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通过水热反应,合成了2,6-二(2-苯并咪唑基)吡啶(BBPY)和2,6-吡啶二羧酸(DPA)的锌髤配合物[Zn(BBPY)(DPA)].H2O(1)及镍髤配合物[Ni(BBPY)2]SO4(2)。对它们进行了元素分析、红外光谱、热重等表征,并用X-射线单晶衍射测定了配合物的晶体结构。配合物1属单斜晶系,Cc空间群,晶胞参数a=1.6945(12)nm,b=1.2721(9)nm,c=1.0658(7)nm,β=92.506(12)°。配体2,6-二(2-苯并咪唑基)吡啶中的3个氮原子与2,6-吡啶二羧酸中的1个氮和2个羧基氧原子与锌髤配位,形成六配位的畸变八面体构型;配合物2也属单斜晶系,P21/c空间群,晶胞参数a=1.3735(8)nm,b=1.3838(8)nm,c=2.0270(11)nm,β=106.133(10)°。配体中每个2,6-二(2-苯并咪唑基)吡啶中的3个氮原子与镍髤配位,也形成六配位的畸变八面体构型。室温固态荧光测试显示,配合物1在428.9 nm(λmax)处具有强的荧光发射。  相似文献   

2.
结构相关的铱配合物[Ir(ppy)2L1](PF6)和[Ir(ppy)2L2](PF6)(ppy=2-苯基吡啶,LI=4-(2,2'-联吡啶-3-乙炔基)-N-(吡啶-2-亚甲基)-N-(噻吩-3-亚甲基)苯胺,L2=4-(2,2'-联吡-3-乙炔基)-N-二(吡啶-2-亚甲基)-苯胺)都具有优良的电致发光(ECL)性...  相似文献   

3.
以2-氯-5-硝基吡啶和2,4-二氟苯基硼酸为原料通过铃木偶联反应,合成出2-(2′,4′-二氟苯基)-5-硝基吡啶(HdFNppy)并对其进行了表征。以此化合物为主配体,合成了含二齿及单齿辅配体的铱(Ⅲ)配合物[Ir(dFNppy)2(pic)](1,pic=吡啶甲酸根)和[Ir(dFNppy)2(PPh3)Cl](2,PPh3=三苯基膦)。通过X射线单晶衍射确定了1和2的结构,1的晶体属于单斜晶系,空间群为I2/a;2的晶体属于三斜晶系,P1空间群。液体光致发光谱(PL)表明,1和2在CH2Cl2中的最大发射波长为634和616nm,显红光和橙红光;固体PL谱显示1和2的最大发射波长为638和594nm。通过循环伏安法估算得到的1和2的HOMO-LUMO能级差与紫外-可见光谱推算出的结果相似。1和2还具有较好的热稳定性。  相似文献   

4.
以2-氯-5-硝基吡啶和2,4-二氟苯基硼酸为原料通过铃木偶联反应,合成出2-(2′,4′-二氟苯基)-5-硝基吡啶(HdFNppy)并对其进行了表征。以此化合物为主配体,合成了含二齿及单齿辅配体的铱(Ⅲ)配合物[Ir(dFNppy)2(pic)](1,pic=吡啶甲酸根)和[Ir(dFNppy)2(PPh3)Cl](2,PPh3=三苯基膦)。通过X射线单晶衍射确定了1和2的结构,1的晶体属于单斜晶系,空间群为I2/a;2的晶体属于三斜晶系,P1空间群。液体光致发光谱(PL)表明,1和2在CH2Cl2中的最大发射波长为634和616nm,显红光和橙红光;固体PL谱显示1和2的最大发射波长为638和594nm。通过循环伏安法估算得到的1和2的HOMO-LUMO能级差与紫外-可见光谱推算出的结果相似。1和2还具有较好的热稳定性。  相似文献   

