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022篇
  免费   683篇
  国内免费   5309篇
化学   9555篇
晶体学   162篇
力学   103篇
综合类   178篇
数学   9篇
物理学   1007篇
  2024年   30篇
  2023年   181篇
  2022年   234篇
  2021年   198篇
  2020年   235篇
  2019年   269篇
  2018年   187篇
  2017年   272篇
  2016年   315篇
  2015年   294篇
  2014年   489篇
  2013年   477篇
  2012年   402篇
  2011年   376篇
  2010年   385篇
  2009年   412篇
  2008年   457篇
  2007年   454篇
  2006年   408篇
  2005年   396篇
  2004年   426篇
  2003年   442篇
  2002年   380篇
  2001年   419篇
  2000年   331篇
  1999年   293篇
  1998年   278篇
  1997年   273篇
  1996年   250篇
  1995年   289篇
  1994年   222篇
  1993年   204篇
  1992年   171篇
  1991年   143篇
  1990年   138篇
  1989年   146篇
  1988年   41篇
  1987年   23篇
  1986年   22篇
  1985年   27篇
  1984年   8篇
  1983年   14篇
  1982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81.
以锡盟褐煤和玉米秸秆为原料,利用固定床程序升温热解的方法制备了褐煤焦、生物质焦以及褐煤和生物质不同混合比例的共热解焦样,并进行了孔结构和化学结构的表征以及其灰成分分析。采用等温热重法在450 ℃下考察褐煤焦和生物质焦的混合样与其相同比例的共热解焦样的氧化活性,对比分析共热解过程对焦样反应活性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共热解过程中的二次反应对焦样结构有着明显的影响,进一步导致其反应活性下降。尤其是生物质添加量低于50%时,由于共热解过程生物质中大量挥发分的释放增强了其与半焦的二次反应,促使新生焦中部分小于五环的有机结构向更大的结构转化。但生物质添加量大于50%时,生物质焦的反应活性起主导作用,焦样中碱金属和碱土金属催化作用较明显,特别是钾的影响,使得共热解过程中挥发分与半焦的二次反应对其结构及反应性的影响减弱。  相似文献   
82.
氧化还原与电解的相关知识是中学化学学习的重点内容。应用自主研制的MXLab21先进数字化实验系统电解Fe2(SO4)3溶液,用电解生成的Fe2+直接滴定KMnO4溶液以测定其浓度,再用返滴法测定消毒液中H2O2的含量。对恒电流电解的最佳条件如Fe2(SO4)3溶液浓度及电解电流大小进行了优化。该数字化实验系统相比较于常规数字化仪器(或手持技术)的优越性在于其自带电解、搅拌及控制系统,能在电解的同时利用电生物质实现对待测物质的准确测定,测定时间短(不超过4 min)。本实验采用预设终点电势值的方法自动估计滴定终点,不但便捷准确,且呈现出的实时直观的电势和电量随时间变化的动态曲线便于学生理解电解及氧化还原滴定反应的微观本质,对中学化学教学及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83.
以N,N-二甲基烯丙基胺、1-氯乙酸、Well-Dawson构型H7[P2Mo17VO62]、,H8[P2Mo16 V2O62],、H9[P2Mo15 V3 O62]为起始原料,经季铵化、自由基聚合、分子自组装构建了三种两亲聚离子液体-钒掺杂杂多酸离子复合体PPIL-1 ~3,离子复合体集两亲活性、氧化催化活性和多孔性与一体,以其为非均相催化剂,工业级30%过氧化氢为氧化剂,在温和反应条件下,实现了苯一步氧化羟化制备苯酚.当离子复合体用量为0.1g,苯10mmol,过氧化氢20mmol,以15mL乙腈为溶剂,反应温度60℃,反应时间4h,苯酚产率37.3%.离子复合体经离心分离、溶剂洗涤、真空干燥即可再生循环使用,循环使用6次,催化活性基本保持不变.  相似文献   
84.
以三聚氰胺为氮源,商用活性炭为研究对象,通过“浸渍吸附+高温热处理”的方式制得系列氮掺杂活性炭,并用于催化氧化合成氮甲基氧化吗啉(NMMO)。采用N2吸附/脱附、Raman、XPS等对氮掺杂活性炭的孔结构和表面性质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随着三聚氰胺负载量的增大,氮掺杂活性炭的表面碱性含氮官能团含量增大,进而体现出更好的催化氧化合成NMMO活性。最佳催化剂(ACO850-20N)在催化剂加量为0.02 wt%,反应温度70 ℃和反应时间4 h的工艺条件下,氮甲基吗啉的转化率和NMMO收率可达99.76%和94.31%。   相似文献   
85.
86.
