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79 毫秒
1.
印楝素(Azadirachtin)是从印楝(Azadirachta indica A.Juss)种仁中分离得到的一系列柠檬素类(limonoids)化合物[1],主要含AZ-A至AZ-L等十余种活性组分.印楝素对多种农林业害虫具有拒食、趋避及抑制昆虫生长发育等作用,且具有害虫不易产生抗性,对天敌较安全、对温血动物无害、在自然界易降解、不污染环境等特点,其广泛应用有利于生态平衡及农林业的可持续发展[2,3],是一种有广阔应用前景的生物农药.  相似文献   

2.
印楝(Azadirachta indica,A.Juss)是含有多种生物活性的植物,用于农药、医药、肥料、饲料、燃料、土壤改良、建筑材料和化工原料等行业,印楝是一种众所周知的三萜类化合物的来源,它对许多昆虫显示出拒食性和干扰生长规律性.这些杀虫活性物质以印楝植株各部位都含有的印楝素(Azadirchin)为主,而其种子中含量最高.印楝种仁中含有45%左右的印楝油,因此印楝油不仅具有杀虫活性,而且具有抗菌、抗病毒的活性,其中含有的活性物质具有一定的药用价值. 印楝籽油作为一种较好的医药、农药及日用化工原料, 是一种极具开发应用前景的高级植物油.本文运用色质联用技术,结合液相色谱法的高分离效能和质谱的高选择性、高灵敏度的特性,建立一种具有更高适用性的印楝油中印楝素的含量测定方法[1,2].  相似文献   

3.
天然化合物常表现出各种独特的生物活性,使其成为寻找和筛选各种生物活性物质如医药、农药等的天然宝库.楝酰胺(rocaglamide)(结构式如图式1)是从楝属植物中分离出的具有良好杀虫活性的化合物[1],对疆叶蛾的LC50为0.91μg/mL,与已知的天然杀虫剂苦楝素Azadirachtin(LC50为0.70μg/mL)的活性相当[2-4],这表明楝酰胺有可能成为一种极为重要的天然杀虫剂.  相似文献   

4.
印楝素的合成、结构修饰及生物活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自印楝素被分离鉴定以来, 其广谱而独特的生物活性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 已成为一种近乎完美的植物源杀虫剂; 且在医药、保健、日化等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其复杂而独特的分子结构使得科研工作者进行了大量的全合成尝试、结构修饰及构效关系等研究. 综述了印楝素A的片段合成、全合成和印楝素有关的结构修饰以及生物活性等方面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5.
全球普遍重视的无公害生物农药研究课题,不久前在云南省获得重大进展,科技人员以产业化规模开发并生产出新型生物农药——印楝素,使中国在这一领域的研究跃居国际领先水平。 印楝素是从印楝树种里提取的一种生物杀虫剂,可防治200多种农、林、仓储和卫生害虫,是世界公认的广谱、高效、低毒、易降解、无残留的杀虫剂。  相似文献   

6.
以酚酞作为光谱探针,采用紫外-可见光谱滴定法测定了β-环糊精(β-CD),单(6-脱氧-乙二胺)-β-环糊精(en-β-CD),单(6-脱氧-二乙基三胺)-β-环糊精(dien-β-CD),七(2,3,6-三-O-甲基)-β-环糊精(TM-β-CD),七(2,6-二-O-甲基)-β-环糊精(DM-β-CD),2-羟丙基-β-环糊精(HP-β-CD) 在25 ℃时,pH=10.5缓冲液中与两种印楝素客体分子所形成超分子配合物的稳定常数.结果表明,多种弱相互作用力协同作用于环糊精的配位过程,主-客体间的尺寸匹配决定所形成配合物的稳定性,环糊精衍生物的取代基影响主体配位能力.6种环糊精主体化合物对印楝素客体分子的包合能力的大小为:HP-β-CD> en-β-CD≈dien-β-CD>β-CD> DM-β-CD≈TM-β-CD.对印楝素A和B给出相似的键合能力.  相似文献   

7.
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川楝树皮中的川楝素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川楝素是从楝属植物川楝树的韧皮或果子中分离出来的呋喃三萜类化合物,在医药上,川楝素主要用作驱蛔药,此外,它还具有明显的抗肉毒效应,能治愈致死剂量肉毒中毒的动物,在农业上,川楝素作为杀虫剂对多种害虫且有很高的活性,可用于防治各种鳞翅目幼虫,对人畜、环境及害虫天敌较为安全,故特别适用于一些重要经济作物的害虫防治,近年来,  相似文献   

