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郭登峰  潘剑波 《分析化学》2004,32(12):1699-1699
β-环糊精(β-cyclodextrin,β-CD)是由7个葡萄糖单元通过α-(1,4)糖苷键连接而成的环状低聚合物。近年来。环糊精衍生物以其高选择性,适用范围广而成为气相色谱手性分离研究中发展最快的固定相。本研究采用全烷基化和部分酰基化方法合成了两种环糊精衍生物,2,3,6-O-三丁基-β-CD(TB-β-CD)和2,6-O-3-O-三氟乙酰基β-CD(DB-TFA-β-CD),硫酸钡微晶对玻璃毛细管内壁进行改性,用上述两种固定相和中等极性的聚硅氧烷OV-1701混合制备出柱效高、热稳定性好的手性石英毛细管柱,并研究了色谱柱的选择性能。  相似文献   

2.
制备了一种新的β-环糊精衍生物固定相2,6-二-O-戊基-3-O-[(甲基)5(烯丙基)2]-β-CD,并对其气相色谱分离性能进行研究。实验显示,该固定相具有良好的柱表面性能和较强的色谱分离能力,对一些芳香族位置异构体的分离能力优于2,6-二-O-戊基-3-O-烯丙基-β-CD衍生物,对10余种手性物质显示出较好的选择性能,且对α-位取代的丙酸酯类手性分离效果明显优于杂环类β-CD衍生物。与2,6-二-O-戊基-3-O-烯丙基-β-CD固定相的分离性能比较表明,β-CD 3位羟基部分甲基基团的引入能增强对芳香族位置异构体的选择能力,但不能明显改变烯丙基衍生物的手性分离能力。  相似文献   

3.
制备了一种新的β-环糊精衍生物固定相2,6-二-O-戊基-3-O-[(甲基)5(烯丙基)2]-β-CD,并对其气相色谱分离性能进行研究.实验显示,该固定相具有良好的柱表面性能和较强的色谱分离能力,对一些芳香族位置异构体的分离能力优于2,6-二-O-戊基-3-O-烯丙基-β-CD衍生物,对10余种手性物质显示出较好的选择性能,且对α-位取代的丙酸酯类手性分离效果明显优于杂环类β-CD衍生物.与2,6-二-O-戊基-3-O-烯丙基-β-CD固定相的分离性能比较表明,β-CD 3位羟基部分甲基基团的引入能增强对芳香族位置异构体的选择能力,但不能明显改变烯丙基衍生物的手性分离能力.  相似文献   

4.
溶胶凝胶法制备全丙基-β-环糊精毛细管气相色谱柱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用溶胶凝胶法制备了全丙基—β—CD毛细管气相色谱柱。研究了对色谱柱性能影响的因素;确定了制备全丙基—β—CD毛细管气相色谱柱的最佳涂渍工艺条件,即固定相在溶胶反应液中的浓度控制在0.120—0.150kg/L,三氟乙酸用量0.05mL,二氯甲烷0.8mL,反应物在反应容器内搅拌反应时间为40min左右,通入柱子后的反应时间约为30min左右,可得到性能优越的毛细管柱。进行了各种条件下此类色谱柱性能的比较。  相似文献   

5.
溶胶-凝胶法制备四种环糊精衍生物毛细管气相色谱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葛晓霞  齐美玲  李良  华菲  邵青龙  傅若农 《色谱》2005,23(3):305-307
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了七(2,3,6-三-O-乙基)-β-环糊精(全乙基-β-CD)、七(2,3,6-三-O-丙基)-β-环糊精(全丙基-β-CD)、七(2,3,6-三-O-辛基)-β-环糊精(全辛基-β-CD)和2,6-二-O-苄基-β-CD 4种环糊精衍生物毛细管气相色谱柱。在制备方法上,仿照一般动态法,大大简化了制备过程,缩短了制备时间。所得色谱柱的理论塔板数在3000/m左右,能够很好地分离苯衍生物的位置异构体,尤其对难分离的二甲苯、甲酚等取得了理想效果(α>1),其中溶胶-凝胶法制备的全烷基(乙基、丙基、辛基)化环糊精衍生物柱的分离能力优于2,6位苄基衍生化的环糊精柱。 同一根柱不同次进样和不同柱之间表现出良好的重复性,保留时间的相对标准偏差小于8.5%;对使用大约40次后的溶胶-凝胶柱重新进行测试,柱效下降不明显,说明该类色谱柱的稳定性良好。  相似文献   

6.
以3种环糊精衍生物分别涂覆在毛细管内壁制得气相色谱毛细管柱,以正十二烷为溶质,测得理论塔板数均在2800/m以上,柱效较高。研究了它们对一系列苯系物位置异构体的分离性能,探讨了硝基氯苯、硝基苯胺和苯二胺等化合物在不同柱上的拆分机理。底物分子和固定相之间的弱相互作用(如氢键、偶极相互作用和π-π堆积作用)等直接影响毛细管柱对底物的分离性能。对于苯二胺的位置异构体,在全对氯苯异氰酸酯化β-CD涂覆的毛细管柱(ACD)上的分离因子为1.88,在多叠氮β-CD衍生物涂覆的毛细管柱(NMCD)上的分离因子为1.41,但在单叠氮β-CD衍生物涂覆的毛细管柱(NSCD)上无法分开;对于硝基氯苯,在NMCD柱和ACD柱上的分离因子相近(前者为1.13/1.11;后者为1.08/1.15),在NSCD柱上则无分离趋势;对于硝基苯胺,在NMCD柱上无分离趋势。同时,苯环上不同取代基间电子效应则影响了异构体在气相色谱中出峰顺序。  相似文献   

