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Ni-MH电池是近十几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可充式电池。本文介绍了Ni-MH电池的工作原理,并对金属氢化电极的性能及其影响因素做了详细的叙述,同时还对薄膜电极及固体电解质Ni-MH电池做了简单介绍。  相似文献   

2.
在硼氢化钾碱性溶液中对金属氢化物(MH)电极的表面进行化学还原处理,提高了MH电极的放电容量、活化性能和电催化活性.用其为负极组装的AA型MH-Ni电池进行了封口化成,电池放电容量达到1150mAh,5C下电池的放电容量达到0.2C下容量的80%以上,电池在1C100%DOD(放电深度)充放电条件下,循环寿命由原来的100次左右提高到200次以上  相似文献   

3.
表面修饰对贮氢电极电化学性能的影响蔡称心(南京大学化学系南京210093)王宝忱(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关键词:贮氢电极,Ni/MH电池,表面修饰Ni/MH(MetalHydride)二次电池由于在放电容量、干净度、重金属污染、耐过充过放电能...  相似文献   

4.
MH-Ni电池低温性能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从合金组成及电解液组份研究了MH-Ni电池的低温性能,确定了适宜的合金组成和电解液组成。  相似文献   

5.
利用偏最小二乘法-人工神经网络方法,对富镧Ni-MH电池阴极材料的放电曲线、初始容量、比容量等性能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用PLS-BPN对材料性能的研究与实验结果非常吻合,可作为材料性能测试的一种预报手段  相似文献   

6.
MH—Ni电池低温性能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文宽  石景仙 《电化学》1995,1(2):198-201
从合金组成及电解液组份研究了MH-Ni电池的低温性能,确定了适宜的合金组成和电解液组成。  相似文献   

7.
高容量烧结式氧化镍正极研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余国华  张士杰 《电化学》1996,2(1):71-78
通过改进烧结式氧化镍电极的设计和制造工艺,尽可能提高烧结体体积和孔率,增加活性物质数量并提高活性物质利用率,研制出适合装配NiMH电池的高容量烧结式氧化镍电极,批量制造的电极化容量为550mAh/cm^3。  相似文献   

8.
电解液添加成份对贮氢电极性能影响的初步研究蔡称心,黄翠虹(南京大学化学系,南京,210008)王宝忱(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长春130022)关键词:贮氢电极,MH/Ni电池,添加剂自从Justi和Ewe ̄[1,2]发现贮氢合金能够用电化学方...  相似文献   

9.
利用偏最小二乘法-人工神经网络方法,对富镧Ni-MH电池阴极材料的放电曲线、初始容量、比容量性能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用PLS-BPN对材料性能的研究与实验结果非常吻合,可作为材料性能测试的一种预报手段。  相似文献   

10.
Ni—WC复合电极的结晶结构及其电化学性能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在优选的工艺条件下制备了Ni-WC复合电极。其SEM观察和XRD测试结果表明:复合电极中的Ni是以比Ni电极的Ni更微小的晶粒存在。复合电沉积过程中,导电性的WC微粒的存在,对基质金属Ni的电沉积方式产生了影响,使基质金属Ni几乎无择优取向性。采用循环伏安法对其电化学性能进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Ni-WC复合电极在碱性水溶液析氢反应中与H质子之间的吸附作用及吸附量高于Ni电极,对硝基苯的电还原反应具有比Ni电极更良好的催化活性。  相似文献   

11.
MlNi4Al和MlNi4Mn贮氢电极性能的研究*赵东江马松艳(绥化师专化学系绥化152061)关键词贮氢电极循环寿命自放电中图分类号O646.54镍/氢化物(Ni/MH)二次电池以其洁净、安全、高容量、大功率及长寿命等特点受到极大关注。贮氢电极材料...  相似文献   

12.
贮氢合金的氧化与抑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素琴  夏保佳 《电化学》1995,1(3):357-361
近年来以贮氢合金材料作负极,氧化镍、二氧化锰等物质作正极的电池发展很快,尤其是金属氢化物/镍蓄电池(简称MH/Ni电池),已被作为一种新型的“绿色能源”而广泛研究 ̄[1,2]。美国、日本、法国及我国都竞相开发。MH/Ni电池虽有许多优点,但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如随着电池循环次数的增加,负极容量逐渐下降,以致电池寿命终止。有关研究认为:这是由于贮氢合金被氧化 ̄[3]和粉化的结果,本文主要研究电池中贮氢合金在各种条件下被氧化的规律。  相似文献   

13.
Co对Ni(OH)2电极中质子扩散行为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曹晓燕  周作祥 《电化学》1996,2(3):319-326
本文采用恒电位阶跃,循环伏安及恒电流放电池,考察含Co量0%-53%的Ni(OH)2电极充电过程中质子的扩散系数:充电过程该值为10^-9-10^-10cm^2/s,放电过程则为10^-11cm^2/s.数据处理时对文献中有关公式进行了修正。  相似文献   