8.
已知杀虫植物苦皮藤(Celastrus angulatus)中的一些β-二氢沉香呋喃型倍半萜表现出明显的昆虫拒食活性~[1].为进一步研究这类化合物结构与杀虫活性的关系,从而为寻找新的杀虫植物提供依据,我们对灯油藤(C.paniculatus)中的类似化合物进行了研究,从中分离出3种微量成分(1~3).初步生物活性试验表明,化合物3对粘虫(M.separata)表现出明显的拒食活性,拒食率为67%.本文报道这3种化合物的结构.  相似文献   

9.
内生真菌(Endophytic fungi)是指其在生活史的某一段时期生活在植物组织内,对植物组织没有引起明显病害症状的真菌[1]。内生真菌具有丰富的多样性,是一大类尚未被开发的资源。近年来的研究表明,它们能产生结构多样的活性代谢产物,已成为国内外的研究热点之一[2]。印楝(Azadirac  相似文献   

10.
桉烷型倍半萜类化合物广泛分布于自然界中, 普遍具有昆虫拒食、植物生长调节、细胞生长抑制等生物活性[1~3], 因此, 近年来越来越受到有机化学家的重视. 最近, 法国学者Ramanoelina等[4]从传统药用植物Laggera alata var. Alata Sch. Bip. Ex oliv.中分离得到的两个新的此类化合物: 7-表-γ-桉叶油醇(1)和7-表-β-桉叶油醇(2), 它们的合成均未见报道, 其结构如下式.  相似文献   

11.
奥地利学者Brader等从南非一种灌木植物Coleonema pulchellum Williams的根部分离得到一系列具有抗真菌和抗细菌生物活性的烯基苯丙素类化合物.其中化合物Colenemol(1a)和Colenemal(2)是生物活性很强的香叶氧基苯丙素类新天然产物,化合物Prenycol acetate(3)是具有异戊烯氧基苯丙素类天然产物,这些天然产物至今未见有关它们的合成报道.本文从羟基苯甲醛出发,通过氧代、缩合、还原、酯化(或氧化)等四步反应完成了天然产物Colenemol(1a),Colenemal(2)和Prenycol acetate(3)的全合成.所有化合物均经过1H NMR,IR,MS等光谱数据确证,合成化合物的波谱数据与文献[1]完全一致.其合成路线如下:  相似文献   

12.
苯甲酰基脲类化合物(BPUs)是一类抑制靶标害虫的几丁质合成而导致其死亡或不育的昆虫生长调节剂(IGRs).由于其独特的作用机制[1,2]、较高的环境安全性、广谱、高效的杀虫活性等特性,已成为新农药创制的一个活跃领域[3,4].为此,人们对苯甲酰基脲类化合物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5].为了研究开发高活性和高选择性的新型昆虫生长调节剂,我们合成了一系列新的苯甲酰基脲类化合物,并对其进行了初步生物活性试验,结果表明其中部分化合物对小菜蛾幼虫等表现了较显著的杀虫活性和拒食作用[6].为了提供更多这类化合物进行深入的构效关系研究和活性筛选,我们从易得原料百菌清1和卤代苯腈出发设计合成了一类新型双苯甲酰基脲类化合物7a~7f.合成路线如下:  相似文献   

13.
丙酰紫草素对烟草花叶病毒外壳蛋白的钝化作用研究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紫草(Lithospermum erythrorhizon Sieb.et Zucc)有消炎愈创作用,在我国自古被作为外用药剂[1-3].近年来从紫草中分离出一系列萘醌类化合物,并发现其对真菌、病毒有灭活作用[4];其提取物之一丙酰紫草素可与烟草花叶病毒(tobacco mosaic virus,TMV)结合而使之失活,用萃取法除去化合物后病毒粒子可恢复侵染能力,并且沉降系数及光谱特性不变[5].这证明丙酰紫草素对病毒粒子有体外钝化作用,且是一种可逆性的非共价结合.  相似文献   

14.
Isoiridomyrmecin(异伊蚁内酯或异阿根廷蚁素),该化合物最早从伊蚁Iridomyrmex humilis Mayr)的分泌物中分离到[1],是工蚁体内一种具有防御功能的物质;后来又在猕猴桃属植物木天蓼(Actinidia polygama Miq)叶和果实中发现[2].Isoiridomyrmecin可以抑制根霉、青霉、曲霉等真菌的生长,同时还对多种昆虫有毒杀作用,且对人畜无毒性[3].该化合物具有相对简单的结构,同时又具有良好的杀虫杀菌活性,是一个很好的先导化合物.本文设计合成了Ⅰ,和Ⅱ两类化合物,合成路线如图所示.化合物的生物活性测定正在进行中.  相似文献   

