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 毫秒
1.
用密度泛函理论(DFT)研究了As-5、[As5M]-和[As5MAs5]2- (M=Ti, Zr, Hf)的结构、频率、能量以及芳香性, 详细讨论了体系中不同类型的键和电子如化学键、孤对电子、核电子等对总的核独立化学位移(NICS)的影响. 结果表明, As-5、[As5M]-和[As5MAs5]2-的基态结构分别具有D5h、C5v和D5h对称性, 而且都具有芳香性. As-5 (D5h)的芳香性主要来源于As—As π键和As—As σ键的作用. [As5M]-(C5v)中各种As—M键的NICS分割值占主要优势, 其次是As—As之间形成的σ键. [As5TiAs5]2-(D5h)中, As—As π键的作用占主要优势. [As5ZrAs5]2-(D5h)中, As—As π键对体系总的NICS贡献相对减小, 而As—Zr键的作用增强. [As5HfAs5]2-(D5h)的芳香性主要来自As—Hf键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研究了氢化物发生ICP AES法测定土壤样品中痕量As、Sb和Bi的各种条件 ,拟定了分析方法。用本法对 4个土壤标样进行分析 ,结果与推荐值一致。方法的检出限为 (× 1 0 - 6) :As0 .0 7,Sb0 .0 3,Bi0 .0 2。  相似文献   

3.
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直接测定葡萄酒中非挥发酸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葡萄酒中有机酸,一部分来源于葡萄汁,另一部分则是葡萄汁发酵过程中的副产物。葡萄酒中有机酸的含量是葡萄酒质量检验的重要指标之一,它对口感起决定性作用,是决定葡萄酒风味的重要因素。对葡萄酒中有机酸的分析测试方法较多,例如酸碱滴定、比色分析、荧光分析、酶法测定、衍生化色谱分离等。近年来Blanco、Marce用双柱串联的方法,直接进样分析了葡萄酒中的有机酸。 本文介绍用ODS色谱柱直接进样测定葡萄酒中七种有机酸,讨论了影响测定的各方面因素。本法具有速度快、操作简便、样品不经处理等特点,足以满足葡萄酒中有机酸的测定要求。  相似文献   

4.
陶永胜  李华  王华 《分析化学》2008,36(5):653-657
可视化技术被引入葡萄酒香气成分数据的分析,以达到鉴别区分不同产区葡萄酒的目的。葡萄酒分析样品是2005年赤霞珠干红葡萄酒产品。5个产区是河北昌黎、新疆玛纳斯、云南弥勒、宁夏贺兰山东麓和河北沙城。香气成分用二氯甲烷连续萃取,有机相真空浓缩之后进行GC-MS分析检测。共鉴定并半定量分析出5个产区赤霞珠干红葡萄酒中68种香气成分,对原始色谱分析数据进行标准归一化处理,将信息映射到[0,1]之间的灰度图空间,然后根据数据可视化原理,用Vc 构建含多种香气成分信息的二维灰度图,直观表征不同产地赤霞珠干红葡萄酒的香气成分信息。研究结果是一种反映葡萄酒化学信息的条形码技术,该技术转换葡萄酒香气成分色谱数据之后得到二维灰度图,能够良好区分不同产区的赤霞珠干红葡萄酒。  相似文献   

5.
毛细管电泳电化学检测法测定红葡萄酒中的多元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 ,人类各种疾病约 89%起因于活性氧 .因此消除活性氧基团 ,使过氧化物对机体的损伤降到最低限度已成为研究的热点 [1] . Maxwell等 [2 ] 测试了红葡萄酒在人体血液中的抗氧化能力 .发现从刚喝下红葡萄酒时起 ,抗氧化活性就开始上升 ,90 min后达到最大 ,抗氧化活性平均上升约 1 5 % .葡萄酒中的多酚含量与活性氧消除能力的相关系数高达 0 .9686,所以确立葡萄酒中多元酚的分析方法有重要意义 .红葡萄酒中含有酚酸类、儿茶素类、黄酮类等多酚类化合物 ,通常采用气相色谱[3] 、高效液相色谱 [4 ] 测定 .毛细管电泳 ( CE)应用于葡萄酒中多…  相似文献   

