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硝酸镥急性毒性的体液核磁共振氢谱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现代核磁共振技术,通过分析灌胃给药0.01、0.05、0.2、2、10和100ms/kg剂量Lu(NO3)3 24h内大鼠尿液及24h后大鼠血清的核磁共振氢谱(^1HNMR),由体液中内源性代谢物浓度的变化研究了稀土化合物在动物体内急性毒性。较高剂量组体液中的氨基酸、尿囊素、柠檬酸、氮氧三甲胺和肌酸酐等重要内源性代谢物的核磁共振谱峰强度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说明动物体内的代谢物出现异常:高剂量的稀土的引入可能使动物肾脏和肝脏均受到损害,且受损程度随稀土剂量的增高而渐趋严重。  相似文献   

2.
采用现代核磁共振技术,通过分析给药肝、肾损伤模型化合物异硫氰酸α-萘酯(灌胃150 mg/kg体重)和二溴乙胺氢溴酸盐(腹腔注射250 mg/kg体重)24 h内W istar大鼠尿液的1H NMR谱,由尿液中内源性代谢物浓度变化研究了肝、肾模型毒物在大鼠体内的急性毒性。首次利用模式识别技术中的二阶段聚类分析方法解析大鼠尿液1H NMR谱确定了模型化合物尿液1H NMR标记物。结果表明,应用核磁共振和二阶段聚类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可提供模型化合物毒性比较清楚的认识。该方法也可用于金属化合物、中药及其它药物的毒性分类和预测研究以及建议各类靶向毒性的NMR标记物。  相似文献   

3.
采用现代核磁共振技术,通过分析给药肝、肾损伤模型化合物异硫氰酸α-萘酯(灌胃150mg/kg体重)和二溴乙胺氢溴酸盐(腹腔注射250mg/kg体重)24h内Wistar大鼠尿液的^1H NMR谱,由尿液中内源性代谢物浓度变化研究了肝、肾模型毒物在大鼠体内的急性毒性。首次利用模式识别技术中的二阶段聚类分析方法解析大鼠尿液^1H NMR谱确定了模型化合物尿液^1H NMR标记物。结果表明,应用核磁共振和二阶段聚类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可提供模型化合物毒性比较清楚的认识。该方法也可用于金属化合物、中药及其它药物的毒性分类和预测研究以及建议各类靶向毒性的NMR标记物。  相似文献   

4.
黄欣  龚益飞  虞科  程翼宇 《分析化学》2007,35(12):1736-1740
建立了一种基于气相色谱-质谱(GC-MS)技术的代谢组学分析方法。以CCl4致小鼠肝损伤模型为研究对象,检测了染毒小鼠肝组织和血浆中内源性代谢物随时间的变化情况,并运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这一变化过程进行模式识别。研究发现,随着染毒时间的推移,小鼠的整体代谢物谱存在着一定的变化规律。肝组织中苹果酸和部分游离脂肪酸含量升高;血浆中柠檬酸和部分氨基酸含量有所上升。这些代谢物的变化都与肝损程度密切相关,且变化趋势与肝组织病理检查结果一致。研究结果表明:GC-MS技术在代谢物谱的获取和代谢物鉴定方面具有优势,可作为核磁共振(NMR)技术的补充工具用于代谢组学研究。  相似文献   

5.
利用高分辨魔角旋转核磁共振(MAS 1H NMR)技术对腹腔注射不同剂量[2, 10, 50 mg/kg(体重)]的硝酸镧[La(NO3)3]和硝酸铈[Ce(NO3)3] 的雄性Wistar大鼠肝、肾组织的MAS 1H NMR谱进行比较分析, 研究了La(NO3)3和Ce(NO3)3的急性生物效应, 并结合模式识别技术对不同剂量La(NO3)3和Ce(NO3)3的急性生物效应进行了分类. 研究结果表明, La(NO3)3对大鼠的急性毒性主要表现为肝毒, Ce(NO3)3对大鼠肝、肾同时造成损伤. 该方法可用于其它稀土及金属化合物的毒性预测和毒理学研究.  相似文献   

