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2-氯吡啶-4-甲酸甲酯(1)和水合肼缩合生成2-氯吡啶-4-甲酰肼(2),2与卤代(F,Cl,Br)对苯甲醛反应得到3种新型双卤代吡啶酰腙[C13H9N3OFCl(3a),C13H9N3OCl2(3b)和C13H9N3OClBr(3c)],其结构经1H NMR,13C NMR,IR和元素分析表征。紫外光谱证实,3a^3c与小牛胸腺DNA(ct-DNA)均产生了插入作用。荧光光谱显示,3a^3c均与牛血清蛋白BSA通过静态猝灭形成了复合物。3a^3c与ct-DNA,BSA的结合常数Kb及KA的关系均为3b>3c>3a。抑菌测试结果表明:3种酰腙化合物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芽孢杆菌及铜绿假单胞菌等4种细菌的抑菌圈均超过8 mm。其中,3a对4种细菌的最大抑菌圈达10.97 mm。  相似文献   

2.
用光谱法研究了维生素E(VE)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的相互作用。实验结果表明:VE能导致BSA的内源荧光猝灭,猝灭机制为静态猝灭。在294K和310K时,荧光猝灭速率常数(Ksv)分别为2.41×10~5 L·mol~(-1)和1.24×105 L·mol~(-1)、结合常数(KA)分别为1.33×10~4 L·mol~(-1)和1.49×10~3 L·mol~(-1)及结合位点数(n)分别为0.77和0.65。通过计算热力学参数可推断VE与BSA之间的主要作用力为氢键和范德华力。同步荧光的结果表明VE的存在改变了牛血清白蛋白的分子构象。讨论了金属离子对维生素E与BSA的相互作用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本文用吸收、荧光、圆二色等光谱法研究了9-甲氧基喜树碱(9-MCPT)与BSA的相互作用。随着9-MCPT的导入,BSA的吸收光谱发生位移,BSA的荧光发生猝灭并使荧光发射峰蓝移,说明9-MCPT与BSA发生了相互作用,且其产物是复合物。298K下体系的猝灭常数、结合常数和结合位点数分别为9.550×10~(4 )L·mol~(-1)、2.589×10~(4 )L·mol~(-1)和0.8949;并且猝灭常数随温度升高而减小,表明9-MCPT以静态方式猝灭BSA的荧光、结合比为1∶1。该体系的ΔH和ΔS均为负值,分别为-5.791 KJ·mol~(-1)、-2.636 J·mol~(-1)·K~(-1),说明BSA与9-MCPT的结合主要是氢键和范德华力所使,ΔG0表明9-MCPT自发与BSA发生作用。同步荧光光谱数据显示,9-MCPT接近BSA中酪氨酸残基。位点竞争实验显示9-MCPT-BSA的结合位点处于在BSAⅡA亚域内的SiteⅠ位点上。CD光谱中BSA的α-螺旋结构比例减少、β-折叠比例增加,表明9-MCPT改变了BSA的二级结构。  相似文献   

4.
本研究分别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和亲和毛细管电泳法研究了重酒石酸去甲肾上腺素(NE-B)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的相互作用。紫外光谱结果表明,NE-B与BSA形成结合物而使BSA的紫外吸收增强。亲和毛细管电泳结果表明,37℃与25℃时时二者的结合常数(K)为分别为K_1=1.03×10~4L·mol~(-1),K_2=9.14×10~3L·mol~(-1)。由热力学参数计算结果可知,NE-B与BSA之间的结合属自发过程,二者之间的作用力以疏水作用为主。  相似文献   

5.
设计合成了2-硼酸基苯甲醛-(2′-羟基-4′-磺酸基)萘腙衍生物(2-BBHSNH),该化合物水溶性极好,识别体系不需任何有机介质。在pH=6.0的KH2PO4-NaOH缓冲溶液中,2-BBHSNH对Pb2+具有选择性识别作用,主客体分子间形成1∶1型的发光配合物。该配合物最大发射波长为568nm,稳定常数为4.3×104 L·mol~(-1)。荧光强度的变化值与Pb~(2+)浓度在5.0×10-7~1.0×10-4 mol·L~(-1)范围内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R=0.9983,检出限为9.7×10-8 mol·L~(-1)。将该方法用于环境水样中Pb2+的测定,回收率为111%~116%。  相似文献   

