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合成了2-羟基萘醛苯乙酰腙(1)、2-羟基萘醛-4-羟基苯乙酰腙(2)和2-羟基萘醛-2-甲氧基苯乙酰腙(3)三种新型酰腙化合物,通过单晶X射线衍射(XRD)、元素分析和傅里叶变换红外(FTIR)光谱对化合物结构进行了表征。单晶X射线衍射结果表明,化合物2和3结晶为单斜晶系,空间群C2/c。而化合物1结晶为正交晶系,空间群为Pbca。热重(TG)分析结果表明,化合物1、2、3分子骨架热分解的温度分别为318.23、319.04、323.01°C,对应的热分解过程表观活化能分别为115.90、145.18、129.38 k J?mol-1。微量热研究表明,三种酰腙及其前驱体酰肼与小牛胸腺脱氧核糖核酸(CT-DNA)相互作用均为吸热作用,但作用时间(1.00-50.0 min)和反应熵变(0.47-15.50 k J?mol-1)有较大的差异。化合物1和2与CT-DNA的反应焓变均大于其前驱体酰肼a和b与CT-DNA的反应焓变,而化合物3与CT-DNA的反应焓变却小于其前驱体酰肼c与CT-DNA的反应焓变。  相似文献   

2.
基于长期进行的抗HIV-1抑制剂研究,通过优化路线并设计合成了26个N-苯磺酰基-3-乙酰基吲哚羰基酰腙类衍生物(3a~3z)。该方法环保,为今后制备腙类化合物提供了绿色合成途径。所有目标化合物在体外均测定了其对HIV-1抑制活性。结果表明,化合物3a、3g、3t和3w~3y表现出较好的抗HIV-1活性,特别是N-苯磺酰基-3-乙酰基吲哚-3-甲基苯甲酰腙(3a)和N-(3-硝基)-苯磺酰基-3-乙酰基-6-甲基吲哚-2-噻吩甲酰腙(3t)表现出显著的抗HIV-1活性,其对应EC_(50)值分别为0.77和0.74μg/mL,TI值分别为259.74和270.27。因此,化合物3a和3t可作为候选化合物经进一步结构优化研究其HIV-1活性。  相似文献   

3.
喹啉类衍生物、芳腙以及酰腙类化合物都具有显著的生物活性,以1-萘胺、取代苯甲醛和丙酮酸甲酯为起始原料经Doebner-Miller反应生成苯并[h]喹啉甲酸甲酯,酯还原后再氧化得到相应的醛.取代苯并[h]喹啉甲醛分别与肼盐和酰肼反应合成苯并[h]喹啉腙及酰腙类化合物.初步活性数据表明大部分化合物对细胞周期分裂蛋白25B (CDC 25B)和蛋白酪氨酸磷酸酶PTP 1B表现出较显著的抑制活性.  相似文献   

4.
以苯磺酰肼和4-二苯胺基苯甲醛为原料,通过缩合反应设计和合成了一种新型磺酰腙汞离子(Hg~(2+))探针N'-(4-(二苯氨基)亚苄基)苯磺酰腙(S1).在二甲基亚砜(DMSO)/H_2O (V∶V=7∶3, pH=7)溶液体系中, S1对Hg~(2+)展示出快速响应、高选择和高荧光灵敏性.通过1H NMR和HRMS探究了可能的机理.聚丙烯酰胺(PAM)掺杂S1 (PAMS)对Hg~(2+)有高的吸附性能,其去除率达到99.99%,并且在紫外灯下通过肉眼很容易区分.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观察了PAMS吸附前后的微观形貌.此外, S1具有优异的生物相容性,可以极好地检测HeLa细胞中的Hg~(2+).  相似文献   

5.
合成了4种硫代碳酰腙类化合物双水杨醛硫代碳酰腙、双对羟基苯甲醛硫代碳酰腙、双香兰素硫代碳酰腙和双邻香兰素硫代碳酰腙,其中苯环醛基对位具有羟基的BHBTZ和BMHBTZ能与超氧阴离子自由基、H2O2发生显色反应。  相似文献   

6.
在2-取代苯并咪唑环上引入酰腙基团,合成了一系列含有苯并咪唑环的酰腙衍生物(c1-18),采用IR,1H NMR和MS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采用MTT法对目标物抑制4种癌细胞增殖活性进行了测试。其中N-(2,4-二羟基苯亚甲基)-2-[2-(2,4-二氯苯基)-1H-苯并咪唑-1-基]乙酰腙(c2)和N-(2-羟基苯甲烯基)-2-[2-(4-硝基苯基)-1H-苯并咪唑-1-基]乙酰腙(c10)对所测试的肿瘤细胞均表现出明显的抑制活性(IC50=2-21μM)。  相似文献   

