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氯丙烯在不同催化剂表面上吸附的TPD结果表明:在TS-1上有三重脱附峰,而在TiO2/Silicalite上仅有单峰。H_2O_2或分子O_2在催化剂表面吸附后,在脱附物种中可用质谱检测到原子O(16)物种;说明H_O_2或分子O_2在样品表面存在解离吸附;并发现解离分子O_2的活性很低。TS-1能同时吸附氯丙烯和H_2O_2,而在SiO_2/Silicalite表面的吸附却与吸附顺序有关。环氧化活性顺序如下:TS-1(TPAOH)>TS-1(TPABr+NaOH)>TiO_2/Silicalite。TS-1沸石的高氧化活性可能与H_2O_2吸附后表面原子O(16)的形成有关。  相似文献   

2.
Fe—Silicalite—2催化剂表面CO2加氢反应性能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了Fe/Silicalite-2催化剂CO2加氢低碳烯烃反应性能,利用CO2-TPD,CO2/H2-TPSR和CO/H2-TPSR表征手段,考察了铁含量及MnO助剂对Fe/Silicalite-2催化剂CO2吸附脱附及加氢反应性能的影响,表明随铁含量增加可提高催化剂对CO2的吸附能力,有利于提高CO2加氢反应的转化率。  相似文献   

3.
用表面反应改性法制备了TiO2-SiO2(TSO)表面复合物载体.采用TPR,IR,TPDMS和TPSR-MS等技术研究了NI-Cu/TSO间的相互作用及其对CO加氢反应的催化性能.结果表明,NiO-CuO与TSO间的相互作用导致CuO的还原温度降低和NiO的还原温度升高,并有少量表面物种生成;还原后的Ni-Cu/TSO催化剂表面上存在着两类活性中心,即合金相中的Ni及载体相中的Tin+(或Tin+-O);CO在催化剂表面存在孪生、线式、桥式和卧式等4种吸附态;H2在催化剂表面上发生解离吸附形成Ni-H和Tin+-H,前者比较活泼,是加氢反应的主要H源;卧式吸附态极易在催化剂表面裂解形成Ni-C和Tin+-O,前者是加氢反应的C源,使CO加氢生成烃类的反应在Ni中心上按"表面碳"机理进行,其生成乙烯的选择性大于60%.H2O的生成反应在Tin+中心上按Tin+-O与Tin+-H或Ni-H反应的途径进行.  相似文献   

4.
沸石分子筛选择吸附焦化苯中的噻吩   总被引:29,自引:0,他引:29  
对X、Y、M、ZSM- 5、Silicalite-Ⅰ沸石分子筛选择吸附焦化苯中噻吩的性能进行了考察,结果表明:ZSM- 5 和Silicalite-Ⅰ分子筛具有明显的选择吸附性能。通过对ZSM- 5 分子筛进行Cu2 + 离子交换及表面硅烷化处理改性,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选择吸附性能,并认为沸石分子筛选择吸附性能与表面羟基(SiOH、SiOHAl) 的酸性及沸石孔道特征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在Silicalite-2分子筛担载的铁催化剂中添加MnO和K2O助剂,可显著提高其CO加氢制低碳烯烃的选择性及催化活性.MnO助剂主要抑制乙烯和丙烯的加氢反应而提高烯/烷比值;K2O助剂则增加催化剂对CO的吸附能力,同时抑制乙烯在催化剂表面的二次反应(主要是乙烯的歧化反应),从而有利于提高低碳烯烃的选择性及催化剂活性.  相似文献   

6.
本文用化学吸附、原位IR、和XPS考察了钒助剂对Rh2/SiO2催化剂的H2和CO化学吸附的影响.结果表明,1)CO吸附在RhI、RhⅡ和RhⅢ中心上分别产生孪生、线式和桥式CO表面吸附物种.2)H2主要解离吸附在RhⅡ和RhⅢ中心上,但CO能优先吸附;RhI中心对H2的化学吸附能力弱,但H2和CO能共吸附在RhI中心上形成表面羰基氢化物.3)Rh2-V/SiO2催化剂在573K还原后,铑与钒助剂的强相互作用主要发生在RhⅡ和RhⅢ与钒助剂之间,H2吸附比CO吸附受到更强烈的抑制.用覆盖模型可以较好地解释钒助剂对Rh2/SiO2催化剂的H2和CO化学吸附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利用原位红外技术研究了CH3OH,CO,O2等在5%Ag/γAl2O3上的吸附情况及CH3OH和O2共吸附时表面物种的变化.结果表明,在表面纯净的Ag/γAl2O3催化剂上,甲醇的解离吸附仅发生在γAl2O3上;表面预吸附氧后,可大大增强Ag对CH3OH的解离吸附,当吸附的[CH3O]与[O]在Ag/γAl2O3上相互作用时,出现吸附态甲醛、甲二氧基、甲酸根等中间物种.O2在Ag/γAl2O3上存在非解离吸附(O-2),在真空中较易脱附,但在氧气氛下可于100℃时稳定存在.  相似文献   

