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9篇
  免费   13篇
  国内免费   23篇
化学   138篇
力学   8篇
综合类   5篇
数学   14篇
物理学   60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17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1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3 毫秒
41.
为探索激光诱导时间分辨荧光光谱技术应用于海洋悬浮溢油原位探测的可行性,对来自胜利油田六个不同井区不同密度的原油样品的时间分辨荧光光谱进行了探测分析。结果发现,各原油样品荧光发射的持续时间基本相同,从ICCD中数字延时发生器(DDG)的输入延时52 ns开始,到输入延时82 ns左右结束,各原油样品的荧光峰强度随时间变化曲线的半高宽约10 ns;不同原油样品的最强荧光峰位及其衰减寿命不尽相同,并且与样品密度有一定相关性,密度相近的原油具有相近的最强荧光峰位和相似的荧光寿命。对比六种原油样品的时间分辨荧光光谱发现,在荧光增强时,原油荧光光谱峰位不变,当荧光从最大强度开始衰减时,六种原油样品的荧光光谱峰位均出现了不同程度(17~30 nm)的红移现象,这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原油中各荧光组分的荧光衰减速率存在差异,或者存在荧光组分之间的能量传递。所观测到的原油密度相关的时间分辨光谱信息和荧光峰红移现象可望成为水下悬浮溢油识别的有效特征之一。  相似文献   
42.
张泰铭  梁逸曾  崔卉 《分析化学》2004,32(11):1450-1454
用正己烷将沥青质从油样中分离,再根据类组分之间极性差别,用中性氧化铝-硅胶双层析柱将原油样其余部分分成脂肪烃、芳香烃和7个非烃馏分。各馏分回收完全。用色-质联用技术,将非烃馏分再分离并获取实验数据,为原油非烃结构和含量测定奠定有关的信息基础。不同油井样品研究和重复实验表明,方法对各种原油非烃化合物分离和信息测定有很好的重现性。  相似文献   
43.
探讨了使用微波灰化技术消化原油和成品油样品,并使用氢化物发生-原子荧光光谱法测定其中铅和砷的含量.研究了铅测定的灰化保护剂和砷测定的灰化助剂,并优化了仪器工作条件和实验条件.该方法测定原油和重油中铅的平均回收率分别为96.8%和96.7%,相对标准偏差分别为1.03%和0.93%;测定原油和重油中砷的平均回收率分别为90.0%和90.3%,相对标准偏差分别为2.39%和2.63%.  相似文献   
44.
以煤油为油相, 十二烷基苯磺酸钠(SDBS)为主表面活性剂, 正戊醇为助表面活性剂, 通过改变NaCl浓度分别制备出上相、 中相和下相3种类型的微乳液, 研究了其对油泥砂中原油的脱除效率, 考察了微乳液类型、 油泥砂处理量、 时间和温度等的影响. 结果表明, 油相在下相微乳液中的脱油效率最高, 在中相中次之, 在上相中最低, 且油相脱油率与油泥砂处理量间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 在所考察的时间(10~60 min)和温度(20~70℃)范围内, 脱油效率变化幅度不显著, 表明该体系可对油泥砂进行常温快速脱油处理.  相似文献   
45.
显微荧光光谱已经成为流体包裹体系统测试分析中较为成熟的一项技术,可用于区分不同类型的原油与油包裹体,从而为研究含油气盆地的油气成藏历史提供重要依据。不同来源的原油在运聚的过程中可能会发生不同程度的混合作用,为了有效识别这一类地质过程,基于不同比例的原油配比混合实验,研究原油混合后的显微荧光光谱的具体变化特征。结果表明: 原油混源使得显微荧光光谱参数λmax,QF-535和CIE-XY发生了非线性变化,具体表现为混源后原油的荧光光谱参数均介于两个端元油之间,混源油中某一端元油的比例越大,其荧光光谱参数越靠近这一端元油。在CIE-XY色品图中主要表现为非线性渐变的荧光颜色特征。光谱谱形的改变主要表现为谱形由“单峰型”变为“双峰型”和“三峰型”,同时主峰波长和次峰波长保留了两个端元油的信息;QF-535与混源比例可建立曲线用来定量计算两端元油的相对贡献度。综合上述荧光光谱参数和谱形的变化特征,利用原油和油包裹体的显微荧光分析,识别出东海盆地西湖凹陷A气田有三种不同类型原油充注,中间还发生了一次原油混源作用,即蓝绿色荧光原油和黄色荧光原油发生了混合,定量计算其混源程度为介于47%~55%。  相似文献   
46.