7.
基于持续进行的抗HIV-1抑制剂研究,通过优化路线设计并合成了26个N-苯磺酰基-3-乙酰基吲哚羰基酰腙类衍生物(3a-z)。该合成方法为制备腙类化合物提供了绿色通道,所有目标化合物在体外对HIV-1抑制活性均得到了很好的评价。结果表明,化合物3a、3g、3t和3w-y表现出显著的抗HIV-1活性,特别是N-苯磺酰基-3-乙酰基吲哚-3-甲基苯甲酰腙(3a)和N-(3-硝基)-苯磺酰基-3-乙酰基-6-甲基吲哚-2-噻吩甲酰腙(3t)表现出最佳的抗HIV-1活性,其对应EC50值分别为0.77和0.74 μg/mL,TI值分别为> 259.74 和> 270.27。此外,目标化合物3a和3t可作为候选化合物被进一步优化研究。  相似文献   

8.
王也铭  王宏伟  刘兆洪 《化学学报》2021,79(9):1085-1096
N-芳基磺酰腙是一类稳定的重氮化合物替代物, 其中, N-对甲基苯磺酰腙研究历史悠久, 在卡宾化学中占据重要地位, 相关的研究报道及综述较多. 近年来, 作为一类更加温和的重氮替代物, 吸电子基取代的N-芳基磺酰腙参与的化学反应发展迅速, 但是相关的研究梳理工作相对缺乏. 因此, 本综述聚焦于吸电子基取代的N-芳基磺酰腙作为重氮化合物替代物在有机合成反应中的研究进展, 重点总结了N-邻硝基苯磺酰腙和N-邻三氟甲基苯磺酰腙参与的偶联、环化、插入、多组分反应和Doyle-Kirmse等反应.  相似文献   

9.
谷氨酰胺衍生物抗瘤酮A_(10)(3-苯乙酰胺基-2,6-哌啶二酮)是从人尿、血液中分离出来的天然广谱性抗肿瘤活性化合物,无明显毒副作用,目前正进行Ⅱ期临床研究.其抗肿瘤的有效成分被认为是它的2个水解产物苯乙酰谷氨酰胶和苯乙酰异谷氨酰胺。De和Pal曾对抗瘤酮A_(10)的类似物如3-对甲苯磺酰胺基-2,6-哌啶二酮等做过抗艾氏腹水癌活性评价,探讨了构效关系.但未见这些化合物的空间结构和电子结构方面的报道.我们合成了抗艾氏腹水癌活性较高的化合物3-对甲苯磷酰胺基-2,6-哌啶二酮的水解产物——对甲苯磺酰谷氨酰胺,并测定了其晶体结构。为进一步研究其分子结构与抗肿瘤活性的关系提供结构数据。  相似文献   

10.
以苯磺酰肼和1-芘甲醛为原料,设计合成了一种结构简单的可快速识别汞(Ⅱ)离子(Hg2+)的磺酰腙型荧光探针(Z)-N'-(芘-1-基亚甲基)苯磺酰腙(BSB),并通过氢核磁共振波谱仪(1H NMR)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BSB对Hg2+展示出高选择性、专一性和快速响应性,检测限为2.07×10-7 mol/L,响应时间仅需15 s。通过job's曲线,1H NMR滴定实验和高分辨率质谱(HRMS)对响应机理进行了探究,并且BSB可以检测不同水样中的Hg2+。有趣的是,将BSB和聚丙烯酰胺(PAM)相掺杂制备出了对Hg2+具有高去除性能的新型高分子材料(PAM?BSB),去除率达到99.63%,并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对PAM?BSB吸附前后的微观形貌进行了观察。  相似文献   