6.
通过三唑酰肼和芳醛的缩合反应,合成了20个含喹唑啉酮-4-酮片段的新型1,2,4-三唑酰腙类化合物,利用核磁共振氢谱、碳谱和高分辨质谱对它们的结构进行了表征.体外抗菌测试表明,绝大部分目标化合物对水稻白叶枯病菌和柑橘溃疡病菌都表现出良好的抑制活性,其中N'-(2-甲氧基亚苄基)-1-(2-(4-氧代喹唑啉-3(4H)-基)乙基)-1H-1,2,4-三唑-3-酰腙(7q)在100μg/m L下对上述两种病菌的抑制率均达100%.此外,1-(2-(4-氧代喹唑啉-3(4H)-基)乙基)-N'-(4-(三氟甲基)亚苄基)-1H-1,2,4-三唑-3-酰腙(7i)、N'-(2-溴亚苄基)-1-(2-(4-氧代喹唑啉-3(4H)-基)乙基)-1H-1,2,4-三唑-3-酰腙(7j)、N'-(4-溴亚苄基)-1-(2-(4-氧代喹唑啉-3(4H)-基)乙基)-1H-1,2,4-三唑-3-酰腙(7l)和N'-(4-甲基亚苄基)-1-(2-(4-氧代喹唑啉-3(4H)-基)乙基)-1H-1,2,4-三唑-3-酰腙(7o)在50μg/m L下对番茄灰霉病菌的抑制率均超过55%.  相似文献   

7.
合成了2-羟基萘醛苯乙酰腙(1)、2-羟基萘醛-4-羟基苯乙酰腙(2)和2-羟基萘醛-2-甲氧基苯乙酰腙(3)三种新型酰腙化合物,通过单晶X射线衍射(XRD)、元素分析和傅里叶变换红外(FTIR)光谱对化合物结构进行了表征。单晶X射线衍射结果表明,化合物2和3结晶为单斜晶系,空间群C2/c。而化合物1结晶为正交晶系,空间群为Pbca。热重(TG)分析结果表明,化合物1、2、3分子骨架热分解的温度分别为318.23、319.04、323.01°C,对应的热分解过程表观活化能分别为115.90、145.18、129.38 k J?mol-1。微量热研究表明,三种酰腙及其前驱体酰肼与小牛胸腺脱氧核糖核酸(CT-DNA)相互作用均为吸热作用,但作用时间(1.00-50.0 min)和反应熵变(0.47-15.50 k J?mol-1)有较大的差异。化合物1和2与CT-DNA的反应焓变均大于其前驱体酰肼a和b与CT-DNA的反应焓变,而化合物3与CT-DNA的反应焓变却小于其前驱体酰肼c与CT-DNA的反应焓变。  相似文献   

8.
多环芳烃化合物广泛存在于汽车尾气、煤焦油和香烟中,具有致癌作用,国内外对多环芳烃的检测方法研究十分活跃,卤代芳烃则是重要的测试项目之一。文献[1,2]分别报道了环糊精诱导室温磷光法测定β-溴代萘、α-溴代萘,文献[3]报道了室温磷光法测定6-溴萘硫酸钾。本法在十二烷基硫酸钠(SDS)胶束体系中用荧光法测定6-溴萘硫酸钾,与文献方法比较,本法简便、快速,具有一定实用价值。1试验部分1.1仪器与试剂日立F-4500型荧光光度计;pHS-3型酸度计。6-溴萘硫酸钾(BNS)标准溶液:1.0×10-3mol·L-1;十二烷基硫酸钠(SDS)溶液:0.1 mol·L-1;缓冲溶…  相似文献   

9.
在人体生理pH条件下,利用紫外吸收光谱和荧光光谱研究了槲皮素(QUE)、大豆甙元(DAI)、4′,7-二甲氧基-3′-异黄酮磺酸钠(DISS)和3′-大豆甙元磺酸钠(DSS)四种黄酮类化合物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的相互作用,结合反应机理对其进行了初步探讨;并计算了结合位点数和结合常数.紫外吸收光谱分析结果表明,在pH=7.4条件下,黄酮类化合物中疏水性的苯环与BSA疏水腔中的氨基酸残基发生作用,从而导致药物分子的吸收峰红移,用Scatchard拟合法可求得DAI及DSS与BSA的结合常数.荧光光谱分析结果表明,BSA对DAI、DISS和DSS均有明显的敏化增强效应,计算得到的增强速率常数分别为1.39×1011,7.72×1011和1.93×1012L·s-1·mol-1,并可求得结合位点数和结合常数.  相似文献   

