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6 毫秒
1.
综合运用多种现代色谱学分离方法对毛叶鹰爪花中的化学成分进行了研究,从其枝叶的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了3个裂环多氧取代环己烯类化合物,采用多种现代波谱技术确定了这些化合物的化学结构,分别鉴定为artapilosol A(1),microcarpin A(2)和uvarisubol B(3).其中化合物1为一个新化合物,化合物2和3为首次从鹰爪花属植物中分离得到的化合物.化合物1~3的体外细胞毒活性筛选结果表明它们对5种肿瘤细胞株(HL-60,A549,SMMC-7721,MCF-7和SW480)均显示出了较强的体外生长抑制活性,它们的细胞毒活性与抗肿瘤阳性对照药顺铂相当.  相似文献   

2.
毛叶香茶菜(Isodon.japonica)属唇形科(Labiatae)香茶菜属植物,广泛分布于全国各地.民间用作抗菌、消炎、抗癌药物.在中国和日本许多地区用作驱虫剂.其叶子也作为治疗肠胃功能紊乱的一般家用药,日本称之为"延命草",其意为"延长人类生命的草药",现仍为市售苦味健胃药.采自不同地区的该植物化学成分研究表明其含有三十多个对映-贝壳杉烷二萜化合物[1,2].  相似文献   

3.
冬凌草的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硅胶柱层析方法从冬凌草的全草乙醇提取物中分离了7个化合物,通过理化性质和波谱分析方法分别鉴定为豆甾醇(Ⅰ),β-谷甾醇(Ⅱ),冬凌草乙素(Ⅲ),lasiodon in(Ⅳ),冬凌草甲素(Ⅴ),5,3,′4′-三羟基-6,7-二甲氧基黄酮(Ⅵ)和胡麻素(Ⅶ).化合物Ⅰ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得,化合物Ⅵ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得.  相似文献   

4.
从青蒿(Artemisia annua L.)中除了分得抗疟有效成分——青蒿素外,还分得多种倍半萜化合物如青蒿甲素、青蒿丙素、青蒿酸、青蒿醇、青蒿酸甲酯、青蒿内酯V、青蒿内酯VI.我们从青蒿乙醇提取物的石油醚溶解部位,经硅胶柱层析,首次从天然界中分得一个微量倍半萜内酯——青蒿内酯(artemisilactone).该化合物曾在青蒿酸结构测定时,由青蒿酸经过氧化氢氧化制得,但结构及立体结构未阐明,本文报道其立体结构的测定.  相似文献   

5.
双表白术内酯的结构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白术(ArtactylodesmacrocephalaKoidz)为有多种生物活性的传统常用中药。从中分得4个已知化合物,另外一个物质的MS,1D和2DNMR表明是类型较为罕见的完全对称的双倍半萜新化合物,命名为双表白术内酯(biepiasterolid)。  相似文献   

6.
雪兔子的化学成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雪兔子全草中分得16种化合物,用光谱分析和理化性质鉴定出14种化合物,其中麦角甾烷-3β,24-二醇(4)和2-羟基拉帕酚B(8)是2种新化合物。  相似文献   

7.
新鄂西香茶菜素为首次从抗癌中草药鄂西香茶菜[Rabdosia henryi (Hemsl) Hara]的叶子中分离得到的二萜化合物。前人曾从毛叶香茶菜[R. japonica (Burm. f)Hara]中分离出该化合物并依据光谱数据推测其结构(右图)。但其结晶学研究尚未见报道。为研究其立体结构及分子在晶体中的排布方式,我们对该化合物的晶体进行了X射线结构分析。  相似文献   

8.
从青木香(Aristolochia debilis Set E.)醇提物有效成分中分得两个新的马兜铃酸类(Aristolochicacids)化合物,经光谱分析等初步证明为7-羟基马兜铃酸-A(3)和7-甲氧基马兜铃酸-A(4).此外,还分得了马兜铃酸-A(1)和马兜铃酸-C(2a).  相似文献   

9.
从广西桂林产龙胜香茶菜叶中分得一种新的对映-贝壳杉烯型二萜化合物, 命名为龙胜香茶菜素, 经光谱和化学方法证明了其结构.  相似文献   

10.
用柱层析、制备薄层层析等对青海翠雀的化学成份进行了分离,并用IR,FA, MS,1HNMR,13C NMR及DEPT等光谱确定了化合物的结构,共分得5种二萜生物碱, 其中一种为新化合物,还分得一种非生物碱β-谷甾醇.  相似文献   

