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高中新课程改革积极倡导"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不少教师对这句话存在认识上的偏差,一改过去完全忠实于教材,把教材当作是"圣经"的极端做法,抛弃教材,追逐于各种"课时练习""复习资料",走向另一个极端.  相似文献   

2.
胡素芬 《数学通报》2022,(1):36-38+56
<正>教材是完成教学任务的依据,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是教和学的内容,是教学过程的支架.沪教版的数学教材上的例题、习题、数学活动和问题情景等都具有较强的教学价值,教师应该认真阅读教材,充分理解教材的编写意图,对于教材中的教学素材进行合理有效的教学设计,引导学生逐渐学会用数学眼光观察问题、用数学语言表达问题、用数学思维分析问题和数学方法解决问题.接下来以一个基本图形为例,谈一谈如何解读教材、创设多样化的活动、增强学生对图形的理解和感受.1基本图形在教材中的三次出现第一次出现:沪教版教材八年级第二学期22.4"梯形"的思考.  相似文献   

3.
谈到数学,特别是中学数学总会给人一种"单调、抽象、枯燥"的印象.我们可以堂而皇之地把原因归结为学科特点:教材的千篇一律、内容的单一死板、概念的高度抽象、习题的复杂多变……使得简单讲解、机械模仿、重复操练成了"最低成本""最为流行"的教学方式.为了获得应试的短期效应,教师往往忽视概念与方法的形成过程,忽视知识的来龙去脉,只教结论,不教过程,只要求知其然而不要求其知其所以然.许多学生花了大量时  相似文献   

4.
陈雪伟 《中学数学》2012,(20):59-60
一、有效预习,激发动机先学后教中的"先学",首先要关注学生的课前预习,具体指导学生先粗读教材,领会教材的大意,再对教材中的概念、法则、定理、推论、性质、公式、例题等进行细读;然后对重点内容用  相似文献   

5.
笔者拙文《数学教师的"六研究"》(发表于《中学数学》(初中版)2014年第3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初中数学教与学》2014年第6期全文转载),其中一个"研究"就是"研究教材".《辞海》中解释:"教材是根据教学大纲为师生教学应用而编选的材料,主要有教科书、讲义、讲授提纲等.有时也包括供教师和学生用的教学参考书、教学辅导材料等."当然,现在教材编写是根据课程标准.其实,能够对人有教育作用的材料也算教材.教材最主要的是包括学生学习用的"教科书"和教师教学用的"教师用书".教  相似文献   

6.
人教版教材具有"问题性"这一特点.即在知识形式过程的"关键点"上。在运用数学思想方法产生解决问题策略的"关节点"上,在数学知识之间联系的"联结点"上,在数学问题变式的"发散点"上,在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内,通过"观察""思考""探究"等栏目,提出恰当的、对学生数学思维有适度启发的问题,引导学生的思考和探索活动,使他们经历观察、实验、猜测、推理、交流、反思等理性思维的基  相似文献   

7.
一、回忆过去 1.热衷于“深、全、細”。过去在备課上确曾下过功夫,围繞教材翻閱了不少参考材料,对教材的深度广度尽力做到比較有深刻的体会。在課堂教学中想把教者的体会尽量多的教給 学生,为了说明这些体会又不得不再举一些教本之外的例题。  相似文献   

8.
现行苏教版教材有多处内容以"规定"(或"约定")的形式叙述,这样的编排有效地突出了主干知识、减少学生阅读时理解的周折.作为教者对"规定"内容的教学如何处理,是一带而过,一定了之,还是浓墨重彩?笔者结合一节公开课中对其中有关"规定"内容的教学处理进行了相关思考,现整理出来,就教于同行.  相似文献   

9.
我们都知道,数学是指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共同活动的过程,"学"是"教"的目的与归宿,"教"必须以"学"作为基础和前提.在"以学生为本"的课堂教学活动中,明确教学目的,安排教学内容,设计教学程序,选择教学方法,都取决于数学教师的课堂指挥.在课堂教学的双向活动中,教师的主导作用是毋庸置疑的.二期课程改革的实施,对我们数学教师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因此,在强调"学生——学习主体"的同时,必须强化教师的主导作用.那么教师  相似文献   

10.
所谓教学方法,是指教师和学生为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所采用的教授和学习的方法。教法的选择对完成学习任务具有至关重要意义,它是连接教师、学生、教材的扭带。在珠算课中绝大部分教者主要采用练习法。 珠算课的练习法是指学生在教者指导下,运用所学珠算理论进行实际操作的一种教学方法。珠算课主要采用练习法这种教法  相似文献   