7.
环糊精在有机合成中的应用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黄乃聚  尤晨  章道道 《有机化学》1987,7(6):482-488
环糊精(cyclodextrin,CD)是环状低聚糖的总称。由6个、7个或8个葡萄糖单元以1,4-糖苷键结合而成的环糊精分别称为α-,β-和Υ-环糊精(简写为α-CD,β-CD 或Υ-CD)。它们的分子形状都是略呈锥形的圆环。例如,β-CD 有如下结构。由于环中的各个葡萄糖单元皆处于椅式构  相似文献   

8.
合成了一种新的环糊精接枝聚硅氧烷固定相(DPP-β-CD),并将其成功涂渍到气相色谱毛细管柱上.发现其涂渍性能良好:对二甲苯、氯苯胺等难分离的芳香族位置异构体和一些对映异构体具有好的分离能力,是一种有应用前景的气相色谱固定相。  相似文献   

9.
以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和荧光光谱法研究了非水溶性meso-四-(2-噻吩基)铜卟啉(简称Cu—TTP)与四种环糊精α—CD、β—CD、γ—CD、TM—β—CD相互作用形成的超分子体系,结果表明Cu-TTP与TM-β-CD形成了1:2的包结物,而与其它三种环糊精主要形成1:1的包结物。在α—CD、β—CD、γ-CD三种母体环糊精中,α—CD与Cu—TTP的包结常数最大;β-CD与其衍生物TM-β-CD相比,TM-β-CD与Cu—TTP的包结常数较大。本文对四种环糊精和Cu-TTP的包结机理作了初步探讨。为铜卟啉和环糊精的相互作用及其超分子体系的研究提供了基础。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β-环糊精进行化学修饰,得到含乙烯基的β-环糊精(UPA-β-CD),并以UPA-β-CD为功能单体,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EDMA)为交联剂,运用原位聚合法制备了新型毛细管电色谱整体柱。优化制柱条件,对整体柱固定相进行红外光谱、扫描电子显微镜表征。结果表明,所制备的固定相成功键合到毛细管内,并形成复杂的孔隙结构。在毛细管电色谱-质谱(CEC-MS)模式下对盐酸奥昔布宁和盐酸苄丝肼两种手性药物对映体进行拆分。优化分离条件下,两种手性药物均达到基线分离,其分离度RS分别为1.76和2.12。  相似文献   

11.
气相色谱柱微型化有利于气相色谱系统的小型化,然而对微型气相色谱柱而言,轻烃的分离是一个挑战。本研究基于微机电系统(MEMS)技术制备了微型气相色谱柱,在室温下合成了一种金属有机框架材料HKUST-1,采用动态涂敷法将HKUST-1涂敷到微型气相色谱柱中作为固定相。对以HKUST-1为固定相的微型气相色谱柱进行分离测试,结果表明,此微型气相色谱柱可以完全分离轻烃混合物(甲烷、乙烷、丙烷和正丁烷),其中难以分离的甲烷和乙烷的分离度达到9.2。  相似文献   

12.
制备一种新型的环糊精衍生物有机-无机杂化材料固定相开管柱,通过毛细管电色谱-质谱(CEC-MS)对其进行评价。以正硅酸乙酯和钛酸丁酯为无机前驱体,柠檬酸-β-环糊精(CA-β-CD)为有机体,通过溶胶-凝胶法制备CA-β-CD/SiO2-TiO2有机-无机杂化毛细管电色谱开管柱,并对其制备条件进行优化。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和红外光谱对开管柱的形貌和杂化材料的结构进行表征。利用制备的杂化开管柱在CEC-MS上对酪氨酸和色氨酸对映体混合物进行定性分析评价。  相似文献   

13.
胺类对α-溴代萘/β-环糊精体系流体室温燐光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首次研究了不同的胺对α-溴代萘(α-BrNp)/β-环糊精(β-CD)体系RTP发射的影响.发现胺能显著增强α-BrNp/β-CD体系的RTP,发射,RTP强度随着胺的烷基链的增长和支链的增加而增加,且当胺的用量是β-CD用量的一倍时,RTP强度最大.由此认为、胺的影响主要应归因于胺分别从β-CD的二端接近,胺的-NH_2基与β-CD的-OH基形成氢键,而其烷基从CD二端折向空腔,封住了CD的上、下端口.这不仅提高了CD腔内的疏水性,增大了发光体与CD间的包结常数,同时,对外部氧向CD腔内的扩散起着隔离作用,显著减小了三线态氧对腔内发光体激发态的猝灭作用.从而可在不除氧的条件下观察到发光体强的RTP,发射,且体系清澈透明.胺的作用属于超分子化学中的分子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14.
β-环糊精和部分有机物分子识别作用的焓熵判断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应用气相色谱实验技术,测定了一些有机溶剂(或溶质)在β-环糊精(β-CD)固体表面上的吸附热力学函数.实验结果表明,气相中的有机物质在β-CD表面上的吸附过程之焓、熵互补现象与它们之间的分子识别作用密切相关,它们的绝对值之和可以作为分子识别作用强弱的判据.  相似文献   

