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 毫秒
1.
质疑是创新思维的首要构件,是获得创见的第一步.疑方能创新,创新必先有疑.有小疑则有小进,有大疑则有大进.所谓质疑,就是学习者在强烈的好奇心驱使下,敢于独立思考,设疑问难,敢于大胆发言,热烈讨论,敢于追根究底,探索未知.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敢于提问质疑是创新意识的标志,是创新思维的起点,是创新过程的萌芽.  相似文献   

2.
物理学家海森堡曾经说过:“提出正确的问题,往往等于解决了问题的大半。”问题是思维的起点,是创新的源泉。本文着重讨论了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意义,以及如何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策略。  相似文献   

3.
陈捷 《物理通报》2005,(6):62-63
高三物理复习阶段的综合练习中,经常会遇到水电站和潮汐电站这类题目.学生在分析这类题目时,“落差”就往往成为解决这类题目的瓶颈,也是决定这类问题能不能正确解答的关键所在.如何解决?只有找到这二类“落差”的本质.下面就这二类问题的落差作一比较.  相似文献   

4.
白银君 《物理通报》2007,(12):55-56
孔子日:“学启于思,思启于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是学习的开始,疑是思索的源头,疑是闪现创造力火花的开端,有疑才能激发学生认识上的冲突,引发强烈的求知欲,在探求未知的过程中点燃创新思维的火花.  相似文献   

5.
课堂提问是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本文拟就如何运用课堂提问开发学生智能谈些体会.1课堂提问的作用1.1激发学生思维 当学生的思维尚未启动时,提出问题,使他们产生悬疑,从而开动脑筋主动寻求答案,“问则疑,疑则思”,借以开发学生的内动力.要讲好一堂课师生间思路必须同步,产生共鸣,这就要求教师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思维活跃,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对课堂上的反应做出恰当的处理.“热情期待”表明学生的反应与教师的思路是同步的.若遇“烦燥不安”“迷惑不解”等情况,教师首先要停顿一下发出提问的暗示,或提出一个…  相似文献   

6.
1 设计思想 “探究学习方式特别强调问题在学习活动中的重要性.一方面强调通过问题来进行学习,把问题看作是学习的动力、起点和贯穿于学习过程的主线;另一方面通过学习来生成问题,把学习过程看成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物理教师应该是科学问题的开发者.有必要对一些探究的物理问题创设一些情境,让学生在观察和体验中有所发现,有所联想,萌发出科学问题;或者创设一些任务,让学生在完成任务中运用科学思维,自己提炼出应探究的科学问题.启发学生提出科学问题是非常重要的,这正如爱因斯坦所说的:“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待旧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在“伏安法测电阻”的教学活动中,笔者以问题为载体,激活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7.
1 设置疑问开发科学思维能力“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思维活动有赖于疑难问题的激发,疑难问题是思维活动的动力源泉.文学大师巴尔扎克曾说过:“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都毫无异议地是问号;我们大部分的伟大发现都应归功于如何.”在物理实验中,设疑使学生对问题产生疑问,引起注意,就会产生对问题追根求源,展开积极的思维活动.如在讲自由落体运动时,先向学生提出问题:小羽毛和金属块在空中同时释放,它们的速度是否相同?学生根据日常生活经验,很快回答:金属块下落得快.接着用牛顿管(管内真空)进行演示实验,引导学生观察现象、思考问题,启发学生产生疑问:“为什么牛顿管  相似文献   

8.
浅谈物理研究与物理教学中的类比法章文耘(南京市建筑工程学校)类比是发明创造的主要源泉之一。古希腊伟大哲学家亚里斯多德曾说过:“在哲学中正确的作法通常是考虑相似的东西。虽然这些东西彼此相距甚远。”类比的实质就是根据两个对象之间的相似,把信息从一个对象转...  相似文献   

9.
丁尧坚 《大学物理》1990,(1):24-24,12
本文对本刊87年第10期发表的“拉格内日方程应用于变形系统一例──印第安鞭技问题”一文中的一个概念性问题提出商榷,并给出了“印第安鞭技”问题的正确解.  相似文献   

10.
《物理与工程》2005,15(2):63-64
“太阳风”是来自太阳的等离子体粒子流,一个国际研究小组报告说,看来太阳风能穿透火星的大气层,使水和其他分子得以逃逸.研究人员曾提出过几个理论,试图解释火星是如何由一个温暖和潮湿的地方变成如今的寒冷和干燥的地方的.这个变化一定涉及到水、二氧化碳、以及其他可挥发物质的逃逸.Rickard Lundin和他在欧洲、  相似文献   

11.
临界问题一般出现在相连接的物体有不同的加速度时,或有时某些力发生了变化,使物体在动运中出现一些临界状态,特别是题目中出现“最大”,“最小”,“刚好”等词语时,往往就会有临界现象.其临界点必隐含在运动中.分析这类问题的方法是更加细致地分析受力和运动过程.也可配合使用极限法,找出临界点和临界条件.解决临界极限问题方法通常有两种.  相似文献   