11.
旧有的研究方法总是把教学过程中的教与学这两个方面割裂开来 ,致使学员的课前预习往往仅停留在熟悉教材 ,教师的教也总是拘于教材 ,这在无形中就束缚了学生创造思维的发展 .鉴于此 ,我在教学过程中不时将自己的一些思考所得讲给学生并与学生们一起讨论 ,这对于激发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的积极性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同时也拓宽了学生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的思路 ,使得整个教学过程变得更有意义 .这里 ,鄙人不揣浅陋 ,将平日的一些心得录下 ,以求行家指正 .1 在教学过程中 ,我要求学生要敢于对教科书质疑 .在几乎所有的线性代数或高等代数教科书…  相似文献   

12.
课程改革倡导学生的自主学习,并在数学新课程中增设了“探究与发现”栏目,试图为强化学生的自主探究活动提供教材的支撑.但在实际教学中,对“探究与发现”栏目的处理却是千差万别,弃之不问者有之;安排学生自学,就教材释疑者有之;当然也有挖掘教材,为学生创设合理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去进行有效地探究与发现.本文所介绍的,正是针对高中数学必修5(人教A版)第8-9页“探究与发现”栏目所做的教学处理,敬请同行指正.  相似文献   

13.
作为培养学生演绎推理能力、空间想象能力这两大数学能力的重要工具,立体几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一直占有比较重要的地位,也一直是高考考查的重要内容之一.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立体几何的教学内容和课时不断减少,难度不断降低,如沪教版高三数学教材中,平面与平面垂直、三垂线定理等内容已被删除.特别是空间向量的引人更是对立体几何的学习产生了巨大影响,以前一些需借助演绎推理来完成的思考过程往往被计算所代替.这让许多一线数学教师在传统的立体几何教学与以空间向量为工具的现代立体几何教学之间徘徊,难以取舍,立体几何应该怎么教,教到什么深度和广度,是目前中学数学教育界争议较大的一个问题.  相似文献   

14.
最近阅读了不少课堂案例,感觉授课的对象基本上是学校里的"好"学生,授课过程自然也成为成功的、经典的案例;但现实是:老师更多地面对的学生能力一般,当教者面对的教学内容本身就很平淡时,如何就学生现有学力使之学懂知识并发展能力,成为教者必须直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读了文 [1 ],获益非浅 ,作者对教材科学性的分析 ,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 .同时我有几点不同看法提出来商榷 .1 教材的重点、难点、关键文 [1 ]认为 ,教材的重点是实现教学目标的关键 ,教学难点是影响教学目标实现的关键因素 (本文的着重号都是笔者加的 ) .这种表达方式也许可作如下改进 :不妨把教材比作管道 ,口径大的管道是重点 ,内壁毛糙或口径突然变小的管道是难点 ,管道中的阀门是关键 .一般说来 ,教材内容中有些对于进一步学习关系重大 ,是教材的重点 .学生学习中 ,对某些内容不易理解或不易掌握 ,这是学习中的难点 ,也是教材的难点 .教…  相似文献   

16.
一直以来,立体几何是高中学生数学中必修的一块内容.它对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尤其是逻辑推理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极为重要;同时它在高考中也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而现在使用的高中数学新教材的内容及其编排上与传统教材相比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因此,探讨如何教好这块内容是我们共同关心的课题.下面我结合自己在立体几何部分的教学过程,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自己对本章内容粗浅的一些体会和认识.  相似文献   

17.
最近一段时间,笔者认真研习李庾南老师的新著《自学·议论·引导教学论》,开阔了眼界,增长了见识,丰富了阅历,对数学课堂教学也有了新的认识.本文记录研习心得,与同研者交流分享.一、"自学·议论·引导"教学法的基本环节"自学·议论·引导"教学法包括三个基本环节.一是独立自学,即学生独立地开展学习活动.活动形式有"阅读""倾听""演练""操作""笔记"等,关键是学生的积极思维和独立思考.二是群体议论.议论是指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  相似文献   

18.
尹兴超 《中学数学》2012,(20):47-48
新课标对教材的使用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不是简单地学教材,而是把教材作为药引子,作为主药;不是把教材奉为神圣不可侵犯的"圣经",也不能"无教材论",采取"舍本逐末"的做法,而是根据实际情况对其进行必要的取舍与加工,即是要"活用教材".一、活用教材的情境创设,建立课堂引入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9.
在教学沪教版高一数学“集合与逻辑”章节的过程中,笔者发现不少学生无法正确理解原命题与逆命题之间的区别与联系.笔者在沪教版八年级数学教材中,发现了不少“反之亦然”的表达方式.教材对某些命题的逆命题给出了详细的证明,而其余大多数却并未给出详细的证明,这对逻辑能力比较弱的学生而言便是一种理解障碍.故笔者针对初中的一些教学情境,进行教学干预的片段设计,试图促进初高中数学教学的更好衔接.  相似文献   

20.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对二次根式的运算要求虽然有所降低,但作为生产生活的实际需要,作为数学兴趣的培养以及数学运算能力的提高,特别新课程理念要求我们"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为此,在学习二次根式内容时,我增加了以下二次根式的混合运算,做为"研究性学习"一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