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 毫秒
1.
用氧化还原引发剂(NH4)2S2O8/NaHSO3研究了苯乙烯(St)/丙烯酸丁酯(BA)低温下的细乳液共聚合,细乳液单体液滴在亚微米级(100~400nm).测定了聚合过程中粒子大小及分布的变化,发现细乳液聚合随引发剂、乳化剂和共乳化剂浓度的增加,乳胶粒子尺寸变小,分布变宽,并且比相同条件下传统乳液聚合的粒子大.计算了聚合过程中粒子数变化规律及乳化剂覆盖率,讨论了细乳液与传统乳液中引发剂、乳化剂对反应过程的影响及成核机理的差异.  相似文献   

2.
详细讨论了[(NH4)2S2O8/NaHSO3]氧化-还原引发体系引发苯乙烯(St)丙烯酸丁酯(BuA)体系的细乳液共聚合的动力学特征及其成核机理的关系,细乳液的聚合速率比相同条件下的常规乳液聚合速率低,引发期长,随聚合温度、引发剂浓度、乳化剂浓度的增加,聚合速率增大,共乳化剂正十六烷(HDE)的浓度在一定范围内增大,反应的速率增大,然后再增加HDE,反应速率下降,建立动力学曲线数学模型,并深入讨  相似文献   

3.
在采用阳离子型双子(gemini)表面活性剂作为乳化剂,不使用任何助乳化剂的条件下,通过改进微乳液聚合工艺制备了窄分布粒径可控的阳离子型聚苯乙烯(PS)纳米乳液。 改进微乳液聚合的主要特点是:大部分苯乙烯以预乳液的形式恒速滴入引发聚合的微乳液中,使用具有高乳化性能的gemini表面活性剂作为乳化剂能明显降低乳胶粒粒径。 实验结果表明,少量阳离子单体三甲基烯丙基氯化铵作为共聚单体能够明显减小Z均粒径、降低粒度分布,乳化剂用量、引发剂用量和反应温度均能影响制备乳胶粒的粒径及其粒度分布。 乳化剂和引发剂用量分别为苯乙烯质量的5%~10%和1.0%~1.5%、反应温度为70~75 ℃时,能够制备粒径小分布窄的阳离子型聚苯乙烯纳米粒子。 Z均粒径与苯乙烯质量之间的线性关系表明,Z均粒径可以通过苯乙烯用量来控制。 不同聚合工艺下制备的聚合物粒度分布曲线表明,改进微乳液聚合工艺(半连续预乳化工艺)在制备窄分布的聚合物纳米粒子方面具有很强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4.
以(NH4)2S2O8-NaHSO3作引发剂,用丙烯酸丁酯和丙烯酸铈(Ⅲ)对明胶进行乳液接枝共聚鞣制。考察了乳化剂种类及用量、介质PH值,乳液固含量和离子浓度等因子对反应及乳液稳定性的影响,通过对合成聚合物与明胶结全形式的研究,探讨了接枝共聚鞣制的机理。  相似文献   

5.
核壳型聚丙烯酸酯乳胶粒子及其乳液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述了目前制备核壳型聚丙烯酸酯乳胶粒子的常用方法,如种子乳液聚合法、无皂乳液聚合法、反相乳液聚合法、细乳液聚合法以及种子分散聚合法;分析了聚合工艺、单体种类、温度、乳化剂和引发剂种类及用量等因素对聚丙烯酸酯核壳乳液合成及性能的影响;并对聚丙烯酸酯核壳乳液的研究现状进行了归纳;最后,展望了聚丙烯酸酯核壳乳液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6.
甲基丙烯酸甲酯微乳液聚合中粒子成长过程的探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以γ射线、过硫酸钾(KPS)、过氧化苯甲酰(BPO)和偶氮二异丁腈(AIBN)引发高单体含量的甲基丙烯酸甲酯(MMA)微乳液聚合,观测了聚合过程中聚合物粒子大小及其分布随转化率的变化.水溶性与油溶性引发剂引发聚合有许多相似之处.聚合初期,体系内很快生成大聚合物粒子;随聚合的进行,体系中大聚合物粒子与小聚合物粒子共存;在更高的转化率下,微液滴成核都成为唯一的成核聚合方式,体系内只留有小粒子.但是两种类型的引发剂引发聚合时,也表现出明显的差别。水溶性引发剂引发聚合时,存在由均相成核到微液滴成核的转变;而油溶性引发剂引发聚合时,在较低的转化率下,聚合主要是在大聚合物粒子内进行的.  相似文献   

