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05篇
  免费   1012篇
  国内免费   1324篇
化学   2471篇
晶体学   285篇
力学   97篇
综合类   56篇
数学   27篇
物理学   2305篇
  2024年   26篇
  2023年   101篇
  2022年   88篇
  2021年   102篇
  2020年   88篇
  2019年   121篇
  2018年   74篇
  2017年   120篇
  2016年   128篇
  2015年   121篇
  2014年   236篇
  2013年   209篇
  2012年   196篇
  2011年   194篇
  2010年   201篇
  2009年   194篇
  2008年   246篇
  2007年   174篇
  2006年   230篇
  2005年   218篇
  2004年   216篇
  2003年   198篇
  2002年   182篇
  2001年   168篇
  2000年   138篇
  1999年   111篇
  1998年   106篇
  1997年   104篇
  1996年   111篇
  1995年   128篇
  1994年   135篇
  1993年   108篇
  1992年   94篇
  1991年   81篇
  1990年   117篇
  1989年   86篇
  1988年   26篇
  1987年   18篇
  1986年   13篇
  1985年   16篇
  1984年   9篇
  1983年   6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2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太阳能驱动的光电化学(PEC)水分解可以有效地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作为解决环境排放和能源危机最具前景的途径之一,已经引起了科学界的广泛关注.PEC水分解系统由两个半反应组成:在光阳极上的析氧反应(OER)和光阴极上的析氢反应(HER).PEC系统的太阳能转化效率主要由光阳极/电解质界面的OER过程所决定,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涉及质子偶联的多步四电子转移过程.钒酸铋(BiVO4)是应用于PEC水分解的典型且具有实际应用前景的光阳极材料之一.然而,由于不良的表面电荷转移、电荷在光阳极/电解质结面处的表面复合以及缓慢的OER动力学等因素,导致BiVO4的PEC性能受到严重限制.本文开发了一种新颖有效的解决方案,以低成本、高电导率和具有快速电荷转移能力的硫化钴装饰来提升BiVO4光阳极的PEC活性,X射线多晶衍射(XRD)、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扫描电子显微镜(SEM)、透射电子显微镜(TEM)等表征,研究结果表明CoS成功装饰于BiVO4表面.采用紫外-可见吸收光谱(UV-VisDRS)研究了BiVO4和复合光阳极CoS/BiVO4的光学性质,结果表明,与纯的BiVO4相比,CoS/BiVO4光阳极在可见光范围内光吸收能力有所增强.将制备的BiVO4和CoS/BiVO4光阳极应用于PEC分解水实验中,结果表明,相对于1.23 V可逆氢电极,在光照下,CoS/BiVO4光阳极的光电流密度显著提升,可高达3.2 m Acm-2,是纯BiVO4的2.5倍以上.与纯BiVO4相比,CoS/BiVO4光阳极的起始氧化电位显示出负向偏移0.2 V,表明析氧过电势得到有效减小.入射光子转换效率(IPCE)测试结果表明,CoS/BiVO4光阳极的入射光子转换效率在500 nm之前的可见光范围内得到明显提升,其中,CoS/BiVO4的IPCE值在380 nm处达到最大.此外,由于CoS的装饰作用,CoS/BiVO4光阳极的电荷注入效率和电荷分离效率均得到较大的提升,分别达到75.8%(相较于纯BiVO4光阳极的36.7%)和79.8%(相较于纯BiVO4光阳极的66.8%).电化学阻抗谱(EIS)测试结果表明,通过CoS的装饰,CoS/BiVO4光阳极的界面电荷转移电阻得到有效降低,证明其界面电荷转移动力学得到有效提升.光致发光光谱测试结果表明,CoS的装饰显著提高了BiVO4的光生电子-空穴对的分离效率,进一步证明BiVO4表面的CoS装饰在其PEC分解水中起着非常积极的作用.本文为通过表面修饰设计应用于PEC水分解的有效的光阳极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62.
本工作设计合成了分别含有B—N键和C=C键的薁基[4]螺烯类分子1a/1b和2, 其中B—N键和C=C键互为等电子体.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电化学循环伏安测试和理论计算结果表明B—N键可以调控共轭骨架的电子结构及芳香性. 单晶结构表明1a具有螺旋几何构型, 晶体中存在PM两种对映异构体. B—N键具有部分双键性质, 硼氮六元环具有一定的芳香性. 大位阻基团2,4,6-三甲基苯基(Mes)使得1b在三氟乙酸(TFA)作用下不会发生类似于1a的脱硼化, 而是发生和2相似的可逆质子响应, B—N键对薁单元的质子响应性质无明显影响. 三配位的硼原子可以进一步和氟离子配位, 使得1a对氟离子有明显的选择性响应, 而1b则因大位阻的Mes取代基的存在对氟离子无明显的响应性. 本工作报道了新型薁基硼氮杂螺烯及全碳螺烯分子, 为薁基多环芳烃的“自下而上”合成及性质研究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63.
李海茹  张层  李思殿 《化学学报》2022,80(7):888-895
基于第一性原理, 系统地研究了Ben (n=1~3)对B12团簇结构的调控. 结果表明: 团簇BeB12全局极小结构为Cs对称性准平面结构, 而Be2B12和Be3B12最稳定的结构均为笼状结构, 对称性分别为CsC2v. 随着Ben (n=1~3)原子数的增加, 团簇B12由准平面结构过渡到笼状结构, 且Be倾向内嵌在B12笼状结构表面的B7或B8单元环中, 通过离子和共价作用形成稳定Be&B7和Be&B8单元, 从而稳定笼状结构. 自然键轨道(NBO)分析表明, 团簇Cs BeB12, Cs Be2B12, C2v Be3B12内部存在电子转移情况, Be原子2s轨道上失去电子, Be—B键主要以离子作用为主, 同时也存在共价作用. 成键分析显示Cs Be2B12C2v Be3B12的π键遵循球状芳香性2(n+1)2 (n=1)电子计数规则, 表明该团簇具有球状芳香性. 预测了三个结构的红外和拉曼光谱, 为以后的合成实验和数据表征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64.
