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8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38篇
化学   182篇
综合类   4篇
数学   1篇
物理学   53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21.
槲皮素在悬汞电极上的伏安行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循环扫描伏安法考察槲皮素在悬汞电极上的电化学行为,并用线性扫描伏安法测定其含量。在0.1mol/LNa2CO3-NaHCO3(pH9.51)缓冲溶液中,槲皮素在-1.33V(vs.Ag/AgCl)处出现灵敏的还原峰,峰电流与其浓度在2.0×10-6~2.0×10-5mol/L(r=0.9989)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该方法可直接用于罗布麻叶中槲皮素的含量测定。  相似文献   
22.
结合分子对接法和光谱法,研究了槲皮素与β-葡萄糖苷酶的相互作用及作用机理.首先利用AutoDock 4.2软件对β-葡萄糖苷酶与槲皮素、竞争性抑制剂对硝基苯-β-D-琉基葡萄糖的分子对接分别进行研究,然后采用荧光光谱法研究了槲皮素与β-葡萄糖苷酶的结合反应,并测定了结合常数.结果表明:这种相互作用使β-葡萄糖苷酶发生内...  相似文献   
23.
槲皮素修饰的从层脂膜作为研究抗病毒药物的一种模型体系,用循环伏安法测定了槲皮素在脂膜界面上的氧化还原性质和配位性质。在电位扫描过程中,微量铜离子能催化槲皮素的氧化,当双层脂膜的两侧存在着合适的氧化还原偶时,就会产生跨膜的电子传递。  相似文献   
24.
铋(Ⅲ)-槲皮素极谱络合吸附波及微量铋的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pH=3.8,0.4 mol/L的HCOOHHCOONa缓冲溶液中,铋与槲皮素的络合物在单扫极谱仪上能形成灵敏的络合物吸附波。该波在Bi3+离子浓度为4 × 10-8~6×10-6mol/L范围内与波高 hp成正比关系,检出限达到1×10-8mol/L。对电极反应的机理进行了研究。利用该极谱波测定了铅基轴承合金中的铋含量。  相似文献   
25.
槲皮素-铜(Ⅱ)配合物(Qu-Cu)为模板分子、α-甲基丙烯酸为功能单体在强极性溶剂甲醇中合成了一种新型的配位分子印迹聚合物.紫外-可见光谱研究表明槲皮素与铜(Ⅱ)形成1:2配合物,槲皮素、铜(Ⅱ)和功能单体α-甲基丙烯酸三者发生了络合作用.利用透射电镜及平衡结合实验研究了溶剂用量对配位分子印迹聚合物形貌及其吸附性能...  相似文献   
26.
王海鸣 《光谱实验室》2010,27(2):711-714
在pH=5.2的B-R缓冲溶液中,对槲皮素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相互作用的吸收光谱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槲皮素在290nm处有一强的吸收峰,当加入BSA作用后该吸收峰的强度升高,峰位基本不变,且没有新的吸收峰出现。在此波长下测定其复合物的吸光度,其吸光度的增加值(ΔA)与BSA的浓度在18—220μg/mL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91),检出限为8μg/mL。该方法具有简便、快速、选择性好、灵敏度高等特点,应用于鲜奶粉和液态纯牛奶样品中总蛋白的测定,回收率分别为89.5%,93.2%,结果与考马斯亮蓝G250法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27.
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RP-HQLC)测定了罗布麻叶中槲皮素和山萘酚。色谱柱为Nova-pak C18(15cm×4.6mm i.d.),流动相为A.甲醇、B.1%乙酸,流速为0.6mL/min,检测波长为360nm。槲皮素在0.0137~0.136μg、山萘酚在0.0053~0.0265μg范围内与峰面积呈良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分别为0.9998和0.9980。槲皮素的回收率为99.6%,RSD为0.97%;山萘酚的回收率为98.2%,RSD为2.0%。方法可用于罗布麻叶中槲皮素和山萘酚的测定。  相似文献   
28.
进行藏药珠芽蓼质量标准研究。RP-HPLC法测定珠芽蓼中槲皮素的含量。色谱条件:Thermo C18色谱柱(ODS,250 mm×4.6 mm),柱温:30℃;灵敏度:2.0AUFS;流动相:V(甲醇)∶V(0.1%H3PO4)=60∶40,检测波长360 nm,流速1.0 mL/min。TLC条件:采用硅胶G254板,以V(石油醚)∶V(乙酸乙酯)=5∶2为展开剂,30%磷钼酸显色,105℃烘约5 min,测定Rf值。RP-HPLC法测定槲皮素在0.00012~0.0006 mg线性关系良好回归方程为y=7×1010x-4×106,r=0.9991,3批珠芽蓼槲皮素含量分别为0.30,0.27,0.19 mg/g,RSD分别为0.72%,1.87%,2.09%。TLC鉴定β-谷甾醇Rf=0.58结果满意。建立了珠芽蓼槲皮素含量的RP-HPLC测定及β-谷甾醇的TLC鉴定的方法,方法简便、准确快速、重现性好,可完善现行1995版藏药标准,有效控制藏药材珠芽蓼的质量。  相似文献   
29.
利用模板法在氧化铟锡(ITO)电极表面制备了三维有序多孔结构的金掺杂纳米Ti O2薄膜修饰电极(3DOM GTD/ITO),并在此修饰电极上成功固定小牛胸腺DNA(ct DNA),从而构建了一种新型的DNA生物传感器(DNA/3DOM GTD/ITO),并通过透射电镜(TEM)、扫描电镜(SEM)对修饰电极的表面形貌进行表征。采用电化学交流阻抗(EIS)法研究了ct DNA在3DOM GTD/ITO修饰电极表面的固定情况,结果表明,ct DNA已被成功地固定在3DOM GTD/ITO修饰电极表面。采用循环伏安法、微分脉冲伏安法等电化学方法研究了抗肿瘤药物槲皮素(Qu)在3DOM GTD/ITO修饰电极表面的电化学性质及与ct DNA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Qu在3DOM GTD/ITO修饰电极表面有1对准可逆的氧化还原峰,其氧化还原反应为2电子和2质子的转移过程。Qu可与固定在修饰电极上的ct DNA发生较强的结合作用,其结合常数(K)为3.61×106L/mol。循环伏安实验、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分子荧光光谱、圆二色性光谱均表明Qu与ct DNA之间的相互作用模式为嵌插作用。Qu与ct DNA的碱基结合具有序列选择性,对Qu与聚(d G-d C)及聚(d A-d T)的结合常数进行计算,得到结合常数比K(d G-d C)/K(d A-d T)=3.5,表明Qu与ct DNA发生嵌插作用时更倾向于结合在GC富集区域。  相似文献   
30.
用2D NMR技术研究了从银杏叶提取物中分离的一个黄酮双糖甙[槲皮素-3-鼠李糖-(6-对羟基反式桂皮酰)葡萄糖甙]的结构,对鼠李糖部分的1H NMR,13C NMR化学位移进行了归属.13C化学位移和1H NOE相关性都证明鼠李糖为1″-2″连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