8.
本文使用付立叶变换红外研究了甲烷在MnO2/SiO2催化剂表面的吸附,催化剂经高温(773K)抽空处理后,冷却至173K,进2466Pa甲烷。在3008,2904和1304cm^-1吸收峰归属为C-H键的对称伸缩振动,这一红外吸收峰的出现说明了甲烷分子的Td点群发生畸变,对称性降低。因为红外惰性的2917cm^-1红外峰显示出红外活性并位移至2904cm^-1甲烷吸附于MnO2/SiO2表面后,由  相似文献   

9.
CO2部分氧化乙烷制乙烯Pd—Cu/MoO3—SiO2催化剂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李青  钟顺和 《应用化学》1998,15(6):49-52
用化学吸附-红外光谱、化学吸附-程序升温脱附(TPD)和微型反应技术研究了Pd-Cu/MoO3-SiO2(MoSO)催化剂对CO2和乙烷的吸附活化和部分氧化反应性能.结果表明,乙烷以C—H键中的H吸附于MoSO载体表面MoO键的端基氧上;Pd-Cu/MoSO催化剂对CO2有良好的化学吸附活化性能,CO2的吸附除有线式吸附态和剪式吸附态外,还有一种新的卧式吸附态;Pd-Cu/MoSO催化剂的晶格氧参与了化学反应.探讨了在Pd-Cu/MoSO催化剂上CO2的部分氧化乙烷反应机理  相似文献   

10.
甲烷部分氧化制合成气:Ⅱ.载体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本文对三种催化剂(1%Rh/m-Sm2O3,1%Rh/c-Sm2O3)在甲烷部分氧化反应的催化活性与一氧化碳和氢的选择性作了比较。用二氧化碳的程序升温脱附测试了载体的相对碱性强弱;并用同位素交换反应测定了载体和负载型铑催化剂对甲烷分子中C-H和氧气分子中O-O键的解离活化能力,虽然催化活性高低与载体的碱性及解离活化能力之间没有直接的对应关系,但通过载体对反应活性影响的研究能揭示一般的规律,对研制甲  相似文献   

11.
利用高分辨电子能量损失谱( H R E E L S) 和热脱附谱( T D S), 研究了15 N O 在 Mo(100)c(2×2) N 表面上的吸附态及其随温度的变化. 120 K 时, 在 M o(100)c(2×2) N 表面低暴露量的15 N O 发生解离和分子吸附, 解离生成的15 N 在1 230 K 与另一15 N 原子或氮化钼中的14 N 原子并合、脱附. 在升温时大部分分子吸附的15 N O 发生解离和反应, 解离生成的15 N 原子与另一15 N 原子生成15 N2 而脱附, 或与表面残存的15 N O 生成15 N2 O 脱附. 15 N2 O 的脱附峰温与 Mo(100)表面相比, 升高了约150 K, 可能与形成氮化钼后电子由金属钼向非金属氮转移有关. 电子能量损失谱( E L S)表明, 15 N O 在 Mo(100)c(2×2) N 表面生成了一种新的14 N15 N O 物种. 300 K 时, 低暴露量的15 N O 在 M o(100)c(2×2) N 表面解离吸附; 高暴露量时, 存在分子吸附的15 N O.  相似文献   

12.
TS分子筛催化剂上烯丙基氯的环氧化性能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在TS-1分子筛催化剂上,研究了以H2O2为氧源的烯丙基氯液固多相环氧化反应。结果表明,TS-132分子筛是该反应的有效催化剂,H2O2转化率达80%,目的产物氧氯丙烷选择性达90%,用程序升温脱附(TPD)和程序升温表面反应(TPSR)研究了H2O2和烯丙基氯在催化剂表面的吸附状态,结果表明,TS-1-32分子筛对H2O2和烯丙基氯有较大吸附容量和吸附强度,使它们在反应温度下有较大的表面浓度,  相似文献   

13.
本文使用付立叶变换红外研究了甲烷在MnO_2/SiO_2催化剂表面的吸附,催化剂经高温(773K)抽空处理后,冷却至173K,进2466Pa甲烷,在3008,2904和1304cm ̄(-1)处观察到三个红外吸收峰.其中2904cm ̄(-1)的吸收峰归属为C-H键的对称伸缩振动,这一红外吸收峰的出现说明了甲烷分子的Td点群发生畸变,对称性降低。因为红外惰性的2917cm ̄(-1)红外峰显示出红外活性并位移至2904cm ̄(-1)甲烷吸附于MnO_2/SiO_2表面后,由表面羟基产生的红外峰从3700cm ̄(-1)位移至3675cm ̄(-1).共吸附的CO影响甲烷的吸附,说明CH_4与催化剂表面阳离子的作用较弱。甲烷在MnO_2/SiO_2催化剂表面的吸附可能是通过甲烷的氢原子与表面羟基的氧和表面配位不饱和的氧离子间的氢键作用而形成的.  相似文献   

