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研究了以环糊精为主体,左氧氟沙星为客体的配位反应,用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分子荧光光度法,差热分析法,X-衍射法等方法对超分子配合物进行了表征,并对超分子配合物的形成进行了初步讨论,实验结果表明:β-环糊精与左氧氟沙星分子形成物质的量比为1∶1的超分子配合物.通过β-环糊精超分子配合物的形成,进一步研究了左氧氟沙星与DNA的作用机理,发现它们之间主要作用力是疏水作用.  相似文献   

2.
研究了β-环糊精(β-CD)及其衍生物甲基-β-环糊精(M-β-CD)、羟丙基-β-环糊精(HP-β-CD)对水杨酸甲酯(MS)双重荧光光谱的影响,并将其与MS在不同溶剂中的荧光光谱进行对比.结果表明.MS的双重荧光与所处微环境的氢键性质密切相关,β-CD取代基的大小会导致空腔口处的极性和空间位阻不同,相应改变了分子间氢键相互作用.当MS分子进入β-CDs空腔时会引起其基态互变异构体之间平衡的移动.从而导致光谱的变化.包合物稳定常数测定表明.三种β-CDs对MS包合能力的大小为M-β-CD>HP-β-CD>β-CD.  相似文献   

3.
研究了诺氟沙星与β-环糊精(简称β-CD)及其两种衍生物羟丙基-β-环糊精(简称Hp-β-CD)、甲基-β-环糊精(简称Me-β-CD)形成的超分子体系.利用荧光光谱法测定了超分子体系的包结常数和包结比,及其热力学参数.诺氟沙星与3种环糊精均形成1∶1稳定的包合物,诺氟沙星与β-CD、Me-β-CD及Hp-β-CD作用...  相似文献   

4.
用紫外光谱分别研究了在水溶液和50%乙醇水溶液两种不同介质中,羟丙基β-环糊精(HPβ-CD 1)、羟乙基β-环糊精(HE-β-CD 2)和甲基β-环糊精(Me-β-CD 3)与α-环己基扁桃酸(CHMA)形成的包结物的稳定性.研究结果表明主客体的包结比为1:1,在水溶液中,三种主体的包结能力均较弱,其包结能力的强弱顺序为:3>2>1.而在50%乙醇水溶液中,主客体包结物的稳定性大大提高,并且三种主体的包结能力强弱顺序发生改变,依次为:1>2>3.  相似文献   

5.
建立了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褪黑激素(MLT)与羟丙基-β-环糊精(HP-β-CD)、甲基-β-环糊精(M-β-CD)以及取代度为1、4、7的3种磺丁基醚-β-环糊精(SBE1-β-CD、SBE4-β-CD、SBE7-β-CD)共5种不同β-环糊精衍生物所形成的超分子包合物中褪黑激素含量的分析方法。采用Agilent Extend C18色谱柱(4.6mm×150mm,5μm),流动相为甲醇-水(40∶60),流速0.8mL/min,柱温:室温,检测波长278nm。结果表明:褪黑激素在5.05—202μg/mL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1.000);平均加标回收率分别为99.8%、99.0%、100.4%、99.9%、100.6%;RSD分别为0.53%、1.0%、0.71%、0.94%、0.86%。本方法可用于各类褪黑激素超分子包合物的含量分析。  相似文献   

6.
相溶解度法研究了吡罗昔康、美洛昔康和氯诺昔康与β-环糊精(β-CD)、磺丁醚-β-环糊精(SBE-β-CD)和羟丙基β-环糊精(HP-βCD)的包合特性.结果表明,昔康类药物与3种环糊精都形成了1:1的包合物.环糊精包合能力HP-β-CD>SBE-β-CD>β-CD.增溶效应氯诺昔康>美洛昔康>吡罗昔康.  相似文献   

7.
稳态荧光及各向异性方法研究环糊精纳米管的生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运用稳态荧光和稳态荧光各向异性方法,研究了双喹啉(BQ)和1,1’-(甲撑双-1,4-苯基)二顺丁烯二酰亚胺(MDP-BMI)分子分别与α-,β-,和γ-环糊精(CD)的作用。实验结果表明,这两个客体分子与不同环糊精的作用不同。它们均可以和γ-CD生成纳米管状聚集物,在MDP-BMI-β-CD体系中也有纳米管存在,而在其它情况下,只有简单的环糊精包合物生成。  相似文献   

