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根据八甲基环四硅氧烷(D_4)在阳离子乳液聚合过程中,聚合物的分子量及数目的变化等特点,提出并证明了D_4在乳液粒子表面进行聚合的机理的假设。  相似文献   

2.
八甲基环四硅氧烷阴离子乳液聚合反应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八甲基环四硅氧烷(D_4)在十二烷基本磺酸(DBSA)及其钠盐(Na-DBSA)作用下的阴离子乳液聚合反应,讨论了温度、乳化剂和催化剂用量对反应速度及聚合物分子量的影响。认为该聚合反应包括D_4的水解开环、D_4和羟基硅氧烷的加成及羟基硅氧烷之间的缩合三类基本反应,乳液颗粒表面是主要反应区。  相似文献   

3.
探讨了二甲基聚硅氧烷阳离子型乳液耐电解质稳定性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加入少量的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与阳离子型乳化剂并用进行乳液聚合,可以保护乳液粒子,防止由于电解质引起的乳液粒子的相互凝聚而形成大颗粒。  相似文献   

4.
黄英  刘香鸾 《应用化学》1994,11(2):44-47
探讨了二甲基聚硅氧烷阳离子型乳液耐电解质稳定性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加入少量的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与阳离子型乳化剂并用进行乳液聚合,可以保护乳液粒子,防止由于电解质引的乳液粒子的相互凝聚而形成大颗粒。  相似文献   

5.
种子乳液聚合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种子乳液聚合法因具有乳液稳定性更好、粒径分布窄、易控制等优点,在乳胶粒子设计及制备各种功能性胶乳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是制备高固含量乳液及具有核壳结构乳液的最常见最简便的方法.本文综述了近年来种子乳液的聚合工艺、聚合机理, 包括接枝机理、互穿聚合物网络机理、聚合物沉积机理、种子表面聚合机理和离子键合机理等,以及种子乳液聚合在乳胶粒子设计方面的应用研究进展,并讨论了影响种子乳液聚合的各种因素.  相似文献   

6.
研究了阴离子型与阳离子型聚硅氧烷乳液的耐酸碱稳定性。发现阴离子型乳液对酸碱都相当稳定,在乳液制备过程中,酸性催化剂不会引起乳液颗粒的凝聚;而阳离子型乳液的耐酸碱稳定性较差,尤其是引起乳液颗粒慢速凝聚的碱浓度下限值很低,碱是制备阳离子型乳液的催化剂,碱引起乳液颗粒的慢速凝聚是阳离子型乳液中大颗粒形成的主要原因。在乳液聚合过程中所发生的相当部分的乳化剂从水相向有机硅相的转移也是影响阳离子型乳液稳定性的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7.
用氧化还原引发剂(NH4)2S2O8/NaHSO3研究了苯乙烯(St)/丙烯酸丁酯(BA)低温下的细乳液共聚合,细乳液单体液滴在亚微米级(100~400nm).测定了聚合过程中粒子大小及分布的变化,发现细乳液聚合随引发剂、乳化剂和共乳化剂浓度的增加,乳胶粒子尺寸变小,分布变宽,并且比相同条件下传统乳液聚合的粒子大.计算了聚合过程中粒子数变化规律及乳化剂覆盖率,讨论了细乳液与传统乳液中引发剂、乳化剂对反应过程的影响及成核机理的差异.  相似文献   

8.
高固含量丙烯酸酯的微乳液聚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半连续滴加预乳液的微乳液聚合法,合成出聚合物质量分数40%、乳化剂质量分数2.5%的丙烯酸酯微乳液. 考察了单体滴加速度、乳化剂种类及其用量、电解质用量、温度和搅拌等因素对乳液粒径及性能的影响. 研究表明,聚合在相当于Winsor-Ⅰ型的聚合体系中进行,由纯单体相(滴入的单体)和O/W微乳相构成,上层单体只起储存库的作用,它在缓慢的搅拌帮助下扩散进入微乳相中,只要微乳液液面上补加的单体不扰动微乳液的平衡,即不会产生粗粒子. 单体滴加时间控制在4 h,选择质量分数为2.5%的Dowfax2A1/OP-10乳化体系,NaHCO3质量分数为0.16%,反应温度控制在75~80 ℃,搅拌速度控制在150 r/min,可使聚合反应平稳进行,得到了m(聚合物)∶m(乳化剂)=15∶1的丙烯酸酯微乳液.  相似文献   