含顺二酚的分子,如糖类、糖苷和糖蛋白等,在糖组学、代谢组学和蛋白质组学等不同领域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这类样品分子通常存在于非常低丰度的环境中且与许多干扰化合物共存,给临床和生物学上的分离检测带来了巨大的困难。因此,开发建立对顺二醇类化合物简单高效的分离方法具有重要意义。分子印迹技术,是基于模拟生物体内抗原与抗体相互作用原理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兴技术,近年来因其特定的分子识别能力以及材料的稳定性和重复性而引起了广泛关注,也在顺二醇类化合物的分离方面得到了许多应用。本综述总结了在顺二醇类化合物的分子印迹方面的最新进展,并对其未来发展的方向和前景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65.
胡娅琪  张博  姚琳  秦蓓 《分析试验室》2022,(9):1065-1069
Taking advantage of large conjugated structure and reductivity of boron-doped graphenethe palladium nanoparticles/boron-doped graphene catalyst was prepared by electroless deposition method using boron-doped graphene as reductant and stabilizer. The average size of palladium nanoparticles highly dispersed on the surface of boron-doped graphene was about 6.5 nm. The electrochemical sensor was prepared by modifying the as-formed catalyst on the surface of glassy carbon electrode. The obtained electrochemical sensor exhibited an excellent electrochemical catalytic activity for H2 O2 . It exhibited high sensitivity with the detection limit as low as 830 nmol/L and good linearity in the range of 2.5-300 μµmol/L for detection of H2 O2 . It could be utilized for the determination of H2 O2 in milk samples. © 2022, Youke Publishing Co.,Ltd. All rights reserved.  相似文献   
66.
This work focuses on the production of glass and glass-ceramics by using industrial wastes or by-products, e.g., two fly ashes from the combustion of lignite, a slag from the production of Fe-Ni and a slag from the making of steel. Vitrification took place at 1 350°-1450℃ and crystallization was achieved by heat treatment at 900, 950 and 1 000℃. The capability of the waste to be vitrified and subsequently devitrified was determined by XRD techniques. The crystalline phase depends greatly on the structure of the by-product and the heat treatment. The final products showed low leachability and good hardness.  相似文献   
67.
玻璃态高聚物细观损伤断裂统计力学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2  
李强  宋名实 《力学进展》1995,25(4):451-470
对玻璃态高聚物内部细观损伤断裂判据、机理、动力学及统计模型的最新进展,进行了较为全面、系统的介绍和总结,并简要概述了细观损伤统计描述在金属材料及玻璃态高聚物领域里的应用。  相似文献   
68.
The effect of polyethyleneimine (PEI) concentration on the properties of titanium dioxide (TiO2) suspensions is studied with or without the addition of an electrolyte (barium acetate). Measurements of the apparent viscosity and the stability of TiO2 suspensions showed that PEI is an effective dispersant for TiO2 particles in suspension in the absence of an electrolyte, not only reducing the viscosity of the suspension but also increasing its stability. In the presence of an electrolyte, however, small quantities of polyethyleneimine could neither disperse the TiO2 particles nor de-crease the viscosity of the TiO2 suspensions; only PEI concentrations beyond saturation adsorption could perceptively improve the stabilitv of TiO2 suspensions.  相似文献   
69.
含硼和氮的脂肪酸水基润滑添加剂的制备及其摩擦学性能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通过在脂肪酸分子中引入硼和氮,合成了新型水基润滑添加剂(BNR),用红外光谱仪对其主要官能团进行了鉴定,用四球摩擦磨损试验机考察了合成产物在水中的抗磨和极压性能,用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分析了钢球磨损表面典型元素的化学状态,并探讨了该类添加剂的极压抗磨作用机理.结果表明:含硼和氮的水基润滑添加剂具有优良的抗磨和减摩性能;由于长链脂肪酸分子的载体作用、硼的缺电子性、氮的高反应活性以及三者的协同作用,添加剂在钢球磨损表面形成了高强度的吸附膜和(或)摩擦化学反应膜,从而表现出良好的抗磨和极压作用.  相似文献   
70.
采用熔融-淬冷法制备了Tb3+掺杂锂铝硅酸盐闪烁玻璃,用紫外激发光谱、发射光谱及荧光寿命表征了光致发光性能,用X射线和阴极射线激发测试了辐射致发光性能。研究结果表明:低Tb3+掺杂浓度时,随着其浓度增大,Tb3+间的交叉弛豫增加导致了5D3→7Fj跃迁的能量逐渐向5D4→7Fj迁移转变,5D3激发态的荧光寿命和发射强度均明显下降,5D4-7Fj发射强度逐渐增大。较高Tb3+浓度时,其浓度继续增加会提升非辐射比例,是荧光寿命降低和荧光猝灭的最主要原因。比较光致发光和辐照致发光性能,发现随着激发源的能量上升,会增加激发态5D3能级向5D4能级的能量转移,同时,由于玻璃的密度低会导致辐照致发光效率随激发源的能量上升而下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