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Cu—Co催化剂催化CO2合成醇的原位红外表征及其反应机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伟  刘崇微 《分子催化》1995,9(1):37-43
本文采用“原位”红外光谱结合XPS和XRD比较了CuCrk、CoCrK和CuCoCrK三种催化剂在2.5MPa,270℃条件下,CO2+H2合成醇的中间体及其演变过程;初步探讨了Cu-Co催化剂中活性金属的作用、氧化物的作用、以及甲醇合成机理和碳链增长机理。研究结果表明,Cu是最主要的合成甲醇活性组分,Co能够导致CO2离解吸附,而碳链增长则需要二者的协同作用。吸附在金属表面的甲酸盐是甲醇合成的中  相似文献   

2.
本文采用XRD、XPS、及H_2—TPD技术对不同Cu/Co比的几个RaneyCu-Co催化剂进行了表征.并与反应醇选择性进行了关联.结果表明:RaneyCu-Co催化剂均由不同Cu/Co比的两个Cu-Co固溶体相组成,还原(H_2,563K,2h)前,表面除有Cu ̄0和Co ̄0外,尚有少量Cu ̄(+1)和显著量的Co ̄(+2)存在,还原后,Cu ̄(+1)几乎消失,Co ̄(+2)仍有一定量存在,在反应温度下(563K),CO和CO_2均能使表面Co ̄0部分氧化,且CO_2氧化能力大于CO,而合成气(H_2/CO=2)表现为还原的性质。三种气氛对Cu ̄0无明显影响。催化剂表面Cu/Co比高于体相Cu/Co比,表面Cu富集显著.RaneyCu-Co催化剂表面有四种吸氢中心:Cu(弱吸氢中心),高配位Co(弱吸氢中心),低配位Co(活化吸氢中心),及强吸氢中心;对不同催化剂,表面低配位Co中心的比例与醇选择性有一致的变化规律。基于上述结果,就CO播入中心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3.
制备出了用于甲醇气相氧化羰基化合成碳酸二甲酯反应的负载铜基催化剂CuO-La_2O_3/AC。考察了预处理的活性炭载体对反应性能的影响。采用XPS技术表征了催化剂的表面性质。结果表明,CuO-La2O3/AC催化剂具有催化合成碳酸二甲酯的反应活性:反应性能依赖于催化剂表面的CuO和Cu2O物种;用盐酸预处理的活性炭载体可明显提高催化剂的活性和稳定性。  相似文献   

4.
应用XPS,XAES和紫外漫反射光谱法研究了CuO-ZnO/氧化物上CO2/H2合成甲醇的反应活性中心.CuO-ZnO/氧化物催化剂上的反应活性中心是存在于CuO-ZnO固溶体中的Cu-Zn-O("□"为氧空位),活性中心的Cu价态为Cu-和Cu0.反应活性中心在CuOZnO-ZrO2催化剂上比在其它CuO-ZnO/氧化物催化剂如CuO-ZnO,CuO-ZnO-MgO,CuOZnO-Al2O3和CuO-ZnO-r2O3上更加稳定.  相似文献   

5.
CuO-ZnO基CO2/H2合成甲醇催化剂的反应活性中心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应用 XPS,XAES和紫外漫反射光谱法研究了CuO-ZnO/氧化物上CO2/H2合成甲醇的反应活性中心。CuO-ZnO/氧化物催化剂上的反应活性中心是存在于CuO-ZnO固溶体中的Cu-口-Zn-O("口"为氧空位),活性中心的Cu价态为Cu^+和Cu^0。反应活性中心在CuO-ZnO-Zro2催化剂上比在其它CuO-ZnO/氧化物催化剂如CuO-ZnO,CuO-ZnO-MgO,CuO-ZnO-  相似文献   

6.
应用XPS能谱技术和合成气中压反应等对醇合成用铜钴基催化体系进行了表征研究。还原后的铜钴催化剂样品表面上钴以Co^2+和Co^2+形式共存,铜主要是Cu^0物种。在反应条件下处理后,发生了再氧化现象,即钴主要以Co^2+形式存在,铜变为Cu+或Cu^3+物种。从催化剂的XPS和XAES结果可知,铜和钴之间具有强有相互作用和电荷转移。改良铜钴催化剂具有良好的醇合成的反应活性和碳链增长,助剂钼在样品还  相似文献   