6.
绿锈与As(V)可共存于土壤、沉积物和地下水等缺氧环境,但As(V)如何影响绿锈转化过程和机制了解甚少.本工作通过溶液化学和光谱学方法,系统研究了As(V)浓度、pH、温度和空气流速对硫酸盐绿锈(GR)转化的影响.GR转化过程中通过吸附和共沉淀作用对As(V)有极强的去除能力,同时As(V)增强了GR的稳定性,显著影响转化产物的结晶度、矿物类型和生成机制.随As(V)浓度增加,GR氧化转化由溶解-氧化-沉淀机制向固态氧化机制过渡,产物由针铁矿和纤铁矿混合相向纯纤铁矿向纤铁矿、水铁矿和高铁绿锈混合相转变;高As(V)浓度时形成无定形FeAsO4表面沉淀.Fe/As=24时,pH 6.5~9、温度(5~45℃)和空气流速(0~0.05 m3/h)条件下纤铁矿均为主要产物,随pH和空气流速增加或温度减小纤铁矿结晶度逐渐减弱;高pH或高空气流速或低温有利于高铁绿锈和水铁矿形成,高温有利于针铁矿形成.上述结果对深入理解环境中各种铁氧化物的形成转化机制和As(V)的环境行为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葡萄酒使人健康长寿、免疫力增强,葡萄酒文化更是现代人生活、交际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世界贸易的日趋全球化、统一化,国人也开始喜欢葡萄酒文化。干浸出物是葡萄酒酿制过程中自然产生的一种沉淀物质,一支葡萄酒中干浸出物的含量,反应了这支葡萄酒从原料采摘到生产酿造,再到陈化勾兑最后成瓶的全部过程,体现了一支葡萄酒的特性,从某种角度上讲,代表了这支酒的身份特征,是体现  相似文献   

8.
加压毛细管电色谱对白藜芦醇的分析测定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杨俊佼  苏秀兰  方平  王秀丽  蒋学华  赵宏  阎超 《色谱》2004,22(3):270-272
采用加压毛细管电色谱方法,对白藜芦醇的顺、反异构体的转化以及光照稳定性等进行了研究;同时还对白藜芦醇进行了定性和定量分析研究。在此基础上初步探讨了葡萄酒中白藜芦醇含量的测定研究,从而为我国葡萄酒行业提供了一种通过鉴定白藜芦醇来定量鉴别葡萄酒品质的分析方法。  相似文献   

9.
以La(OH)_3为原材料,探究其对水中As(Ⅲ)和As(Ⅴ)的吸附性能,并考察吸附剂投加量、p H值、初始浓度及温度对As(Ⅲ)和As(Ⅴ)吸附效果的影响。在单因素初步实验基础上,采用响应面法对La(OH)_3吸附水中As(Ⅲ)和As(Ⅴ)过程进行优化,并研究等温吸附及吸附动力学、热力学特性。结果表明,水中As(Ⅲ)和As(Ⅴ)的最佳去除条件分别为:投加量为0.437g和0.469g,p H值为4.365和3.672,初始浓度为106.716mg/L和108.65mg/L,该条件下As(Ⅲ)和As(Ⅴ)的去除率分别达71.68%和99%以上,且相同条件下As(Ⅴ)的去除效果要优于As(Ⅲ)。等温吸附及动力学拟合结果表明,As(Ⅲ)和As(Ⅴ)的吸附等温线均符合Freundlich模型,相同条件下As(Ⅴ)优于As(Ⅲ)的吸附效果,As(Ⅴ)在200mg/L时的吸附量是As(Ⅲ)的1.43倍,吸附过程均遵循准二级动力学模型,吸附过程为吸热且非自发反应过程。  相似文献   

10.
葡萄酒中甘油能使酒味醇和圆润,是决定葡萄酒质量的重要成分;它是酿造发酵过程的副产物。有人提出葡萄酒中的乙醇和甘油的含量有正比关系,检测甘油含量可以为鉴定原酒含量、识别掺假酒提供依据。检测葡萄酒含糖量的目的在于计算葡萄酒中干浸出物,推算葡萄酒的原酒含量。  相似文献   