11.
从地耳草中分离到四个间苯三酚衍生物, 定名为地耳草素A、B、C、D. 通过紫外、红外、核磁和质谱分析以及化学反应, 推定其结构分别为4、8、12和14. 4和8对鼠疟原虫有显著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2.
李英和  陈迪华 《化学学报》1994,52(2):204-208
从短距乌头(Aconitum brevicalcaratum Diels)的根中分得六个二萜生物碱成分,其中三个为新成分,即短距乌碱甲(acobretine A,1),短距乌碱乙(acobretine B,2)和短距乌碱丙(acobretine C,3).另三个为已知成分:花葶乌头宁(scaconine,4),花葶乌头碱(scaconitine,5)和N-脱乙酰花葶乌头碱(N-deacetylscaconitine,6).经IR,MS,^1H NMR,^1^3C NMR测定和化学方法确定可1~3的结构  相似文献   

13.
美丽红豆杉二萜的研究 I: 美丽红豆杉素A,B和C的结构测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美丽红豆杉(Taxus mairei)的茎皮中分离得三个新的二萜化合物, 其中美丽红豆杉素A(taxamairin A, 1)和美丽红豆杉素B(taxamairin B, 2)是含有 酮的三环二萜,它们的骨架尚未见文献报道; 美丽红豆杉素C(taxamairin C, 3)是含有半缩酮的四环二萜. 结构鉴定应用了高分辨的^1H NMR, ^1^3C NMR ^1H-^1H COSY和DFNOE等方法. 美丽红豆杉素A的结构还通过X射线单晶衍射予以证实.  相似文献   

14.
从海南特有植物锈毛野桐Mallotus anomalus Meer et Chun 的地上茎乙醇浸膏中又分得两个微量二萜成分。命名为锈毛醇和环氧锈毛醇, 由光谱分析推定了它们的结构。  相似文献   

15.
三环己基羧酸锡的分子结构和晶体结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单晶X射线衍射技术测定了三个三环己基羧酸锡化合物—三环己基丁酸锡(1), 三环己基-间氯代苯甲酸锡(2), 三环己基-间溴代苯甲酸锡(3)的分子和晶体结构. 三种化合物均属正交晶系, 空间群分别为P212121(1), Pnaa(2), Pnaa(3). 1的晶胞参数为:a=9.963(2), b=11.004(3), c=20.144(6)埃, Z=4. 2的晶胞参数为: a=8.135(2),b=16.716(3), c=36.426(6)埃, Z=8. 3的昌胞参数为: a=8.165(1), b=16.714(3),c=36.710(4)埃, Z=8. 在1的晶体中, 锡原子呈五配位的三角双锥构型. 桥联的羧基使其结构成为含有两种不同Sn-O键(2.198(4)和2.427(3)埃)的线型聚合物. 2和3的晶体则是由孤立的分子所组成. 在每个分子中, 四配位的锡原子呈畸变的四面体构型, 羧基不能象在化合物1中那样在锡原子之间成桥, 可能主要是由于环己基与卤代苯甲酸根之间的空间位阻效应所致.  相似文献   

16.
中国乌头之研究: 一枝蒿戊素和己素的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者曾从雪上一枝蒿中分离出二个生物: 一枝蒿戊素和一支蒿己素. 本文报导了用质子核磁共振, 碳十三核磁共振, 质谱, X-射线衍射研究和化学转化等方法鉴定了它们的结构. 证明一枝蒿己素为15β-羟基尼奥灵. 一枝蒿戊素实为丙酮与15β-羟基尼奥灵的8-OH和15-OH的缩合物.  相似文献   

17.
电位溶出分析法的理论和验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祖训  周琦 《化学学报》1983,41(5):403-409
本文推导了电位溶出分析法的过渡时间和电位-时间曲线方程式,并成功地进行了验证,理论和实验结果十分符合。  相似文献   

18.
雷公藤碱丁和碱辛的结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何直  李亚  方圣鼎  洪山海 《化学学报》1989,47(2):178-181
从雷公藤中分离了二个生物碱: 碱丁(Wilfortrine)和碱辛(Neowilforine),用化学和光谱法测定了它们的结构, 碱辛是一种新生物碱.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以土木香根中分离得到的土木香内酯(1)和异土木香内酯(2)为原料, 分别与环戊二烯(3)、螺[2.4]-4,6-庚二烯(4)、呋喃、蒽或丙烯醛进行Diels-Alder反应, 发现和2只与3或4发生反应, 未能得到1和2与呋喃、蒽或丙烯醛的反应产物。X射线单晶衍射法确定1或2与3的反应产物的构型, 应用高分辨核磁共振谱NOE方法确定1或2与4的反应产物的构型。  相似文献   

20.
杨明河  陈延镛  黄量 《化学学报》1987,45(12):1170-1174
由黄皮叶的叶中分离到两个具有降谷丙转氨酶活性的内酰胺类化合物-新黄皮胺2和桥环黄皮酰胺3,经光谱分析和化学反应,推定了它们的结构,并讨论了它们相互之间以及黄皮酰胺1之间的关系.3的结构经X射线衍射测定进一步得以肯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