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94篇
  免费   340篇
  国内免费   181篇
化学   119篇
晶体学   50篇
力学   27篇
综合类   14篇
数学   4篇
物理学   90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15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14篇
  2015年   25篇
  2014年   39篇
  2013年   43篇
  2012年   27篇
  2011年   50篇
  2010年   42篇
  2009年   36篇
  2008年   52篇
  2007年   50篇
  2006年   55篇
  2005年   59篇
  2004年   43篇
  2003年   48篇
  2002年   44篇
  2001年   42篇
  2000年   57篇
  1999年   39篇
  1998年   42篇
  1997年   50篇
  1996年   36篇
  1995年   29篇
  1994年   38篇
  1993年   16篇
  1992年   20篇
  1991年   12篇
  1990年   17篇
  1989年   10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Aperiodic molybdenum/silicon (Mo/Si) multilayer designed as a broadband reflective mirror with mean reflectivity of 10% over a wide wavelength range of 12.5-28.5 nm at incidence angle of 5° is developed using a numerical optimized method. The multilayer is prepared using direct current magnetron sputtering technology. The reflectivity is measured using synchrotron radiation. The measured mean reflectivity is 7.0% in the design wavelength range of 12.5-28.5 nm. This multilayer broadband reflective mirror can be used in extreme ultraviolet measurements and will greatly simplify the experimental arrangements.  相似文献   
12.
The characteristics of ion beam extraction and focused to a volume as small as possible were investigated with the aid of computer code SIMION 3D version 7. This has been used to evaluate the extraction characteristics (accel-decel system) to generate an ion beam with low beam emittance and high brightness. The simulation process can provide a good study for optimizing the extraction and focusing system of the ion beam without any losses and transported to the required target. Also, a study of a simulation model for the extraction system of the ion source was used to describe the possible plasma boundary curvatures during the ion extraction that may be affected by the change in an extraction potential with a constant plasma density meniscus.  相似文献   
13.
国家同步辐射实验室新建了覆盖5~40 eV的低能区高分辨率角分辨光电子能谱光束线.其球面光栅单色仪包含了三块光栅,即300,600和1200 line/mm球面层式(Laminar)光栅.采用全息离子束刻蚀工艺,在硅光栅基片上成功地刻蚀出1200 line/mm、占空比0.35、槽深35 nm、有效刻划面积大于120 ...  相似文献   
14.
范平  蔡兆坤  郑壮豪  张东平  蔡兴民  陈天宝 《物理学报》2011,60(9):98402-098402
本文采用离子束溅射Bi/Te和Sb/Te二元复合靶,直接制备n型Bi2Te3热电薄膜和p型Sb2Te3热电薄膜.在退火时间同为1 h的条件下,对所制备的Bi2Te3薄膜和Sb2Te3薄膜进行不同温度的退火处理,并对其热电性能进行表征.结果表明,在退火温度为150 ℃时,制备的n型Bi2Te3关键词: 薄膜温差电池 2Te3薄膜')" href="#">Sb2Te3薄膜 2Te3薄膜')" href="#">Bi2Te3薄膜 离子束溅射  相似文献   
15.
纳米孔测序是有可能实现"$1,000 Genome"目标的技术之一.近年来,研究较多的纳米孔有蛋白质纳米孔和硅基材料的固态纳米孔.蛋白孔寿命比较短,而基于硅基底的固态纳米孔深度显著超过单链DNA相邻碱基的间距,所以,无法实现DNA的单个碱基的分辨.作者用聚焦离子束先制造氮化硅基底,并在该基底上铺设石墨烯,再用聚焦电子束刻蚀石墨烯,获得直径10 nm以下的纳米孔,初步分析了DNA穿越纳米孔时产生的电信号及穿孔噪音,向单层石墨烯纳米孔测序DNA迈出了一步.  相似文献   
16.
利用离子束增强沉积技术,在将Ti用Ar^+束溅沉积到淬火态9Cr18Mo不锈轴承钢表面的同时,分别用Ar^+,N^+和C^+轰击试样表面,制取了增强沉积的表面改性层  相似文献   
17.