14.
铁卟啉修饰电极催化氧化测定儿茶酚类化合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将铁卟啉氯化-5,10,15,20-四-(-3-甲氧基-4-羟基苯基)卟啉铁(TMHPP·FeCl)修饰在玻碳电极表面,制备成对儿茶酚类化合物具有高的响应的TMHPP·FeCl修饰电极。该电极对多巴胺、肾上腺素等儿茶酚类化合物在各自的响应区间内有良好的线性关系,电极具有灵敏度高、响应快、稳定性好等特点。电极响应时间小于10s,儿茶酚类检测浓度在10(-6)mol/L数量级。  相似文献   

15.
助剂钾在Ni-Co-O、Zn-Co-O尖晶石催化剂中的作用陈敏,罗孟飞,袁贤鑫(杭州大学催化研究所杭州310028)关键词助剂钾,Ni-Co-O,Zn-Co-O,复合氧化物在多相催化领域中,尖晶石复合氧化物作为催化剂,有很大的实用性,Margolis...  相似文献   

16.
熔融碳酸盐燃料电池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李乃朝  衣宝廉 《电化学》1996,2(1):89-95
以烧结Ni作电极,以LiAlO2无机膜作电池隔膜,组装成了电极而积28cm^2的小型熔融碳酸盐燃料电池,试验了各种工作条件对电池性能的影响,电池经多次启动性能无衰减,放电电流密度100mA/cm^2,电池电压0.95V,放电电流密度125mA/cm^2,电池输出功率114mW/cm^2,燃料气利用率80%,电池能量效率31%。  相似文献   

17.
Ni-Cu和MgO-SiO_2间的相互作用及其对催化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用TPR,IR,TPD和TPSR等技术研究了以表面改性法制备的MgO-SiO2(MSO)表面复合物担载的Ni-CU合金间的相互作用及其对CO加氢反应催化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NiO-CuO与MSO间的相互作用导致部分MO与MSO形成表面物种从而使金属组分氧化物还原温度明显升高;还原后的Ni-Cu/MSO表面上存在着两类活性中心,即合金相中的Ni与载体相中的Mg2+(或Mg2+-O);在两类活性中心的协同作用下,CO吸附除有孪生、线式和桥式吸附态物种外,还有一种新的卧式吸附态(Ni...C=O→Mg2+).这种吸附态的活化程度较高,易在表面上发生裂解形成Ni-C和Mg2+-O,其中Ni-C是加氢反应的碳源;H2在催化剂表面上发生解离吸附形成Ni-H和Mg2+-OH,前者比较活泼,是加氢反应的氢原.CO加氢生成烃类的反应在Ni中心上按"表面碳"机理进行,其生成CZH4的选择性高于80%;H2O的生成反应按2(Mg2+-OH)-→Mg2++(Mg2+-O)+H2O方式进行.  相似文献   

18.
用表面反应改性法制备了TiO2-SiO2(TSO)表面复合物载体.采用TPR,IR,TPDMS和TPSR-MS等技术研究了NI-Cu/TSO间的相互作用及其对CO加氢反应的催化性能.结果表明,NiO-CuO与TSO间的相互作用导致CuO的还原温度降低和NiO的还原温度升高,并有少量表面物种生成;还原后的Ni-Cu/TSO催化剂表面上存在着两类活性中心,即合金相中的Ni及载体相中的Tin+(或Tin+-O);CO在催化剂表面存在孪生、线式、桥式和卧式等4种吸附态;H2在催化剂表面上发生解离吸附形成Ni-H和Tin+-H,前者比较活泼,是加氢反应的主要H源;卧式吸附态极易在催化剂表面裂解形成Ni-C和Tin+-O,前者是加氢反应的C源,使CO加氢生成烃类的反应在Ni中心上按"表面碳"机理进行,其生成乙烯的选择性大于60%.H2O的生成反应在Tin+中心上按Tin+-O与Tin+-H或Ni-H反应的途径进行.  相似文献   

19.
本文研究了氯离子选择电极同时测定水中Cl ̄-、Br ̄-、I ̄-的方法。利用氯电极对Br ̄-、I ̄-的响应,用混合加入法测定,非线性最小二乘法计算求解。测定了实际体系中Br ̄-、I ̄-在氯电极上的选择系数,然后用多次标准加入法测定,迭代法同时计算各组份的分析结果,从而实现了用氯电极同时分析水中Cl ̄-、Br ̄-、I ̄-的含量。  相似文献   

20.
首次由双(1,5-环辛二烯)镍[Ni(COD)_2]与烯丙基气(C_3H_5F)反应合成了氟化-π-烯丙基镍(η ̄3-C_3H_5NiF)。发现该化合物与其氯、溴、碘的同类物在物理性质上有很大的不同,认为这与元素氟小的原子半径、强的电子亲合势有关。本文探讨了反应物配比以及溶剂对反应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