7.
采用油酸失水山梨醇酯(SPAN)-壬基酚聚氧化乙烯醚(OP)复合乳化剂与K2S2O8-Na2SO3氧化还原引发剂,进行二烯丙基二甲基氯化铵-丙烯酰胺反相乳液共聚合,测得单体的竞聚率为γDADMAC=0.14±0.11,γAM=5.05±0.66;在单体浓度为25─45%,引发剂浓度0.06—0.1%,乳化剂浓度为5—9%,聚合温度303K条件下,得到了共聚反应动力学方程:Rp=k[M]0.68[I]1.31[E]0.73,文中对上述结果做了解释.  相似文献   

8.
研究了氘代氯仿中N-丁基马来酰亚胺(NBMI)和苯乙烯(St)的络合性能。以十二烷基硫酸钠(SDS)和正戊醇(PTL)为复合乳化剂,配制了含有NBMI(M1)和St(M2)的O/W微乳液。用过硫酸钾引发该体系进行微乳液共聚合。固定乳化剂的浓度为〔SDS〕=0.21mol/L,〔PTL〕=0.28mol/L,详细研究了聚合温度、单体配比和引发剂用量对共聚合动力学的影响。用元素分析法确定共聚物的组成,  相似文献   

9.
氟代丙烯酸酯三元共聚物细乳液的合成与表征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7  
在低乳化剂用量和不加助乳化剂的条件下,采用细乳液聚合方法,合成了平均粒径在110~150nm的氟代丙烯酸酯(FA)、甲基丙烯酸甲酯(MMA)及甲基丙烯酸丁酯(BMA)三元共聚物乳液.利用GPC,FTIR及1HNMR谱表征了共聚物分子量和结构组成,采用激光光散射法研究了聚合过程中粒径变化规律,通过接触角方法对共聚物表面性能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油溶性引发剂AIBN引发FA-MMA-BMA三元细乳液共聚合的主要成核场所为单体液滴.即每个单体液滴都是一个独立的微型反应器,可避免因为单体水溶性的差异而使共聚组成产生漂移.细乳液聚合合成含氟共聚物乳液的分子量分布窄(1.3~1.5),乳液稳定性能好,共聚物在低含氟量下即表现出优异的疏水疏油性能.  相似文献   

10.
超声辐照引发MMA微乳液聚合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研究了超声波引发甲基丙烯酸甲酯(MMA)的微乳液聚合.辐照40min时单体转化率高达90%.透射电镜观察发现,PMMA微乳液平均粒径为36.5nm,粒径分布窄,表明超声波引发是制备PMMA微乳液的有效方法.采用分光光度计对微乳液聚合过程中乳胶粒的形成和大小进行了间接表征,研究了超声功率输出、乳化剂、助乳化剂、单体和引发剂对MMA微乳液聚合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丙烯酸酯无皂乳液稳定性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研究了亲水性单体AA和引发剂K2S2O8用量对三元共聚物(MMA/BA/AA)无皂乳液(pH=8)的电解质稳定性、冻融稳定性和机械稳定性的影响。当乳液电解质稳定性最好时存在AA和K2S2O8用量最佳值,而乳液的机械稳定性则随AA和K2S2O8用量增大而迅速提高。乳液中加入丙酮可以改善其稳定性。  相似文献   

12.
以含氟接枝共聚物(PSG)单独作为助稳定剂,十二烷基硫酸钠(SDS)为乳化剂,过硫酸钾(KPS)为引发剂引发苯乙烯(St)的细乳液聚合。考察了聚合温度、乳化剂用量、引发剂用量和PSG用量对细乳液聚合转化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以PSG单独作为助稳定剂,细乳液聚合过程较稳定,起始单体液滴数目与成核粒子数目几乎相等。最终转化率随着乳化剂用量和反应温度的提高而增加,引发剂用量影响不明显。在相同的反应条件下,分别以相同用量(w.t.%=0.091%时,占单体和水的总质量)的PSG和十六醇为助稳定剂用于苯乙烯细乳液聚合,反应290min后,PSG体系的聚合转化率达到87.2%,而十六醇体系的聚合转化率只有78.2%。  相似文献   

13.
Cu(Ⅱ)铸型螯合树脂的合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以苯乙烯、丙烯酸丁酯和甲基丙烯酸进行无皂乳液聚合,制备种子乳液,考察水油比和水相PH值对羧基分布及其粒径的影响。改变种子乳液pH值,并增溶单体二乙烯苯和丙烯酸丁酯,引发剂引发Cu ̄(2+)的铸型聚合,合成了对Cu ̄(2+)具有较高吸附率的铸型殊螯合树脂。  相似文献   