6.
基于NMR的代谢组学方法对硝酸钕急性生物效应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现代核磁共振和模式识别技术,分析了腹腔注射给药2、10和50mg/kg体重剂量硝酸钕48h内Wistar大鼠尿液和血清的核磁共振氢谱。由尿液及血清中内源性代谢物如柠檬酸、肌酸酐、N-氧三甲胺、氨基酸、乳酸、琥珀酸、牛磺酸及葡萄糖等物种的浓度变化,结合大鼠血清指标和肝、肾组织切片图研究了轻稀土化合物Nd(NO3)3在大鼠体内的急性生物效应。结果表明,3个剂量的Nd(NO3)3主要对大鼠肝脏造成了不同程度的损伤,而且随着剂量的升高渐趋严重。同时,Nd(NO3)3也对肾脏的特定部位(肾乳头、肾小管)造成了损害。  相似文献   

7.
轻稀土镧、铈急性生物效应的血清1H NMR谱代谢组学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现代核磁共振和模式识别技术,通过分析腹腔注射给药La(NO3)3(2,10和50 mg/kg体重)和Ce(NO3)3(2,10和50 mg/kg体重) 48 h后大鼠血清的核磁共振氢谱,由内源性代谢物浓度的变化研究了两种稀土化合物在大鼠体内的急性生物效应,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对两者进行了分类比较. 在低剂量(2 mg/kg体重)组La(NO3)3和Ce(NO3)3血清中, 乳酸和肌酸酐等内源性代谢物浓度发生了微小变化; 在高剂量组(10和50 mg/kg体重)中, 含量变化较大的重要内源性代谢物包括3-羟丁酸、丙氨酸、 肌酸酐、 丙酮、 乙酸、 琥珀酸和葡萄糖等,其中3-羟丁酸和丙氨酸等在La的剂量组中变化较大,Ce的剂量组血清中丙酮、 琥珀酸和葡萄糖含量变化明显. 实验结果表明, 低剂量La和Ce的毒性较低,并对机体影响较小,高剂量则对大鼠肝脏造成损伤,且Ce的毒性大于La.  相似文献   

8.
亚硒酸钠对大鼠代谢产物影响的核磁共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采用核磁共振(^1H NMR)技术研究了在最高耐受摄入量条件下补充亚硒酸钠对大鼠尿液代谢产物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大鼠尿液中甲酸、乙酸、乳酸、丙氨酸、琥珀酸、甘氨酸、马尿酸、苯丙氨酸、色氨酸等代谢物谱峰信号显著增强,而柠檬酸、肌酸、尿素、尿甘素和氧化三甲胺(TAMO)的谱峰信号则显著降低。乳酸、柠檬酸和琥珀酸是体内三羧酸循环的中间产物,其代谢异常是能量代谢紊乱的标志;马尿酸、苯丙氨酸、丙氨酸的代谢异常与肾小球的滤过和回收功能有关;乙酸和甘氨酸的代谢异常则是肝功能损伤的标志,组织切片的结果也证明大鼠的肝和肾已经发生损伤,与^1H NMR的结果相一致。采用HPLC检测到补充亚硒酸钠后尿液中8-OHdG(8-hydroxy1-2′-deoxyguansoine)水平显著升高,证明体内氧化损伤的发生。以上结果表明,在最高耐受摄入量条件下补充亚硒酸钠是不安全的,用NMR方法对阐明硒的毒理学分子基础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9.
以高场核磁共振技术为研究手段,通过分析腹腔注射0.2、2、10、20mg/kg体重剂量的La(NO3)3后大鼠尿液中代谢物浓度、物种的变化,研究了稀土化合物在动物体内的作用情况,结果表明,稀土的引入使动物肾脏和肝脏都受到一定程度的损伤,并在代谢物中挑选出了合适的NMR markers,其变化可以反映稀土离子作用后大鼠的异常代谢。  相似文献   

10.
通过分析不同给药剂量硝酸钕[Nd(NO3)3][2,10,50mg/kg(体重)]后,雄性Wistar大鼠完整肝组织的MAS1HNMR谱和肝组织提取物的^1H NMR谱,结合肝组织病理切片图,研究了稀土化合物Nd(NO3)3在大鼠体内的急性生物效应.利用模式识别方法对给药Nd(NO3)3组和对照组大鼠肝组织^1H NMR谱图数据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腹腔注射Nd(NO3)3后,大鼠肝脏中甘油三酯、亮氨酸(异亮氨酸)、乳酸、丙氨酸、丙酮酸、磷酸胆碱和葡萄糖含量升高,氮氧三甲胺含量降低.肝脏病理图显示,50mg/kg(体重)组大鼠肝细胞可见微小坏死灶和门管区炎细胞轻度增多.推测硝酸钕能影响大鼠肝脏中能量代谢(糖代谢和脂肪代谢)和氨基酸代谢,对大鼠肝脏造成损伤,且其损伤程度随剂量的增加有增强趋势.  相似文献   

