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4篇
化学   11篇
物理学   1篇
  2012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3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依据最近提出的高分子稀溶液粘度的浓度 依赖性的团簇理论 ,对高分子‘理想混合物’的定义进行了更新的理论分析 .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个新的判定高分子相容性的粘度判据 .从现有的大量实验数据看 ,该判据是和事实相符合的  相似文献   
2.
GC-MS测定桔子皮中的挥发性成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桔子皮经水蒸汽蒸馏,乙醚萃取挥发性成分。通过气-质联用(GC-MS)测定,发现桔子皮中含有38个组分,确定了其中23个组分的结构。  相似文献   
3.
对热塑性高分子作熔体加工时,在此过程中同时再叠加机械振动,设计制造的加工机器一方面具有卓越的技术经济指标,另一方面制品的物理性能也得到了提高[1,2].此类研究的重点多集中在动态成型过程中聚合物的流变行为或者成型后制品的力学性能方面[3,4],对聚合物本身在此外加交变力  相似文献   
4.
依据最近提出的关于单分散高分子的稀溶液粘度的团簇理论,对多分散高分子的稀溶液粘度的浓度依赖性进行了更新的理论分析。最后得到一个新的多分散高分子的稀溶液粘度与浓度的关系式。实验研究表明,该关系式是与实验数据相一致的。  相似文献   
5.
采用胶乳接枝插层法,引入单体,制备了天然橡胶蒙脱土聚丙烯酸丁酯纳米复合材料.X射线衍射(XRD)和透射电镜(TEM)结果表明,在单体丙烯酸丁酯(BA)的作用下,改性蒙脱土片层被进一步撑大,并在橡胶基体中以纳米级分散;动态粘弹谱(DMA)测定结果显示,该体系的玻璃化温度有所提高,且60℃时具有较低的tanδ值,说明具有较小的滚动阻力;物理机械性能测试表明该方法有效地实现了对天然橡胶的补强.  相似文献   
6.
硼酰化钴在橡胶与镀锌钢丝粘合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硼酰化钴的用量变化对丁苯橡胶/天然橡胶与镀锌钢丝粘合的影响,通过表面分析对其粘合机理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硼酰化钴对丁苯橡胶/天然橡胶与镀锌钢丝粘合的粘合增强作用十分明显。硼酰化钴添加2phr左右,粘合性能最佳,同时硫化胶的物理性能得到改善。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表明,粘合物镀锌钢丝界面中存在ZnO、ZnS、CoS2,说明粘合时发生了Zn的硫化反应,硼酰化钴中的钴向钢丝表面迁移,继而在锌层中扩散,提高了ZnO和ZnS晶格的缺陷浓度,这两种行为的共同作用,使橡胶与镀锌钢丝的粘合强度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7.
马来酸酐功能化聚丙烯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薛锋  潘雁  傅伟文 《广州化学》2002,27(4):52-56
简要叙述聚丙烯功能化的目的,介绍马来酸酐接枝聚丙烯实现功能化的几种实施方法,功能化聚丙烯的结构与性能表征,以及该功能化产物的应用。  相似文献   
8.
氰酸酯树脂热分解的高分辨裂解气相色谱-质谱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高分辨裂解气相色谱-质谱(HRPycC—Ms)研究了在不同裂解温度下氰酸酯树脂裂解产物分布以及主要裂解物的产率与裂解温度的关系,根据热分解产物的组成及其温度依赖性,讨论了氰酸酯树脂的热分解机理。  相似文献   
9.
应用热重分析方法对21种激光打印机用墨粉样品作了热失重研究。在氮气气氛中,分别对21种样品用TA 2050型热重分析仪在静态恒温及动态升温条件下的热稳定性及热解曲线的差异作了比较。在整个静态恒温条件的分析过程中,21个样品的失重在0.60%~1.16%之间,多数在1%左右。从动态升温的热失重数据及其热解曲线可见,各种墨粉之间存在较明显的差异,例如在曲线上呈现单个或多个失重台阶,失重的温度和温度区间的不同以及趋于恒重状态的温度和残重的不同等。据此认为热重分析可以为鉴别不同牌号的墨粉提供依据,而且还可对墨粉的组分作出初步判别。  相似文献   
10.
氨基酸卟啉锌配合物对氨基酸酯的分子识别研究(英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滴定方法研究了一种新型的苏氨酸卟啉锌配合物(主体)对氨基酸酯(客体)的分子识别.这种锌卟啉可以与氨基酸酯形成 1:1和 1:2的两种加合物.氨基酸酯的氨基首先与氨基酸残基的羧基作用形成 1:1的加合物,然后与锌卟啉的中央锌原子配位形成 1:2的加合物,客体分子与主体分子上的氨基酸残基之间的排斥作用以及主客体之间的色散力作用是主体分子能识别客体分子的另外两种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