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在外部重原子微拢剂溴代环己烷存在下,β-CD/碘代乙基联苯体系可发射一定强度的室温磷光信号,若丁醇作为第四组分存在,则能显著提高体系的室温磷光发射强度。研究了该体系室温磷光发射的适宜条件和多种醇、不同环糊精及其衍生物的影响。认为β-CD/碘代乙基联苯/溴代环乙烷/丁醇体系属于一种超分子组合的发光体系,醇的作用属典型的分子调控作用。β-CD/碘代乙基联苯/溴代环乙烷形成主、客三元包结物,可醇则利用其  相似文献   

2.
不除氧条件下环糊精诱导室温磷光法测定喹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不除氧条件下,10mL含喹啉/β-CD溶液中只需加入15μL1,2-二溴丙烷(DBP)作重原子微扰剂,就能产生强而稳定的室温磷光信号。最大λex/λem=273/496nm。喹啉浓度在5.0×10^-7 ̄5.0×10^-5mol/L,5.0×10^-4mol/L,两段三个数量级范围与室温磷光信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最低检测限7.4×10^-8mol/L。本体系的特点是DBP用量少,从而减少了因过量  相似文献   

3.
2—溴甲基萘荧光和室温磷光性质研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研究了2-溴甲基萘(2-BrMN)的荧光及磷光性质。2-溴甲基萘是一种优良的荧光试剂,λex/λem=274/334nm,其浓度在1.0×10^-6~1.2×10^-4mol·L^-1范围内与荧光强度呈良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r=0.999,最低检测限为4.7×10^-8mol·L^-1。以β-环糊精(β-CD)作保护剂和1,2-二溴丙烷(DBP)为重原子微扰剂的2-BrMN/β-CD/DBP体系  相似文献   

4.
微量N-乙基哌啶(EP)存在下,由于三元包络物α-溴代萘(α-BrN)/β-环糊精(β-CD)/EP的形成,不经除氧就可观察到强而稳定的室温磷光(RTP)发射。详细研究了温度、pH值以及形成包络物的3种组分物质浓度的变化对体系RTP的影响,并探讨了EP存在下所研究体系的RTP发光机理。在优化实验条件下,体系RTP的强度与α-溴代萘的浓度在3.0×10~(-7)—1.5×10~(-5)mol·L~(-1)范围内呈良好线性关系,α-BrN的检出限为7.2×10~(-9)mol·L~(-1)。将所建方法用于合成样品中α-BrN的测定,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的加标回收率为94.7%,相对标准偏差为1.47%(n=7)。  相似文献   

5.
以两种卤代萘为模型化合物,基于磷光寿命的定义τ=τ^-,τ0=1/kp和其与各速率常数的关系,导出了一种类似于Stern-Volmer方程的线性方程:τ0/τ=(kp_kic)/kp=1 kic/kp=1 Ksv.c。通过测定不同重原子微扰剂浓度时的磷光寿命,探讨了从两种途径计算流体室温磷光发射相关动力学参数的可行性和方法,通过这些参数对比讨论了KI和TINO3两种重原子微扰剂对这两种卤代萘无保护流体室温磷光发射的重原子效应的差异。  相似文献   

6.
本文合成和鉴定了具有分子识别功能的发光试剂6-磺酰香豆素-CD(吣-Cs-β-CD)。在碱怀条件下,经过足够的光照,它有产生强而稳定的荧光,以其为腐朽 ,研究了对客体环己醇,环己烯,环己烷和溴代环己烷分子的认别性能,计算出相应的包结常数和识别因子。  相似文献   

7.
本文观察到在环糊精水溶液中,环糊精(CDs)的空腔大小对α-溴代萘(α-BrNp)的光谱行为有显著影响。根据实验指出这一结果来源于其与客体分子的包络方式不同,并提出了β-CD与α-BrNp间2:2重叠包络物的生成这一新的包络机理。  相似文献   

8.
对四溴荧光素(TBF)、四氯四溴荧光素(TTF)两种卤代荧光素滤纸基质室温磷光光谱(PSRTP)特性及其与DNA的作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TBF和TTF的PS-RTP的最大λex/λem为526/652nm和557/699nm;酸度实验表明:两种物质在碱性范围内有强发射.小牛胸腺(DNA)的存在会使TBF和TTF的PS-RTP强度发生变化;偏振实验表明:TBF、TTF与DNA的作用方式有嵌插作用;TBF和TTF的磷光寿命分别为136.4ms和131.0ms属长寿命磷光.  相似文献   

9.
环糊精内腔大小影响α—溴代萘光谱行为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观察到在环糊精水溶液中,环糊精的空腔大小对α-溴代萘的光谱行为有显著影响。根据实验指出这一结果来源于其与客体分子的包络方式不同,并提出了β-CD与α-BrNp间2:2重叠包络物的生成这一新的包络机理。  相似文献   