从Pd纳米粒子出发制备具有核壳结构的Pd@SiO2纳米粒子,并将其负载于不同形貌Al2O3载体上,制备出具有良好CO催化氧化活性的催化剂。以纳米球形Al2O3为载体时,Pd@SiO2/Al2O3催化剂活性优于无核壳结构的Pd/Al2O3催化剂。将纳米Pd@SiO2负载到球形和菱形Al2O3上,制备出Pd@SiO2/Al2O3催化剂。结果表明:具有较大比表面积的Al2O3载体(球形)有利于Pd@SiO2的分散,且SiO2层可以抑制Pd粒子的团聚,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催化活性。而较小比表面积的载体(菱形)上出现了Pd@SiO2的团聚,表现出较低的CO氧化活性,但在降低负载量后,CO氧化活性明显提高。该结果为推动新型热稳定、高效纳米三效催化剂的研发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87.
由于正极活性物质硫具有能量密度高、成本低廉和储量丰富等优点,锂硫(Li-S)电池受到了人们的极大关注。然而,锂硫电池充放电过程中产生的多硫化锂的“穿梭效应”严重阻碍了其实用化进程。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本研究借助动物软骨的组成和结构特点,制备了纳米羟基磷灰石@多孔碳(nano-HA@CCPC)复合材料,并以此设计了面向正极的锂硫电池隔膜涂层。研究表明,纳米羟基磷灰石不仅对多硫化物具有吸附固定作用,并且对多硫化锂的转化具有催化作用,加快了多硫化锂的氧化还原动力学,有效地提升了活性物质硫的利用率。另外,软骨基碳复合材料的多孔结构形成了很好的导电网络,为电化学反应提供了优良的电子传导路径;也有利于电解液的浸润,加快了离子传输;碳的氮原子掺杂进一步限制了多硫化物的穿梭效应。因此,采用nano-HA@CCPC隔膜涂层的锂硫电池表现出较长的循环寿命、低的容量损失以及高的倍率性能。在0.5 C下,循环325次后,电池仍然能保持815 mAh·g-1的放电比容量,并且每次的容量衰减率仅为0.051%。nano-HA@CCPC的设计制备将为锂硫电池的发展提供新材料。  相似文献   
88.
吴飞  任伟  程成  王艳  林恒  张晖 《化学进展》2022,34(4):992-1010
碳基材料催化剂因具有良好的催化性能,同时可避免金属催化剂的重金属沥出造成的二次污染问题,常被应用于高级氧化领域。其中,以废弃生物质为原材料热解产生的生物炭,不仅具有催化潜力,还具有低成本和绿色环保等优势,被广泛用于活化过氧化氢、过一硫酸氢盐和过二硫酸盐等过氧化物降解水中有机污染物。本文介绍了生物炭的前体种类和制备方法、阐述了二者对生物炭活化能力的影响,总结了生物炭活化过氧化物的机理,分析了水质对降解污染物的影响,综述了生物炭的改性、循环使用及再生,指出了这一技术存在的问题并对后续研究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89.
仇中选  王东  黄龙江 《合成化学》2022,30(9):726-732
以4-苄氧基-1-丁醇(2)为起始原料,氘代碘甲烷为氘代试剂,经氘代甲基化、氢化脱苄、溴化、格氏反应、戴斯-马丁氧化、缩合、取代、成盐等反应,以51.7%总收率合成了稳定同位素标记的马来酸氟伏沙明-D3(1)。该合成方法原料易得、操作简单、重现性好。目标化合物的结构经核磁共振和高分辨质谱确认,可用于药代动力学研究  相似文献   
90.
夏博文  朱斌  刘静  谌春林  张建 《化学进展》2022,34(8):1661-1677
在第75届联合国大会上,我国承诺力争在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主要由光合作用产生的生物质将在双碳目标中扮演重要角色,通过高效转化可衍生出一系列替代化石产品的高值化学品。其中,2,5-呋喃二甲酸(FDCA)由于具有与石油基对苯二甲酸(TPA)相似的共轭碳环和二酸结构,可替代TPA用于合成热稳定性能、气体阻隔性能更优的生物基呋喃聚酯,大幅降低聚酯行业对化石资源的严重依赖。此外,FDCA在医药、香料、金属配位化学方面也有广泛应用,从而被认为是12种最具潜力的生物基平台化合物之一。FDCA通常可由5-羟甲基糠醛(HMF)通过催化氧化进行合成。相比于需要贵金属催化剂、高温和高压条件、以化学势作为驱动力的传统热催化方法,电催化氧化采用电极电势作为主要驱动力,是更为绿色和高效的新颖合成方法。本综述对电催化氧化制备FDCA反应所用的贵金属、过渡金属和非金属催化剂进行了总结与分析,梳理了催化剂设计和反应机理的研究脉络,并指出了该领域发展所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