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刘健  郑长龙  康波  宁晓强 《化学教育》2022,43(17):73-79
以“物质成分”大概念教学为例,基于学科理解,以探究物质成分的相关化学史为线索设计教学,引导学生在追溯“物质成分”相关概念、理论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建构物质成分的宏观、微观、宏微结合视角。并在解决探究物质成分的真实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基于证据进行推理的科学论证能力,通过认识视角的发展,体会科学理论是在不断发展和进阶的,初步建立科学发展观。  相似文献   

2.
覃浩然 《化学教育》2005,26(Z1):187-189
高中化学新课改已经顺利铺开, 其核心价值是:改革过去那种重知识轻能力、重结果轻过程, 以教师为中心, 以知识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 通过以化学实验为主的学生自主的探究、交流活动, 让学生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 强化科学探究的意识, 让学生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自主地习得知识, 掌握方法, 从而逐步形成知识创新的意识和能力, 同时使其获得情感、态度、价值观熏陶, 培养起科学的态度和人文精神。  相似文献   

3.
意义建构是概念教学的最终目标。在概念教学中建构意义就是帮助学生形成对概念较深刻的理解,提高他们运用概念解决问题的能力。从氧化还原反应概念的学习属性出发,分析了它在教学中应建构的意义,并从概念的科学研究角度进入新课程学习,以分类概念学习原理为构建概念的教学基础,以学生自主探究设计教学过程,并进行了实践研究。  相似文献   

4.
郑克强 《化学教育》2011,32(1):29-31
任务情景教学法是一种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的教学方式,利于从真正意义上实现以学生为主体,切实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理念。结合案例研讨了在高中化学教学中运用任务情景教学法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实施合作学习并培养学习能力的相关举措。  相似文献   

5.
刘洋  胡久华  于静 《化学教育》2018,39(21):34-39
以让学生自主建构物质检验的思维模型为目标设计教学,通过完成物质检验的探究任务,学生自主建构思维模型,形成完整的思路,从而提高解决此类问题的能力。并在北京某中学初三年级进行教学实践,对教学实施效果进行了检验,根据教学实践总结出建构“物质检验”思维模型教学的有效教学策略:基于建模历程与生活情境选择素材;以学生为中心自主建构“物质检验”思维模型,引导学生经历多样化的思维发展过程;学生经历不同层级进阶的模型建构历程。  相似文献   

6.
薛艳梅 《化学教育》2010,31(Z2):80-87
1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本节课教学指导思想:根据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提出的"通过以化学实验为主的多种探究活动,使学生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强化科学探究的意识,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理念,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自主地参与知识的获得过程,并给学生充分的表达自己想法的机会。  相似文献   

7.
以《化学2》中的"元素周期律"的教学设计为例,基于学习进阶理论建构高中元素周期律认识模型并设计学生进阶论证任务。通过学案上元素周期律的核心探究问题,驱动学生的"证据导向式"论证活动,在科学探究和数据分析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基于证据和数据的实证研究意识,提升了学生逻辑推理和论证能力,以期为培养学生高阶思维的探究式教学提供案例参考。  相似文献   

8.
以小组合作为学习方式,由学生提出的学习问题驱动化学概念教学,通过对学生课前自主预习中提出的问题进行归纳、分类研究,以此为基础设计平行性、模块化、渐进式的教学任务来突破教学重、难点,并在课堂上运用互动课堂反馈系统及时测查学生的学习效果。教学结束后发放量表,调查学生对问题驱动教学过程的评价,并对化学概念课型中提升学生自主提问意识的教学理念与实践方法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9.
全芙君 《化学教育》2010,31(Z2):160-163
1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科学探究的主要特征是自主性、探究性和开放性[1]。实验教学中要积极引导学生走出课本,拓展问题空间,增强实验内容的开放性;鼓励学生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进行实验,提高实验过程的探究性;要放手让学生自主设计方案、自主研究,培养学生的自主性。  相似文献   

10.
郭霞 《化学教育》2021,42(7):33-36
以“盐水洗鼻”中洗鼻液的配制为抓手和主要任务,通过学生将任务拆解成子任务并转化为化学问题,在合作探究、实际操作中,掌握溶质、溶剂及溶质质量分数之间的关系,配制出符合标准的洗鼻液。  相似文献   

