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合成了4种新5-氟尿嘧啶-卟啉衍生物:5-[3-(2-(5-氟尿嘧啶-1-基)乙氧基)苯基]-10,15,20-三(3-氯苯基)卟啉(1a)、5-[3-(2-(5-氟尿嘧啶-1-基)乙氧基)苯基]- 10,15,20-三(3-氯苯基)锰卟啉(2a)、5-[3-(3-(5-氟尿嘧啶-1-基)丙氧基)苯基]-10,15,20-三(3-氯苯基)锰卟啉(2b)和5-[3-(4-(5-氟尿嘧啶-1-基)丁氧基)苯基]-10,15,20-三(3-氯苯基)锰卟啉(2c),通过UV-Vis、IR、MS及元素分析表征了它们的结构。 用噻唑蓝法(MTT法)测定了化合物2a、2b和2c对人胃癌细胞株BGC-823的抑制活性。 化合物2b的半数抑制浓度IC50为1.34 μmol/L,表明有一定的细胞毒作用。  相似文献   

2.
四种5-氟尿嘧啶二肽衍生物的合成、晶体结构和抗癌活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尹萍  胡茂林  严小威  王舜  缪谦  常雪琴  赵克俭 《化学学报》2008,66(14):1693-1699
合成了四种新的5-氟尿嘧啶(5-Fu)二肽衍生物, 它们的结构经过元素分析、IR、1H NMR和13C NMR的表征, 比旋光度[a]D的测定结果表明了它们之间的对映异构关系, 用X射线衍射法测定了其中一对对映异构的晶体结构3a (S)和3b (R), 生物活性测试的结果表明这四种化合物都具有一定的抑制活性, 并且R型产物比S型产物抑制率高. 研究了2a和3a与DNA在Au电极上相互作用的伏安行为, 比较了它们跟5-氟尿嘧啶与双链DNA发生相互作用的差别.  相似文献   

3.
徐绍红  姚鹏 《化学研究》2008,19(3):64-66
在微波辐射下,以水作溶剂,以氯乙酸、5-氟尿嘧啶为原料合成了具有重要生理活性的标题化合物5-氟尿嘧啶1-基乙酸.产率86.8%.该方法反应时间短,分离方便,产品纯度高.  相似文献   

4.
运用药物分子片段原理及拼合原理,设计了四氢异喹啉阿司匹林衍生物。以取代苯甲酸、3,4-二甲氧基苯乙胺或胡椒乙胺为原料,通过酰胺化反应、Bischler-Napieralski反应和亲核取代反应等步骤,合成了12个全新的四氢异喹啉阿司匹林衍生物。以5-氟尿嘧啶为阳性对照药,采用SRB法对所合成化合物进行抗肿瘤活性初步筛选。结果显示:所合成化合物对A549、MCF-7、HepG2肿瘤细胞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且除化合物8k外,其余化合物对A549肿瘤细胞的抑制活性均比阳性对照5-氟尿嘧啶强。  相似文献   

5.
在微波辐射条件下合成了系列C-2或N-3位含酯基的噻唑烷-4-酮衍生物,经水解或还原得到含亲水基如羧基、羟基的衍生物.化合物通过艾滋病毒逆转酶(HIV-RT)试剂盒(比色法)评价了其酶抑制活性.活性结果表明,部分化合物如8a,8b,9a,9b和14c能有效地抑制HIV逆转酶的活性.其中在N-3嘧啶环5位连有乙基的化合物8a和9a的活性最高,IC50值分别为3.02和3.06μmol·L-1.构效关系表明亲水性基团的引入对HIV逆转录酶抑制活性影响不大,而N-3位嘧啶基更有利于噻唑烷-4-酮抗HIV活性.  相似文献   

6.
含5-氟尿嘧啶的氨基酸衍生物的合成及其抗肿瘤活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5-氟尿嘧啶乙酸对硝基苯酯和5-氟尿嘧啶丙酸对硝基苯酯与一系列氨基酸反应,制备了12个新的含5-氟尿嘧啶的氨基酸衍生物,并确定了化合物的结构。初步动物试验表明某些化合物有一定的抗肿瘤活性。  相似文献   

7.
利用Pummerer反应,以有机酸为反应原料、溶剂和催化剂,简便、高效地合成了一系列2-(2,6-二卤苯基)-3-(4,5,6-三甲基-2-嘧啶基)-5-酯酰氧基-1,3-噻唑烷-4-酮(7a~7g和8a~8g),产率为62%~85%.X衍射确证化合物主要异构体的构型为噻唑烷-4-酮环C-5与C-2位取代基处于反式构型,顺反异构体比例通过1H NMR确定.化合物7a和8a具有中等强度的抗HIV-RT活性.  相似文献   

