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采用流变学法系统地考察了部分水解聚丙烯酰胺(HPAM)/Cr(Ⅲ)交联体系的反应动力学.HPAM溶液的粘性模量G"大于弹性模量G',且其数值随时间不发生变化,体系为粘性溶液.而HPAM/Cr(Ⅲ)体系的G'和G"的数值都随时间变化,G"在反应开始阶段大于G',当反应进行一段时间后,G'超过G"占据主要地位,体系成为弹性体系.交联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上升阶段,平缓上升阶段和第二上升阶段.利用G'~t曲线可以推测反应机理.实验发现成胶速率随反应物HPAM和Cr(Ⅲ)的浓度的增加而增加,而成胶时间缩短.在羧基浓度过量的情况下,交联反应对Cr(Ⅲ)浓度的反应级数是1.凝胶的有效弹性交联密度随聚合物浓度的增加而增加,且随凝胶反应的进行而增加.凝胶的交联点间的链平均分子量随Cr(Ⅲ)浓度的增加和交联反应的进行而下降.  相似文献   

2.
采用流变学法系统地考察了部分水解聚丙烯酰胺(HPAM)/Cr(III)交联体系的 反应动力学。HPAM溶液的粘性模量G”大于弹性模量G’,且其数值随时间不发生变 化,体系为粘性溶液。而HPAM/Cr(III)体系的G’和G”的数值都随时间变化,G” 在反应开始阶段大于G’,当反应进行一段时间后,G’超过G”占据主要地位,体 系成为弹性体系。交联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上升阶段,平缓上升阶段和第二 上升阶段。利用G’~ t曲线可以推测反应机理。实验发现成胶速率随反应物HPAM 和Cr(III)的浓度的增加而增加,而成胶时间缩短。在羧基浓度过量的情况下,交 联反应对Cr(III)浓度的反应级数是1。凝胶的有效弹性交联密度随聚合物浓度的增 加而增,且随凝胶反应的进行而增加。凝胶的交联点间的平均分子量随Cr(III)浓 度的增加和交联反应的进行而下降。  相似文献   

3.
采用流变学法系统地考察了部分水解聚丙烯酰胺(HPAM)/Cr(III)交联体系的 反应动力学。HPAM溶液的粘性模量G”大于弹性模量G’,且其数值随时间不发生变 化,体系为粘性溶液。而HPAM/Cr(III)体系的G’和G”的数值都随时间变化,G” 在反应开始阶段大于G’,当反应进行一段时间后,G’超过G”占据主要地位,体 系成为弹性体系。交联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上升阶段,平缓上升阶段和第二 上升阶段。利用G’~ t曲线可以推测反应机理。实验发现成胶速率随反应物HPAM 和Cr(III)的浓度的增加而增加,而成胶时间缩短。在羧基浓度过量的情况下,交 联反应对Cr(III)浓度的反应级数是1。凝胶的有效弹性交联密度随聚合物浓度的增 加而增,且随凝胶反应的进行而增加。凝胶的交联点间的平均分子量随Cr(III)浓 度的增加和交联反应的进行而下降。  相似文献   

4.
合成了一系列不同聚合度的聚壬基酚聚氧乙烯醚型非离子表面活性剂, 通过红外光谱和核磁共振等手段对其结构进行表征, 用表面张力法对合成产物的表面性能进行研究. 结果表明, 随着表面活性剂分子中亲水基团环氧乙烷(EO)片段的增加, 单体、 二聚体和三聚体的临界胶束浓度(cmc)值都逐渐增大, 当EO数目相同时, 单体、 二聚体和三聚体的cmc值依次明显降低. 二聚体与三聚体都显示出很好的表面性质, 其中三聚体的表面性质比二聚体表面性能更优. 在空气/水表面二聚体和三聚体比单体的排列更加紧密, 表现出更好的吸附和分散性能.  相似文献   

5.
本文综述了氟离子和π-二芳烃铬(0)催化齐聚全氟丙烯的反应。当以氟离子为催化剂时,得到二种二聚体(D-1和D-2)和三种三聚体(T-1,T-2和T-3)的混合物;当以π-二芳烃铬(0)为催化剂时,除生成二聚体(D-1和D-2)和三聚体(T-2和T-3)外,还得到二种脱氟三聚体T-4和T-4′。本文分别讨论了上述两类反应的机理。  相似文献   