10.
以八元瓜环为诱导剂、碘化钾作重原子微扰剂,在亚硫酸钠除氧下,实现了菲、芴的室温磷光发射。在该体系中菲、芴的最大激发和发射波长分别为282和509 nm,276和518 nm,磷光寿命分别为1.82和3.68 ms。在最佳实验条件下,菲在1.0×10-7~1.5×10-6mol·L-1,1.5×10-6~1.0×10-5 mol·L-1和芴在8.0×10-7~8.0×10-6mol·L-1的浓度范围内分别与其磷光强度呈良好的线性关系,检出限分别为4.8×10-9和8.0×10-9 mol·L-1。  相似文献   

11.
氟原子与氯溴代甲烷反应的光谱及动力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报导了氯原子与三种含氢氯溴代甲烷(CH2BrCl,CHBrCl2,CHBr2Cl)反应的光谱及动力学研究结果,观察了这些反应的可见化学发光(300-900nm)和染料R6G波段(565-610nm)的激光诱导荧光,观测到HF基电子态振动泛频跃迁和Br2(A,B),BrF(B)分子电子激发态跃迁的发射谱以及BrF(X),CHF(X)的基电子态的激发谱,计算机模拟光谱求出了Br2(B),BrF(X  相似文献   

12.
本文对水化与非水化2-乙基己基磷酸单-2-乙基已基酯钠盐在简化结构的假定下进行了简正分析,给出了谱带的指认;并利用CNDO/2方法进行了红外吸收强度计算。结果表明该分子在水化后P=O和P—O—C谱带的吸收强度都增加,经过四个实际样品的检验证明港带强度增加的计算值与实验值符合很好。这一结果为应用极性基团红外谱带强度变化来研究其水化作用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3.
分子发光法研究空间位阻效应对包络物形成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利用分子发光法研究了正丁醇(n-butanol,n-Bu)和苯酚(phenol,ph)存在下空间位阻效应对β-环糊精(Cyclodextrin,β-CD)和溴代萘(Bromonaphthalene,BrN)包络物形成的影响。在各自最佳实验条件下,2-BrN/β-CD/n-Bu/ph体系的室温磷光(RTP)强度不及1-BrN/β-CD/n-Bu/ph体系的三分之一;而其荧光发射光谱较1-BrN/β-CD/n-Bu/ph发射光谱红移5~10 nm,表明BrN中溴的空间位置对包络物的形成有显著的影响。两四元体系包络常数(Kf)的测定结果也进一步说明这一点。据此,讨论了上述包络物的形成机理。  相似文献   

14.
本文研究了β-环糊槽(β-CD)对Pb(Ⅱ)-四(-3溴-4-磺酸基苯基)卟啉(m-Br-TppS4)显色体系的增敏作用,提出了高灵敏度测定痕量铅的分光光度新方法。显色体系的表观摩尔吸光系数为2.5×105L·mol-1·cm-1。铅在0-10μg/25mL范围内符合比耳定律。稳定性好,操作简便,快速。本方法适用于人发和白酒等试样中铅的测定。回收率在94%-103%。  相似文献   

15.
对比研究了非离子表面活性剂聚氧乙烯辛基酚醚 (OPE 10 ,n =10 )及聚氧乙烯特辛基酚醚 (TritonX 10 0 ,n =10 )和 β 环糊精 (β CD)协同诱导 1 溴萘 (1 BrN)室温磷光光谱。根据分子大小和 β CD空腔尺寸分析阐述了 β CD与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形成 1∶1二元包络物 ,OPE 10和TritonX 10 0分子内的辛基和苯基团被包络在空腔内 ,驱除了空腔内的水分子 ,使空腔内微环境的极性更低 ,通过更强的疏水相互作用进一步和 1 BrN形成了结构紧密的稳定 1∶1∶1三元包络物。β CD/OPE 10 / 1 BrN和 β CD/TritonX 10 0 / 1 BrN包络物的表观稳定常数分别为 1 0 9× 10 5和 4 4 7× 10 5L2 ·mol- 2 。在 β CD空腔内 ,1 BrN的重原子对OPE 10和TritonX 10 0的荧光产生猝灭作用。对于更稳定的 β CD/TritonX 10 0 / 1 BrN三元体系 ,特辛基可更好地屏蔽溶液中的溶解氧和碘离子的猝灭作用 ,观察到了TritonX 10 0分子内苯基和受体 1 BrN之间的能量转移。  相似文献   

16.
采用XRD、EXAFS技术研究了不同Pd含量的Pd-Mo-K/Al2O3催化剂结构,并关联其合成低碳混合醇性能。结果表明,在氧化态Mo-K/Al2O3催化剂体系中添加Pd后,“K-Mo”物相晶粒变小,分散度提高,说明钯可能和钾钼物种发生了较强的相互作用。经硫化还原处理后,发生了氧硫交换,钼主要以MoS2物种形式存在,其粒度随着Pd含量的增加而明显减小。尺寸的显著变化可能导致MoS2与载体作用形式的  相似文献   

