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862篇
  免费   2044篇
  国内免费   4183篇
化学   7873篇
晶体学   382篇
力学   727篇
综合类   629篇
数学   1350篇
物理学   5128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69篇
  2022年   333篇
  2021年   339篇
  2020年   301篇
  2019年   322篇
  2018年   323篇
  2017年   492篇
  2016年   345篇
  2015年   513篇
  2014年   614篇
  2013年   817篇
  2012年   761篇
  2011年   823篇
  2010年   868篇
  2009年   889篇
  2008年   1031篇
  2007年   904篇
  2006年   939篇
  2005年   814篇
  2004年   654篇
  2003年   445篇
  2002年   454篇
  2001年   500篇
  2000年   572篇
  1999年   337篇
  1998年   178篇
  1997年   149篇
  1996年   139篇
  1995年   128篇
  1994年   134篇
  1993年   119篇
  1992年   111篇
  1991年   75篇
  1990年   91篇
  1989年   80篇
  1988年   82篇
  1987年   67篇
  1986年   52篇
  1985年   32篇
  1984年   29篇
  1983年   35篇
  1982年   18篇
  1981年   15篇
  1980年   10篇
  1979年   19篇
  1978年   5篇
  1966年   5篇
  1965年   19篇
  1964年   8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纺锤形BiVO_4微米管:低温离子熔盐合成及光催化性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Bi(NO_3)_3·5H_2O和NH_4VO_3为原料,以氯化胆碱和尿素组成的低温离子熔盐为反应介质,采用离子热合成法成功制备出了具有纺锤状外形的BiVO_4微米管。利用XRD,SEM,UV-Vis DRS,光催化测试等手段考察了BiVO_4颗粒的物相、形貌和光催化性能。结果表明,在离子熔盐环境下可以制备出结晶良好的BiVO_4纺锤形微米管,该BiVO_4微米管长10~15μm,直径为1.5μm左右,管壁厚约为200 nm。同时,研究了pH值对BiVO_4颗粒物相与形貌的影响,发现随着pH值的变化可分别合成出具有柱状、纺锤形微米管、柱状微米管和针柱状单斜相BiVO_4颗粒。光催化测试结果表明,这些单斜白钨矿BiVO_4颗粒在可见光范围都具有一定的光催化活性,其中纺锤状微米管对罗丹明B的降解效果最佳,可见光照射4.5h后罗丹明B的降解率可达到93%。  相似文献   
992.
1引言制冷设备中换热器是重要的部件,在进行换热器设计或对实际系统中换热性能进行计算时,采用的翅片效率的准确与否将会关系到整个系统的工作状况。对于换热器表面处于干或湿工况时,文献中的翅片效率公式形式较统一,但对结霜情况下的研究相对没有一致的结论[1]。Sanders[1]、Barrow[2]和Kondepudi[3]都曾提及霜工况下换热器翅片效率公式,此外还有包含析湿系数的翅片效率形式。由于所采用的结霜翅片效率表达式不同,最终得到的翅片效率及翅片温度分布也难免存在差别。因而,从众多公式中选择相对准…  相似文献   
993.
黄旭光  钟安 《光学学报》1990,10(7):18-621
本文报道三硼酸锂(LBO)晶体的瞬态前向相干多光子散射,实验表明LBO晶体内部同时发生x~(2)和x~(3)非线性相互作用过程,而未发现光耦合效应,测量了LBO晶体的光栅寿命上限.  相似文献   
994.
Carboxylated poly-n-butyl acrylates were used as model polymeric dispersant. The effect ofpolymers on the dispersion of γ-Fe_2O_3 in cyclohexanone were studied through sedimentation testand rheological measurement. The polymers with strong anchoring groups at one end of the polymerchain were the most effective polymeric dispersant, which improved magnetic properties of the preparedcoatings significantly.  相似文献   
995.
理科大学物理实验课课程体系的研究与实验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通过对80年代以来物理实验课改革的研究与实践,提出了理科大学物理实验课课程体系的建设意见。  相似文献   
996.
CPA矩阵分光光度法同时测定三种酚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在无水乙醇介质中,对乙酰胺基酚,对氨基酚、对硝基酚三者的紫外吸收光谱相互严重重叠,用一般的光度分析手段无法同时测定。本文首次采用CPA矩阵法,不经分离直接测定了上述三组分的含量,实验结果表明:当选取216、234、260、292、312nm5个波长点作为CPA矩阵程序的最佳波长点时,该法对样品中各组分的平均回收率在100.2%-103.5%之间,结果较满意,与现行分析方法相比,本方法具有简便、快速的优点。本法已用于扑热息痛合成物中三组分含量的测定。  相似文献   
997.
曾贵华  余玮  沈百飞  徐至展 《物理学报》1997,46(6):1131-1136
研究了超短脉冲强激光在等离子体通道中传播时产生的自生磁场.利用相对论动量方程和泊松方程及安培定律得出自生磁场的一个基本公式,在此基础上解析并数值研究了通道中产生的自生磁场的特性和结构,初步探讨了超短脉冲强激光在等离子体中传播时形成的排空效应对自生磁场的影响,并分析了产生自生磁场的机制 关键词:  相似文献   
998.
含有光敏剂的人体皮肤的激光诱导荧光光谱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利用血红蛋白在578nm处有吸收峰以及在光动力疗法治疗鲜红斑痣过程中病变区血液含量减少的特性,根据测得的含有光敏剂的皮肤层激光诱导荧光光谱,计算了皮肤层光敏剂的荧光强度随时间的变化关系。通过光谱处理计算了624nm处光敏剂血卟啉(HpD)的荧光峰值强度。分析和计算结果表明,皮肤层中的血液含量的减少导致新的荧光光谱峰(578nm处)的产生,新荧光峰的产生造成624nm处荧光强度的增大,因此必须排除这种影响才能得到皮肤层由光敏剂产生的荧光强度。由光谱处理结果得到治疗过程中病变区光敏剂荧光强度的变化曲线。  相似文献   
999.
岩心表面润湿性与化学选堵剂对油水的封堵能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择阳离子聚丙烯酰胺类选堵剂,进行岩心模拟实验,研究不同岩心表面润湿性与化学选堵剂封堵能力之间的关系.表面润湿性强烈影响对水的堵塞率,水润湿性越强,对水的堵塞率越高,典型的亲水表面和亲油表面对水的堵塞率相差20%左右;使用水基凝胶,水驱后的残余阻力系数(RRF)大于油驱后的RRF,水基凝胶使水相渗透率的降低比油相渗透率的降低多.对于润湿性相同,渗透率不同的天然岩心,选堵剂的堵水率大于85%,堵油率在20%左右,表现出良好的选择性.  相似文献   
1000.
Treatment of β-diketone ligands, such as hfacH (hexafluoroacetylacetone) or tmhdH (2,2-dimethyl-3,5-heptanedione), with binary metal carbonyls Ru3(CO)12 or Os3(CO)12 in a stainless steel autoclave at elevated temperature afforded the corresponding mononuclear Ru or Os complexes 1, 2 and 3 in good yields. A second type of mononuclear Os CVD source reagent 4 has also been obtained from a reaction of Os3(CO)12 with 3 eq. of iodine under CO atmosphere. These four Ru and Os CVD source complexes are all relatively stable and highly volatile; thus, they can be utilized for depositing the respective metal thin-films with overall quality comparable or better than those deposited using the commercially available source reagents. The surface morphology, the purity and the crystallinity were identified by SEM micrograph, X-ray photoelectron spectroscopy, conductivity measurement and powder XRD, respectively. Possible reaction mechanisms leading to the formation of the metal deposit are present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