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5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38篇
化学   179篇
综合类   4篇
数学   1篇
物理学   53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71.
微波加热对以槲皮素为甙元的黄酮甙的稳定性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乙醇为溶剂.分别采取微波和回流加热萃取法从番石榴叶中萃取槲皮素.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槲皮素的萃取收率。对回流萃取液进行微波加热.槲皮素收率随微波加热温度的增加而显著增加。分别测定了温度为100、110、120℃的微波萃取动力学曲线以及60、70和78℃的回流加热萃取动力学曲线,计算结果显示,微波萃取和回流加热萃取均符合一级动力学方程,微波萃取槲皮素的活化能是回流加热萃取活化能的2倍多.平均表观速率常数是回流加热萃取的125倍。计算得到的活化能数据和实验结果均显示微波加热产生的高温可导致以槲皮素为甙元的黄酮甙发生分解。  相似文献   
72.
运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RP/HPLC)法对21种蕨类植物中槲皮素、山柰酚的含量进行测定。使用Shimadzu C18(250 mm×4.6 mm,5μm)色谱柱,以甲醇-水溶液为流动相进行等度洗脱,流速1.0 mL/min,检测波长360 nm,进样量20μL,柱温28℃。各对照品的质量浓度与色谱峰面积线性关系良好,具有较好的精确度和重复性,槲皮素、山柰酚的加标回收率分别为93%和95%。采用该方法分别对采自秦岭的21种蕨类植物的地上和地下部分进行测定,地上部分有19种含槲皮素、15种含山柰酚,其中毡毛石韦中槲皮素含量最高(2.11 mg/g),蜈蚣草中山柰酚含量最高(19.80 mg/g);而地下部分除有边瓦韦、大瓦韦含槲皮素(含量分别为0.11、0.12 mg/g)外,其余根状茎中几乎没有这两种黄酮类化合物;表明槲皮素与山柰酚在蕨类植物的地上部分广泛存在。  相似文献   
73.
研究了稀硫酸介质中,槲皮素催化溴酸钾氧化吖啶红的荧光光谱。在优化实验条件下,确定了荧光强度改变值(ΔIF)与槲皮素质量浓度的关系,建立了催化动力学荧光法测定洋葱中槲皮素的新方法。该方法的线性范围为0.43~18.0μg.L-1,检出限为0.13μg.L-1。方法操作简便,具有较好的灵敏度,用于洋葱中槲皮素含量的测定,结果满意。  相似文献   
74.
王万慧  胡骥 《光谱实验室》2010,27(1):112-115
采用色谱柱Sinochrom.ODS-BP(4.6mm×250mm,5μm),流动相为甲醇-0.4%磷酸溶液(55∶45),流速为1.0mL/min,检测波长为373nm,柱温选择室温,建立测定樱桃中槲皮素含量的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结论表明槲皮素在0.36-7.2μg/m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89),方法平均回收率为101.5%。本方法简便准确、灵敏度高、重复性好,可为评价樱桃质量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5.
等吸收紫外光度法同时测定槐米中的芦丁和槲皮素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以等吸收紫外光度法同时测定了槐米提取物中的芦丁和槲皮素。实验表明 ,槲皮素在波长 2 4 7nm和2 6 6 nm处有相同的吸收 ,芦丁在波长 340 nm和 370 nm处有相同的吸收。芦丁和槲皮素在 4 .32—4 8.6 5 μg/m L的浓度范围内符合比耳定律。本法测定槐米提取物中的芦丁和槲皮素 ,含量分别达到80 .6 0 %和 9.4 9% ;相对标准偏差为 1.6 1%和 1.5 3%。  相似文献   
76.
为了提高槲皮素的生物利用度以改善其抗肿瘤等活性,本论文根据其体内基本传递特性,利用前药原理成功设计合成了3个新型槲皮素磺酸酯衍生物(1,3~4),所有化合物的结构均经IR,MS,元素分析和1H NMR等确证.对目标产物进行溶解度测定,发现三种目标化合物的脂溶性与水溶性均有显著的提高.  相似文献   
77.
采用荧光猝灭和同步荧光法,研究了磷酸缓冲溶液(PBS, pH=7.4)中有无碳纳米管(CNTs)共存时,荧光活性物质槲皮素(Qct)与牛血清白蛋白(BSA)和酪蛋白(Cas)的相互作用. 推导了方法1(固定蛋白质浓度, 改变Qct浓度, 测量蛋白质荧光改变)和方法2(固定Qct浓度, 改变蛋白质浓度, 测量Qct荧光改变)研究分子间作用的一般方程, 由非线性最小二乘拟合法测算了结合常数K和摩尔结合比n, 并藉此定量评估了“光内滤所致猝灭”效应的影响. 研究了共存CNTs或Qct对BSA或Cas的荧光猝灭效应, 及CNTs对Qct-BSA和Qct-Cas相互作用的影响. 以同步荧光法考察了CNTs或Qct对BSA或Cas构象的影响, 并测算了CNTs或Qct与蛋白质中酪氨酸(Tyr)或色氨酸(Trp)残基相关的K和n. 结果表明, CNTs主要与处于蛋白质分子表面附近的Trp残基作用, 而小分子Qct则还可与处于蛋白质分子内部的Tyr残基作用.  相似文献   
78.
利用HPLC/DAD-ESI(-)MS联用技术对植物长萼小连翘(Hypericum erectum subsp.longisepalum L.H.Wu et D.P.Yang)中主要化学成分进行了分离分析,初步鉴定出金丝桃素、伪金丝桃素、原伪金丝桃素、绿原酸、芦丁、金丝桃苷、槲皮素等12种黄酮类、酚酸类和金丝桃素类等化学成分.  相似文献   
79.
铍—槲皮素络合物吸附波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清海  汤秀途 《分析化学》1994,22(6):645-645
  相似文献   
80.
槲皮素—锑(Ⅲ)—Tween—80荧光光度法的研究及其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试验室》1998,17(5):48-5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