10.
由2-羟基-1-萘甲醛与异烟肼缩合得到异烟肼缩2-羟基-1-萘甲醛酰腙(探针1)。荧光光谱实验表明:探针1是一种选择好、灵敏度高的Ni~(2+)荧光探针。当Ni~(2+)浓度在0~20μmol/L范围内,Ni~(2+)的浓度与探针1(10μmol/L)的荧光强度之间呈较好的线性关系,检出限为5.10μg/L。Job实验表明:Ni~(2+)与探针1的络合比为11,结合常数为7.83×103L/mol。  相似文献   

11.
合成出了1个新的苯并咪唑-酰腙衍生物,N'-(2-羟基-1-萘基)亚甲基-2-[2-(4-甲基苯磺酰基甲基)-1H-苯并咪唑-1-基]乙酰肼(L),并利用IR,~1H NMR,~(13)C NMR,HRMS和元素分析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利用裸眼、紫外-可见与荧光光谱研究了L对阴离子的识别性能.研究结果表明,向化合物L的CH_3CN溶液中加入F~-,Ac O~-和H _2PO_4~-后,溶液由无色变为亮黄色.在紫外灯下(λ=365 nm),加入F~-和AcO~-后,L的溶液发射出黄色荧光.表明化合物L可作为裸眼识别F~-,AcO~-和H_2PO_4~-的探针.紫外和荧光光谱实验结果显示,探针L可高选择性和高灵敏性识别F~-和AcO~-.探针L与F~-和AcO~-的结合常数(K_a)分别为4.25×10~3和2.96×10~4 L·mol~(-1),检出限(DL)分别为3.63×10~(-7)和8.51×10~(-8) mol·L~(-1).Job曲线和密度泛函理论(DFT)计算证明,探针L与F~-/AcO~-是1∶1配位.通过~1H NMR滴定确定了探针L与F~-/Ac O~-的络合机理.实验结果表明,化合物L可作为检测F~-和AcO~-的比色和荧光探针.  相似文献   

12.
合成了对二甲氨基苯甲酰缩噻吩(1)、呋喃(2)、苯(3)等腙类衍生物,并通过氢谱、碳谱和质谱进行表征,采用吸收光谱法研究了其与金属离子间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含噻吩基团的腙衍生物1与Hg2+结合,形成1∶1稳定的配合物,结合常数为9.7×104L·mol-1,噻吩衍生物1对Hg2+响应的线性范围为1.0~18μmol/L,检出限为0.28μmol/L,且Cu2+,Fe3+和Ni2+等共存金属离子不干扰测定。对照化合物中的呋喃衍生物2可1∶1结合Hg2+,Zn2+和Cd2+,其与Hg2+和Zn2+的结合常数分别为6.5×104L·mol-1和5.0×105L·mol-1;而苯衍生物3对测试的金属离子均未显示光谱变化。由此可见,化合物1对Hg2+的高选择性结合作用源于结合基团中不同配位原子的组合,其所含的S和O均参与了与Hg2+的配位作用。  相似文献   

13.
采用荧光光谱和紫外-可见光谱法研究了薰衣草花色苷与牛血清白蛋白(BSA)之间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薰衣草花色苷对BSA有较强的内源荧光猝灭作用,其猝灭机制为静态猝灭,并伴有非辐射能量转移。在298,303和310 K时,荧光猝灭速率常数分别为1.65×10~4、0.98×10~4和0.78×10~4L·mol~(-1)、结合常数(Ka)分别为40680.85、14789.38和7598.01 L·mol~(-1)及对应的结合位点数(n)分别为1.09116、1.06521和0.97505。通过计算热力学参数可推断薰衣草花色苷与BSA之间的主要作用力为氢键和范德华力。同步荧光光谱和紫外-可见光谱表明薰衣草花色苷主要影响BSA氨基酸残基所处的微环境,特别是疏水作用减弱,从而改变了BSA的分子构象。另外,通过加入外源性金属Zn~(2+)离子,进一步证明了以上研究结果。  相似文献   

14.
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对维拉帕米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的相互作用进行研究,测定两者的结合常数K_b。实验结果表明,随着药物浓度的增大,蛋白与药物混合溶液的最大吸收波长出现红移,说明两者之间形成了配合物。通过线性拟合求得25℃时,维拉帕米与BSA的K_b值为4.41×10~3M~(-1),ΔG为-20.80 kJ·mol~(-1),ΔH为29.37kJ·mol~(-1),ΔS为168.27J·mol~(-1)。37℃时K_b值为6.98×10~3M~(-1),ΔG为-22.82kJ·mol~(-1),ΔH为29.37kJ·mol~(-1),ΔS为168.27J·mol~(-1)。热力学参数均表明维拉帕米与BSA之间的结合属自发过程,两者之间的作用力以疏水作用为主。  相似文献   