11.
硫酸氧钒毒性的核磁共振代谢组学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基于核磁共振(NMR)的代谢组学方法,结合生化指标分析及组织病理学检测,研究了具有类胰岛素活性的硫酸氧钒(VOSO4)对Wistar大鼠的毒性作用.通过不同剂量的VOSO4对Wistar大鼠连续灌胃给药16d,收集大鼠的血清和尿液,并采集样品的1H NMR谱进行多变量数据统计分析来辨识其特征代谢物,然后采用TICL(a web Tool for automatic Interpretation of Compound List)方法建立特征代谢物的代谢网络模型,分析受影响的主要代谢途径及其相互关系.研究结果表明:高剂量组(45mg/kg)和低剂量组(15mg/kg)的特征代谢物含量与对照组存在明显的差异;与对照组相比,高剂量和低剂量组血清中乳酸、肌氨酸酐以及牛磺酸等代谢物的含量增加,尿液中氧化三甲胺(TMAO)、肌酐、牛磺酸和甘氨酸等代谢物的含量增加,并呈现显著的剂量依赖关系;给药组中乙酸和琥珀酸的含量都降低.这些结果说明VOSO4可能影响大鼠体内的糖代谢、脂类代谢及肠道菌群代谢等多个代谢系统,高剂量的VOSO4会导致肝脏毒性和肾脏损伤.  相似文献   

12.
于欢  黎莉  梁琼麟  王义明  李平  罗国安 《色谱》2011,29(4):320-324
建立了基于超高效液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UPLC/TOF MS)分析技术的血浆代谢指纹谱,应用多元统计分析方法评价糖尿病肾病患者血浆代谢物变化差异及糖肾方的干预效果。通过研究糖肾方干预糖尿病肾病血浆内源性代谢物的变化,探索与该疾病密切相关的代谢途径,评价糖肾方的治疗效果。结果发现: 经糖肾方治疗后,血浆内源性代谢物发生了明显变化,磷脂代谢、脂肪酸代谢、氨基酸代谢、嘌呤嘧啶代谢、固醇类代谢等多个代谢途径得到纠正。本研究基于UPLC/TOF MS的代谢组学方法,能够从整体水平反映疾病治疗过程中代谢网络的变化趋势,证实糖肾方具有治疗糖尿病肾病的临床疗效并有助于阐释药物作用机理。  相似文献   

13.
给药硝酸镨后大鼠尿液和血清的核磁共振代谢组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基于核磁共振的代谢组学方法,分析了腹腔注射给药2,10和50 mg/kg体重剂量硝酸镨(Pr(NO3)3) 168 h内Wistar大鼠尿液和血清的核磁共振氢谱.由尿液及血清中内源性代谢物如柠檬酸、琥珀酸、α-酮戊二酸、肌酸酐、N-氧三甲胺、氨基酸、乳酸、牛磺酸及葡萄糖等的浓度变化,并结合大鼠血清指标研究了轻稀土化合物Pr(NO3)3在大鼠体内的急性生物效应.结果表明,Pr(NO3)3急性毒性的靶向器官为肝脏和肾脏,但以肝脏为主,且呈现明显的剂量-反应关系.低、中剂量组的Pr(NO3)3会通过改变大鼠体内酶代谢而造成肝脏线粒体中的能量代谢(脂肪、糖代谢)紊乱;同时,Pr(NO3)3还会影响肾脏的正常功能,改变肾脏中渗透质的平衡,影响肾脏对氨基酸的重吸收和利用.  相似文献   

14.
利用固相萃取分离和核磁共振技术(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NMR)对人体尿液中的代谢物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通过对人体尿液样品固相莘取后分离得到的五个组分^1H NMR,同核二维氢谱(correlation spectroscopy,COSY)和全相关谱(total correlation spectroscopy,TOCSY),异核相关光谱(heteronuclear single quantum correlation,HSQC和Heteronuclear muptiple bond correlation,HMBC),J-分解谱(J-resolved spectroscopic,J-RES)的谱图分析,解析出了74种化合物的^1H和^13C化学位移,并对一维^1H谱的多数谱峰进行了有效指认。  相似文献   