6.
由 Cr( )交联部分水解聚丙烯酰胺 ( HPAM)形成的水凝胶已广泛应用于油田三次采油生产中 ,对于调整吸水剖面和提高原油采收率起到重要作用 .在 HPAM/Cr( )交联机理和交联动力学等方面的研究多采用粘度法 [1] 、紫外 -可见分光光度法 [2 ] 、流变学法[3] 、原子力显微镜 ( AFM)法 [4 ] 、粒度及其分布法 [5] 等 ,考察 HPAM/Cr( )交联反应过程 ,而对交联密度ρ的研究却少见报道 .ρ可用单位体积凝胶中参与交联反应的 Cr( )的量 ( g/cm3)来表征 ,在微观上反映了交联点的数目 ,在宏观上与凝胶的强度和脱水程度相联系 ,因而是交联体系…  相似文献   

7.
在聚丙烯酰胺存在下,基于Cr(Ⅲ)对过氧化氢氧化维多利亚蓝褪色有显著的催化作用及聚丙烯酰胺有较强的增敏效应,从而建立了聚丙烯酰胺增敏催化过氧化氢氧化维多利亚蓝褪色光度测量痕量Cr(Ⅲ)的方法.该褪色反应的速率常数为K=4.51×10-4s-1;表观反应活化能为E=131.99 kJ/mol.在最佳条件下,Cr(Ⅲ)含量在40~240μg/L范围内符合比耳定律,线性回归方程为ΔA=0.1049+0.001130CCr(Ⅲ)(μg/L),r=0.9989;检出限为2.0 μg/L,本方法已成功用于水样中Cr(Ⅲ)含量的测定  相似文献   

8.
通过N-丙烯酰-1,2-乙二胺盐酸盐(ADE)的Michael加成反应制备阳离子超支化低聚物聚N-丙烯酰-1,2-乙二胺盐酸盐(HADE),以HADE为大分子单体,以丙烯酰胺(AAm)和丙烯酸(AAc)为单体,在无需外加有机交联剂的条件下制备具有高机械强度的两性聚电解质水凝胶(HAH凝胶).结果表明,HAH凝胶可以被压缩超过99%的形变而不断裂,压缩强度高达61.2 MPa;HAH凝胶的断裂伸长率和断裂强度分别达到1700%和70.2 k Pa.由于HADE末端伯胺基与强氧化引发剂通过氧化还原反应生成胺自由基和自身结构中的双键同时参与聚合反应,因而为凝胶网络形成提供了必要的化学交联作用.同时HADE结构中胺基正电荷与AAc的羧基负电荷之间的离子交联也为凝胶网络提供了物理交联作用.2种交联作用的协同作用是HAH凝胶具有良好机械性能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9.
采用原子力显微镜 ,分别对无机交联体系聚丙烯酰胺 Cr3+ 和有机交联体系聚丙烯酰胺 酚醛胶态分散凝胶的微观结构进行了显微图像分析 .发现无论是在有机还是无机交联体系中 ,也无论聚丙烯酰胺和交联剂浓度如何变化 ,在微米尺度上最终形成的都是具有自相似性的树枝状分形图像 ,在更小尺度上则发现单个小树杈分形体都是由纳米级的颗粒紧密堆积而成 .在所研究的胶态分散凝胶体系中 ,树枝状分形结构的形成及其具体的形态取决于聚丙烯酰胺的浓度 ,而交联剂的有无及其多少只对树枝状凝胶分形的几何形态产生一定影响 .实验结果还表明纳米级 (≤ 10 0nm)的胶体颗粒构成的分形结构的凝胶其弹性模量G′比微米级的高出一个数量级 .且粒子尺度越小 ,则凝胶的力学稳定性越强  相似文献   