5.
合成了稀土苦味酸盐(pic)与配体2,6-二(2-苯并咪唑基)吡啶(L)的配合物,通过元素分析、红外光谱及电子光谱对配体及配合物进行了表征,并用X射线单晶衍射测定了配合物[CeL2(pic)2](pic)?(CH3OH)3的晶体结构.配合物属于三斜晶系,空间群为P-1,晶胞参数a=1.3795(3)nm,b=2.1292(5)nm,c=2.5651(6)nm,α=105.847(3)°,β=100.150(3)°,γ=107.893(3)°,Z=2,R=0.0519,wR=0.1255.晶体中一个不对称单元内有两个结晶学上独立的分子,这两个分子的构型基本相同,中心Ce3 均与两个三齿配位的配体及两个双齿配位的苦味酸根配位,配位数为10.中心Ce3 的配位多面体为变形双帽四方反棱柱,两个分子之间以π-π堆积连接,生成一个非中心对称的二聚体.整个晶体则是由这些二聚体以分子间氢键作用连接成三维网状超分子结构.室温下,在紫外光激发下Eu(III)配合物固体和溶液均表现出中心离子的特征荧光发射.  相似文献   

6.
由三齿含氮配体2,6-二[1-(2,6-二甲基苯基亚胺)乙基]吡啶(L1)、2,6-二[1-(2,6-二乙基苯基亚胺)乙基]吡啶(L2)和2,6-二[1-(2,4,6-三甲基苯基亚胺)乙基]吡啶(L3)分别与MnCl2·4H2O在乙腈中反应,合成了3个新的具有较大空间位阻的2,6-吡啶二亚胺基氯化锰配合物L1Mn(Ⅱ)...  相似文献   

7.
合成了一类自主体蓝绿色磷光铱(Ⅲ)配合物(Cz Ph BI)2Ir(tfmptz),(Cz Ph BI)2Ir(tfmpptz)和(Cz Ph BI)2Ir(fpptz)[其中Cz Ph BI,tfmptz,tfmpptz和fpptz分别为9-[6-(2-苯基-1-苯并咪唑基)己基]-9-咔唑、2-(5-三氟甲基-1,2,4-三唑基)吡啶、2-(5-[4-(三氟甲基)苯基]-1,2,3-三唑)吡啶和2-[5-(4-氟苯基)-1,2,3-三唑]吡啶].通过核磁共振氢谱和氟谱及元素分析确定其分子结构,并对其光物理性能进行了研究.利用该类配合物作为单发光层制备了器件结构为氧化铟锡(ITO)│N,N'-二苯基-N,N'-二(1-萘基)-1,1'-联苯-4,4'-二胺(NPB)(30 nm)│4,4'-N,N'-二咔唑基联苯(CBP)(15 nm)│Ir配合物(30 nm)│1,3,5-三(1-苯基-1H-苯并咪唑-2-基)苯(TBPI)(30 nm)│Li F(1 nm)│Al(100 nm)的电致发光器件,其最大亮度为6913 cd/m2,最大发光效率达13.9 cd/A.  相似文献   

8.
将配体吡啶-2,6-二[N-(1′-咪唑基丙基)甲酰胺](L)与苦味酸稀土盐[RE(pic)-3]在甲醇中反应合成了9种吡啶-2,6-二[N-(1′-咪唑基丙基)甲酰胺\]稀土配合物,其结构经元素分析、红外光谱及紫外光谱表征,确定了配合物的结构为REL(pic)3·nCH3OH·H2O(RE=La, Ce, Pr, Nd, Sm, Eu, Gd, Tb, Er; n=1或2; pic为苦味酸根)。并采用紫外光谱研究了游离配体对金属离子的识别性能。结果显示:加入稀土金属离子后,L中216 nm处吸收峰消失,202 nm处吸收峰明显增强且红移至213~218 nm处,表明配体对稀土金属离子具有明显的识别能力。  相似文献   