7.
应用XRD、ESR、URDS、XPS及XAES等手段研究了CO2加H2合成甲醇Cu-Zn-O催化剂在还原后和反应状态下的表面化学状态。结果表明,在还原及反应状态下,催化剂表面仅能检测到CU^0,而未发现稳定的Cu^2+和Cu^+存在;ZnO被 部分还原产生低价锌Zn^(2-δ)+(0<δ<2)。关联活性测试结果认为:Cu^o/Zn^(2-δ)+O构成CO2加H2合成甲醇反应的活性中心。  相似文献   

8.
Cu/TiO_2和Cu/ZrO_2催化甲醇脱氢反应的对比研究(英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考察了TiO_2和ZrO_2担载的铜基催化剂的结构及其催化甲醇脱氢的反应性能。氮吸附和EXAFS结果显示,两个催化剂的结构性质以及铜所处的配位环境比较接近。但X-射线光电子能谱测试结果显示,催化剂Cu/TiO_2中铜周围的电子密度较催化剂Cu/ZiO_2中的高。TiO_2结果表明,TiO_2能够降低与之接触的较大CuO的还原温度。催化剂电子结构的不同导致反应性能的差异,在Cu/TiO_2催化剂上甲酸甲酯是主要产物,而Cu/ZrO_2催化剂则催化甲醇深度脱氢生成CO。此外,Cu/ZrO_2催化剂失活较Cu/TiO_2催化剂慢得多。  相似文献   

9.
异丁烷催化脱氢制异丁烯Cr2O3/Al2O3体系催化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丁彦  潘霞 《分子催化》1999,13(5):373-377
对异丁烷催化脱氢催化剂进行了研究。助催化剂K2O,CuO的引入改进了Cr2O3/Al2O3催化剂的活性和抗积炭性能。同时考察了原料气空速、反应温度以及催化剂制备的焙烧温度对K2O-CuO-Cr2O3/Al2O3催化剂反应性能的影响。XRD谱图表明,Cr2O3在催化剂中高分散,700℃焙烧的催化剂中出现的KCuO晶相对催化剂活性不利。用NH3-TPD和CO2-TPD检测了催化剂表面的酸碱中心,表明助  相似文献   

10.
在位ESCA表征不同状态下Cu-Co尖晶石催化剂表面状态和组成。氧化态催化剂表面富铜,钾表面浓度较低。Cu为Cu ̄(+2);Co大部为Co ̄(+3),部分为Co ̄(+2)。还原态催化剂表面形成富钾层。Cu为Cu ̄0或Cu ̄(+1),Co为Co ̄0。Cu、Co间有强相互作用,合成气通过Cu、Co的协同催化作用形成低碳醇。解析反应后脱附的C_(1s)峰表明存在三种类型的碳物种:非解离吸附CO,解离吸附的CO物种,表面碳酸钾。解离吸附与非解离吸附碳物种的合适比例是形成低碳醇的条件。  相似文献   

11.
用于CO2加氢合成甲醇超细CuO-ZnO/SiO2-ZrO2催化剂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用溶胶-凝胶法制备了CuO-ZnO/SiO2-ZrO2复合氧化物催化剂,使用IR,XRD,TEM和BET等手段对催化剂的结构及表面性能进行了表征,考察了ZrO对该体系的表面性质,结构,CuO分散状态以及二氧化碳加氢合成甲醇的催化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该体系催化剂的比表面积大,活性组分分散均匀。  相似文献   

12.
制备方法对超细Cu/ZnO/Al2O3催化剂上CO2+H2合成甲醇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制备方法对超细Cu/ZnO/Al_2O_3催化剂上CO_2+H_2合成甲醇的影响张玉龙,王欢,邓景发(复旦大学化学系,上海,200433)关键词超细粒子,合成甲醇,Cu/ZnO/Al_2O_3催化剂,CO_2+H_2CO2+H2合成甲醇是目前的热门课题[1~...  相似文献   

13.
制备了Cu-Zn-Al (4/50/5)催化剂(Cat)和Cu-Zn-Al-Li(40/50/5/5)催化剂(Cat-Li).并将其分别用于由CO/H_2和CO_2/H_2合成甲醇。诸如TPD、TPR、TPSR、脉冲、CD3I-捕获、同位素标记、EPR及原位DRIFT等技术和方法被用来表征这两种催化剂及研究反应机理,对处于去氢、含氢及含氧态催化剂进行了对比研究以期阐明表面氧和表面氢对CO_2和CO活化所起的作用。提出了一个由甲酸根和甲醛氢化及甲醇氧化结果为证的CO/CO_2氢化机理。由于通过Li 取代CuO晶格上的Cu2+形成的氢空位,在Cat中添加Li+改善了甲醇合成活性。CO_2能被一捕获的电子(F-中心)活化,生成的CO2-能容易地被氢化成甲酸根和亚甲基双草酰,后者分解生成H2CO和表面氧。CO能被表面氧活化,生成的CO2-将遵循CO_2氢化的途径。在CD3I-捕获的实验中,我们捕获了表面氧。在无表面氧时,CO可能直接氢化成甲酸基,即CO_2氢化中的一途径。由亚甲基双草酰产生的H2CO表面模型可能与由甲醛吸附或CO氢化生成的H2CO表面模型不同。  相似文献   