建立近红外光谱法快速测定原油20℃密度的方法,在市售原油光谱数据库的基础上,添加广西石化常炼原油品种,采用拓扑法建立分析模型。用该方法和标准方法对炼厂原油密度进行了三个月的对比测试,115个实际样品的预测标准偏差为0.0024g/cm3。近红外光谱法测定原油密度具有分析速度快,测定方法简便,重复性好等特点,能够满足炼厂对原油密度快速测定的要求。  相似文献   
47.
利用两根极性不同的毛细柱,在全二维气相色谱上分析辽河油田遭受严重生物降解形成的稠油饱和烃组分,可以将传统色谱分析时形成的“基线鼓包”即不可分辨的复杂混合物(Unresolved Complex Mixtures)分开.根据饱和烃全二维气相色谱谱图的族分离特点和瓦片效应,结合飞行时间质谱提供的质谱信息初步解析不可分辨的复杂混合物主要成分.发现常规色谱分析时形成的所谓“基线鼓包”是由成千上万、含量相对较低的不同取代基的环状化合物组成,这些化合物在一维色谱上以分子量递增的顺序排列,在二维色谱上以极性的差异或者环的多少排列.C24之前的第一组不可分辨的复杂混合物主要由环己烷为基本单元的单环、双环和三环烷烃类化合物组成,信噪比在100以上的化合物数量约为饱和烃总数量的75%,质量分数是饱和烃总量的80%以上,是饱和烃的主要组成部分.C24之后出现的第二组不可分辨的复杂混合物主要由四个环或者五个环为基本单元的化合物组成,信噪比在100以上的化合物数量约为饱和烃总数量的17%,质量分数是饱和烃总量的0.5%.对稠油中这些不可分辨的复杂混合物的解析有助于对其成因机理的认识和高效开采方案的制定.  相似文献   
48.
采用微波灰化技术消化原油样品,并使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ICP-AES)测定其中Na、Mg、Ca、Fe、V、Ni和Cu的含量。探讨了原油样品中金属元素测定的称样量和微波灰化程序,并优化了仪器工作参数和实验条件。样品经微波灰化处理后,用盐酸溶解残渣,方法对Na、Mg、Ca、Fe、V、Ni和Cu元素的检出限分别为0.07、0.01、0.01、0.01、0.02、0.04和0.03mg/kg,回收率在84.5%~96.6%之间,相对标准偏差在2.1%~6.9%范围。方法简便、可靠,可用于原油中Na、Mg、Ca、Fe、V、Ni和Cu 7种金属元素的检测。  相似文献   
49.
讨论了进口原油和天然气检验监管工作、包括科研工作重点应该转移到从安全、环保、卫生、反欺诈等方面把好国门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提出了加快研制和开发现场、快速、高通量检测仪器、装置和传感器等建议。  相似文献   
50.
胶凝原油蠕变的时间-温度-应力等效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黏弹性蠕变是胶凝原油重要的流变特性,要描述胶凝原油的黏弹性蠕变行为,必须同时考虑 应力、时间和温度等参数. 于是对胶凝原油进行了不同应力和不同温度下的蠕变实验,利用 时间-温度-应力等效原理分析了胶凝原油的非线性蠕变行为,得到了参考应力和参考温度下 的蠕变主曲线,并用黏弹性流变模型拟合得到了蠕变主曲线的表达式. 从而可以分别通过较 高温度和应力水平下的短期蠕变行为来预测较低温度和应力水平下的长期蠕变行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