8.
王浩江  朱媛  刘静纯  张莉  卞伟 《光谱实验室》2011,28(4):1698-1701
采用荧光光谱法研究了β-环糊精(β-CD)、甲基-β-环糊精(M-β-CD)、羟丙基-β-环糊精(HP-β-CD)、磺丁基-β-环糊精(SBE-β-CD)与山奈素的包合特性.在固定山奈素浓度和改变环糊精及其衍生物浓度的情况下,山奈素荧光发射波长的变化以及荧光强度的增强表明了包合物的形成,用荧光双倒数法计算了环糊精及其衍...  相似文献   

9.
杨霞  杨波  廖霞俐  张淼  刘振坤 《光谱实验室》2012,29(3):1330-1333
采用相溶解度法考察了25℃时羟丙基-β-环糊精(HP-β-CD)、乙二胺-β-环糊精(en-β-CD)、二乙烯三胺-β-环糊精(dien-β-CD)对野黄芩素的增溶作用,得到野黄芩素在环糊精及其衍生物中的相溶解度曲线均为AL型,说明其与环糊精的包合比为1:1。结果表明3种环糊精主体化合物对野黄芩素的增溶作用大小为:en-β-CD>dien-β-CD>HP-β-CD。  相似文献   

10.
采用紫外光谱法研究了β-环糊精(β-CD)、羟丙基-β-环糊精(HP-β-CD)和部分甲基化β-环糊精(RAMEB)与精(口恶)唑禾草灵(FE-p)间的超分子作用.在体积比为1:4的乙醇-水溶剂中,在298.15~318.15K的温度范围内,3种环糊精均能与FE-p形成稳定的1:1型的超分子复合体,其结合常数值大小依次是KRAMEB>KHP-β-CD>KβCD,且随着温度的升高而降低.经过计算,热力学参数△G,△H和△S均为负值,说明结合反应是放热反应且能自发进行,焓变是形成超分子复合体的主要驱动力,符合熵焓补偿效应.  相似文献   

11.
氟哌酸β-环糊精包结配合物的研究   总被引:14,自引:4,他引:10  
陈亮 《波谱学杂志》1998,15(3):243-248
氟哌酸是一种广谱、安全、有效,可供口服的抗感染药.我们通过荧光光谱、1H NMR、13C NMR等技术对氟哌酸与β-环糊精(β-CD)的相互作用进行了研究,证明氟哌酸和β-CD形成了包结配合物.包结配合物的生成常数由1D NMR和荧光光谱测量而确定,并由改进的Be-nesi-Hildebrand方法进行了计算,根据这些数据提出了包结配合物的空间构型.  相似文献   

12.
采用同步荧光光谱法测定了十二烷基苯磺酸钠(SDBS)在不同浓度的羟丙基-β-环糊精(HP-β-CD)水溶液中的临界胶束浓度(cmc)。结果表明,同步荧光光谱法在扫描的波长差Δλ为25 nm 时,HP-β-CD不仅具有增强SDBS荧光强度的作用,同时还具有增加SDBS临界胶束浓度的特性。SDBS在水溶液中的标准摩尔吉布斯函变ΔγGΘm随HP-β-CD浓度的增加而增大,表明了在水溶液中,相比于形成胶束,SDBS单体更容易与HP-β-CD形成包结物。SDBS与HP-β-CD包结物的job’s曲线表明了在水溶液中SDBS与HP-β-CD按摩尔计量比1∶1进行包结。按摩尔计量比1∶1加入HP-β-CD后,SDBS胶束对其检测光谱的干扰可显著降低,该定量标准曲线适用于检测临盘采油厂T5-X15和T9-X4两种水样中SDBS的含量(包括浓度大于cmc时),方法的回收率在100.5% ~101.2%之间。红外光谱及核磁共振氢谱分析结果表明包结物结构中SDBS分子的苯环基团位于HP-β-CD分子的大口径端。  相似文献   

13.
陈亮  钞建宾  古俊 《波谱学杂志》2000,17(3):233-239
通过一维1H NMR,13C NMR和二维ROESYNMR技术对盐酸普鲁卡因与β-环糊精(β-CD)的相互作用进行了研究.实验结果表明,盐酸普鲁卡因和β-CD形成了1:1的包结配合物,并根据这些数据提出了包结配合物的空间构型.  相似文献   