15.
本研究通过分子动力学模拟详细探讨α/β-环糊精(α/β-CD)与L-色氨酸(L-Trp)在水溶液环境下的相互作用.通过利用MM/PBSA方法计算结合自由能,表明α/β-CD在水溶液中能够自发的与L-Trp络合,并且β-CD与L-Trp结合能力更强.通过观察α/β-CD与L-Trp的动态结合过程,并计算氢键数量,CD空腔...  相似文献   

16.
郑振  陈秀娟  赵亮  李武宏  洪战英  柴逸峰 《色谱》2017,35(3):286-290
建立了新型抗抑郁药米那普仑在环糊精手性固定相上的高效液相色谱拆分方法。在反相色谱条件下采用未衍生化β-环糊精(Cyclobond I 2000)、乙酰基-β-环糊精(AC-β-CD)、2,3-二甲基-β-环糊精(DM-β-CD)、3,5-二甲基苯基氨基甲酸酯-β-环糊精(DMP-β-CD)4种手性柱分离米那普仑对映体。考察了固定相、流动相比例、pH、流速和柱温对拆分的影响。利用分子对接和结合能计算方法,研究米那普仑分子与AC-β-CD的对接过程,探讨其可能的分离机制。优化后的拆分条件如下:固定相为乙酰基-β-环糊精手性柱Astec CYCLOBONDTMI 2000 AC(25 cm×4.6 mm,5μm),流动相为乙腈-0.1%(体积分数)pH 5.0醋酸三乙胺溶液(TEAA)(5∶95,v/v),流速为0.4mL/min,柱温为25℃,检测波长为220 nm。在此条件下,米那普仑对映体获得快速拆分,分离度(Rs)为1.74,理论塔板数为10 125。分子模拟结果表明引起手性识别的作用力主要是环糊精衍生化的乙酰基导致的氢键作用差异。该方法快速、高效、重现性好。  相似文献   

17.
高效液相色谱中的手性两相协同作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孟磊  李方楼  袁黎明 《色谱》2004,22(2):124-127
在高效液相色谱中,以纤维素三苯基甲酸酯、纤维素三苯基氨基甲酸酯为手性固定相,以正己烷-异丙醇(体积比为9∶1)为流动相,柱温25 ℃,分别以β-环糊精(β-CD)、2,6-二甲基-β-环糊精(DM-β-CD)、2,3,6-三甲基-β-环糊精(TM-β-CD)为流动相添加剂,分离了DL-色氨酸和DL-苯丙氨酸两种手性化合物,考察是否存在手性固定相和手性添加剂的协同作用。实验结果表明,在流动相中添加β-CD或DM-β-CD至饱和,协同作用不明显;在流动相中添加少量TM-β-CD(即浓度小于0.60 mmol/  相似文献   

18.
近年国内外毛细管气相色谱柱的进展和趋向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报道了近两年毛细管气相色谱柱的发展和趋向. 气相色谱柱制柱工艺是一个成熟的技术, 所以在制柱工艺方面的研究不够活跃. 近年新研究的固定相集中在常温离子液体和各种环糊精的衍生物. 近几年GC毛细管色谱柱的研究和改进集中在色谱柱厂家进行, 并立即成为商品柱. 本文对近两年一些重要期刊上发表的气相色谱论文进行了总结, 发现气相色谱分析所用的色谱柱大都使用毛细管柱, 并趋向于使用商品GC毛细管柱, 所使用的商品色谱柱中, 使用最多的是以含5%苯基的聚甲基硅氧烷做固定相的色谱柱, 其次是以100%甲基的聚硅氧烷做固定相的色谱柱. 极性毛细管色谱柱主要使用PEG、 OV-17和OV-1701固定相.  相似文献   

19.
β-环糊精固定相在色谱中的应用及发展趋势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β-环糊精(β-CD)对客体分子具有良好的手性识别性,广泛应用作色谱固定相等。本文按键载技术、包裹技术等分类介绍了β-CD类固定相近年来在色谱中的应用及发展趋势,并阐述了对手性识别机理的认识。  相似文献   

20.
多维气相色谱用于手性对映体的分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秀红  贾崇荣 《分析化学》1993,21(5):495-499
本文利用多维气相色谱方法(MDGC)。手性柱作为主分离柱,分析了人工合成样品中的手性组分α-苯乙胺及α-溴丁酸甲酯。作为实际应用,对大茴香精油、小茴香精油及玫瑰精油中的旋光性萜烯-柠檬烯用多维气相色谱方法进行了直接分离,并测定了三种精油中柠檬烯对映体的过剩量值(比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