15.
以1,4-二(3’-羟基-4’-甲酰基苯氧基)丁烷和异丙醇胺为原料,合成了一种双席夫碱荧光探针(H_2L),该化合物在DMF/H_2O(19/1,V/V)介质中,427 nm波长处对Zn~(2+)具有较好的荧光增强识别作用。光谱滴定结果表明,化合物H_2L与Zn~(2+)的配位比为1∶1,对Zn~(2+)的最低检出限为2.7×10~(-7)mol·L~(-1),配合物的结合常数为5.11×10~4L·mol~(-1)。根据核磁滴定实验及质谱分析,提出了荧光探针的传感机理。另外,实际应用研究表明,该探针可应用于实际水体中一定浓度范围内Zn~(2+)的测定,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应用紫外分光光度法和荧光光度法研究了3,5-二溴水杨醛缩牛磺酸席夫碱(DSTSB)在pH3.2的介质中,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的相互作用(结合作用),考察了DSTSB对BSA构象的影响。讨论了DSTSB对BSA内源荧光的淬灭机理,测得猝灭常数Kq=2.1×1014L.mol-1.s-1,结合常数(KA=6.31×108L.mol-1)和结合点位数(n=1.1725)。依据Frester辐射能量转移理论确定了荧光给体-受体间距离(r=3.67nm)。  相似文献   

17.
合成了两种酰腙类席夫碱4-(二乙氨基)水杨醛噻吩-2-甲酰腙(H_2L~1)和4-(二乙氨基)水杨醛异烟酰腙一水合物(H_2L~2·H_2O),利用元素分析、IR光谱、UV光谱和FL光谱及热重分析对其进行了表征.实验结果表明,两种化合物在可见光区均可产生荧光,最大发射峰波长分别为504和525nm.热分解温度分别为254和278℃.用Gaussian 09程序包对H_2L~1进行了量化计算,结果表明,该化合物的水杨基和酰腙基是金属离子很好的配位点.  相似文献   

18.
合成并表征了2个新的线性三核配合物[Co_2~ⅢCo~ⅡL_2(μ-OAc)_4](1)和[Ni_3L_2(μ-OAc)_2(CH_3OH)_2]·2H_2O(2),其配体L为2-羟基-1,3-丙二胺和5-氟水杨醛缩合的产物。配合物1与DNA的作用通过紫外-可见光谱、荧光光谱、粘度实验和电化学方法进行了研究。紫外-可见光谱的结果表明配合物1与DNA的结合常数为2.43×10~(5 )L·mol~(-1)。荧光光谱的研究结果表明配合物1能取代溴化乙锭和DNA结合,其淬灭常数为4.92×10~(3 )L·mol~(-1)。配合物1和2的变温磁学性质研究表明在2个配合物的三金属中心之间均存在反铁磁性耦合。  相似文献   

19.
以8,1 1,14-三氮杂-5,6:16,17-二苯并-1,4-二氧杂环十七烷为原料,合成了含萘磺酰基的N_3O_2大环化合物,其结构经~1H NMR,MS,元素分析等表征.通过紫外光谱法和荧光光谱法研究了N_3O_2大环化合物与小牛胸腺DNA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N_3O_2大环化合物通过嵌插方式与DNA结合,结合常数为K_(298.2 K)~■=20706.9 dm~3·mol~(-1),K_(308.2 K)~■=12416.9 dm~3·mol~(-1),二者结合为焓驱动反应.  相似文献   

20.
7-羟基黄酮与过量1,2-二溴乙烷反应得到7-溴乙氧基黄酮,将其与水杨醛反应得到7-水杨醛乙氧基黄酮,然后与酰肼类化合物反应得到14个相应的含酰腙结构的苯氧乙氧基黄酮衍生物,该类化合物与乙酸酐作用分别得到三种类型的产物,其中有8个为含1,3,4-噁二唑啉杂环结构的苯氧乙氧基黄酮环合衍生物.用红外(IR)、核磁共振氢谱(1H NMR)、质谱(ESI-MS)和高分辨质谱(HR-MS)对化合物的结构进行了确证.对所合成的化合物进行了初步抗菌活性测定,结果表明,在0.5 mg/m L浓度时,多数化合物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芽孢杆菌具有抑制作用,而对黑曲霉抑制作用较弱,其中7-(2-对硝基苯甲酰腙基)-苯氧乙氧基黄酮(4i)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枯草芽孢杆菌作用与对照氯霉素相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