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用紫外光谱法研究了系列β-环糊精衍生物(羟丙基-β-环糊精、羟乙基-β-环糊精和甲基-β-环糊精)对α-苯丙酸的包结作用,考察了不同β-环糊精衍生物对不同存在状态的α-苯丙酸的包结行为。结果说明,α-苯丙酸与β-环糊精衍生物形成的包合物的包合比为1∶1,三种主体环糊精的包结能力强弱顺序为:羟乙基-β-环糊精羟丙基-β-环糊精甲基-β-环糊精。羟丙基-β-环糊精适合包结分子状态的α-苯丙酸,而不易包结离子状态的α-苯丙酸。  相似文献   

2.
β-环糊精与二苯硫脲、二苯脲包结作用的紫外光谱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紫外光谱法研究β-环糊精与二苯硫脲、二苯脲的包结作用,运用摩尔比法和直线拟合法(Hildebrand-Benesi法)确定了包结物形成的化学计量比,计算了主客体在不同温度下的包结稳定常数Ks,从而得到包结过程的热力学数据△H,△S.结果表明:β-环糊精与二苯硫脲、二苯脲均形成2∶1型的包结物,由于相邻的2个β-环糊精空腔间的协同作用,包结稳定常数Ks较1∶1型包结物大.包结过程是焓驱动的,主客体间的范德华作用力和偶极-偶极相互作用力是包结过程的主要驱动力.  相似文献   

3.
研究了诺氟沙星与β-环糊精(简称β-CD)及其两种衍生物羟丙基-β-环糊精(简称Hp-β-CD)、甲基-β-环糊精(简称Me-β-CD)形成的超分子体系.利用荧光光谱法测定了超分子体系的包结常数和包结比,及其热力学参数.诺氟沙星与3种环糊精均形成1∶1稳定的包合物,诺氟沙星与β-CD、Me-β-CD及Hp-β-CD作用...  相似文献   

4.
紫外-可见光谱研究β-环糊精与β-胡萝卜素的包结作用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2  
用紫外 可见光谱研究了 β 环糊精与 β 胡萝卜素的包结作用 ,结果表明 ,3 2 5个 β 环糊精分子与 1个分子 β 胡萝卜素依据范德瓦尔斯作用力和疏水作用力发生包结作用 ,生成稳定的包结物 ,包结物和 β 环糊精的红外光谱也显示包结物的形成和存在。包结物适宜的制备条件为 :β 环糊精与 β 胡萝卜素的摩尔比为 3 2 5∶1,主客体溶液的浓度比为 12∶1;包结温度 30℃ ;反应时间 2h。用可见 紫外光谱测定的包结物的包结常数为 9 4 6× 10 11L·mol-1,包结物稳定。对包结作用的动力学特性和包结物的分子构像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5.
以甲基橙为探针,用紫外光谱法研究了β-环糊精与不同神经递质分子(多巴胺、去甲基肾上腺素、肾上腺素和异丙基肾上腺素)的作用,并通过竞争包结法测定了β环糊精和不同神经递质分子形成包结物的包结常数,证实了疏水作用和氢键对包结物的形成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用紫外光谱分别研究了在水溶液和50%乙醇水溶液两种不同介质中,羟丙基β-环糊精(HPβ-CD 1)、羟乙基β-环糊精(HE-β-CD 2)和甲基β-环糊精(Me-β-CD 3)与α-环己基扁桃酸(CHMA)形成的包结物的稳定性.研究结果表明主客体的包结比为1:1,在水溶液中,三种主体的包结能力均较弱,其包结能力的强弱顺序为:3>2>1.而在50%乙醇水溶液中,主客体包结物的稳定性大大提高,并且三种主体的包结能力强弱顺序发生改变,依次为:1>2>3.  相似文献   