9.
利用2-苯基吡啶及其衍生物为主配体、四苯基膦酰亚胺为辅助配体合成了3个铱配合物Ir(ppy)2tpip(Hppy:2-苯基吡啶,Htpip:四苯基膦酰亚胺)、Ir(npy)2tpip(Hnpy:2-(1-萘基)吡啶)和Ir(pnpy)2tpip(Hpnpy:2-(9-菲基)吡啶)。它们的结构通过1H NMR和MALDI-TOF质谱进行了表征,其中配合物Ir(ppy)2tpip还进一步通过晶体结构分析验证。主配体从苯环到萘环和菲环的改变增加了配合物的π共轭,减小了能级差,导致了3种配合物的磷光发射光谱从516 nm红移到600和633 nm(从绿光到红光),发光量子效率也从0.36增加到0.51和0.53。从量化计算的结果可以看出,这种共轭效应增加了主配体的电子密度,提高了配合物的LUMO能级。配合物结构和发射性质之间的关系规律为设计不同发光颜色的铱配合物提供了思路。  相似文献   

10.
2-(苯亚胺基次甲基)吲哚铕胺基配合物[η1∶η1-2-(C6H5NH=CH)C8H5N]2Eu[N(Si Me3)2](1)与二芳基取代甲脒(2,6-R2C6H3N=CHNH(C6H3R2-2,6)(R=iPr(2),Me(3))经过配体交换反应,分别得到了含吲哚基脒基铕配合物[η1∶η1-2-(C6H5NH=CH)C8H5N]Eu[(η3-2,6-iPr2C6H3)N=CHN(C6H3iPr2-2,6)][N(Si Me3)2](4)和含脒基的稀土铕配合物[(η3-2,6-Me2C6H3)N=CHN(C6H3Me2-2,6)]2Eu[N(Si Me3)2](5)。结果表明,脒基的位阻显著影响了吲哚基稀土金属胺基配合物与二芳基取代甲脒的配体交换反应。配合物4和5通过IR、元素分析和X射线单晶衍射分析进行了表征。  相似文献   

11.
以3-甲基-4-对溴苯基-5-(2-吡啶基)-1,2,4-三氮唑作为配体(L),合成了1个新的锰配合物[MnL2(NCS)2],对其进行了红外、电喷雾质谱和单晶结构表征,该配合物属于单斜晶系,空间群P21/n,a=1.6480(2)nm,b=0.90707(13)nm,c=2.1919(3)nm,β=97.454(2)°,V=3.248 8(8)nm3,Z=4,R1=0.043 9。单晶结构表明,锰离子处于1个扭曲的八面体配位环境中,2个硫氰根离子呈顺式配位,每个配体L通过三氮唑上1个氮原子和吡啶上1个氮原子参与配位。  相似文献   

12.
合成了3个钌髤配合物,[Ru(bpy)2(SB)](PF6)2、[Ru(bpy)(SB)2](PF6)2和[Ru(SB)3](PF6)2(bpy=2,2′-bipyridine,SB=4,5-diaza-9,9′-spirobifluorene),通过核磁和元素分析对配合物的结构进行了确定。[Ru(bpy)2(SB)](PF6)2通过X射线单晶衍射确认了结构。研究了配合物的光物理性能。结果表明[Ru(bpy)2(SB)](PF6)2在乙腈中的发桔红光,波长为606 nm,量子产率约为0.001 2。在同样条件下[Ru(bpy)(SB)2](PF6)2和[Ru(SB)3](PF6)2的发光非常微弱甚至几乎没有发光。还研究了这些配合物的电致化学发光性能。随着配体中SB含量的增加,发光的峰电压从1.36 V增加到1.58 V,相对发光强度从731降低到52。  相似文献   

13.
以3-对溴苯基-4-对甲苯基-5-(2-吡啶基)-1,2,4-三氮唑(L)作为配体,合成了1个铜配合物trans-[CuL2(ClO4)2],对其进行了红外、电喷雾质谱、热重分析和单晶结构表征,该配合物属于三斜晶系,空间群P1,a=0.829 29(15)nm,b=0.854 48(16)nm,c=1.502 7(3)nm,α=83.517(2)°,β=89.200(2)°,γ=73.064(2)°,V=1.011 9(3)nm3,Z=1,R1=0.041 2。单晶结构表明,铜离子处于1个扭曲的八面体配位环境中,2个高氯酸根离子呈反式配位,每个配体L通过三氮唑上的1个氮原子和吡啶氮原子参与配位。热重分析表明该配合物在310℃开始发生分解。  相似文献   