8.
根据鬼臼毒衍生物和5-氟尿嘧啶的抗癌机理和构效关系,合成了7个新的4β-5-氟尿嘧啶取代4'-去甲表鬼臼毒衍生物.在抑制金属基质蛋白酶I和胶原酶I活性测试中,化合物2.4和2.6的抑制活性比鬼臼乙叉甙(VP-16)和5-氟尿嘧啶(5-Fu)强3倍和5倍,在治疗癌细胞转移方面值得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9.
以丹皮酚和对氯苯甲醛为起始原料,通过Claisen-Schmidt反应得到2-羟基-4-甲氧基-4′-氯查尔酮(3),再经过Mannich反应得到10个查尔酮曼尼希碱衍生物(4a~4e, 5a~5e)。目标化合物结构均经高分辨质谱、核磁共振氢谱、碳谱进行确证。采用MTT法测试了所合成化合物对人肺癌细胞A549、人肝癌细胞HepG2的体外抗增殖活性。结果表明,目标化合物对肿瘤细胞A549、HepG2均具有较强的细胞增值抑制作用,且明显优于阳性对照药5-氟尿嘧啶。  相似文献   

10.
为了寻找结构新颖、活性较好的抗肿瘤化合物,设计合成了19个未见文献报道的3,4,5-三甲氧基苯基香豆素类化合物,并用核磁共振(NMR)和高分辨质谱(HRMS)等方法对化合物结构进行表征.用四甲基偶氮唑盐(MTT)法评价了该类化合物对人前列腺癌细胞(PC-3)、人食管癌细胞(EC-109)和人胃癌细胞(MGC-803)三种肿瘤细胞的抑制活性.结果显示,N-苄基-2-((4-甲基-2H-色烯-2-酮-7-基)氧基)-N-(3,4,5-三甲氧基苯基)乙酰胺(4a)和N-((5-氯苯并[b]噻吩-3-基)甲基)-2-((4-甲基-2H-色烯-2-酮-7-基)氧基)-N-(3,4,5-三甲氧基苯基)乙酰胺(4n)对三种肿瘤细胞的抑制活性优于阳性对照药5-氟尿嘧啶,其中化合物4n对人前列腺癌细胞(PC-3)的抑制活性最好,其IC_(50)为4.18μmol/L.  相似文献   

11.
在丙酮溶液中,于Et3N存在下使2-取代-5-氟-4-嘧啶酮与酰氯反应,合成了14个未见文献报道的2-取代-3-N-酰基-5-氟-4-嘧啶酮类化合物,它们的结构经IR,1H NMR,元素分析或MS确定.其中有些化合物具有一定的抗肿瘤活性.  相似文献   

12.
含氨基酸席夫碱的5-氟尿嘧啶衍生物的合成及其抗肿瘤活性   总被引:20,自引:2,他引:20  
石德清  陈琦  李中华 《有机化学》2005,25(5):549-553
N 1-(2-四氢呋喃烷基)-5-氟尿嘧啶为原料, 与1,4-二溴丁烷反应, 得到N1-(2-四氢呋喃烷基)-N3-(4-溴丁基)-5-氟尿嘧啶(2), 最后与氨基酸席夫碱的钾盐缩合, 得到13个新的目标化合物3. 其结构经IR, 1H NMR, MS和元素分析确证. 初步的体外抗肿瘤试验结果表明, 目标化合物具有一定的抗肿瘤活性.  相似文献   

13.
合成了一系列N9位芳基取代嘌呤-8-酮类衍生物, 利用核磁共振氢谱(1H NMR)、 核磁共振碳谱(13C NMR)和高分辨质谱(HRMS)进行了结构确证. 采用四甲基偶氮唑盐(MTT)法测定了目标化合物的体外抗肿瘤细胞增殖活性. 结果表明, 嘌呤酮环的C2位及N9位的取代对活性有较大影响, C2位引入对位由含氮六元环取代的苯胺, N9位引入对三氟甲基苯均有利于提高抗肿瘤活性. 化合物12c对人白血病细胞(K562)、 人前列腺癌细胞(PC-3)、 人乳腺癌细胞(MDA-MB-231)及人结肠癌细胞(HCT116)的抑制效果明显优于阳性对照药R-Roscovitine.  相似文献   

14.
设计合成了两个系列20个含α-氨基酸的新型有机锗化合物, 对化合物进行了波谱表征, 用X射线衍射测定了化合物Ph3GeCH(Ph)CH2CONHCH(CH2COOC2H5)COOC2H5的晶体结构. 抗肿瘤实验结果表明, 这两个系列的化合物有一定的抗KB, HCT-8和Bel-7402活性.  相似文献   

