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用ESK研究多相氧载体CoO-MgO表面上氧的吸附作用,发现在77-150K温度范围内表面Co ̄(2+)离子和O_2的结合是可逆的,吸附产生Co ̄(3+)-自由基加合物有超精细结构的ESR谱;当温度增加,吸附态自由基发生转移并稳定在Mg ̄(2+)离子上形成Mg ̄(2+)-O自由基,文中着重讨论Co ̄(3+)-自由基的电子结构和成键本质,认为自由基是通过自旋成对的方式形成的,由于σ-л键作用引起的自旋极化以及由于电子离域作用而引起的偶极作用与ESR制的超精细结构线产生有关。  相似文献   

2.
用红外光谱对二氧化碳气体与氯氧化镁,5Mg(OH)2.MgCl2.8H2O和3Mg.Cl12.8H2O,反应过程进行了研究。用2MgCO3.Mg(OH)2.8H2O化合物和在空气中不同时间的碳化产物的红外光谱对比和讨论,由红外光谱的峰变化反应了镁离子不同结构特征。证明了氯氧化镁碳化过程Mg-CO3键的反应机理。  相似文献   

3.
清洁及氧修饰Cu(100)表面上水煤气变换反应的能量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别以清洁及氧修饰Cu(100)表面作为金属态铜和部分氧化态铜的表面模拟,用键级守恒Morse势法研究了两种表面上水煤气变换(WGS)反应的能量学。计算结果表明:清洁Cu(100)表面上,WGS反应有可能同时按表面氧化还原和甲酸根两种机理进行;表面氧化还原机理中,COs主要由OHs(而不是Os)氧化为CO2s。与清洁铜表面相比,Cu(100)p(2×2)O表面上WGS反应中活化能最大的基元步骤H2  相似文献   

4.
SnO2超微粒薄膜的界面电子转移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PECVD方法制备了SnO2超微粒薄膜,此薄膜表面吸附很多氧,而且人对醇敏感,测量不同醇(甲醇、乙醇、正丙醇、乙二醇)的敏感性质和对薄膜者红外光谱测量,发现薄膜表面化学吸附O2^2-、O2^-、O^-成为敏感活性中心是电子转移的桥梁。建立了电子转移的模型:表面O2^-主要夺取醇中的质子,O^-主要与醇中β-C上的H(与α-COH反式共平面)作用。醇的最终产物是醛类。解释了SnO2超微粒薄膜作为传  相似文献   

5.
本文用电化学现场表面增强拉曼散射光谱(SERS)技术研究了MTU在HClO4、H2SO4和HNO3介质中分别与一种或两种无机阴离子的共吸附行为,发现ClO-4、SO2-4和NO-3等弱吸附无机阴离子均能被MTU诱导物理吸附在其质子化了的氨基(NH+3)上,这三种无机阴离子被MTU诱导物理吸附的强弱顺序是:在电极电位位于-0.2V~-0.7V区间时,SO2-4>ClO-4>NO-3,在电位位于-0.8V~-1.2V区间时,ClO-4>SO2-4>NO-3。  相似文献   

6.
焙烧温度对Mg(Al)O复合物结构和表面酸碱性质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分别在673。873和1073K分解Mg/Al摩尔经继3的水滑石生成Mg(Al)O复合物,XRD测定均MgO物相,873K以上焙烧的样品同时存在MgAl2O4尖晶石物相,微量吸附量热测定其表面酸碱中心的强度和密度,发现碱中心强度和密度顺序为MAO-2〈MAO-3≈MAO-1,而酸中心强度和密度顺序是:MAO-1〉MAO-3≈MAO-2,红外光谱表明,Mg(Al)O复合物表面酸碱中心主要存在L酸,碱  相似文献   

7.
氮氧化合物在铜,银,镍,钯,铂面的吸附,脱附理论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ASED-MO量子化学方法对氮(N2)和氮氧化合物(NOx)在Cu,Ag,Ni,Pd,Pt5种金属(111)面上的吸附态进行了系列研究,计算结果表明:在汽车尾气净化的催化处理过程中,当用铜,银,镍,钯,铂等金属作催化剂将NOx转化为N2时,以金属Pt为最好。用铂作催化剂将NO还原成N2时,可得如下反应机理:NO分子首先吸附在Pt表面,然后吸附分子NO的N-O键中O原子。  相似文献   

8.
电场对Au—Ag薄膜结构影响的AFM和VAXPS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原子力显微镜(AFM)和变角X射线光电子谱(VAXPS)技术研究了Au-Ag/SiO2体系在直流电场作用下,Au,Ag电迁移的特点及所引起的薄膜结构的变化,观察到较低温度下Au,Ag聚集状态的显著变化,发现电迁移过程中Au-Ag薄膜与SiO2基底之间存在界面化学反应,膜层中Au,Ag,Si等元素的化学状态发生了相应的变化,这些结构表明SiO2表面上Au-Ag复合薄膜电迁移不只是一个水平方向的扩  相似文献   

9.
刘森英  罗平 《光谱实验室》1995,12(3):61-65,34
本文应用Recursion方法,计算了CO在Cu(001)表面不同位置(顶位、桥位和空位)吸附的电子结构,分析了CO与Cu表面原子之间的键作用。分析表明CO在顶位吸附时,Cpx(py)-Cuds(1号)和Cpx(py)-Cud2(ds)(2号)之间存在较强的键作用,这有利于CO在顶位吸附。桥位和空位吸附时,CO与表面原子形成的键较弱,是不稳定的。计算结果得到了实验的支持。  相似文献   