11.
建立了测定葡萄酒中总乙偶姻含量的2,4-二硝基苯肼衍生/高效液相色谱法,确定了2,4-二硝基苯肼(DNPH)进行柱前衍生的最佳酸度、反应时间、DNPH用量、反应温度及衍生后处理步骤。采用UltimateC18柱(4.6 mm×250 mm,5μm)对衍生产物进行分离,流动相为乙腈-水(55∶45),流速1.0 mL/min;柱温30℃;检测波长363 nm。在优化条件下,乙偶姻在0~40.0 mg/L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为0.999 9。干红葡萄酒样品的加标回收率为95%~106%,相对标准偏差(RSD)为2.3%~3.4%;干白葡萄酒的回收率为94%~104%,RSD值为2.5%~3.1%。对几种不同种类葡萄酒的总乙偶姻含量进行测定,结果显示国产伪劣葡萄酒及自酿腐败葡萄酒中总乙偶姻的含量明显高于合格葡萄酒。乙偶姻的含量可为葡萄酒的品质鉴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葡萄酒中含糖量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葡萄酒中含糖量是葡萄酒质量检测的重要指标,在葡萄酒生产过程中,也要求严格控制糖的含量,因此快速、准确地测定葡萄酒中含糖量显得很重要。有关葡萄酒中糖的测定方法很多,但多数方法操作繁琐,费工费时,且测定结果可靠性差。而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葡萄酒中含糖量则以速度快、结果可靠、样品不需前处理的特点被广泛采用。1979年  相似文献   

13.
郭华明  刘春华 《分析化学》2012,(7):1092-1097
利用醋酸型AG 1-X8阴离子交换树脂和氯化物型AG 1-X8阴离子交换树脂对As(Ⅴ)和As(Ⅲ)吸附的差异,实现As(Ⅲ)和As(Ⅴ)的有效分离。过滤和酸化后的水样流经树脂交换柱(75mm×5.3mm i.d.)时,醋酸型AG 1-X8阴离子交换树脂可吸附As(Ⅴ);而As(Ⅲ)可通过树脂柱。被吸附的As(Ⅴ)用0.12mol/L HCl淋洗出来,在此过程中醋酸型树脂转化为氯化物型树脂。该树脂交换柱可多次循环使用。本方法简单易行,适用于野外现场条件下高砷地下水中As(Ⅲ)和As(Ⅴ)的分离和准确测定;用于检测水铁矿除砷过程中砷价态变化。结果表明,缺氧条件下水铁矿对As(Ⅲ)和As(Ⅴ)的吸附动力学特征遵循假二级反应动力学模式,内扩散不是控制As(Ⅲ)和As(Ⅴ)吸附的因素。随着时间的推移,膜扩散对吸附的控制作用增强。  相似文献   

14.
核磁氢谱法测定葡萄酒中的乙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 3 三甲基甲硅烷基 2 ,2 ,3,3 四氘代丙酸钠 (TSP)为内标物 ,利用核磁氢谱法测定葡萄酒中的乙醇。用核磁氢谱法测得的葡萄酒国际比对样品中乙醇的含量为 (81.11± 0 .2 1)mg/g ,与气相色谱法对葡萄酒中乙醇的定值结果一致。  相似文献   

15.
借助季铵型阴离子交换纤维在弱酸性介质中对As(V)和As(Ⅲ)吸附效果的差异性,结合紫外分光光度法,建立了一种利用纤维填充微柱分离As(V)和As(Ⅲ)的新方法。考察了样品pH、样品流速、初始浓度等因素对As(Ⅲ)和As(V)分离效果的影响。在最优工艺条件下,吸附柱对砷含量在1.0~12.0mg/L的样品的分离效率在95%以上,微柱可重复使用15次以上,再生性良好。  相似文献   

16.
电化学氢化物发生原子荧光法同时测定砷和锑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采用电化学氢化物发生与原子荧光联用技术,同时测定了样品中的As和Sb含量。对各种实验参数和干扰情况进行了详细研究。As在0~500μg/L,sb在0~300μg/L之间均有良好的线性关系;相对标准偏差(RSD)(10μg/L,n=11)分别是3.7%和1.8%;检出限分别为0.14μg/L和0.20μg/L。  相似文献   