9.
黄英  刘香鸾 《应用化学》1994,11(6):17-21
研究了阴离子型与阳离子型聚硅氧烷乳液的耐酸碱稳定性,发现阴离子型乳液对酸碱都相当稳定,在乳液制备过程中,酸性催化剂不会引起乳液颗粒的凝聚;而阳离子型乳液的耐酸三稳定性性差,尤其是引起乳液颗粒慢速凝聚的碱浓度下限值很低,碱是制备阳离子型乳液的化剂,碱引起乳液颗粒的慢速凝聚是阳离子型乳液中大颗粒形成的主要原因,在乳液聚合过程中所发生的相当部分的乳化剂从水相向有机硅相的转移也是影响阳离子型乳液稳定性的一  相似文献   

10.
<正> 关于温度对D_4乳液聚合的影响,文献报道不多,本文比较详细地讨论了反应温度对D_4阳离子乳液聚合的影响。 实验部分 1.D_4乳液聚合 将60克D_4、4.8克十二烷基苄基溴化铵和133.9克蒸馏水加入具有搅拌器和迴流冷  相似文献   

11.
在阳离子乳化剂的存在下八甲基环四硅氧烷的乳液聚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八甲基环四硅氧烷(D_4)在十二烷基二甲基苄基卤化铵及碱存在下乳液聚合的反应机理。聚合分二步进行:D_4先开环生成具有端羟基的聚二甲基硅氧烷,然后再缩合。反应终点有二个平衡反应;不同分子量的羟基封头的聚二甲基硅氧烷的平衡,以及羟基封头的线型聚硅氧烷和环硅氧烷的平衡。平衡时羟基封头的聚硅氧烷的量为87%并提出了主要反应位置是在胶束表面并逐渐转移到随后形成的聚合物颗粒表面,单体液滴是次要反应区。  相似文献   

12.
微乳液聚合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介绍了微乳化工艺和助乳化剂对单体液滴大小、乳化剂的吸附、乳液稳定性、聚合动力学和乳胶粒子大小及分布的影响,并讨论了单体亚微液滴成核机理。  相似文献   

13.
有机硅高分子乳液在工业上有很广泛的应用,例如用作织物处理剂、润滑剂、涂层等。经有机硅高分子乳液处理后的纺织品,可以提高柔软、防皱、防缩、手感等诸方面性能。用机械设备乳化本体聚合的有机硅高聚物制得的乳液往往不够理想;而用乳液聚合方法制备的有机硅乳液,其颗粒小而均匀, 稳定性好, 有利于提高乳液的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14.
无皂乳液聚合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本文综述了无皂乳液聚合的理论研究,如核生成及成长机理、无皂乳液的制备方法、胶乳颗粒的结构及性能以及无皂乳液聚合技术的进展情况。  相似文献   

15.
以苯乙烯和甲基丙烯酸甲酯混合物作为油相, 采用反相微乳液法制备了AgCl纳米粒子; 通过微乳液原位聚合油相单体得到包含AgCl纳米粒子的聚合乳液; 将聚合乳液与聚偏氟乙烯(PVDF)通过共混法构建了包含AgCl纳米粒子的PVDF共混杂化膜. 紫外-可见光谱、 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及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等表征结果和超滤实验结果表明, 聚合乳液加入的同时引入了亲水性聚合物和表面亲水的AgCl纳米粒子, 不仅改善了PVDF共混杂化膜的孔隙率和平均孔径, 还显著增强了PVDF共混杂化膜的极性和亲水性, 最终提升了膜的水通量和抗污染性能; 过量聚合乳液加入后不能与PVDF材料均匀共混, 而且AgCl纳米粒子也会在膜中形成团聚物堵塞膜孔隙, 从而削弱了膜的水通量和抗污染性能.  相似文献   