10.
PAm-g-PMAA亲水性聚合物微球的合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利用链转移自由基聚合和端基置换反应法 ,合成了苯乙烯基单封端的聚甲基丙烯酸叔丁酯 (PBMA)大分子单体 .在N ,N′ 亚甲基二丙烯酰胺 (Bis A)存在的条件下 ,使PBMA大分子单体与亲水性单体丙烯酰胺(Am)在乙醇 水的混合介质中进行分散共聚反应 ,得到了表面为PBMA接枝的聚丙烯酰胺 (PAm g PBMA)聚合物微球 .将所得PAm g PBMA微球在酸性条件下水解 ,得到了整体亲水的聚甲基丙烯酸接枝的聚丙烯酰胺(PAm g PMAA)聚合物微球 .用激光光散射、透射电子显微镜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等对聚合物微球的直径、形态及表面组成进行了表征 .研究结果表明 ,在共聚反应中PBMA大分子单体的分子量与浓度、Bis A浓度和介质的组成对微球的形成与颗粒直径的大小有明显影响 ;所形成的聚合物颗粒是以PBMA为壳、以交联PAm为核的核壳结构微球 .  相似文献   

11.
部分水解聚丙烯酰胺柠檬酸铝体系临界交联浓度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采用落球粘度计、核孔膜过滤、动态光散射 (DLS)和2 7Al NMR法 ,研究了高分子量、低浓度的部分水解聚丙烯酰胺 (HPAM)与柠檬酸铝 (AlCit)体系形成交联聚合物溶液 (LPS)的临界交联浓度 .研究结果表明 ,HPAM AlCit体系在聚合物浓度较低时 ,溶液中主要发生形成交联聚合物线团 (LPC)的交联反应 ,此时形成的是LPS ,聚合物浓度增加到某一临界值后 ,体系中形成线团后 ,存在线团间的交联 ,此时形成的是弱凝胶 .不同方法所测得的HPAM AlCit体系的临界交联浓度基本相同 ,对于粘均相对分子质量为 1 4× 10 7的HPAM ,在NaCl浓度为 2 0 0 0mg L ,交联比 2 0∶1时形成的交联体系 ,其临界交联浓度在 2 0 0~ 30 0mg L间 .  相似文献   

12.
室温自交联丙烯酸酯乳液的制备与表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使用3种含不饱和双键硅氧烷,乙烯基三(β-甲氧基乙氧基)硅烷(A172)、乙烯基三乙氧基硅烷(VTES)和γ-甲基丙烯酰氧丙基三甲氧基硅烷(A174)为功能单体,采用半连续乳液聚合法制备了室温自交联丙烯酸酯乳液,探讨了硅氧烷功能单体在不同pH条件下水解情况以及其种类和用量对乳液及乳胶膜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pH在7~9之间时硅氧烷功能单体水解最慢;A172在pH为8.4时5h内就水解完全;增加VTES和A174的用量均能提高乳胶膜的交联度、力学性能和耐水性.控制聚合过程的pH值以抑制硅氧烷功能单体的水解并调节乳液成膜时的pH值以加速硅氧烷功能单体的水解从而增强胶膜的交联程度,发现酸性或碱性条件下得到乳胶膜比中性条件下胶膜的力学和耐水性能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并且在酸性条件下胶膜的性能提高最多.对比使用A174和VTES制备的胶膜,发现这种方法对含有A174胶膜的效果不明显,而含VTES胶膜的性能提高最为显著.  相似文献   

13.
部分水解聚丙烯酰胺(HPAM)/Cr(Ⅲ)凝胶已在油田广泛应用,是一类有效的调剖堵水剂,对于调整吸水剖面和提高原油采收率起到重要作用。本文简要概述HPAM/Cr(Ⅲ)交联反应机理的研究方法,如粘度法,紫外-可见吸光光度法,原子力显微镜(AFM),激光光散央求地,原子吸收法等,并对流变学法的应用进行了重点介绍。  相似文献   

14.
本文利用蛋白电泳和高效凝胶排阻层析法分析了还原脲变性蛋白溶菌酶稀释复性过程中的集聚体。当用复性液稀释复性还原脲变性蛋白溶菌酶时,会迅速产生可观量的沉淀。沉淀和上清液的不连续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和高效凝胶排阻层析分析结果表明,还原脲变性蛋白溶菌酶在稀释复性过程中除了能够复性成天然态蛋白溶菌酶分子外,还会形成可溶的蛋白溶菌酶分子二聚体和三聚体,二聚体和三聚体主要是靠分子间二硫键的错配连接而成的;可溶的蛋白溶菌酶分子二聚体之间通过非共价键相互作用而形成集聚体沉淀,而可溶的三聚体溶菌酶分子则仍处于复性液上清液中。  相似文献   

