数:Jcu2-Rad=22.4cm^-1和J′cul-cu2=-2.4cm^-1,表明分子内Cu2与NIT3Py自由基问存在铁磁相互作用,而由四氯邻苯二甲酸连接的Cu1和Cu2间存在反铁磁作用.  相似文献   

19.
在水热条件下, 利用锌离子与2种有机配体合成出1个结构新颖的金属有机骨架化合物[Zn2(BPDC)(IN)2](H2BPDC=4,4'-联苯二羧酸; HIN=异烟酸), 并通过单晶X射线衍射、 红外光谱、 热重分析和荧光光谱等对该化合物进行了表征. 结果表明, 该化合物结构中Zn离子与BPDC的羧基形成双核金属次级结构单元[Zn2(—CO2)2(IN)2], 相邻次级结构单元通过IN配离子连接形成[Zn2(—CO2)2(IN)2]二维层面, 相邻的二维层通过BPDC相互连接形成具有三重互穿的简单格子拓扑结构. 该化合物表现出良好的荧光性质.  相似文献   

20.
在无有机模板剂的条件下, 以Na+离子为结构导向剂, 通过水热合成法制备了一种与利用1,3-丙二胺合成的Uio-14具有相同层结构的二维磷酸铝化合物Na4[Al4P4O18]·H2O(1), 通过单晶X射线衍射确定了其拓扑结构. 利用粉末X射线衍射、 扫描电子显微镜、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 ICP)元素分析和热重分析等对其物理化学性质进行了表征. 结果表明, 化合物1属于单斜晶系, 空间群为P21/c, 晶胞参数a=1.00887(9) nm, b=0.86747(8) nm, c=0.97580(9) nm, V=0.77387(12) nm3, Z=2, 其阴离子层由铝氧三角双锥(AlO5)和磷氧四面体(PO4)构成, 层间通过Na+离子平衡电荷; 与Uio-14相比, 化合物1具有更高的热稳定性, 在400 ℃空气条件下煅烧后结构仍然保持完好. 对化合物1的质子电导性能测试结果表明, 相比于传统的分子筛类材料, 化合物1展现出优异的质子电导性能, 在55 ℃下质子电导率可达到1.19×10-3 S/c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