14.
陈亮  钞建宾 《波谱学杂志》2000,17(3):233-239
通过一维1H NMR,13C NMR和二维ROESYNMR技术对盐酸普鲁卡因与β-环糊精(β-CD)的相互作用进行了研究.实验结果表明,盐酸普鲁卡因和β-CD形成了1:1的包结配合物,并根据这些数据提出了包结配合物的空间构型.  相似文献   

15.
用紫外光谱法研究了系列β-环糊精衍生物(羟丙基-β-环糊精、羟乙基-β-环糊精和甲基-β-环糊精)对α-苯丙酸的包结作用,考察了不同β-环糊精衍生物对不同存在状态的α-苯丙酸的包结行为。结果说明,α-苯丙酸与β-环糊精衍生物形成的包合物的包合比为1∶1,三种主体环糊精的包结能力强弱顺序为:羟乙基-β-环糊精羟丙基-β-环糊精甲基-β-环糊精。羟丙基-β-环糊精适合包结分子状态的α-苯丙酸,而不易包结离子状态的α-苯丙酸。  相似文献   

16.
在中性磷酸盐缓冲溶液中,以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和荧光光谱法研究了对称性卟啉[四-(三-甲氧基-四-羟基)苯基]-锌卟啉(简称T(3-MO-4-HP)P-Zn)与α-CD、β-CD、γ-CD三种环糊精之间相互作用形成的超分子体系.结果表明T(3-MO-4HP)P-Zn卟啉与3种环糊精均形成1∶1的包结物.利用双倒数曲线法计算了T(3-MO-4-HP)P-Zn-CD超分子体系的包结常数,结果表明T(3-MO-4-HP)P-Zn与β-CD表现出最强的包结能力.  相似文献   

17.
用饱和水溶液法制备了β-环糊精(β-CD)-苯甲酰二茂铁缩氨基硫脲(TBF)的超分子包合物。等摩尔连续变化法证明两者形成了摩尔比为2∶3(TBF∶β-CD)的包合物,通过测定的相应紫外光谱数据求得包合常数K为5.04×1013(L4·(mol)-4)。UV, FTIR, X射线粉末衍射进一步研究其包结特性。同时, 从微环境的角度研究了不同溶剂对β-CD-TBF和TBF的UV光谱的影响以及在水溶液体系中pH值的变化对TBF和包合物的影响特征。结果表明溶液中不同微环境对客体及超分子包合物的电子光谱有着显著而不同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制备了以β-环糊精为主体,荧光黄为客体的晶体包合物,用红外光谱、DSC曲线、荧光光谱、共振瑞利散射光谱等方法确定了包合物的形成,对包合物的形成进行了初步讨论,并用Hildebrand-Benesi双倒数法测定了包合物的包合常数.实验结果表明:β-环糊精与荧光黄分子形成包合比为1:1的包合物.  相似文献   

19.
通过测量荧光寿命和荧光光谱,研究了1,2-苯并蒽(BA),9,10-二甲基-1,2-苯并蒽(DMBA)与β-环糊精(β-CD)络合过程及荧光猝灭。计算出络合平衡常数和猝灭常数。结果表明,BA与β-CD发生了络合作用,DMBA几乎不与β-CD络合。加入β-CD可使荧光分子的,聚集态与单体间的平衡向生成单体的方向移动,碘离子对BA的猝灭作用也明显减弱。  相似文献   

20.
王建华  廖锋慧  王巍 《光谱实验室》2011,28(4):1570-1576
建立了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羟丙基-β-环糊精(HP-β-CD)、甲基-β-环糊精(M-β-CD)以及取代度为1、4、7的3种磺丙基醚-β-环糊精(SPE1-β-CD、SPE4-β-CD、SPE7-β-CD)与丹皮酚(PAE)所形成的超分子包合物中丹皮酚含量的方法。采用Extend C18色谱柱(4.6mm×150mm,5μm),流动相为甲醇-水(50∶50),检测波长274nm,流速1mL/min,柱温为25℃。结果表明丹皮酚在4.98—79.68μg/mL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2=0.9999);平均加标回收率分别为96.78%、95.91%、100.57%、99.71%、100.70%;RSD分别为0.92%、1.76%、0.88%、1.69%、0.96%(n=6)。本法可用于β-环糊精衍生物/丹皮酚超分子包合物中丹皮酚的含量测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