7.
报道了重水溶液中α-环糊精与对甲酚、间甲酚发生包结作用的1H NMR研究结果.实验发现,尽管未包结的α-环糊精和包结后的α-环糊精疏水腔中的同类质子有着不同的化学位移,但1H NMR只检测到一个峰,且峰的位置随包结程度的变化而异.由1 HNMR的数据计算得到了α-环糊精在不同包结程度下的平均几何结构和平衡常数,描述了客体在主体腔中进入深度动态变化的情形,并和β-环糊精的结果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8.
在中性磷酸盐缓冲溶液中,以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和荧光光谱法研究了对称性卟啉[四-(三-甲氧基-四-羟基)苯基]-锌卟啉(简称T(3-MO-4-HP)P-Zn)与α-CD、β-CD、γ-CD三种环糊精之间相互作用形成的超分子体系.结果表明T(3-MO-4HP)P-Zn卟啉与3种环糊精均形成1∶1的包结物.利用双倒数曲线法计算了T(3-MO-4-HP)P-Zn-CD超分子体系的包结常数,结果表明T(3-MO-4-HP)P-Zn与β-CD表现出最强的包结能力.  相似文献   

9.
采用荧光光谱法对β-环糊精(β-CD)与柔红霉素(DNR)包结物溶液进行表征。研究了β-CD与DNR之间的超分子包结作用机理,讨论了时间、温度和β-CD浓度对包结反应的影响,建立了新的定量检测微量DNR的方法。研究结果表明,DNR本身具有天然荧光,与β-CD形成1:1的超分子包结络合物后,荧光强度增大,β-CD对DNR有较强的荧光增敏作用。在25℃,pH7.0时,包结常数K=1.26×106L/mol。β-CD增敏荧光定量测定DNR的线性回归方程为y=1.78×107x+312.76,相关系数为r=0.9953,检测下限为3.77×10-6mol/L。  相似文献   

10.
2,3,6-三甲氧基β-环糊精与氢醌及半醌包结作用的NMR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报道了水溶液中主体2,3,6-三甲氧基β-环糊精与客体氢醌及半醌阴离子自由基包结作用的核磁共振研究.研究表明,氢醌容易进入主体的疏水腔中发生包结作用,该包结作用伴随着主体甲氧基质子化学位移的显著变化;而半醌与2,3,6-三甲氧基β-环糊精的包结现象则不明显,甲氧基质子的化学位移几乎不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11.
研究了以环糊精为主体,左氧氟沙星为客体的配位反应,用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分子荧光光度法,差热分析法,X-衍射法等方法对超分子配合物进行了表征,并对超分子配合物的形成进行了初步讨论,实验结果表明:β-环糊精与左氧氟沙星分子形成物质的量比为1∶1的超分子配合物.通过β-环糊精超分子配合物的形成,进一步研究了左氧氟沙星与DNA的作用机理,发现它们之间主要作用力是疏水作用.  相似文献   

12.
王翠敏  杨波  王晶  孙新超  杨健 《光谱实验室》2010,27(5):1824-1829
以酚酞作为光谱探针,采用紫外-可见光谱滴定法测定了β-环糊精(β-CD),单(6-脱氧-乙二胺)-β-环糊精(en-β-CD),单(6-脱氧-二乙基三胺)-β-环糊精(dien-β-CD),羟丙基-β-环糊精(HP-β-CD),磺丁基醚-β-环糊精(SBE-β-CD)在30℃时,pH=10.50的0.025mol/L缓冲液中与灯盏花乙素所形成超分子配合物的稳定常数。结果表明,多种弱相互作用力协同作用于环糊精的配位过程,主-客体间的尺寸匹配决定所形成配合物的稳定性,环糊精衍生物的取代基影响主体的配位能力。5种环糊精主体化合物对灯盏花乙素客体分子的包合能力大小为:β-CDSBE-β-CDen-β-CDdien-β-CDHP-β-CD。  相似文献   

13.
β—环糊精包结几种萘衍生物的圆二色性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报道了β-环糊精分别包结α-萘胺,β-萘胺,α-萘乙酸的圆二色谱及紫外吸收光谱,并利用KAJTAR扇形规则,根据所是的Cotton效应符号和各向异性因子确定了客体分子在环糊精空腔中的了同时关联了圆二色谱客体分子大环糊精中的取向和量子计算的矢量矩方向之间的关系,并对量子计算了矢量矩方向的结果给予了定性检验。  相似文献   