14.
以3-对甲氧基苯基-4-对溴苯基-5-(2-吡啶基)-1,2,4-三氮唑(L)作为配体,合成了1个钴配合物[CoL2(H2O)2](ClO4)2.2C2H5OH,对其进行了红外、电喷雾质谱、热重分析和单晶结构表征,该配合物属于单斜晶系,空间群P21/n,a=0.876 3(5)nm,b=3.384 4(18)nm,c=0.920 3(5)nm,β=102.961(8)°,V=2.660(2)nm3,Z=2,R1=0.064 4。单晶结构表明,钴离子处于1个扭曲的八面体配位环境中,2个水分子呈反式配位,每个配体L通过三氮唑上的1个氮原子和吡啶氮原子参与配位。配体配位后三氮唑-吡啶间二面角反而变大。热重分析表明该配合物在345℃开始发生分解。  相似文献   

15.
采用水热合成法,通过配体[2-(1H-1,2,4-三唑-3-基)吡啶](2-HTP)与MnSO4·H2O中的Mn2+离子组装配位,得到一个结构新颖的配合物[Mn(C7H5N4)·(SO4)·2H2O](1),对其进行元素分析、红外光谱、X射线单晶衍射、固体荧光以及热重分析等测试。结构分析表明,配合物1属于单斜晶系P21/n空间群,部分晶胞参数:a=1. 16373(12) nm,b=0. 79324(9) nm,c=1. 40241(15) nm,V=1. 1996(2) nm3,Z=4。在配合物1中,配体2-HTP与Mn2+离子以双齿的方式配位,Mn2+离子还与两个结晶水分子相连并与SO2-4中O原子的桥联作用连接成为一维的链状结构。此外,配体的芳香环之间还存在弱的π-π空间堆积效应,通过对配合物进行固体荧光测试表明其具有良好的蓝光性质,在477 nm处存在较强的荧光发射峰。  相似文献   

16.
利用环金属化配体2-(2’,4’-二氟苯基)-4-甲基吡啶(dfpmpy)和辅助配体5-(三氟甲基)-2-吡啶甲酸(tfmpic)合成了一个铱配合物[Ir(dfpmpy)2(tfmpic)],并测定了该配合物的光物理和电化学性质。在乙腈溶液中,配合物发射黄色磷光,其最大波长位于554 nm,理论计算表明其磷光来自于金属和环金属化配体到辅助配体或配体间的电荷转移跃迁(3MLCT或3LLCT)。  相似文献   

17.
由三齿配体2,6-二[1-(2-甲基苯基亚胺)乙基]吡啶(L1)和2,6-二[(1-苯基亚胺)乙基]吡啶(L2)分别与NiCl2.6H2O在乙腈中反应,合成了两个吡啶二亚胺基氯化镍配合物L1Ni(Ⅱ)Cl2.CH3CN(1)和L2Ni(Ⅱ)Cl2(2).通过元素分析、IR和1HNMR对配体和配合物进行了结构表征,并测定了配合物1和2的晶体结构.X射线衍射分析结果表明,两个配合物均为五配位扭曲三角双锥构型,属单斜晶系,Cc空间群.配合物1的晶胞参数a=2.5783(5)nm,b=1.4843(3)nm,c=1.5866(3)nm;β=122.82(3),°V=5.1024(18)nm3,Z=4,R1=0.0708,配合物2的晶胞参数a=1.5772(1)nm,b=0.8594(1)nm,c=1.5459(1)nm;β=103.27(1),°V=2.039(2)nm3,Z=4,R1=0.0375.配合物1和2经MAO活化后对乙烯聚合表现出较低的催化活性.  相似文献   

