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08篇
  免费   149篇
  国内免费   231篇
化学   1118篇
晶体学   9篇
力学   536篇
综合类   21篇
数学   224篇
物理学   1580篇
  2023年   24篇
  2022年   117篇
  2021年   116篇
  2020年   171篇
  2019年   125篇
  2018年   128篇
  2017年   152篇
  2016年   210篇
  2015年   175篇
  2014年   142篇
  2013年   146篇
  2012年   140篇
  2011年   185篇
  2010年   117篇
  2009年   139篇
  2008年   138篇
  2007年   161篇
  2006年   165篇
  2005年   133篇
  2004年   136篇
  2003年   141篇
  2002年   111篇
  2001年   88篇
  2000年   57篇
  1999年   36篇
  1998年   52篇
  1997年   42篇
  1996年   18篇
  1995年   29篇
  1994年   17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12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4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2篇
  1979年   2篇
  1978年   1篇
  1977年   1篇
  1975年   1篇
  1971年   2篇
  195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8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21.
Combining high and low probability densities in intensity hybrids  , we study some of their properties in double-slit setups. In particular, we connect to earlier results on beam attenuation techniques in neutron interferometry and study the effects of very small transmission factors, or very low counting rates, respectively, at one of the two slits. We use a “superclassical” modeling procedure which we have previously shown to produce predictions identical with those of standard quantum theory. Although in accordance with the latter, we show that there are previously unexpected new effects in intensity hybrids for transmission factors below a?10−4a?104, which can eventually be observed with the aid of weak measurement techniques. We denote these as quantum sweeper effects, which are characterized by the bunching together of low counting rate particles within very narrow spatial domains. We give an explanation of this phenomenology by the circumstance that in reaching down to ever weaker channel intensities, the nonlinear nature of the probability density currents becomes ever more important, a fact which is generally not considered–although implicitly present–in standard quantum mechanics.  相似文献   
122.
采用溶胶-凝胶(Sol-gel)法制备了Er3+-Yb3+共掺杂Gd2Ti2O7纳米晶粉末,通过试验优化设计的理论建立了Er3+-Yb3+掺杂浓度与发光强度的回归方程,利用遗传算法优化计算出方程的最优解Er3+、Yb3+掺杂浓度分别为5.60%(物质的量分数)和13.43%。Er3+-Yb3+共掺杂Gd2Ti2O7纳米晶粉末为单一面心立方Gd2Ti2O7相结构,随Yb3+共掺杂浓度增加,X射线衍射峰逐渐向高角偏移。在976 nm激光激发下,Er3+-Yb3+共掺杂Gd2Ti2O7获得了分别对应于Er3+2H11/2/4S3/24I15/24F9/24I15/2跃迁的绿色和红色上转换发光,且绿色和红色发光均为双光子吸收过程。研究了最优样品上转换发光与温度之间的关系,发现绿色上转换发光具有优良的温度传感特性,对红色上转换发光的温度猝灭进行了解释。  相似文献   
123.
利用硫化钠与硫磺反应制备二硫化钠,然后将二硫化钠与1,3-丙磺酸内酯反应,合成了一种可作为电镀添加剂的阴离子表面活性剂——聚二硫二丙烷磺酸钠(SPS)。采用核磁共振氢谱对合成产物进行结构表征,确认了产物结构及产率。通过正交试验研究了产物产率与反应物配比、反应温度、溶剂加入量等因素之间的关系,找出了最优合成条件:第一步合成二硫化钠的反应中,硫化钠/硫磺物质的量比为1∶1.3,温度55℃,加水量18 mL;第二步合成SPS的反应中,1,3-丙磺酸内酯/硫化钠物质的量比为1.7∶1,温度40℃,溶剂量75 mL,产物的最高产率可达到95.8%。  相似文献   
124.
Abstract

The Project on an Antarctic Environmental Specimen Bank (Banca Campioni Ambientali Antartici—BCAA) began in 1994 in order to collect and classify samples from the Antarctic ecosystem to be used for future studies.