离子束辅助沉积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一种将离子注入与薄膜沉积融为一体的材料表面改性新技术。利用Al+N+或Ti+N+离子束辅助沉积对工业纯铁进行了表面改性处理,并且就其摩擦学性能与未经表面改性处理之纯铁试样的作了对比试验研究,同时还利用俄歇电子能谱仪、掠角X射线衍射仪和扫描电子显微镜等分析测试手段对离子束改性层的成分深度分布和微观组织结构,以及磨痕的表面形貌和元素面分布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Al+N+或Ti+N+离子束辅助沉积可以在纯铁表面形成Fe4N、Fe3Al或Fe2N、Fe2Ti等强化相,因而使材料的表层显微硬度分别提高了21.5%和58.4%,稳态摩擦下的摩擦系数分别降低约80%和83%,平均磨损量分别降低约71%和86%;磨损形式主要由纯铁严重的粘着磨损转化为轻微的氧化磨损。  相似文献   
18.
The sputtering parameter mediated composition (SPMC) effect of 3.0-μm-thick SmCo-based films is experimentally and theoretically studied.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give a clear indication that the Sm concentration increases with the decreasing sputtering power or with the increasing Ar gas pressure, which are in agreement with the calculated values when the preferential sputtering effect is disregarded. The SPMC effect provides an opportunity for the same composite target to fabricate films with an Sm concentration varying from 13.8at.% to 17.3at.%, which is reasonable for the magnetic phase transformation (Sm2Co17→SmCo7→SmCo5) and the enhanced coercivity.  相似文献   
19.
采用磁控溅射法和原位退火工艺在钠钙玻璃衬底上制备 Mg2Si 薄膜。首先在钠钙玻璃衬底上交替溅射沉积两层Si、Mg 薄膜,冷却至室温后原位退火4 h,制备出一系列 Mg2Si 薄膜样品。通过 X 射线衍射仪(XRD) 、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对所得薄膜样品的晶体结构和表面形貌进行表征, 讨论了退火温度和溅射Si/Mg/Si/Mg 时间对制备 Mg2Si 薄膜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磁控溅射法在钠钙玻璃衬底上交替溅射两层Si、Mg 薄膜, 通过原位退火方式成功制备出单一相的 Mg2Si 薄膜,溅射Si/Mg/Si/Mg 的时间为12.5/9/12.5/9 min,退火温度为550 ℃ 时,制备的 Mg2Si 薄膜结晶度最好,连续性和致密性最强。这对后续 Mg2Si 薄膜器件的设计与制备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积两层Si、Mg 薄膜, 冷却至室温后原位退火4 h, 制备出一系列 Mg2Si 薄膜样品. 通过 X 射线衍射仪(XRD) 、 扫描 电子显微镜(SEM)对所得薄膜样品的晶体结构和表面形貌进行表征, 讨论了退火温度和溅射Si/Mg/Si/Mg 时间 对制备 Mg2Si 薄膜的影响. 结果表明, 采用磁控溅射法在钠钙玻璃衬底上交替溅射两层Si、Mg 薄膜, 通过原位退火 方式成功制备出单一相的 Mg2Si 薄膜, 溅射Si/Mg/Si/Mg 的时间为12.5/9/12.5/9 min, 退火温度为550 ℃ 时, 制 备的 Mg2Si 薄膜结晶度最好, 连续性和致密性最强. 这对后续 Mg2Si 薄膜器件的设计与制备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相似文献   
20.
离子束作用下KDP晶体表面粗糙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避免传统加工过程对KDP( Potassium dihydrogen phosphate)晶体表面产生损伤、嵌入杂质等降低晶体抗激光损伤阈值的不利因素,文章探索采用离子束抛光技术实现KDP晶体的加工.本文主要分析了离子束抛光作用下KDP晶体表面粗糙度的演变过程,采用垂直入射和倾斜45°入射两种方式研究KDP晶体表面粗糙度,利用倾斜45°入射的加工方式提高了KDP晶体的表面质量,其表面均方根粗糙度值由初始的3.07 nm减小到了1.95 nm,实验结果验证了离子束抛光加工KDP晶体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