11.
合成出了一系列新型基于咔唑的单-/双-碳酰腙衍生物3和4.利用1H NMR、13C NMR、IR和元素分析对其进行了结构表征.评价了目标化合物对蛋白酪氨酸磷酸酶1B(PTP1B)的抑制活性,讨论了结构与活性的关系.实验结果显示,大部分化合物对PTP1B具有良好的抑制活性,其中1,5-双[(9-丁基-3-咔唑基)亚甲基]碳酰腙(4c)的抑制活性最高,IC50=(4.81±0.41)mmol/L,且活性高于对照药物齐墩果酸.对目标化合物1-[(9-庚基-3-咔唑基)亚甲基]碳酰腙(3f)和4c进行分子对接研究和密度泛函理论(DFT)计算.分子对接结果表明,化合物3f和4c结合到PTP1B酶由螺旋α3和α6形成的活性位点,与PTP1B酶通过氢键、极性、疏水和p-p等相互作用形成了稳定的复合物.  相似文献   

12.
以苯磺酰肼和4-二苯胺基苯甲醛为原料,通过缩合反应设计和合成了一种新型磺酰腙汞离子(Hg2+)探针N’-(4-(二苯氨基)亚苄基)苯磺酰腙(S1).在二甲基亚砜(DMSO)/H2O(V∶V=7∶3,pH=7)溶液体系中,S1对Hg2+展示出快速响应、高选择和高荧光灵敏性.通过1H NMR和HRMS探究了可能的机理.聚丙烯酰胺(PAM)掺杂S1(PAMS)对Hg2+有高的吸附性能,其去除率达到99.99%,并且在紫外灯下通过肉眼很容易区分.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观察了PAMS吸附前后的微观形貌.此外,S1具有优异的生物相容性,可以极好地检测HeLa细胞中的Hg2+.  相似文献   

13.
依据生物活性叠加原理,将邻羟苯基、吡唑啉酮、苯腙基团进行合理组合,构建并合成了2-取代苯腙基-3-(2-羟基苯甲酰腙基)-丁酸乙酯(3a~3f)和1-(2-羟基苯甲酰基)-3-甲基-4-取代苯腙基-吡唑啉酮(4a~4f)两类、共计12种化合物,其中8种化合物未见报道,12种化合物的抑菌活性均未见报道.以芳胺为原料,经重氮化、与乙酰乙酸乙酯反应,与水杨酰肼缩合制得3a~3f,3a~3f经分子内关环制得4a~4f,化合物的结构经IR,1HNMR,元素分析等证实.生物活性测试表明,质量浓度为0.01%时,化合物3b,3c对大肠杆菌的抑菌率高达100%,具有很强的抑菌活性;化合物3a~3f对白色念珠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率均达70%以上,具有较强的抑菌活性;化合物4a~4f对白色念珠菌、大肠杆菌的抑菌率均接近或达到100%,具有很强的抑菌活性,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率均达78%以上,具有较强抑菌活性;与3a~3f相比,形成吡唑啉酮环后的化合物4a~4f的抗菌活性更高.  相似文献   

14.
α,β-不饱和醛或酮与单取代肼反应生成Δ~2-吡唑啉的反应机理,一般认为是通过1,2加成脱水生成腙,然后闭环而得.分离得到的中间体腙在酸性溶液中加热亦可得到Δ~2-吡唑啉.等人曾报道烯键上无取代基的α,β-不饱和酮与单取代肼反应是经过1,4加成所生成的β-肼基取代的酮闭环而得Δ~2-吡唑啉.我们在研究苯丙烯酰苯和甲肼的反应中,发现用略微过量的甲肼与苯丙烯酰苯(摩尔比  相似文献   

15.
以对硝基苯胺为原料,经过偶联、还原和酰化反应,合成了4-氨基-4’-甲基丙烯酰胺基偶氮苯(AMAB);将三乙醇胺和甲基丙烯酰氯反应制得水溶性的十字交联剂三甲基丙烯酸乙酯胺(TMAEA);将AMAB和TMAEA进行自由基沉淀聚合反应,制得基于氨基偶氮苯的新型纳米级聚合物——聚[(三甲基丙烯酸乙酯胺)8-(4-氨基-4’-甲基丙烯酰胺基偶氮苯)1](T8A1),并用紫外-可见光谱(UV-Vis)、红外光谱(IR)、热失重(TG)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对T8A1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T8A1在水中具有光和pH双重响应性能,弥补了传统的偶氮苯类材料仅能在有机溶剂中具有响应的缺陷,具有广阔的仿生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6.
由苯亚甲基苯乙酮和苯甲酰肼合成一种新型双齿(O、N)酰腙配体(苯亚甲基苯乙酮苯甲酰腙)。由水热法合成了两种配合物[M(babh)2(py)2](M=Ni,1;Co,2;Hbabh=苯亚甲基苯乙酮苯甲酰腙,py=吡啶),并用元素分析、红外、热重及X-射线单晶衍射对其进行了表征。晶体结构分析结果表明:两个化合物均属单斜晶系,空间群均是P21/n。化合物1和2通过分子间弱的C-H…π堆积形成二维片状超分子层。  相似文献   