18.
采用2-(4-三氟甲基苯基)吡啶(tfmppy)为主配体,分别以四(4-氟苯基)苯基膦酰亚胺(F-tpip)、四(4-甲氧基苯基)膦酰亚胺(MeO-tpip)和四(1-萘基)膦酰亚胺(tnin)为辅助配体合成了3个铱配合物((tfmppy)_2Ir(F-tpip)、(tfmppy)_2Ir(MeO-tpip)和(tfmppy)_2Ir(tnin))。其结构通过核磁氢谱、质谱、元素分析和单晶结构测定进行了验证。配合物(tfmppy)_2Ir(F-tpip)和(tfmppy)_2Ir(MeO-tpip)属于三方晶系P1空间群,配合物(tfmppy)_2Ir(tnin)属于三斜晶系R3c空间群。3个配合物都是绿光材料,具有类似的发光颜色和发光效率((tfmppy)_2Ir(F-tpip):λ_(em)=526 nm,Φ=0.52;(tfmppy)_2Ir(MeO-tpip):λ_(em)=523 nm,Φ=0.44;(tfmppy)_2Ir(tnin):λ_(em)=522 nm,Φ=0.48)。3个配合物的循环伏安曲线都显示出了良好的氧化还原性质。(tfmppy)_2Ir(F-tpip)、(tfmppy)_2Ir(MeO-tpip)和(tfmppy)_2Ir(tnin)的HOMO能级分别为-5.67、-6.08和-5.69 eV,其LUMO能级分别为-3.29、-3.61和-3.22 eV。  相似文献   

19.
从理论上研究了一系列Ir(Ⅲ)[(C^N)2IrL]+[C^N=ppy, L=pzpy(1); C^N=dfppy, L=pzpy(2); C^N=ppy, L=pybi(3); C^N=tpy, L=acac(4); 其中ppy=2-苯基吡啶, dfppy=2-(2,4-双氟苯基)吡啶, pzpy=2-吡唑基吡啶, pybi=1-苯基-2-(吡啶基)-1H-苯并咪唑, tpy=2-(4-甲苯基)-吡啶, acac=乙酰丙酮]配合物的结构和光谱特征. 分别在B3LYP/LanL2DZ和CIS/LanL2DZ计算水平下优化了它们的基态和激发态结构. 计算得到的Ir-N, Ir-C和Ir-O基态键长和相应实验值符合较好. 在激发态下, Ir-N和Ir-C键长增加了约0.0003~0.003 nm, 而Ir-O键长则缩短了约0.0012 nm. 在含时密度泛函理论(TD-DFT)计算水平下, 结合极化连续介质模型(PCM), 得到配合物1~4的最低能的吸收和发射分别出现在398 nm(1), 370 nm(2), 419 nm(3)和437 nm(4)以及511 nm(1), 457 nm(2), 602 nm(3)和479 nm(4). 配合物1, 2, 4的跃迁属于d(Ir)+π(C^N)→π*(C^N)的电荷转移跃迁, 而化合物3的跃迁则归因于d(Ir)+π(C^N)→π*(pybi)的电荷转移跃迁. 这表明此类配合物的吸收和发射主要受前线分子轨道的金属成分控制, 同时也受辅助配体L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杨青  赵强 《分析测试学报》2008,27(6):603-607
从吡啶-2,6-二甲酸(L1)出发,合成了2种含有多个共轭体系和多齿的N2,N6-二(3-甲基吡啶)-2-取代吡啶-2,6-二甲酰胺(L2)配体和N2,N6-二对甲苯基吡啶-2,6-二甲酰胺 (L3) 配体;制备了化合物N2,N6-二(3-甲基吡啶)-2-取代吡啶-2,6-二甲酰胺(L2)与Tb(Ⅲ)和Eu(Ⅲ)的配合物,培养出了单晶.通过红外光谱、元素分析和X射线单晶衍射仪确定配合物的组成和结构.结果表明:在Tb(Ⅲ)配合物的稀溶液中,当溶液pH值为7时荧光强度最强,pH值大于或小于7荧光强度都逐渐减弱;当溶液pH为7时,N2,N6-二(3-甲基吡啶)-2-取代吡啶-2,6-二甲酰胺对Tb(Ⅲ)的荧光强度敏化远大于吡啶-2,6-二甲酸;N2,N6-二(3-甲基吡啶)-2-取代吡啶-2,6-二甲酰胺和吡啶-2,6-二甲酸与Eu(Ⅲ)形成稀的配合物溶液的荧光强度随pH值的增加而增大(pH 3~1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