10.
综述了国家同步辐射实验室在表面化学的同步辐射研究中的部分新进展,其中包括碱金属K和稀土金属Gd对半导体表面氧化和氮化的催化作用;GaAs(100)半导体表面采用CH3CSNH2硫钝化的新方法,稀土金属Gd在半导体表面的吸附及界面形成;一种新的氧化镁薄膜的制备方法。  相似文献   

11.
采用石英晶体微量秤技术研究了紫外光诱导Mn(OH)10气相光解离沉积反应,得到Mn2(CO)10气相母体分子浓度与光解离沉积速率呈线性关系,实验结果符合气相分子单光子光解产物形成的速率公式。气相Mn2(CO)10光解离为低配位数的羰基锰,沉积在镀金的石英晶体表面,还研究了不同外加气体下气相Mn(CO)10的光解离沉积速率。  相似文献   

12.
气固界面氧化学吸附物种的动态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用自编的傅里叶变换红外(FT-IR)动态谱批处理程序,在20-650℃对Be,Mg,Ca,La,Ce,Sm,Ti,Zr,V,Nb,cR,Mo,W,MN,Fe,Ni,Cu,Zn和Sn等一系列金属氧化物上的氧化学吸附物种进行了原位动态三维谱学研究,就所观测到的超氧(O^-2)和过氧(O^2-2)物种随温度的变化情况以及甲烷氧化偶联催化反应中的活性氧物种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3.
用脉冲激光沉积法在先在MgO衬底上制备一层Sr2(AlTa)O6薄膜作为过渡层,再制备(Y0.6Ho0.4)Ba2Cu3O7-δ超导薄膜,新超导薄膜的零电阻温度Tc0为89K,临界电流密度Jc为2.3*10^6A/cm^2(77K),用X射线衍射仪及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了薄膜特性。  相似文献   

14.
利用电学测量方法结合二次离子质谱(SIMS)技术对金属Ag与Al与YBa2Cu3O7-x(YBCO)超导薄膜接触界面电学性质和扩散特征进行了测试分析,分析结果显示由于Ag和Al具有不同的化学性质,二与YBCO界面的互扩散特性有明显不同,这些不同影响到接触界面的电学性质和接触窗口下YBCO超导性能,在Ag/YBCO样品中,在高于350℃以上的温度下氧气氛中退火将引起Ag和O的界面互扩散,但对YBC  相似文献   

15.
高质量GaN外延薄膜的生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学华 《物理》1999,28(1):44-51
综述了高质量GaN外延薄膜的生长研究工作的最新重要进展.主要采用的新工艺为:在较低温度下生长GaN缓冲层后再高温生长GaN外延薄膜,双气流金属有机化合物气相沉积(MOCVD),以及用开有窗口的SiO2膜截断穿过位错后横向覆盖外延生长(epitaxialylateralovergrowth).X射线衍射和高分辨电镜研究证实,上述工艺使GaN外延薄膜质量得到显著提高.利用这种薄膜研制成的蓝色激光管即将投放市场.  相似文献   

16.
通过在GaAs(100)表面生长具有弱有序的bcc相Co超薄膜,利用同步辐射光电发射和XPS,研究了室温下不同氧暴露量时Co膜的氧吸附行为。价带谱和Co3p发射谱结果表明,当暴露氧量低于4L时,氧解离吸附;更高的氧暴露量导致表面CoO相的成核与生成。  相似文献   

17.
在150K的低温下,NO在清洁的Ru(1010)表面上的吸附,Hell-ARUPS显示在E以下9.3eV(5σ+1π)和14.6eV(4σ)处有两个峰,表明NO在Ru(1010)表面上是分子吸附,NO在Cs/Ru(1010)表面上的吸附,ARUPS测得在E以下6.2,9.2,11.1,12.4和14.9eV处有5个峰,和N2O气相的UPS谱比较认定它们是N2O和NO共存的结果,表明NO在Cs/Ru  相似文献   

18.
何丕模  Jacobi  K 《化学物理学报》1999,12(5):607-614
对氧在Cs和CO共吸附物预覆盖的Ru(0001)上的吸附进行了高分辨电子能量损失谱9HREELS)研究。在没有Cs预覆盖的情况下,氧在CO预覆盖的Ru(0001)上吸附形成CO+O的混合相,并引起CO吸附表面键弱化;在低覆盖度Cs预覆盖的Ru(0001)上,适量的CO吸附导致形成(2×2)-Cs+2CO的共吸附畴,接着进行O2离解吸附,HREEL谱发生了显著变化,其结果表明随着氧的吸附,Cs和CO  相似文献   

19.
张海峰  李永平  方容川  班大雁 《物理学报》1996,45(12):2047-2053
从理论和实验两个方面对CdTe(111)表面碱金属吸附的电子结构特性进行了研究.实验结果表明碱金属K在CdTe(111)表面吸附是Cd替位吸附,它影响了CdTe(111)表面的表面态分布,产生了费密钉扎现象.在理论方面,首先采用线性糕模轨函数(LMTO)方法对CdTe(111)表面的K吸附电子结构特性作了研究,得出了与实验符合的结果.对碱金属在CdTe(111)表面的吸附电子结构特性系统对比研究表明CdTe(111)表面的碱金属吸附特性不仅受碱金属原子序数的影响,而且与碱金属原子的内层电子组态有关 关键词:  相似文献   

20.
王义  谢元南 《计算物理》1997,14(1):75-82
在YH-1/YH-2计算机上将多重散射Xα自洽场方法(SCF-Xα-SW)程序和线性Muffin-tin轨道方法(LMTO)程序做了改进,实现了向量化和并行化。研究了C60的能级;计算了苯分子从1e1g,2e2g和1a2u开始激发的108个Rydberg态单电子轨道激发能,即1e1g,2e2g,1a2u→ka1g(k=3-11),ke2g(k=2-7),ke1u(k=3-8),ke1g(k=3-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