14.
李文  钟顺和 《分子催化》1994,8(3):163-172
利用红外光谱、程序升温脱附、程序升温表面反应和激光表面反应技术研究了固体NiSO_4表面上CO、H_2和C_2H_4的化学吸附性能及激光促进CO加氢合成乙烯的反应机理。实验结果表明:在硫酸镍固体表面上卧式吸附于S-O-Ni键S位和Ni位的CO是激光合成乙烯的有效吸附态;解离吸附于硫氧双键氧位上的H参与CO加氢反应;激光选择激发表面S-O键,通过能量传递和驰豫使卧式吸附态C=O键活化并与吸附态H反应生成CH_2物种和H_2O,继而邻近的CH_2结合形成产物C_2H_4。  相似文献   

15.
在Silicalite-2分子筛担载的铁催化剂中添加MnO和K2O助剂,可显著提高其CO加氢制碳烯烃的选择性及催化活性,MnO助剂主要抑制乙烯和丙烯的加氢反应而提高烯/烷比值,K2O助剂则增加催化剂对CO的吸附能力,同时抑制乙烯在催化剂表二次反应(主要是乙烯的歧化反应),从而有利于提高低碳烯烃的选择性及催化剂活性。  相似文献   

16.
铁助剂对Pd/Al2O3催化剂抗硫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白庭芳  周峻岭 《分子催化》1996,10(4):281-288
借助CO探针分子原位红外(in-situIR)、TEM(EDS)、XPS和XRD对一系列Pd-Fe/Al_2O_3、Pd-Pt/Al_2O_3和Pd(或Pt)/Al_2O_3模型催化剂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硫在中毒Pd(或Pt)/Al_2O_3时,毒物H_2S优先吸附于催化剂的多位活性中心上,主要以电子效应影响催化剂的活性.铁的引入,提高了活性组分Pd的分散度,多位活性中心的减少不利于H_2S在催化剂上的吸附;Pd-Fe协同作用的结果,增强了催化剂对吸附S~(2-)氧化成毒性较小的S~(6+)或可逸出系统的SO_2的能力,从而明显地提高了催化剂的抗硫中毒能力.  相似文献   

17.
朱兵  汪仁 《燃料化学学报》1997,25(5):445-448
利用原位红外技术研究了CH3OH,CO,O2等在Pd/γ-Al2O3上的吸附情况及CH3OH和O2共吸附时表面物种的变化,结果表明,表面纯净的Pd/γ-Al2O3催化剂对甲醇具有很好的解离吸附性能,在无氧条件下,CH3OH可在其上脱氢产生HCHO及CO。Pd对O2的吸附力强,氧均以解离方式吸附于Pd/γ-Al2O3上。当吸附的「CH3O」与「O」的Pd/γ-Al2O3上相互作用时,可产生HCHO,  相似文献   

18.
柯于勇  卢冠忠 《催化学报》1998,19(2):149-153
以四丁基溴化铵(TBABr)+四乙基氢氧化铵(TEAOH,n(TBA^+)/n(TEA^+)=1)或以四丙基溴化铵(TPABr)+TEAOH为模板剂,钛酸四丁酯和正硅酸乙酯为原料,于170℃水热合成出TS-1分子筛。对合成的TS-1样品进行了XRD,FT-IR,SEM和BET比表面积分析,证实了样品中钛已进入Silicalite-1骨架。选择戊烷氧化为探针反应,考察了TS-1的催化活性。结果表明以  相似文献   

19.
利用吡啶吸附-IR,NH3吸附-脱附,原位热重积炭,DSC等技术并结合甲基环己烷(MCH)脱氢活性试验,研究了K2O对工业Pt-Sn/Al2O3催化剂的表面酸性及MCH脱氢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K2O能有效地调变催化剂的表面酸性,降低其表面酸中心特别是强酸中心的数目;MCH脱氢反应的积炭量随K2O含量的增加而减少,但催化剂的高温脱氢稳定性与K2O含量并不完全呈顺变关系,K2O含量应严格控制,当K  相似文献   

20.
In1990Reddyetal[1]forthefirsttimereportedthesynthesisoftitaniumsilicalite-2(TS-2)whichpossessessilicalite-2(MEL)structureinth...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