12.
云中客 《物理》2007,36(4):300-300
在140年以前,J.C.麦克斯韦曾提出过一个有名的假想实验,称为“麦克斯韦妖”,当时他的设想是在两个隔离的、绝热的容器内充满了空气,在两容器(记为甲、乙)的中间设置一个活门,有一个“妖”看管,它只让甲室的快分子进人乙室,而让乙室的慢分子进人甲室,这样在“妖”的管理下,两室的温差会逐渐加大,从而使整个系统远离热力学平衡态.由于这个“妖”不消耗能量,所以这个设想是违反热力学第二定律的。  相似文献   

13.
探究过程在课本中或教师的教学设计中往往是唯一性的,而且沿这条思路探究结果往往是正确的,探究过程的唯一性会带来很多的负面作用.如果在探究性教学过程中安排一些多思路的探究过程,让学生从挫折中追寻正确的道路,从失败中寻找正确的方法,这是探究性教学中应该思考的一个问题.另外,通过改变教材的编写方式和编写学生学习参考书的方法,改变探究性教学的结论已知性问题,也是探究性教学中应该思考的一个问题.  相似文献   

14.
1设计动机 初中物理电学部分中“短路及其危害”是一个重要但又十分抽象的内容.教材中虽然明确介绍了短路的概念及其危害,但是并没有设计相关演示实验方案.教学中教师也往往因为“该实验不便于演示”,只是简单地进行理论上的推理与分析,师生对其都缺乏感性认识,导致学生学习起来十分困难,学习效果很差.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笔者设计了如下演示实验.  相似文献   

15.
在初中物理对声音传播的媒质与高中物理声音共鸣的教学中,一般均使用440Hz共振音叉作演示.在演示该实验时觉得一些地方不太满意:1)演示音叉振动时,通常采用通草球或泡沫塑料球接触音叉,使小球弹起,表明音叉的振动.但球小且振幅不大,效果不够理想;2)演示音叉共鸣时,往往另一个音叉的共鸣声过小.尽管同行们主张用扩音机来解决这个问题,但多了一道麻烦.采用通草球或泡沫塑料球来演示该实验,无非是利用其质轻且易飘的性质.实际上一方面容易受空气流动的影响,另一方面鼓球表面相对较软,跟音叉是“软碰撞”,会影响弹起…  相似文献   

16.
传统的物理教学是以线性问题为基础,根本不涉及或者回避非线性问题,即使碰到非线性问题,我们也常常把它简化为线性问题来处理,由此学生往往认为事物的运动具有确定性,而现实生活中事物发展的不确定性是普遍现象.现行高中物理教材(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加选修)物理第二册,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选修3-1)在“恒定电流”一章提出了“非线性元件”,并且在学生实验中增加了“测绘小灯泡的伏安特性曲线”的探究性实验,让学生初步接触了非线性现象.在近几年高考中,“非线性”类试题已成为考试的热点,因它在考查学生的基本实验素养和创新能力方面有独特的功效.然而,由解决线性问题形成的传统观念却柬缚了学生的思维,以至遇到非线性问题总用僵化的方法去思考,导致结果不正确.笔者想通过对有关“非线性”高考题的分析和讨论,来揭示这类考题的命题特点,形成应对这类考题的教学策略,达到提高高三物理复习教学效益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力的分解是物理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为了帮助学生深刻地理解力的分解概念,正确掌握和应用力的分解解决物理问题,教学中有几个问题应引起我们的注意.尤其是语言表达更应准确.但在力的分解叙述中常有不准确情况出现.表现如下:其一,将“不加条件限制力的分解具有多值性特点”引申为“多值性就是无效性”“多值就是无解”,并以此来强调“加上适当条件力的分解具有单一性”的实用性和重要性.这两种引申是欠准确的,首先,“多解”是具有多个符合条件的结果,而“无解”则是没有符合条件的结果;其次,“多值性”非但不是“无效性”,“…  相似文献   

18.
1疑点的提出 笔者曾观摩过一堂问题教学模式下的公开课,课题是“电能的输送”[见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加选修)物理第二册].应该说,作为一堂教学理论的实践课,是相当成功的.授课老师从电能输送的生活话题出发,结合我国“沿海经济发达而能源匮乏,内地经济落后但能源丰富”的国情,阐述了国家“西电东送”战略决策的重大意义;然后清学生估算从长江三峡输送电能到学生所在家乡(长三角地区)输电线上的电能损耗,从而提出“怎样减小远距离输电损耗”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1问题提出 乌申斯基曾经说过:“教育的主要目的在于使学生获得幸福。”另外,物理规律的获得是一个从未知走向已知的过程,其本身就充满了幸福。不过,传统的物理课堂教学过于注重学生学习的结果,在现实功利思想的作用下,教学模式趋于单一化,机械的知识灌输与训练,使物理学科所具有的灵性和生趣消逝殆尽,师生都难以感受到“幸福”的存在。笔者物理课堂教学要与物理的实质性相联系,将课堂教学恢复为师生之间快乐的“幸福之旅”。  相似文献   

20.
在测量性实验中,对刻度(尺或表)进行正确读数是一项重要的技能.教学中,如果仅仅强调“精确读数至最小分度位,估读至最小分度的下一位”是不够的.如何做到正确读数,以下几个问题值得注意.1没有小数位刻度的读数如图1、图2,学生往往错误地读为20.0ml.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