17.
采用三毛细管微型在线氢化发生技术和装置, 建立了氢化物发生-电热石英管原子吸收法测定纺织品中痕量As、 Sb的分析方法. 研究了共存离子对As、 Sb检测的干扰及消除方法. 结果表明: 该方法除Co、 Sn对As和Ni对Sb有干扰外, 其它干扰元素允许量都较大. 采用酒石酸和KI混合掩蔽剂可抑制Co、 Sn对As和Ni对 Sb的干扰. As和Sb的检出限分别为0.7和0.4 ng/L, 已用于测定纺织品中痕量As和Sb的分析.  相似文献   

18.
葡萄酒中酚类的高效液相色谱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前言葡萄汁发酵过程中可能产生极微量的酚,微量酚作为葡萄酒风味成份,但酚类过高就成为有害物质,葡萄酒中酚类的控制是提高酒质量的重要一环。葡萄酒制作过程中使用发酵罐,储存和运输过程中使用塑料桶。环氧树脂常用来作为塑料树脂的添加剂,环氧树脂也广泛使用在罐、管道内部密封、补漏、修复。环氧树脂单体成份:双酚A、双酚F.其分解产物:苯酚、甲酚、4-叔丁酚等容易进入盛装的葡萄酒中,对葡萄酒产生污染,酒中过高的酚类有毒性和异味,会造成人类健康的损害,与酒类接触的环氧树脂必须严格限制。我国国家标准对葡萄酒中酚类…  相似文献   

19.
纳米银由于具有优良的杀菌性能,越来越多地用到饮用水消毒等领域.其作为杀菌剂主要针对饮用水中细菌超标以及水处理膜组件中存在的膜污染(菌污染)等问题.然而,由于AgNPs具有良好的光催化活性,可能会影响水处理系统中共存无机砷[As(Ⅲ)和As(V)]的形态转化.本研究采用液相色谱-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联用技术(HPLC-ICP/MS)测定As(Ⅲ)和As(V),系统考察了水相中AgNPs对As(Ⅲ)和As(V)的吸附性能,体系pH值、NOM及共存离子(以Ca2+为例)等环境因素以及AgNPs的粒径和包覆剂等对As(Ⅲ)形态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AgNPs对As(Ⅲ)不存在物理吸附,但对As(Ⅲ)的氧化具有明显的催化作用.体系pH大于7.0时,AgNPs开始呈现对As(Ⅲ)氧化的显著催化作用,NOM、Ca2+、光照等环境因素均在一定程度上促进As(Ⅲ)的形态转化.此外,该过程与AgNPs本身的性质密切相关,粒径越小其催化性越好,PVP/CTS包覆AgNPs对As(Ⅲ)的催化氧化反应速率常数(k=15.82×10-2 h-1)为柠檬酸包覆AgNPs的2倍.最后,在实际环境水样中验证了AgNPs对As(Ⅲ)的催化氧化.以上研究结果表明,水处理系统中的AgNPs在杀菌抑菌的同时,还能够促使As(Ⅲ)向低毒As(V)的转化,为As污染的去除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20.
超富集植物蜈蚣草对水中As(Ⅲ)吸附行为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流动注射-氢化物发生-电热石英管原子吸收光谱法研究了超富集植物蜈蚣草对水中As(Ⅲ)的吸附行为。探讨了蜈蚣草的前处理方法、溶液pH值、吸附时间、吸附剂用量、As(Ⅲ)浓度和溶液体积等因素对蜈蚣草吸附As(Ⅲ)的吸附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以50 mg经2 mol.L-1HCl洗脱处理后的蜈蚣草粉末为吸附剂,在pH为2.0、As(Ⅲ)浓度为20 ng.mL-1、溶液体积50 mL、吸附时间15 min条件下,蜈蚣草对As(Ⅲ)的吸附率可达86.1%,水中残余As(Ⅲ)仅为2.8 ng.mL-1。本法成本低廉、操作简便,可望直接用于地下水中As(Ⅲ)的去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