16.
用氧化还原引发剂(NH4)2S2O8/NaHSO3研究了苯乙烯(St)低温下的细乳液共聚合,细乳液单体液滴在亚微米级(100~400nm),测定了过程中粒子大小及分布的变化,发现细乳液聚合随引发剂、乳化剂和共乳化剂浓度的增加,乳胶粒子尺寸变小,分布变宽,并且比相同条件下传统乳液聚合的粒子大。计算了聚合过程中粒子数变化规律及乳化剂覆盖率,讨论了细乳液与传统乳液中引发剂、乳化剂对反应过程的影响及成核机理  相似文献   

17.
颗粒乳化剂的研究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颗粒乳化剂因其在食品、采油、化妆品、医药、催化以及功能纳米材料制备等领域具有潜在应用前景而备受关注。本文综述了近来颗粒乳化剂的研究进展,归纳了颗粒乳化剂的种类,包括:无机纳米粒子、表面改性或杂化的无机粒子、有机纳米粒子以及特殊的颗粒乳化剂Janus粒子;并对颗粒乳化剂能够在油水界面稳定吸附的热力学机理和动力学行为进行了阐述,颗粒乳化剂在油水界面接触角以及粒径大小是其在界面稳定吸附的关键参数,而颗粒在油水界面的排布方式则主要受粒子之间相互作用的影响。重点介绍了颗粒乳化剂的热点应用,包括:(1)利用颗粒乳化剂制备Pickering乳液,以及通过对颗粒乳化剂的功能化,使得Pickering乳液具备环境响应性(即pH、盐浓度、温度、紫外光、磁场敏感响应性);(2)以颗粒乳化剂为构筑基元、以Pickering乳液为模板制备Janus颗粒、Colloidosome、具有多级结构的粒子或膜,以及多孔结构材料;(3) Janus粒子在催化领域的应用。  相似文献   

18.
如何提高乳胶产品固含量及其性能一直是乳液制备工作所追求的重要目标。乳液聚合中可以使用各种乳化剂,也可不用乳化剂,但都必须使乳胶粒子表面具有亲水性即表面活性,因此,乳液聚合中的原理与技术实际上可以归结为使乳胶粒子表面具有亲水性即表面活性技术。各种研究表明,采用不同乳化剂和表面活性技术所制备的乳胶性能差别很大,合适有效的表面活性技术不仅大幅度提高聚合物乳液的性能,还可以缩短反应时间,简化制备工艺。本文详细评述了近几年来高固含量乳液聚合中常规乳化剂、可聚合乳化剂、复合乳化剂和表面活性单体及其与之相应的表面活性技术的研究现状,并对高固含量乳液乳化剂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9.
阳离子型微乳液聚合丙烯酰胺的表征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自从Hoar[1]和Schulman[2]利用乳化剂、水和油制得均一透明的微乳液以来,微乳液在许多领域中得到广泛应用.Candau[3,4]通过微乳液聚合得到分子量很高(105~106)的纳米级聚合物粒子,且聚合物分子链采取紧密缠绕的构象.Antonietti[5]在对苯乙烯微乳液聚合的研究报道中认为,聚合物分子链是以一种类似于网状交联结构的形态存在的,这些结果表明,通过微乳液聚合所得聚合物可能存在着一些特殊的性质.本文采用阳离子型乳化剂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和脂肪族醇助乳化剂制备的油包水(W/O)型反相微乳液体系来聚合丙烯酰胺(Am),并与使用相同乳…  相似文献   

20.
本文采用甲基环硅氧烷与乙烯基环硅氧烷共聚合的方法,制得了硅油轧液,利用乙烯基双键使聚合物硬化,以固定乳液颗粒,并用电子显微镜观察研究了液珠的组成及分布情况。发现阴离子硅油乳液颗粒较阳离子乳液的粒子细,且粒径分布窄。在阳离子硅油乳液中添加非离子乳化剂,或采用机械后乳化的方法,能消除大粒径的液珠,使其颗粒变小、变匀,从而大大改善阳离子乳液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