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40篇
  免费   383篇
  国内免费   410篇
化学   998篇
晶体学   73篇
力学   88篇
综合类   61篇
数学   56篇
物理学   1157篇
  2024年   16篇
  2023年   43篇
  2022年   39篇
  2021年   48篇
  2020年   36篇
  2019年   49篇
  2018年   38篇
  2017年   60篇
  2016年   64篇
  2015年   79篇
  2014年   155篇
  2013年   138篇
  2012年   109篇
  2011年   131篇
  2010年   99篇
  2009年   135篇
  2008年   198篇
  2007年   96篇
  2006年   109篇
  2005年   102篇
  2004年   93篇
  2003年   68篇
  2002年   59篇
  2001年   74篇
  2000年   48篇
  1999年   42篇
  1998年   40篇
  1997年   21篇
  1996年   27篇
  1995年   35篇
  1994年   33篇
  1993年   22篇
  1992年   25篇
  1991年   25篇
  1990年   13篇
  1989年   20篇
  1988年   10篇
  1987年   13篇
  1986年   11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2篇
  195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0 毫秒
31.
32.
报道了分别用溶胶-凝胶法合成的Y2SiO5∶Eu纳米晶和用高温固相法合成常规尺度的Y2SiO5∶Eu材料的光致发光光谱和猝灭浓度的实验研究.结果表明:纳米Y2-xEuxSiO5比常规尺度的Y2-xEuxSiO5有更高的猝灭浓度和更高的发光亮度.理论分析认为这是由于在纳米材料中能量共振传递被阻断和猝灭中心在各个纳米晶内分布的涨落造成的.这个结果为高亮度的Y2SiO5∶Eu纳米材料的实际开发应用展示了广阔前景.  相似文献   
33.
用磺酸酯法制备单端氨基聚乙二醇引发剂,引发谷氨酸苄酯羧酸酐开环聚合,生成可生物降解的两亲嵌段共聚物聚乙二醇﹣聚谷氨酸苄酯(PEG-PBLG),用IR,NMR和GPC表征了共聚物。用超微透析法制备PEG-PBLG聚合物纳米粒,荧光芘探针法测定纳米粒的临界聚集浓度(cac)。紫外分光光度计考察纳米粒对疏水性药物的增溶作用,PEG-PBLG可作为亚微粒药物输送系统的载体。  相似文献   
34.
对近期发展的固体圆二色(CD)光谱测试方法进行了概述、评价和比较, 着重探讨了“浓度效应”的存在使固体CD光谱失真的原因. 通过对本课题组和其他作者已报道的四种化合物的固体CD谱再测试的反思, 强调了依手性化合物的手性光谱学性质不同, 根据浓度梯度实验选择其合适测试浓度的必要性. 对固有手性的阻转异构化合物(S)-1,1'-联二萘酚(S-BINOL)进行了成膜法固体CD谱浓度梯度测试, 发现所得固体薄膜CD谱中也存在着“浓度效应”  相似文献   
35.
邵丙铣  陈祥君 《分析化学》1993,21(7):861-864
本文论述了WO_3薄膜氢离子敏器件的结构、原理、制备技术和测试分析。利用WO_3薄膜在H+溶液中由绝缘转化为导电特性,成功地研制成氢离子敏器件。这是一种简易而经济的微型pH敏器件技术。  相似文献   
36.
研究了β-蒎烯和马来酸酐的烯反应、溶剂中自由基共聚反应和本体热共聚反应,得到了β-蒎烯和马来酸酐烯反应产物和共聚产物,并用IR、1H NMR、13C NMR、GPC、DSC进行表征,研究了引发剂浓度、溶剂体系、单体配比、温度等因素对产物的影响.对聚合物进行皂化改性,测量了皂化物浓度对水表面张力的影响.  相似文献   
37.
林翠英  宋利  赵剑曦 《物理化学学报》2007,23(12):1846-1850
以对二甲氨基苯甲腈(DMABN)为探针, 测定它在表面活性剂(C12TABr、SDS、C12E23、C12-3-12·2Br)水溶液中的第二重荧光强度(Ia)和对应的特征波长(λa)对表面活性剂浓度(c)曲线, 由Ia-c 曲线的转折点或λa-c曲线对应的一阶导数极小点可以获得临界胶团浓度(cmc). 由于C12-3-C12·2Br在水溶液中强烈聚集, 利用λa-c曲线还可以获得其胶团结构松散度的信息.  相似文献   
38.
鲁鹏  闫欣 《中国稀土学报》1997,15(2):155-159
通过模拟实验块地,初步了在一个土壤生态系统中稀土的浓度分布以及施用稀土微肥的影响,结果表明:降水、地表径流水溶液中的稀土浓度均为μg/L量级,降水中的稀土主要来源于附近地表土壤。大气中的稀土含量随粒径2有所不同,粒径越小一越低,且其来源主要是附近的水可溶性的硝酸稀土微肥在施用后很快转化为水不溶性形态,施加稀土前后实验组表层土壤中稀土含量基本相同,与对照组相比,施加的稀土微肥对地表径流水溶性和悬浮的  相似文献   
39.
对近期发展的固体圆二色(CD)光谱测试方法进行了概述、评价和比较, 着重探讨了“浓度效应”的存在使固体CD光谱失真的原因. 通过对本课题组和其他作者已报道的四种化合物的固体CD谱再测试的反思, 强调了依手性化合物的手性光谱学性质不同, 根据浓度梯度实验选择其合适测试浓度的必要性. 对固有手性的阻转异构化合物(S)-1,1'-联二萘酚(S-BINOL)进行了成膜法固体CD谱浓度梯度测试, 发现所得固体薄膜CD谱中也存在着“浓度效应”  相似文献   
40.
使用超声波作用下的均匀沉淀法,制备了Eu0.10Y1.90-xNdxO3-δ纳米晶荧光粉,用X射线粉末衍射、荧光光谱等对其进行表征.研究了掺杂Nd3 离子对Y2O3∶Eu3 晶格常数、晶粒尺寸及室温光致发光特性的影响.由不同掺杂浓度x=0~0.18下样品的发射光谱强度变化曲线得到猝灭浓度值,探讨了掺杂Nd3 的样品荧光浓度猝灭的机理.发光强度与浓度的关系表明,掺杂离子之间存在的Eu3 -Nd3 或Nd3 -Nd3 间交换相互作用,是导致掺杂样品浓度猝灭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