17.
徐云芳  李阳  付梓桐  林绍艳  祝洁  吴磊 《化学学报》2022,80(10):1369-1375
本工作发展了钯催化下芳甲醛对甲苯磺酰腙与膦酰基取代联烯的偶联反应, 顺利地以中等至良好的收率及较高的立体选择性制备了一系列(Z)-[3]戟烯衍生物. 不同于烷基取代的苯磺酰腙与烯烃的简单偶联, 该反应使用芳甲醛对甲苯磺酰腙作为底物, 经由1,3-钯迁移历程成功构筑了两个C=C双键. 在最优反应条件下, 该反应展示了较宽的底物适用范围和较高的立体选择性. 最终以31个反应实例获得一系列(Z)-[3]戟烯衍生物, 最高79%分离产率和>20:1 Z/E选择性, 为(Z)-[3]戟烯衍生物的合成应用提供了简便高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合成了一系列新型的基于咔唑的单-/双-硫代碳酰腙衍生物.利用IR、1H NMR、13C NMR和元素分析对其进行了结构表征.评价了目标化合物对Cdc25B和PTP1B的抑制活性,讨论了其结构与活性的关系.实验结果显示,大部分目标化合物对Cdc25B和PTP1B表现出良好的抑制活性.其中,1,5-双[(9-戊基-3-咔唑基)亚甲基]硫代碳酰腙(4d)对Cdc25B的抑制活性最高,IC50为(0.23±0.02)μg/m L.1,5-双[(9-乙基-3-咔唑基)亚甲基]硫代碳酰腙(4a)对PTP1B的抑制活性最高, IC50为(1.00±0.16)μg/m L.对目标化合物4a和4d进行分子对接研究和密度泛函理论(DFT)计算,结果表明,目标化合物4d和4a分别进入到了Cdc25B和PTP1B酶的活性位点区域,有活性作用的主要是硫代碳酰腙和咔唑基团.  相似文献   

19.
双氢链糖酸内酯可以用钠汞齐、硼氢化钠、或铝氢化锂还原,均产生一种还原性糖和一种过度还原的物质的混合物。以铝氢化锂法产生还原性糖最高(47%)。还原产物经阳离子交换树脂除去金属离子,纸上层离法除去未反应的原料后,能与醋酸苯肼生成一种结晶苯脎,又与对-甲苯磺酰肼反应产生一种晶状对-甲苯磺酰腙,元素分析得 C_1(?)H_(20)O_6N_2S,有变旋性。对-甲苯磺酰腙经苯甲醛分解可以再生原来的还原性糖。还原性糖经硼氢化钠还原可以变为过度还原的物质。腙和脎的紫外及红外吸收光谱皆经研究。实验结果均证明还原性糖为双氢链糖,自还原产物所获得的结晶衍生物是双氢链糖的对-甲苯磺酰腙和苯脎。  相似文献   

20.
将具有不同端基的硫脲基团与三苯基磷组分结合,利用所得到的配体合成了2个具有NSP(氮硫磷)鳌合位点的钴-硫脲化合物,并研究了其光解水产氢性能。配合物[Co(L2)(L2′)](BF_4)_(2.5)·H_2O·0.5C_2H_5OH(2)(L2=(2-二苯基膦-苯烯基)-氨基硫脲腙-罗丹明6G,L2′=(2-二苯基膦氧-苯烯基)-氨基硫脲腙-罗丹明6G)通过引入罗丹明荧光团与光敏剂分子协同作用,其产氢TON值可以达到2 800 molH2·molcat~(-1),其初始TOF值可达到930 molH_2·molcat~(-1)·h~(-1)。相同条件下,相比于配合物[Co(L1)(L1′)](BF_4)·0.5H_2O(1)(L1=(2-二苯基膦-苯烯基)-氨基硫脲腙-硫甲基,L1′=(2-二苯基膦氧-苯烯基)-氨基硫脲腙-硫甲基),提高了体系的催化活性,可能是由于荧光素分子与配合物2之间的分子间π-π堆积作用有利于光敏剂和光催化剂之间的光致电子转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