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0 毫秒
1.
光学纯的硅取代氨基酸是一类非天然的手性氨基酸合成子,在药物,植物保护 剂和精细化学品的合成具有极为广阔的应用前景,其合成方法包括化学不对称合成 及化学合成外消旋体-生物学拆分两种,综述了该方面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2.
手性氨基酸的制备及生物活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述了近年来手性氨基酸的制备方法及其生物活性,包括化学拆分法、不对称合成法、结晶法、微生物法、酶法、配位萃取法、膜拆分法以及色谱法等制备方法,还介绍了手性氨基酸作为手性药物的生物活性作用,并对其研究的前景进行了展望。参考文献42篇。  相似文献   

3.
综述了合成β-氨基酸的五种主要方法,包括化学拆分、手性色谱柱拆分、Arndt-Eistert反应、不对称合成和酶催化合成的最新研究进展,特别是近年来发展迅速的不对称合成和酶催化合成。参考文献90篇。  相似文献   

4.
<正>J. Am. Chem. Soc. 2019, 141, 5159-5163手性醛催化在胺化学中逐渐成为一种强有力的不对称催化合成策略,化学家们利用该策略已经成功实现了转胺化、氢胺化以及氨基酸酯不对称α-官能化反应.在这些化学转化当中,手性醛催化氨基酸酯的不对称α-官能化反应在非天然手性氨基酸的合成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然而,已有的报道均是使用高活性的亲电试剂,如3-吲哚甲基  相似文献   

5.
本文综述了"含氨基酸Schiff碱-金属"手性配合物的合成及其结构。同时还讨论了"含氨基酸Schiff碱-金属"手性配合物不对称反应, 如: 烷基化反应、缩合反应、Michael加成反应、溴化反应等。这些反应为氨基酸拆分及非蛋白质类氨基酸合成提供了新方法。  相似文献   

6.
天然手性源在光学活性菊酸合成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邵瑞链  杨敏华 《有机化学》1993,13(4):347-353
概述了用天然手性源制取光学活性菊酸的近期进展.讨论了利用天然手性试剂、酶以及微生物等对外消旋菊酸进行拆分,以天然氨基酸等作为手性诱导试剂进行不对称合成以及利用萜、碳水化合物、酒石酸等分子中天然存在的立体结构进行骨架改造和选择性合成.  相似文献   

7.
<正>研究人员设计出一种"非天然手性氨基酸"的简易合成方法,有望推动化学工业尤其制药业的发展。氨基酸是含有氨基和羧基的一类有机化合物的通称,是生物功能大分子蛋白质的基本组成单位。非天然手性氨基酸的分子为"对映异构体",其在药物开发、化工合成、催化工业等领域具有重要作用。研究团队负责人、美国斯克里普斯研究所的余金权教授对新华社记者说,天然氨基酸便宜易得,  相似文献   

8.
手性亚砜合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曾庆乐 《化学进展》2007,19(5):745-750
手性亚砜及其衍生物广泛作为重要手性中间体和辅剂、手性配体和催化剂、手性药物。手性亚砜可以采用生物方法和化学方法来合成,化学方法包括手性辅剂诱导、手性氧化剂氧化、手性拆分和不对称催化等。本文简要综述了手性亚砜的各种用途和各种合成方法的研究进展,主要介绍了钛和钒催化的不对称硫醚氧化反应,也介绍了作者最近在钒催化的不对称硫醚氧化反应方面所做的研究工作。  相似文献   

9.
以铜(Ⅱ)-L-谷氨酸络合物为手性分离选择剂,对苯丙氨酸、酪氨酸和色氨酸3种非衍生芳香族氨基酸的手性对映体拆分进行了研究,建立了一种快速、简便拆分未衍生化的氨基酸对映体的配体交换毛细管电泳方法.在使用10 mmol/L NH4AC(pH 5.0),5 mmol/L CuSO4和10 mmol/L L-谷氨酸的条件下,成功地拆分了苯丙氨酸、酪氨酸手性对映体;色氨酸手性对映体也得到部分分离;考察了电泳缓冲液组成、pH值等影响分离效果的因素.  相似文献   

10.
苯并咪唑类化合物在药物化学、生物化学、配位化学以及催化、分子识别、阻燃等领域具有重要应用.氨基酸类化合物是一类来源广泛的功能性合成子,因此近年来基于氨基酸的苯并咪唑合成与功能改性研究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综述了以各种天然与非天然氨基酸为原料,以溶液法、微波法、固相法等合成技术合成与改性苯并咪唑的新进展.  相似文献   

11.
在过氧化氢酶和氧气存在下,固定化D-氨基酸氧化酶(D-AAO)对映选择性催化DL-氨基酸中的D-对映体氧化脱氨为相应酮酸,L-对映体保留.研究了D-AAO的底物特异性并对反应条件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D-AAO具有较宽的底物谱,能够催化疏水性α-氨基酸的D-对映体氧化脱氨.在最优反应条件下,D-AAO催化DL-2-氨基丁酸、DL-2-氨基戊酸去消旋化,L-2-氨基丁酸、L-2-氨基戊酸的收率分别为48%和47%,ee分别为99.5%和99.8%.进一步地利用Pd-C/HCOONH4催化氧化脱氨过程中产生的亚氨基酸原位还原,有效提高了L-2-氨基丁酸、L-2-氨基戊酸的收率并保持高的光学纯度.  相似文献   