14.
本文采用H2-TPD,CO-TPD及CO/H2TPSR技术对三种方法(SMAD、浸渍、共沉淀)制备的Cu-Co催化剂进行了表征,并与低碳醇合成选择性进行了关联.Cu-Co催化剂上H2-TPD谱中共有四个脱附峰(A,B,C,D),其中C峰对应于低配位Co中心上的活化吸附氢,其面积百分数随不同催化剂的变化规律与醇选择性的变化规律一致.与CO-TPD谱对比,Co及Cu-Co催化剂上CO/H2TPSR谱中都出现一个新的甲烷析出峰(473~573K),归属为活化吸附氢与表面活泼碳物种之间的反应,其面积百分数随不同催化剂的变化规律与醇选择性的变化一致。基于上述结果,就CO插入中心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5.
在位ESCA表征不同状态下Cu-Co类晶石催化剂表面状态和组成。氧化态催化剂表面富铜,钾表面浓度较低。Cu为Cu^+2;Co大部为Co^+3,部分为Co^+2。还原态催化剂表面形成富钾层。Cu为Cu^0或Cu^+1,Co为Co^0。Cu、Co间有强相互作用,合成气通过Cu、Co的协同催化作用形成低碳醇。解析反应后脱附的C1s峰表明存在三种类型的碳物种;非解离吸附CO,解离吸附的CO物种,表面碳酸钾  相似文献   

16.
以甲酸钠作为羰化催化剂,未还原的铜-铬作为氢解催化剂,在383 K,初始压力为5.0MPa的条件下浆态相合成甲醇。铜-铬催化剂采用三种方法制备:A,CuO和Cr_2O_3的简单混合;B,共沉淀法:C,络合法。结果表明,采用A制得的铜-铬催化剂没有活性,络合法比共沉淀法活性高。在以络合法制备的催化剂中加入第三金属组分可改变催化剂的选择性,加入Co、Ag、La和ZrO_2后甲醇的选择性得以提高,而加入Mn、Ba和Mg,则甲酸甲酯的选择性高于甲醇的选择性。  相似文献   

17.
水滑石类复合氧化物在CO+NO反应中的应用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陈英红  薛锦珍 《分子催化》2000,14(4):270-274
制备了CoCuAl、CoCuMg、COCrAl、CoNiAl等4种水滑石类复合氧化物,XRD谱图表明,在焙烧前,它们具有水滑石结构。同时考察了产CO+NO反应性能,研究了催化分对CO+NO反应性能的影响和空速对催化剂CoCuAl反应活性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具有组成(摩尔比)为CoCuAl(7:1:1)、CoCuMg(3:1:2)、CoCrAl(7:1:1)、CoNiAl(5:1:1)的催化剂,在  相似文献   

18.
低碳醇合成中异丁醇形成机理及提高其收率的途径   总被引:4,自引:4,他引:4  
在压力10MPa,温度360~420℃,尾气空速3000~7000h ̄(-1)的反应条件下,采用分别富集甲醇、乙醇、正丙醇和异丙醇的方法,研究Zn-Cr-K氧化物催化剂上异丁醇的形成机理,并探讨利用甲醇循环提高其收率的可能性。结果表明,低碳醇的形成是以碳链增长形式进行的,COH→CCOoH慢的α-加成反应是链增长的起始步骤,也是低碳醇合成反应的控制步骤,β-加成是生成低碳醇的特征反应,COH→CCOH→CCCOH→CC(CH_3)COH是异丁醇的形成机理。甲醇富集对提高异丁醇收率有明显的促进作用,采用甲醇循环技术提高异丁醇收率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9.
对浸渍法制备的Cu-Mn/SiO2催化剂进行了甲醇合成活性评价。同时用XPS、Auger、N2O分解,TPR等技术对催化剂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在双组份催化剂中、工作态催化剂表面主要存在Cu(O)。  相似文献   

20.
SYNTHESIS AND CRYSTAL STRUCTURE OF THE CLUSTER COMPOUND MoS_4Cu_2Ag(Ph_3P)_3Br.H_2O¥DeLiangLONG;XinQuanXIN(StaleKeyLaboratoryof?..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