17.
温度的可视化实时监测,一直都是科学研究的重点方向。荧光传感是一种具有高灵敏度、快速响应、可视化等优点的半侵入式测温方法,在生物医药等领域已被广泛应用。然而,传统荧光探针容易受到外界条件波动的影响而产生误差。为解决这一问题,可以采用两组荧光检测信号构建比率型荧光探针,通过两组信号的相互校准提高检测的准确性。传统的比率荧光温度探针大多基于下转换荧光发射,这类探针通常由短波长光激发,对生物组织穿透性差且有一定伤害,还会受到生物组织自发荧光的干扰。频率上转换是由长波长激发,短波长发射的一种光致发光现象,由其构建的荧光探针可以克服传统下转换荧光探针的上述缺点。而基于三线态-三线态湮灭(TTA)机理的频率上转换发光体系,由光敏剂和湮灭剂的双分子体系共同构成,因而自身就同时具有上/下转换的发光特性,满足了构建比率型荧光探针的条件。然而目前,基于TTA上转换体系的比率型荧光温度探针还鲜见报导,已报导的工作中仍需要另外添加参比探针。仅通过TTA双分子体系构建的上/下转换比率型荧光温度探针仍然是一大挑战。本文通过将传统的TTA上转换体系(PdOEP/DPA)负载于由温敏型两亲性聚合物Pluronic-F127组装形成的胶束中,形成上转换纳米胶束温度探针。随着温度的升高,聚合物亲水链段水溶性下降,向胶束核心位置收缩,导致负载上转换分子的胶束内部空间体积减小,TTA分子间碰撞概率增大,上转换效率提高,上转换发光的强度也随之提高;与此同时,光敏剂的下转换磷光发射也会发生小幅度的下降。由此上/下转换两组荧光信号构成的比率荧光,可成功实现25~60 ℃范围内对温度的线性检测,并可通过肉眼观察到体系发光由紫红色向蓝紫色的转变,检测结果的重复性良好。TTA上转换分子通过被温敏聚合物胶束的包覆,既解决了在实际应用中探针水溶性差,以及上转换发光易被氧气淬灭的问题,还为上转换体系提供了温敏性质,实现了上转换发光对温度的精确响应。这种基于上转换纳米胶束的比率型荧光温度探针不仅制备方法简单,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且检测灵敏度高,可以人眼识别,无需外加参比,对生物体内温度在线监测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儿茶酚胺(Cas)作为神经递质和激素对人体的生理功能发挥着重要作用。它是一类分子中包含一个胺基和一个邻苯二酚基团的有机化合物,其中邻苯二酚基团由苯环和3, 4位两个羟基组成。生理条件下,儿茶酚胺主要指多巴胺(DA)、去甲肾上腺素(NE)和肾上腺素(E)三种物质。儿茶酚胺性质不稳定,遇光或空气易氧化分解。镧系敏化发光是一种很有前途的临床和药物分析工具,在镧系敏化发光中,镧离子与有机化合物形成络合物,这些络合物具有良好的发光特性,主要用于有机分析物的测定。因此,利用镧系金属离子铽敏化发光法测定儿茶酚胺的关键是待测物与中心离子易形成稳定的络合物。儿茶酚胺与金属离子的络合作用主要依赖于分子中酚羟基解离后的氧作为成键原子,溶液的碱性越强,儿茶酚胺与金属离子的络合能力越强。在碱性介质中,为防止金属离子水解加入乙二胺四乙酸作为协同配体,金属离子铽和协同配体以及儿茶酚胺形成易溶于水的三元络合物,络合物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并表现出较强的铽的特征荧光。加入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十六烷基三甲基氯化铵为增敏剂,可使儿茶酚胺三元络合物体系的荧光强度增加约4~6倍。利用紫外吸收和荧光光谱研究了铽三元络合物的光物理性质以及能量转移机理,结果表明,儿茶酚胺能有效吸收紫外辐射,三元络合物荧光增强机理是配体儿茶酚胺吸收辐射能后通过分子内能量转移将能量转移给铽离子,进而产生铽的特征发射。对影响三元络合物荧光强度的主要因素如溶液酸度、试剂浓度和加入顺序、表面活性剂种类以及干扰物质等进行了讨论。在一定条件下,体系的发光强度与儿茶酚胺的浓度成线性关系。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和肾上腺素的线性范围分别为0.080~50.0×10-6, 0.070~50.0×10-6和0.070~50.0×10-6 mol·L-1;相应检出限分别为2.4×10-8, 2.2×10-8和2.1×10-8 mol·L-1。建立的方法用于药物制剂中三种儿茶酚胺的定量测定,结果满意;由于反应体系所得铽络合物具有发射带窄,斯托克斯位移大,以及较长的荧光寿命等优点,该方法有望用于儿茶酚胺的自动分析、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以及相关病理的实际诊断,也可用于高效液相色谱和毛细管电泳检测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