15.
超临界CO2中丙烯酸含氟酯疏水改性聚丙烯酸的合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研究了在超临界二氧化碳条件下 ,丙烯酸 1,1 二氢全氟辛酯 (FOA)对聚丙烯酸疏水改性的共聚反应 .发现与通常聚合方法相比含氟丙烯酸酯的产率得到提高 ;反应时间从 2 4h缩短到 4h ;所得产物的后处理也更容易 .同时发现温度对反应有影响 ,含氟酯单体在低温 (T <5 5 0℃ )时活性高于丙烯酸单体 ,在高温 (T >6 0 0℃ )时丙烯酸活性提高较大 .而共聚物水溶液粘度随pH值变化先上升后下降 ,在pH =5 0出现峰值 ,显示其中有分子间缔合存在 .与改性聚丙烯酰胺不同 ,改性聚丙烯酸水溶液粘度随FOA含量的增加而单调上升 ,也证明了分子间缔合的存在  相似文献   

16.
部分水解聚丙烯酰胺在海泡石上的吸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了水解的聚丙烯酰胺(HPAM)在海泡石上的吸附及水解度, pH值和离子强度对吸附的影响, HPAM在海泡石上的吸附等温曲线发现属Langmuir型. 吸附能为-17到-20kJ/mol. 吸附量随HPAM水解度和pH的增长而减少, 随盐的浓度增大而增大.  相似文献   

17.
聚丙烯酰胺(PA)水溶液的胶凝作用已成功地应用于油井堵水及二、三次采油的压裂工艺~[1].1979年Hessert等~[2]用Cr(Ⅵ)还原生成的Cr(Ⅲ)使PA交联成三维凝胶并用于采油,Terry等~[3]用稳态剪切粘度法对影响该过程动力学的因素作过研究.Prud'hornme等~[4]用流变模数随时间的变化来表征胶凝的速率.Sydansk~[5,6]对Cr(Ⅲ)使PA水溶液发生胶凝的速率及  相似文献   

18.
N-(二甲胺基甲基)丙烯酰胺(下称DM)是合成阳离子型聚丙烯酰胺的单体。可由以下反应合成: HN(CH_3)_2 HCHO CH_2=CHCONH_2→CH_2=OHCONHCH_2N(CH_3)_2(DM) DM的合成产物含有未反应的丙烯酰胺(下称AM)和副反应产物N-羟基甲基丙烯酰胺(下称MAM),AM和MAM的HPLC分析已有报道,有关DM的分析方法国内外均未见报道本文用反相离子抑制色谱法对DM的合成产物的分离作了初步探索。在ODS柱上以磷酸盐缓冲液/正丁胺/甲醇为流动相,考察了流动相的pH值、各组分浓度对样品保留行为的影响,确定了最佳分离条件,测定了DM的合成产物,方法简便快速。  相似文献   

19.
在酸性介质中用氧化还原滴定法研究了铈(Ⅳ)离子在铬(Ⅲ)离子催化作用下,于25~40℃区间氧化四氢糠醇的反应动力学.结果表明反应对铈(Ⅳ)和四氢糠醇均为一级.准一级速率常数kobs随催化剂[Cr(Ⅲ)]增加而增大,亦随[H+]增加而增大,而随[HSO-4]增加而减小.在氮气保护下,反应不能引发丙烯酰胺聚合,说明在反应中没有自由基产生.提出了催化剂、底物和氧化剂间生成双核加合物的反应机理.通过kobs与HSO-4的依赖关系,并结合Ce(Ⅳ)在溶液中的平衡,找到了本反应体系的动力学活性物种是Ce(SO4)2.还计算出一些速率常数及相应的活化参数.  相似文献   

20.
采用粘度法研究了柠檬酸铝(AlCit)与部分水解取丙烯酰胺(HPAM)胶态分散凝胶体系的反应动力学。结果表明,胶态分散凝胶体系的交联反应是一级反应。并推导出胶态分散凝胶体系的反应动力学方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