14.
研究了羟丙基-β-环糊精对格列吡嗪的包结作用,考察了包结物的性质。通过相溶解度法确定了羟丙基-β-环糊精与格列吡嗪二者的包结摩尔比和包结稳定常数,采用中和法制备了羟丙基-β-环糊精/格列吡嗪固体包结物,并通过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差式扫描量热分析、X射线粉末衍射光谱对羟丙基-β-环糊精/格列吡嗪固体包结物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格列吡嗪与羟丙基-β-环糊精的相溶解度图为典型的AL型,两者形成了1∶1的可溶性包结物,在25 ℃时包结物平衡常数(K1∶1)为359 L·mol-1。羟丙基-β-环糊精/格列吡嗪包结物的光谱研究结果表明,羟丙基-β-环糊精/格列吡嗪包结物是格列吡嗪以无定形状态分散到羟丙基-β-环糊精中。包结物的水溶性实验结果表明包结后格列吡嗪的溶解度增加了25倍。  相似文献   

15.
陈亮  钞建宾  古俊 《波谱学杂志》2000,17(3):233-239
通过一维1H NMR,13C NMR和二维ROESYNMR技术对盐酸普鲁卡因与β-环糊精(β-CD)的相互作用进行了研究.实验结果表明,盐酸普鲁卡因和β-CD形成了1:1的包结配合物,并根据这些数据提出了包结配合物的空间构型.  相似文献   

16.
β-环糊精包结几种萘衍生物的圆二色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报道了β-环糊精分别包结α-萘胺、β-萘胺、α-萘乙酸的圆二色谱及紫外吸收光谱,并利用KAJTAR扇形规则,根据所测得的Cotton效应符号和各向异性因子确定了客体分子在环糊精空腔中的取向。同时关联了圆二色谱客体分子在环糊精中的取向和量子计算的矢量矩方向之间的关系,并对量子计算的矢量矩方向的结果给予了定性检验。  相似文献   

17.
陈亮  钞建宾 《波谱学杂志》2000,17(3):233-239
通过一维1H NMR,13C NMR和二维ROESYNMR技术对盐酸普鲁卡因与β-环糊精(β-CD)的相互作用进行了研究.实验结果表明,盐酸普鲁卡因和β-CD形成了1:1的包结配合物,并根据这些数据提出了包结配合物的空间构型.  相似文献   

18.
采用紫外和荧光光谱法研究羟基葫芦[6]脲(HOCB6)与甲基橙(MO)之间的包结作用,考察了溶液的pH值、常见有机溶剂和表面活性剂等对该包结物的形成及荧光强度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随着主体分子的加入,MO荧光增强且蓝移,说明客体被纳入主体分子的疏水性穴腔,形成内包结物。主客体分子之间主要通过疏水作用形成1∶1型的HOCB6-MO包结物,其包结常数为1.41×102 L·mol-1。同时采用葫芦[6]脲(CB6)、对-二甲氨甲基杯[8]芳烃和β-环糊精与MO的作用进行比较。研究发现,MO也能与葫芦[6]脲形成1∶1型的内包结物,但包结常数较小(34.65 L·mol-1);与β-环糊精形成1∶2型的内包结物,其包结常数为6.14×106 L2·mol-2;与对-二甲氨甲基杯[8]芳烃形成1∶1型的外包结物,导致荧光强烈猝灭,包结常数为1.35×104 L·mol-1。  相似文献   

19.
氟哌酸β-环糊精包结配合物的研究   总被引:14,自引:4,他引:10  
陈亮 《波谱学杂志》1998,15(3):243-248
氟哌酸是一种广谱、安全、有效,可供口服的抗感染药.我们通过荧光光谱、1H NMR、13C NMR等技术对氟哌酸与β-环糊精(β-CD)的相互作用进行了研究,证明氟哌酸和β-CD形成了包结配合物.包结配合物的生成常数由1D NMR和荧光光谱测量而确定,并由改进的Be-nesi-Hildebrand方法进行了计算,根据这些数据提出了包结配合物的空间构型.  相似文献   

20.
应用光谱分析技术研究碘与β-环糊精结合物的结构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应用傅里叶变换拉曼光谱、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紫外光谱等分析方法,对采用不同工艺制备的碘与β-环糊精结合物进行了定性、定量分析。研究发现,碘与β-环糊精结合中碘的存在形式为游离碘、包结碘和胶束络合碘。水法工艺制备的样品,含碘量高但稳定性差。醇法工艺制备的样品,含碘量低而稳定性好。本实验建立的检测碘与β-环糊精结合物的分析方法简便易行,实验取得了满意的效果,本方法可用于制备碘与β-环糊精结合物原料药的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