14.
氧化-还原引发剂引发苯乙烯超浓乳液聚合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以过氧化羟基二异丙苯(CHPO)和四乙烯五胺(TEPA)为氧化-还原引发剂,以十二烷基硫酸钠(SDS)为乳化剂,十六醇(CA)为共乳化剂,通过超浓乳液聚合方法制备了聚苯乙烯乳胶粒子.探讨了乳化剂浓度及配比、分散相体积分数、引发剂种类、引发剂浓度及配比和温度等各因素对乳液稳定性、聚合速率、乳胶粒子大小、形态及分布的影响.用透射电子显微镜(TEM)观察了乳胶粒子的形态,用粘度法测定了聚苯乙烯的粘均分子量.考察了苯乙烯进行超浓乳液聚合的反应动力学,求得在30℃时聚合速率方程为Rp=K[M]0.36[I]0.49[E]0.72,表观活化能为19.72kJ/mol.所得乳胶粒子的直径在0.1~0.3μm之间,粘均分子量在2×106~4×106之间.为低温下实现超浓乳液薄层聚合提供了参考数据.  相似文献   

15.
详细讨论了 [(NH4 ) 2 S2 O8/NaHSO3 ]氧化 还原引发体系引发苯乙烯 (St)丙烯酸丁酯 (BuA)体系的细乳液共聚合的动力学特征及其与成核机理的关系 .细乳液的聚合速率比相同条件下的常规乳液聚合速率低 ,引发期长 .随聚合温度、引发剂浓度、乳化剂浓度的增加 ,聚合速率增大 .共乳化剂正十六烷 (HDE)的浓度在一定范围内增大 ,反应的速率增大 ,然后再增加HDE ,反应速率下降 .建立动力学曲线数学模型 ,并深入讨论了细乳液的聚合动力学特征 ,与常规乳液所得结果相比较 ,探讨了细乳液的单体液滴成核机理 .  相似文献   

16.
丙烯酰胺微乳液聚合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由乳化剂聚乙二醇壬基苯基醚OP、聚乙二醇壬基苯基醚(TX—4)、丙烯酸胺、水和煤油组成微乳液时,体系中水相丙烯酸胶浓度及体系温度对乳化剂最小量有明显的影响;而OP、TX—4比例及油水比例的影响不大.本文研究了辐射引发微乳液聚合的动力学,得到如下表达式:聚合速率及聚合物特性粘数的表观活化能分别为53.2KJ/mol,-33.2KJ/mol.聚丙烯酸胺微乳液具有特殊的增稠性能,与聚电解质增稠剂相比,电解质对增稠效果的影响不大,而其他表面活性剂的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7.
采用自由基引发剂用3种不同的聚合方法制备了新型的含氢聚甲基硅氧烷(PHMS)/丙烯酸丁酯(BA)/羟甲基丙烯酰胺(NMA)复合聚合物乳液。详细讨论了不同聚合方法对乳液稳定性和乳胶粒子的影响,同时对聚合反应的机理、产物的结构作了考察.结果表明:通过乳液聚合,得到了PHMS/BA/NMA共聚物;单体乳液滴加法所得乳液粒径较小,乳液性能稳定,是制备PHMS/BA/NMA复合聚合物乳液较适宜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采用自由基引发剂用3种不同的聚合方法制备了新型的含氢聚甲基硅氧烷(PHMS)/丙烯酸丁酯(BA)/羟甲基丙烯酰胺(NMA)复合聚合物乳液,详细他不同聚合方法对乳液稳定性和乳胶粒子的影响。同时对聚合反应的机理,产物的结构作了考察,结果表明:通过乳液聚合,得到了PHMS/BA/NMA共聚物,单体乳液滴加法所得乳液粒径较小,乳液性能稳定,是制备PHMS/BA/NMR复合聚合物乳淤较适宜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研究了丙烯酸铈(Ⅲ)配合物的合成及其与明胶的配位反应。以(NH4)2S2O8-NaHSO3作引发剂,用丙烯酸乙酯(EA)对明胶进行聚合鞣制改性。考察了温度、时间、引发剂和单体浓度及铈离子含量等因素对聚合鞣制过程的影响,并讨论了反应机理。  相似文献   

20.
采用含氢聚甲基硅氧烷(PHMS)与丙烯酸酯类单体进行接枝共聚,制得兼具二者优异性能的新型PHMS/丙烯酸丁酯(BA)/羟甲基丙烯酰胺(NMA)复合聚合物乳液.讨论了PHMS、NMA和引发剂用量对该复合乳液的聚合反应转化率、稳定性及粘度的影响.采用透射电子显微镜和粒度测试仪对不同反应条件下制备的乳液的粒度进行了测定.同时对聚合反应的机理、产物的结构及胶膜性能作了考察.结果表明:通过乳液聚合,得到了PHMS/BA/NMA共聚物,控制PHMS、NMA、引发剂等用量可制得粒度和粘度适中,具有较高转化率的稳定PHMS/BA/NMA复合聚合物乳液,该乳液所制得的胶膜具有优良的性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