12.
《分子催化》2012,26(2)
在过氧化氢酶和氧气存在下,固定化D-氨基酸氧化酶(D-AAO)对映选择性催化DL-氨基酸中的D-对映体氧化脱氨为相应酮酸,L-对映体保留.研究了D-AAO的底物特异性并对反应条件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D-AAO具有较宽的底物谱,能够催化疏水性α-氨基酸的D-对映体氧化脱氨.在最优反应条件下,D-AAO催化DL-2-氨基丁酸、DL-2-氨基戊酸去消旋化,L-2-氨基丁酸、L-2-氨基戊酸的收率分别为48%和47%,ee分别为99.5%和99.8%.进一步地利用Pd-C/HCOONH4催化氧化脱氨过程中产生的亚氨基酸原位还原,有效提高了L-2-氨基丁酸、L-2-氨基戊酸的收率并保持高的光学纯度.  相似文献   

13.
氨基酸卟啉锌配合物对氨基酸酯的分子识别研究(英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滴定方法研究了一种新型的苏氨酸卟啉锌配合物(主体)对氨基酸酯(客体)的分子识别.这种锌卟啉可以与氨基酸酯形成 1:1和 1:2的两种加合物.氨基酸酯的氨基首先与氨基酸残基的羧基作用形成 1:1的加合物,然后与锌卟啉的中央锌原子配位形成 1:2的加合物,客体分子与主体分子上的氨基酸残基之间的排斥作用以及主客体之间的色散力作用是主体分子能识别客体分子的另外两种作用。  相似文献   

14.
氨基酸分析技术研究的进展   总被引:8,自引:3,他引:8  
常碧影  梁冬生 《分析化学》1993,21(10):1220-1227
本文回顾了30多年氨基酸分析技术的研究与进展。着重介绍了样品前处理、分析手段及分析精密度、准确度方面的新进展、新结论与新动向。  相似文献   

15.
一些土壤和有机肥中氨基酸测定方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袁吕江  王正银 《色谱》1996,14(2):149-151
一些土壤和有机肥中氨基酸测定方法研究袁吕江,熊凤麒,王正银(西南农业大学中心实验室重庆630716)(西南农业大学土化系重庆630716)关键词液相色谱法,氨基酸,土壤,有机肥1前言我国耕作土含氮量为0.4~3.8g/kg[1],其中90%~98%为...  相似文献   

16.
氨基酸分析方法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4,自引:0,他引:34  
于泓  牟世芬 《分析化学》2005,33(3):398-404
对目前应用于氨基酸分析的主要方法作了较详细评述。这些方法包括柱后衍生高效阳离子交换色谱法、柱前衍生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高效阴离子交换色谱-积分脉冲安培检测法等。引用文献73篇。  相似文献   

17.
Amino acid modified chitooligosaccharides were synthesized by the new synthetic route. The chloroacetyl-chitooliogosaccharide intermediates were prepared under a mild condition via a reaction between chitooligosaccharide (COS) and chloroacetic anhydride. The intermediates were subsequently reacted with a variety of amino acids, e.g., glycine, aspartic acid, alanine, arginine, and serine, under a basic condition, yielding amino acid modified COS products. The degree of chloroacetylation was calculated based on new 1H NMR absorption peaks at 3.80 and 3.94 ppm, corresponding to  NH CO CH2 Cl and  O CO CH2 Cl, respectively. The degrees of chloroacetylation determined were 0.40, 0.44, 0.62, and 0.93 when the mole ratios of chloroacetic anhydride to COS were 0.5, 1, 2, and 4, respectively. The chemical structures of the COS derivatives were also determined using 1H NMR spectroscopy. The biological properties of the derivatives were evaluated. Cytotoxicity of the derivatives was assessed by a direct contact, using L929 cells. An MTT assay was a method of choice to evaluate the efficacy of the derivatives to enhance the proliferation of L929 cells.  相似文献   

18.
19.
StudiesontheElectronTransferCentersofAminoOxidaseImmobilizedonSelf┐AsemblyMonolayerUsingElectrochemicalMethods*LIJing-hong,CH...  相似文献   

20.
o-Chlorobenzyloxycarbonylimino-2-phenylacetonitrile (Cl-Z-ON) and p-methoxybenzyloxycarbonylimino-2-phenylacetonitrile (MOZ-ON) have been prepared from 2-hydroxyimino-2-phenylacetonitrile (oxime), phosgene, and the corresponding alcohols. Cl-Z-ON is synthesized for the first time and found to be stable at room temperature. MOZ-ON is utilized for the preparation of MOZ-amino acids under various conditions. The oxime can be recovered and reused. The combination of Cl-Z- and MOZ- for the alternative masking of the N4- and N4-amino groups of lysine residue has also been studi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