11.
基于师范类专业认证理念与毕业要求的教学前端分析,建构“学教评产”混合式教学模式,通过整合教学内容、重构教学安排与优化教学评价,对“化学游戏教学”课程进行创新性改革,并从学生学习成果、教学目标达成与学生满意度等3个方面评价教学成效。结果表明:该教学模式有助于学生学习成果质量的提升,能够有效促进教学目标的达成,并取得较高的学生满意度。  相似文献   

12.
以15篇有关“氧化还原反应”的课例研究文献为研究对象,基于内容分析法归纳出4种主要的教学逻辑:“分类标准直给型”“分类标准批判型”“反应本质揭示型”“知识演绎批判型”。从“知识是什么”“知识是如何被理解的”2个维度对4种教学逻辑进行评析,以反思氧化还原反应教学研究的发展及其局限。  相似文献   

13.
王龙  刘金妮  刘帅  邓阳 《化学教育》2022,43(18):64-70
融合线下教育和线上平台教育,构建学生的认知脉络,使教学视角由教师转变为学生,从而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加强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间的交流互动,提升教学效果。“贯穿-翻转”混合式教学模式通过留问题、查成效、齐互动、知识成脉络、测达标等5个步骤实施教学过程。  相似文献   

14.
为提高基础化学的教学效果,以“UMU互动”为平台,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改革。以“缓冲溶液及其作用机制”教学设计为例, 阐述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的应用。结果表明,混合式教学模式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有效提高了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5.
陈素清  梁华定 《化学教育》2020,41(24):30-36
提出了“互联网+”背景下,“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教学“一核心、二目标、三探索、四构建”的教学策略。实施结果表明,基于学生发展的课程核心知识,以“具有解决复杂制药工程、化工工程、材料工程的化学基础知识”“为学习后续课程打下坚实基础”2个具体教学目标为导向,通过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案例教学、课程思政等3种教学改革探索,构建线上线下有机衔接的立方书、立体化线上教学资源、线上线下混合型教学模式及过程和结果相融合的SPOC教学模式下的课程评价体系4种教学举措,能有效提高课程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16.
潘睿  何书引  邓敏  郑倩 《化学教育》2020,41(11):45-48
在美国《AP化学课堂中的引导式探究活动》中,明确了概念性知识采用探究式教学方式的必要性,并根据学习圈理论依次划分出概念探究、概念形成、概念应用及概念评估4个连续的教学活动阶段,使学生能够全程参与到科学概念的形成过程中。以“化学方程式”教学内容为例,介绍了相关教学理论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探究式教学闭环,以期对国内中学有关化学概念的探究式教学改革起到一定的借鉴与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17.
分别以“Web of Science”与“中国知网”数据库为检索源,对2000—2020年间国内外“物质的量”主题研究论文进行检索,根据论文的研究内容进行分类归纳。研究表明:目前“物质的量”主题教学研究主要涉及:概念历史考量、教材研究、教师发展、学生认知与教学策略研究等5个方面。通过探析国内外的相关研究成果,以期为国内相关研究与实践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18.
张奇 《化学教育》2019,40(14):74-78
在药剂学课程教学中,为讲解传授“手性”相关的知识和概念,设计了一种新的教学法,并进行了实践应用。通过对该教学方法的总结和提炼,将以上教学法命名为“以问题为导向的点-面式教学法”。该教学法是以“反应停”具体事例为问题引导,提出和确定问题后,引出知识点,从药学相关领域知识面展开教学活动后,进行知识点总结,最后达成最终的教学目标。该教学法对教学实践工作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9.
刘凯钊 《化学教育》2018,39(3):33-37
“世界咖啡”是一种允许较多人同时参与某一主题研讨的活动模式。把这一研讨模式运用于教师听评课的区域教研活动中,能满足较多教师之间的深层交流与互动,并有利于解决当前区域教研活动难以深入交流与互动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从2003年起至今,北京师范大学化学教育研究团队围绕“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主题开展了跨越初中、高中必修、高中选择性必修的模型建构教学探索,涉及原子的构成微粒及空间分布、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以及元素性质等不同子主题。在这些教学探索中,梳理和还原了科学家解决问题的过程,对科学家所做实验进行再现、模拟,依据科学家在基于实验证据建构原子结构模型时的推理论证过程设计并指导学生开展模型建构活动,使学生理解、评价或参与模型建构的过程,促进学生建模能力和科学本质观的形成与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