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39篇
化学   58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4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7 毫秒
1.
采用含氮双膦配体与无水氯化钴反应可制得一系列相应的(P^N^P)钴配合物,并研究了该系列钴配合物对苯乙烯聚合的催化性能.在助催化剂倍半氯化乙基铝(EASC)的活化下,该系列钴配合物对甲苯中的苯乙烯溶液聚合表现出高的催化活性(可达5.44×105g(PS)·mol-1(Co)·h-1).通过对不同苯乙烯单体用量、助催化剂用量(Al/Co摩尔比)、聚合温度以及催化剂的配体环境等的研究,详细考察了这些因素对聚合反应和聚合产物性能的影响.通过凝胶渗透色谱法(GPC)和核磁共振碳谱(13C-NMR)表征了所得聚合产物的分子量及分子量分布和微观结构,分析结果表明,所得聚苯乙烯具有较低的分子量(Mn=2000~5900)和较窄的分子量分布(1.75~2.05),其微观结构是无规的.  相似文献   
2.
合成了4种α-二亚胺镍催化剂Ar—NC(R1)C(R2)N—ArNiBr2[Ar=2,6-dimethylphenyl,R1=CnH2n+1,R2=CmH2m+1;其中Cat1:m=1,n=1;Cat2:m=2,n=1;Cat3:m=3,n=1;Cat4:m=2,n=2],考察了聚合温度、催化剂浓度和催化剂配体骨架碳原子上烷基取代基对乙烯聚合反应活性、聚合物链结构和结晶性能的影响.实验发现,当配体骨架上烷基取代基R1和R2不同时,催化剂具有较高的活性,且聚合物分子量也较高;其中,Cat2和Cat3在20℃,乙烯常压和5.8mmol/L催化剂用量下,乙烯聚合活性达1.86×103kgPE/(molNi.h)和1.92×103kgPE/(molNi.h),聚合物分子量(Mw)达6.82×105和1.019×105.聚乙烯链结构分析表明,甲基支链在聚乙烯支链中占主导地位,支化度主要受反应温度的影响;同时还发现,配体骨架碳原子上烷基取代基不同的二亚胺镍催化合成聚乙烯的长支链比例相对较高,特别是在较高反应温度40℃下,己基及以上长支链比例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3.
金属有机框架化合物(metal-organic frameworks,MOFs)是近年来出现的一种新型无机材料,不仅具有非常高的表面积和孔隙率,而且材料的框架结构丰富、可控,可用于气体吸附、生物医学以及磁性材料等,应用前景广阔。特别是MOFs在非均相催化反应中的应用更是吸引了大批学者的注意,研究发展非常迅速,已取得了许多成果。本文首先介绍了MOFs作为催化剂所具有的独特优点,实际应用中可能存在的问题,以及相应的解决方案;其次基于MOFs的三个结构要素系统总结了目前MOFs在非均相催化反应中的探索和应用;最后讨论了MOFs在非均相催化研究中需要重视的问题,以期为MOFs在非均相催化反应中的应用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采用乙烯配位聚合和巯基-烯点击化学相结合的方法制备了羟基封端的线性聚乙烯,末端羟基含量接近100%;利用酰氯与羟基的高效反应,将羟基封端的聚乙烯转化为降冰片烯封端的聚乙烯大单体(PE-NB).使用Grubbs II代催化剂,将大分子单体与降冰片烯(NB)单体进行开环易位共聚,通过调整单体的投料比和加料方式制备了分子量和组成可控的聚降冰片烯-g-聚乙烯(PNB-g-PE)接枝共聚物.其中,无规共聚时,大单体的转化率接近100%,所得无规接枝共聚物的重均分子量为1.79×10~4~3.14×10~4,分子量分布指数为2.09~2.60,聚乙烯链段的质量分数为4.6%~16.8%;而嵌段共聚时,由于空间位阻原因,大单体的转化率约为80%.热分析研究发现,由于空间位阻,接枝共聚物的结晶度较聚乙烯前驱体略有下降,且接枝度越大,结晶能力下降得越多.  相似文献   
5.
旨在剖析祖仁教授主编的《高分子化学》第四版的教学思想和撰写特点,涉及章节、内容的选择和安排、逻辑思维和教学方法,以及一些技术术语等。同时也指出了新版教材的一些印刷错误等。  相似文献   
6.
合成了侧链含苯甲酸的苯乙烯/马来酸单酯共聚物(ME-SMA)和4-苯乙烯基吡啶(4SZ)。以THF为溶剂,制备了以ME-SMA为质子给体,4SZ为质子受体的氢键复合物。用DSC和偏光显微镜(POM)研究两者复合前后的液晶行为。结果表明形成的氢键复合物在203℃ ̄334℃呈现向列相液晶态,并用IR证实了分子间氢键的存在。  相似文献   
7.
采用流变学法系统地考察了部分水解聚丙烯酰胺(HPAM)/Cr(III)交联体系的 反应动力学。HPAM溶液的粘性模量G”大于弹性模量G’,且其数值随时间不发生变 化,体系为粘性溶液。而HPAM/Cr(III)体系的G’和G”的数值都随时间变化,G” 在反应开始阶段大于G’,当反应进行一段时间后,G’超过G”占据主要地位,体 系成为弹性体系。交联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上升阶段,平缓上升阶段和第二 上升阶段。利用G’~ t曲线可以推测反应机理。实验发现成胶速率随反应物HPAM 和Cr(III)的浓度的增加而增加,而成胶时间缩短。在羧基浓度过量的情况下,交 联反应对Cr(III)浓度的反应级数是1。凝胶的有效弹性交联密度随聚合物浓度的增 加而增,且随凝胶反应的进行而增加。凝胶的交联点间的平均分子量随Cr(III)浓 度的增加和交联反应的进行而下降。  相似文献   
8.
溶剂浓度对PVDF相转换膜大孔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提出决定大孔能否发展的初始分相点处溶剂浓度临界点的概念 ,认为初始分相点处较高的溶剂浓度有利于大孔的发展 ,溶剂浓度低于一定的界限后 ,大孔停止发展 ,转为海绵状结构 .实验考察了不同凝胶液组成下制得的PVDF中空膜的结构 ,建立了相应的传质模型 ,模拟不同制膜条件下初生态膜内的组成分布情况 ,根据初始分相点处溶剂浓度临界点的概念 ,预测膜的形态结构 .模拟结果与相应制膜条件下的电镜照片有很好的对应关系 ,证明了上述大孔形成机理的正确性 .  相似文献   
9.
The bulk polymerization of methyl methacrylate which was carried out in a metallic dilatometer and in a differential scanning calorimeter has been studied over the complete course of the reaction. An attempt was made to quantitatively express the relation on the onset of gel effect and the final conversion with polymerization conditions such as temperature, kinds and concentration of initiators. It was demonstrated further that the final conversion of polymerization in homogeneous ideal systems is only dependent upon the reaction temperature.  相似文献   
10.
聚乳酸纳米复合材料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聚乳酸是一种重要的可生物降解/吸收高分子材料,广泛地用作可降解塑料、纤维和生物材料,市场前景广阔.它具有与聚烯烃相当的力学强度和加工性能,但耐热性和抗冲性较差.为满足各种应用的需要,其热性能、力学性能和气体阻隔性等尚需进一步提高.通过与无机纳米材料复合的方法,可以明显地提高聚乳酸的性能.本文介绍了近年来聚乳酸有机-无机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结构与性能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对三者的相互关系进行了评述,并对今后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