15.
楝酰胺(Rocaglamide)类化合物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20年来, 从楝属植物中不断有楝酰胺类化合物及其类似物被分离并确定结构. 生物活性测定结果表明, 楝酰胺类化合物大多具有良好的杀虫活性, 有些化合物则显示出抗癌功能. 对楝酰胺类化合物的研究进行了全面综述.  相似文献   

16.
合成了2个系列的白杨素衍生物,采用噻唑蓝(MTT)法测试了所有化合物针对六种肿瘤细胞的体外抗增殖活性,包括MGC-803, BEL-7402, HepG2, HeLa, A549以及SGC-7901细胞.实验结果显示, 7-[1-(3-氟苯基)-1H-1,2,3-三唑-4-甲氧基]-白杨素(1c)与7-[1-(2-氯苯基)-1H-1,2,3-三唑-4-甲氧基]-白杨素(1g)针对MGC-803细胞的活性与先导化合物白杨素及阳性对照药5-氟尿嘧啶相比显著提高.因此,化合物1c与1g具有深入研究用以开发抗癌药物的潜能.  相似文献   

17.
以3-[2,6-二氯-4-(3,3-二氯烯丙氧基)苯氧基]丙醇和5-吡唑甲酸衍生物为原料,设计并合成了14个未见报道的3-[2,6-二氯-4-(3,3-二氯烯丙氧基)苯氧基]丙基吡唑-5-羧酸酯类衍生物.目标化合物的结构经IR,1HNMR和元素分析测定确认.初步杀虫活性测试结果表明,该类化合物对鳞翅目害虫具有较好的杀虫活性.  相似文献   

18.
苯丙素苷是从药用植物中提取出的具有取代苯乙基和取代肉桂酰基的一系列天然糖苷化合物的统称,其糖核一般由一到四个单糖构成.许多研究表明,这类化合物具有抗菌、抗病毒、抗肿瘤、镇痛、降压、治疗糖尿病和免疫调节等明显的生物活性[1],因此它们的合成研究已得到有机合成化学家的注意[2].二糖苯丙素苷Lugrandoside是从毛地黄属药用植物中分离出来的一种天然化合物[3],具有强的抗氧化活性[4].本文从D-葡萄糖出发,经过15步反应,得到了全保护的二糖(3,4-二-O-烯丙基)-β-苯乙基(2,3,4,6-四-O-乙酰基)-O-β-D-吡喃葡萄糖基(1→6)-4-O-(3,4-二-O-烯丙基)咖啡酰基-2,3-二-O-乙酰基-1-O-β-D-吡喃葡萄糖,脱去保护基团,最终合成出Lugrandoside的研究正在进行之中.  相似文献   

19.
含硫(氧)肟醚化合物杀虫活性三维定量构效关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打破文献[1~3]中芳基烷基肟醚化合物的结构框架,将杂原子硫(氧)引入到其烷基中,设计并合成了一系列全新结构的含硫(氧)肟醚化合物.其生物活性研究结果表明,该系列化合物具有优良的杀鳞翅目、同翅目和直翅目等害虫的作用,且具有拟除虫菊酯农药快速击倒的活性特点.  相似文献   

20.
大风子素是一类自然界稀有的黄酮木质素类化合物,因其稀有,至今对它的结构修饰和活性研究较少.以廉价易得的水飞蓟素为原料,合成了C-23位碘代的次大风子素.再经过叠氮化、还原和酰胺化,得到了15个次大风子素的酰胺类衍生物.应用三种人癌细胞对这些化合物进行了初步的抗癌活性评价,结果显示部分化合物对人非小细胞肺癌细胞(A549)具有良好的增值抑制活性,其半数抑制浓度(IC50)均小于10μmol·L-1;23-(3,4-二甲氧基苯甲酰胺基)次大风子素(6b)和23-(2-氯-6-氟苯甲酰胺基)次大风子素(6f)对于人宫颈癌细胞(HeLa)显示出了较好的抑制活性;23-(4-氟苯甲酰胺基)次大风子素(6g)和23-[3,5-双(三氟甲基)苯甲酰胺基]次大风子素(6m)则对人乳腺癌细胞(MCF-7)具有良好的抑制活性.这些结果表明,这类化合物对正常肝细胞毒性较小,而对癌细胞增殖有一定抑制作用,值得深入研究以开发新型抗癌药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