15.
合成了9个新的5-氟脲嘧啶自旋标记衍生物2、5a-c和7a-c,经元素分析、IR、UV、MS和ESR确定了其组成和结构,对化合物2和5a-c进行了抗小艾氏腹水肉瘤S180的体内筛选,初步试验结果表明:化合物5c对两种瘤株均显示较强的抑制作用,其抗肿瘤活性与5-氟脲嘧啶相似,而5c(LD50=944.8mg/kg)的急性毒性比5-氟脲嘧啶(LD50=117.2mg/kg)降低约8倍。  相似文献   

16.
为了寻求新型抗肿瘤药物,设计并合成了一系列新型1,3,4-噁二唑和1,3,4-噻二唑衍生物,对这些化合物在人类四种癌细胞:B-16(皮肤黑色素瘤细胞)、PC-3(人前列腺癌细胞)、U87(人原发性胶质母细胞瘤细胞)和A549(人非小细胞肺癌细胞)进行抗肿瘤活性评价.结果显示部分化合物具有较好的抗肿瘤活性,尤其是5-{6-[4-(2-羟基乙基)哌嗪-1-基]-2-甲基嘧啶-4-基氨基}-[1,3,4-噻二唑-2-羧酸(2-甲氧基苯基)酰胺(8b)]和5-{6-[4-(2-羟基乙基)哌嗪-1-基]-2-甲基嘧啶-4-基氨基}-[1,3,4-噻二唑-2-羧酸(4-甲氧基苯基)酰胺(8c)],对四种癌细胞都显示出较高的抗肿瘤活性,其抑制活性均优于阳性对照达沙替尼,随后对这类化合物抑制肿瘤的可能靶点开展了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7.
为提高5-氟尿嘧啶抗癌的靶向性,降低其不良反应,合成了5种新型卟啉-5-氟尿嘧啶衍生物及其Mn3+配合物,优化了合成反应条件,探索了目标化合物的分离方法。 通过IR、UV-Vis、1H NMR和ESI-MS对化合物结构和组成进行了确认。 采用四甲基偶氮唑蓝(MTT)比色法,以5-氟尿嘧啶为阳性对照药,测试了卟啉化合物对5种肿瘤细胞的体外抑制活性。 初筛结果显示,化合物D3对人卵巢癌细胞Sk-ov-3有较强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8.
吲哚马来酰亚胺类化合物的合成及其抗肿瘤活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寻找具有抗肿瘤活性的新化合物, 设计合成吲哚马来酰亚胺类化合物, 并评价其体外抗肿瘤活性. 以吲哚与2-氯乙酰胺为起始原料, 经取代、缩合等反应合成了单吲哚马来酰亚胺衍生物5a~5t, 以5-硝基吲哚和不同的N-(3-氯丙基)叔胺经取代、还原、缩合等反应得到了双吲哚马来酰亚胺衍生物9a~9f. 共合成了26个未见文献报道的新化合物, 其结构经质谱、元素分析和核磁共振氢谱确证. 采用MTT法, 测试了目标化合物对肿瘤细胞株HL60, ECA-109, A549, SMMC-7721和PC-3的增殖抑制活性, 结果表明部分化合物对所测肿瘤细胞株均显示一定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9.
氟尿嘧啶自旋标记衍生物的合成与抗肿瘤活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稳定氮氧自由基作为某些抗癌药物的载体,不仅能提高药物对癌细胞的选择性,而且为借助电子自旋共振(ESR)技术研究药物的作用机理和代谢提供了一种新手段。在前文中,我们报道了几种5-氟尿嘧啶的自旋标记衍生物。作为这一工作的继续,本文报道一系列新的氟尿嘧啶自旋标记衍生物10_(a—c)、11_(a—c)和12_(a—c)的合成及其抗肿瘤活性的研究。  相似文献   

20.
以大黄酸为原料,经酯化、烷基化、水解及缩合等反应步骤合成了12个大黄酸-缬氨酸加合物.目标化合物经1H NMR,~(13)C NMR和HRMS进行了结构确证.以顺铂和阿霉素为阳性对照药,采用四甲基偶氮唑盐(MTT)法考察了目标化合物的体外抗肿瘤(Hela,MCF-7,HepG2,KB和HEK293T等5株细胞)活性.结果表明,化合物5l显示出较好的抗肿瘤活性,其IC50值在1.6~9.4μmol/L之间.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化合物5l能够与DNA发生较强的结合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