15.
用核磁共振氢谱和质谱法研究大鼠血浆中溴莫普林(BDP)及其代谢物。首先用固相萃取法将血液中内源性物质除去,然后经核磁共振氢谱和质谱检测大鼠血液中BDP及其代谢物。大鼠服用溴莫普林后20h时血浆中检测到两个代谢产物:脱甲基-溴莫普林葡萄糖醛酸和溴莫普林硫酸。结果证明核磁共振氢谱和质谱法可以快速、方便地用于血液中药及其代谢产物的含量与结构检测的研究。  相似文献   

16.
基于1H NMR 的代谢组学方法结合多变量数据分析方法(主成分分析和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对灌胃给药赭石(2,5和10 g/ kg 体重剂量)的成年 Wistar 大鼠尿液进行分析,并对大鼠给药前1天、给药后1~5天尿液1 H NMR 数据进行单变量比较分析,筛选出赭石的潜在特征代谢物,对赭石引起的代谢变化进行研究,为赭石的科学用药提供依据。结果表明,大鼠体内柠檬酸、牛磺酸、肌酸酐、α-酮戊二酸、琥珀酸、二甲基甘氨酸等代谢物浓度发生明显变化,随给药时间的变化出现恢复趋势,且恢复趋势与给药剂量相关,可作为赭石的潜在特征代谢物。给药2,5和10 g/ kg 体重剂量赭石降低了大鼠机体三羧酸循环能力,影响了能量、肌酸及二甲基甘氨酸的代谢,且10 g/ kg 体重剂量赭石对大鼠肝功能造成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7.
二醋酸纤维素 -聚乙二醇接枝共聚物的核磁共振表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1H NMR和^13C NMR核磁共振技术研究了二醋酸纤维素和聚乙二醇的接枝反应,并确定了^1H NMR和^13C NMR谱中各谱峰的归属,为证明二醋酸纤维素和聚乙二醇的接枝反应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8.
稀土对大鼠尿液成分影响的核磁共振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前,稀土生物效应的研究已进入了分子和细胞水平,但在活体动物内研究稀土的作用情况还不多见。稀土化合物随食物进入动物体内后,会对动物体内的器官、组织、细胞产生一定影响,将导致其体液容量、分布、电解质浓度等方面的变化。现代NMR技术是目前药理毒理学研究的有效手段之一,它具有简便、全面、快捷、非破坏性等优点,可用于对体液样品的检测和研究。本文采用现代核磁共振技术研究了稀土化合物硝酸镧灌胃给药后对Wistar大鼠尿液中代谢产物的影响,为阐明稀土化合物的毒理学机制和稀土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基于质谱成像(MSI)技术的空间分辨代谢组学方法已经成为生物组织学、肿瘤分子病理诊断和新药药效毒理研究的有力工具。该研究采用敞开式空气动力辅助解吸电喷雾离子化(AFADESI)技术,开发了一种正负离子切换扫描的质谱成像方法。该方法在离子化过程中无需施加高电压,既提高了敞开式离子化质谱成像的操作安全性,还可将生物组织切片,尤其是较大面积的整体动物组织切片中的各类不同性质的内源性代谢物进行高效率解吸和离子化,同时获得多胺、氨基酸、磷脂(正离子模式易电离)和核苷、磷脂酰甘油(负离子模式易电离)等内源性代谢物的空间分布特征。通过正负离子化的同时扫描和质谱成像分析,节省了数据采集的时间和样本切片的数量,扩展了代谢物的覆盖范围,使得一次实验可以成像检出更多种类的代谢物。因此,该方法在整体动物各组织器官的空间分辨代谢组学研究中具有优势,有望从整体动物体内代谢水平深刻理解与生理、病理和药理相关的分子空间分布特征及分子机制。  相似文献   

20.
通过左冠状动脉前降支放置Ameriod环制备冠心病慢性心肌缺血动物模型,并结合冠脉造影等方法确立中医血瘀证证候,采用现代核磁共振(NMR)和模式识别技术,分析冠心病心肌缺血血瘀证模型与假手术组小型猪4星期血清的共振氢谱,及相应代谢物谱群的变化,开展中医血瘀证候学的研究.结果显示,该方法制备的模型4星期后确立为稳定的冠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