The objectives of the project are similar to the general aims of the Environmental Specimen Banks, but they specifically focus on the chemical aspects concerning the research activities of the Italian Project on the “Micropollutants Chemistry” (Sector “Chemical Contamination” of the Italian Antarctic Research Programme—PNRA).

During these first years the facilities suitable for storing a significant number of specimens (now over 2,000) at different temperatures (from ?30°C to ?150°C) and a database system, specifically designed for managing and consulting information concerning both the storage of samples and data on their chemical characterisation, have been developed.

In addition, a programme for validating the procedures of Antarctic organisms storage by checking the stability of some chemical parameters both in fresh and freeze-dried specimens has been developed.  相似文献   
125.
结合科研成果及实验教学经验,对有机化学实验中传统的甲基化反应实验进行改进。教材中涉及的传统甲基化试剂具有毒性大等缺点,不利于实验教学的实施。因此,提出使用三氟乙酸甲酯取代传统甲基化试剂,应用于本科有机化学实验教学中,加强学生对甲基化反应理论知识的理解。本实验结合新颖的科研内容,引入科研实验的设计思路,不仅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理论知识,而且有利于激发学生对科学研究的兴趣,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相似文献   
126.
党雪平  叶勇  文为  陈怀侠  王凯 《化学教育》2022,43(10):74-79
基于教育现代化、发展“互联网+教育”、培养创新性人才的指导思想,结合“超星学习通”网络平台与实验课堂的优势,设计了面向高阶思维培养的“预习自测-讲授讨论-自主实践-总结反思”的四段自主型实验教学模式,并应用于化学与化工类专业分析化学实验课程的教学实践。该实验教学模式增加了学生自主学习时间,培养了学生“分析、综合、评价和创造”等高阶思维能力,提高了实验课程的教学效率,为高等院校实践实验教学的改革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27.
时凯歌 《化学教育》2022,43(12):124-129
因课程设置、学情等不同, PBL教学模式在中美高校化学实验课的实施过程中各具特色。本文从教材、课程考核、师资培训、研究机构和基金等4个角度客观分析PBL教学模式在中美2国高校化学实验课应用中的差异,并在此基础之上提出,应该客观公正地看待这种差异,树立文化自信。  相似文献   
128.
介绍了一个荧光光谱方面新的实验项目:以苝和六苯基噻咯作为发光物质的特征分子,通过测定其不同聚集状态下的荧光光谱,观察聚集荧光淬灭ACQ(aggregation-causedquenching)和聚集诱导发光AIE(aggregationinduced emission)两种不同的发光现象;利用晶体学数据库CCDC (Cambridge Crystallographic Data Centre)检索特征分子的晶体结构,从分子晶体结构层面分析AIE和ACQ发光现象产生的原因,在此基础上探讨不同发光机制和分子状态的关系。论文详细描述了实验的设计思想、实验内容和实验结论,并结合教学过程,分析了该实验在开阔学生视野、提高认知水平及培养科研素养等方面所取得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29.
介绍一个综合化学实验。实验通过淀粉与丙烯酰胺的接枝聚合反应和阳离子化改性,合成了一种新型淀粉接枝聚丙烯酰胺阳离子高分子絮凝剂,进行了结构表征,以人工模拟染料废水和重金属离子废水为实验对象,探究了合成的聚丙烯酰胺、淀粉接枝聚丙烯酰胺和淀粉接枝聚丙烯酰胺阳离子絮凝剂在废水净化中的应用。本实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科交叉融合思维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130.
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使学生较全面地掌握有机合成实验理论知识和实验技能,开展了有机合成实验研究性和系统性结合的教学探索和实践。在课程建设和教学过程中,贯彻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改革思路与方法。从教学内容和模式、授课方式、考核方式等多个教学环节进行探索研究,科教融合,结合实际课堂教学,倡导启发式教学方法。研究型教学模式的实施有效地调动了学生自主研究性学习的积极性,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促进实验教学与科学研究的衔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